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德博雅培文学校6月份月考高一语文答题卷(考试形式:月考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ROMAN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什么是象征?我斗胆自创一个简单好懂的解说:“象征者,取象于物,以表喻人或事(境)之特征也。”象征包含着譬喻的因素,但譬喻并不总能构成象征。比方《红楼梦》里说李纨是个“佛爷”,这是个比喻,不是“象征”。等到群芳夜宴,祝寿怡红,李纨伸手一掣,掣得的是一枝老梅(花名酒筹),正面镌着这梅枝,反面刻着“竹篱茅舍自甘心”一句古诗——这,才是她的象征。《红楼》一书中,另有一个总括的、特大的象征,就是大观园之命脉,曲折流贯全园,映带了各处轩馆台榭的那条溪水的名字——沁芳!“沁芳”表面上原是为一座亭子而题的,但实际上溪、桥、闸、亭通以“沁芳”为名,可见其重要。雪芹写《红楼梦》,为什么要特写一座大观园?据脂砚斋的批语说是:“只为一葬花冢耳。”这种批语,至关重要,但也被人作了最狭隘的理会,以为修建了一座大观园,只是为了写“黛玉葬花”这个“景子”。要领会雪芹的深意,须不要忘掉下面几个要点:(一)“宝玉系诸艳之贯,故大观园对额,必待玉兄题跋。”宝玉是亲身目睹群芳诸艳不幸结局的总见证人,他题“沁芳”,岂无深层涵义。(二)宝玉与诸艳搬入园后,所写第一个情节场面就是暮春三月,独看《西厢记》至“落红成阵”句,适然风吹花落,也真个成阵,因不忍践踏满身满地的落红,而将花片收集往沁芳溪中投撒,让万点残红随那溶溶漾漾的溪水流逝而去——这才是“沁芳”的正义。(三)虽然黛玉说是流到园外仍旧不洁,不如另立花冢,但雪芹仍让她在梨香院墙外细聆那“花落水流红”的动心摇魄的曲文,并且联想起“流水落花春去也”等前人词句,不禁心痛神驰,站立不住——试问:他写这些,所为何来?很多人都只是着眼于写黛玉一人的心境,而体会不到在雪芹的妙笔下,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沁芳”二字作出活生生的注脚。“沁芳”,就是“花落水流红”的另一措语,但更简靓,更含蓄。流水飘去了落红,就是一个总象征:诸艳聚会于大观园,最后则正如缤纷的落英,残红狼藉。群芳的殒落,都是被溪流“沁”渍而随之以逝的!(选编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材料二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与刻画就是一个大的象征,它与寓言象征神秘世界步步呼应,层层推进,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其中最突出、最典型、最能感人至深的是黛玉葬花了,并且黛玉葬花的象征性是一个系统,连续不断,前勾后连,首有渲染、铺垫,后有豹尾之应,中有葬花之高潮,一步步把小说的悲剧性情结推向极致。《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唱出了林黛玉葬花的前音,当贾宝玉刚进入太虚幻境,就有一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中,“飞花逐水流”句就暗示了后来“花落水流红”的葬花。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也有葬花的铺垫与渲染。在给那个入园第一个主景“压水而建的一座桥亭”题名,众人皆不称其意,唯独贾宝玉的“沁芳”令向来不肯假以颜色的贾政也捻须不禁,满意有加,加之贾宝玉的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高超,使得贾政不得不复又“点头微笑”。这里的“沁芳”和“三翠”“一脉香”对联“大有深意”。所以元春省亲一完结,众姊妹和宝玉搬进园中居住,作者安排情节的第一个大的活动就是“宝玉葬花”。并且把“葬花”分三个阶段镶金嵌玉于其他故事情节中,欲擒故纵,时隐时现,妙趣横生。第一阶段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贾宝玉面对纷落桃花,以花喻人,唯恐践踏了“花瓣儿”,把它兜起来,抖落在池内,可没想到同病相怜的林黛玉对落花更有深情和境界,早已准备了花锄、纱囊、花帚、花冢,让它“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免遭蹂躏!第二阶段是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明写宝玉,暗写黛玉,“把那花儿兜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第三阶段则是林黛玉伤情悼义、吟出那千古流芳的《葬花词》,这是高潮,也将黛玉葬花的悲戚境界和悲剧归宿和盘托出。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与第二十七回“饯花”遥相呼应,众女子抽签为谶,皆是“名花”,这是黛玉葬花象征意义的扩而展之,暗示着她们的悲剧命运。到了高鹗《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恰恰应谶了《葬花词》所唱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于此怜花自怜,自怜怜花,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至此黛玉葬花的描写与刻画才基本收束。“黛玉葬花”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花之薄命与闺中女儿又何其相似!曹雪芹怀着沉痛的心情,把哀感顽艳的形象,付与一个个绝代佳人,于是“黛玉葬花”这一动人形象,诗意的象征,广为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精彩章节。(选编自刘荣林《寓言性本体性象征质实性大观园太虚境人生悲剧情》)材料三大观园的寓意层面太虚幻境在前八十回总体是隐在现实故事的背后,给人世的繁华热闹衬上了虚幻的底色,这种虚幻暗示着宝玉和众少女自由快乐的不真实性以及必有的悲剧结局。后四十回则把寓意层放到了明处,让幻境人物直接出现在大观园的现实层面,现实与幻境不是一虚一实互为表里,而是荒诞在现实中合理存在了。这与曹雪芹似幻实真的深意大相径庭,大观园悲剧命运给读者的审美情感至此化为乌有。曹雪芹是个有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者,他建下这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完美园林,又让它随着园中主人公们被摧残、扼杀的悲剧命运走向不可避免的衰亡。然而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中,大观园在精神内容与结构上的重大作用被削弱了,被写成一个鬼魅横行的神秘去处,差距之大,令人深思。(选编自陈杰《幻境和现实的交错与重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佛爷”和“老梅”两个事例,说明象征包含譬喻的因素,但譬喻并不总能构成象征。B.大观园里诸多景致如溪、桥等都以“沁芳”为名,“沁芳”是“群芳陨落”的总象征。C.前勾后连的“黛玉葬花”,是富有极强象征意义的系统,与寓言象征神秘世界相呼应。D.后四十回高鹗忽视对大观园的描写刻画,削弱了它在精神内容与结构上的重大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关于什么是“象征”,周汝昌自创一个定义,说明别的说法不好懂不严谨。B.材料一,周汝昌引用脂砚斋的批语“只为一葬花冢耳”,阐述了大观园的深层含义。C.材料二,指出“葬花”分阶段镶嵌到其他故事情节中,产生时隐时现、妙趣横生的效果。D.材料三,大观园寓意层面是否隐在现实故事背后,成为评判高鹗续作优劣的标准。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象征含义”不同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宝玉在太虚幻境闻的“群芳髓”香、喝的“千红一窟”茶和饮的“万艳同杯”酒。B.《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边听的“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C.《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在秦可卿屋里看到的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D.《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麝月掣的签面上的荼縻花,题着的“韶华胜极”四字,和写着一句旧诗“开到荼縻花事了”。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红楼梦》中的“象征性”,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红楼梦》中有许多含有象征意味的谐音现象,请你从人名、斋名、判词等方面举出三例并简要说明。(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唔唔。”她含胡的回答。“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么?……”“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节选自鲁迅《祝福》)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墺(ào)草窠(kē)呜咽(yàn)B.敛起(liǎn)鄙薄(báo)渣滓(zǐ)C.唾弃(tuò)一瞥(piē)再一强(qiáng)D.炮烙(páo)窈陷(yǎo)胆怯(qiè)7.关于选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祝福》出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也出自这部小说集。B.选文中鲁镇的女人们总是“特意”寻祥林嫂听故事,祥林嫂只好被迫把自己的遭遇反复讲给她们听。C.“满足”写出女人们听完“阿毛故事”后的心理感受,她们将祥林嫂的痛苦作为无聊生活的调剂品。D.柳妈认为祥林嫂没能一头撞死,可以用“捐门槛”为自己赎罪,作者这样写意在体现柳妈是个善女人。8.文中两处画线句是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6分)9.鲁镇人是如何对待祥林嫂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加以概括。(6分)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如右戚、右族、无出其右。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2)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15~16题。滚绣球关汉卿【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游园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5.下列对这两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16.这两首曲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指出了它的终点所在。(3)苏洵在《六国论》开头以四个字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后面又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警醒北宋统治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18分)(一)语文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统治,管理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C.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D.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⑦族秦者秦也

⑧蜂房水涡⑨辇来于秦

⑩骊山北构而西折⑾燕赵之收藏A.①②⑥⑧⑨⑩ B.②③④⑤⑦⑧ C.①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⑨⑩(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舞蹈展现中国山水绘画的写意美,再次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入公众视野。舞动起来的青绿们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峰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舞出雄阔恢宏的境界。《千里江山图》是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长的早期青绿山水卷轴画。从题材看,画卷由隋唐时期描绘宫阙楼台或神仙境界,转为表现雄伟壮丽的锦绣江山:卷首高山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群峰秀起,幽岩深谷,流溪飞泉……万千自然景象随着画卷的铺开缓缓呈现,繁而不乱,大而有致。从章法看,《千里江山图》交织运用“高远”“深远”“平远”等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①________的北宋江山。“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令人②________。此外,《千里江山图》以赫石红、石绿、石青等为颜料,通过四次叠加着色,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③____________。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24.文中画框的几个短句可以改写成长句:“繁而不乱、大而有致的画面随着万千自然景象的呈现缓缓铺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宁德博雅培文学校6月份月考高一语文答案一、(一)1.D(“忽视”错误)2.A(“不严谨”无中生有)3.C(不能体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群芳殒落的象征含义)4.①材料一,作者从“沁芳”的深层含义来象征大观园诸女子的悲惨命运。②材料二,作者从“黛玉葬花”的系列情节来象征大观园诸女子的悲惨命运。(4分)5.示例①贾宝玉:“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②蘅芜苑:“恨无缘”,表示薛宝钗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她最终依然和宝玉无缘做真正的夫妻。③“玉带林中挂”:“玉带林”倒过来读即是“林带玉”,恰是林黛玉的谐音;玉带是贵人系在腰间的,这时没人系,却挂在林中,有明珠投暗、怀才不遇之义。(4分,每点2分)(二)6.D7.C8.答案示例一:运用了比喻手法和生动传神的词语刻画人物。“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等描写,凸显了柳妈的外貌特征。“看”和“钉”,写出柳妈的眼神犹如冰冷的刀,直逼祥林嫂,揭示了柳妈认同封建礼教、以别人的痛苦为消遣的内心状态。答案示例二:运用了生动传神的词语刻画人物。“不到一顿饭的时候”说明时间很短她就痛快地办完捐门槛之事;接着从“神气”、“眼光”等角度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她获得解脱后内心的轻松、愉快。同时这也为后文人们依然不能接受她,导致她彻底绝望做了铺垫(或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9.第一问:①鄙薄、看不起;②“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③厌烦、厌恶。第二问:①表现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②写出了人们的麻木、人性的残忍;③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呜咽”的“咽”应读“yè”。B.“鄙薄”的“薄”应读“bó”。C.“再一强”的“强”应读“jiàng”。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祝福》出自……《呐喊》”错误,《祝福》出自《彷徨》。B.“鲁镇的女人们总是……”错误,文中说的是“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选项以偏概全;“祥林嫂只好被迫……”错误,祥林嫂并不是被迫,她通过反复讲述来倾诉宣泄自己的情感。D.“作者这样写意在体现柳妈是个善女人”错误,作者写柳妈这一行为是说明柳妈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而这也在进一步将祥林嫂推向死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描写的对象是“柳妈”,重点描写柳妈的脸和眼睛;“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运用比喻的修辞来写柳妈的脸,把柳妈的脸比作“核桃”,展现柳妈的外貌特征;“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使用“看”和“钉”两个动作描写柳妈看向祥林嫂额角的眼神,而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是她二嫁的印记,也是祥林嫂的痛苦所在,“钉住”体现出柳妈看向祥林嫂额角伤疤的眼神之尖利,说明柳妈对于祥林嫂的二嫁是不齿的,而钉住别人的伤疤则是以别人的痛苦为消遣。第二处:描写的对象是祥林嫂,这是对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祥林嫂认为自己捐了门槛,赎了罪,就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说明她捐门槛一事花费时间很短;“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抓住她的神气、眼光体现出人物内心的轻松、愉快,而后文女人们依然不接受她,让她彻底绝望,前后形成对比,揭示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概括鲁镇人对待祥林嫂的态度。由“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可知,因为祥林嫂二嫁以及再次死了丈夫、又失去儿子,鲁镇的人把祥林嫂视为“谬种”、不祥、不贞之人,所以对祥林嫂是鄙薄、看不起的。由“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可知,鲁镇的人完全不顾祥林嫂的痛苦,寻祥林嫂听阿毛的故事,这不是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在消遣咀嚼祥林嫂的痛苦。由“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可知,鲁镇的人拒绝够了祥林嫂的故事之后,连消遣的兴趣都没有了,完全是厌烦厌恶的。然后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是同情,而是鄙薄看不起,是因为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作者这样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阿毛之死是祥林嫂的锥心之痛,而鲁镇的人却是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一遍遍揭开祥林嫂的伤疤,体现出人的麻木以及人性的残忍;鲁镇的人和祥林嫂同为封建时代的被剥削者、被统治者,他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也是祥林嫂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所以作者这样写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二、(一)10.DJO11.D12.A13.(1)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2)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14.(1)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2)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3)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坚守”作谓语,“旷日”作宾语,故应在“旷日”后,即D处停顿;“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退”后,即J处停顿;“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后无镇重”前停顿,即在O处停顿。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瓒众日蹙”,句意:公孙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蹙,皱眉。句意:眉毛仿佛笼着又仿佛舒展着,眼睛好像透着欢喜又透着哀愁,仿佛带着烟雾一样叫人看不清楚。D.“赍,指‘携带’”错误,两个“赍”字意思相同,都是“赠送、送给”的意思。句意: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唯有易县可以避世”错,原文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可见,童谣是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并没有点明“唯有易县”可以避世,是公孙自认为是易县。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衣冠”,士大夫;“以”,认为;“当贵”,应当享受富贵;“谢”,感谢。(2)“陷”,使……陷入危难;“同其难”,与……共同患难;“岂……乎”,怎么……呢;“独生”,独自逃生。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概括:军事策略上,固守防守策略,拒绝求和;(2)根据“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概括:对人态度上,不体恤将士,人心离散;(3)根据“瓒密使行人赍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概括:具体作战中,密信被截,计划失败。参考译文: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公孙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于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会用律法陷害,对有才能的人,也一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困窘的环境中。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自以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在这之前,有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间合不住,大小如砺石,只有这里可以避世。”公孙自认为易县正是童谣所说的位置,于是就把军队迁居到易县驻扎,还环城挖掘十多道壕沟,在沟里修建高大土丘,每个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再在土丘上建上木楼。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兵法上说:百尺高楼,不可进攻。现在我的军队各营壕沟、箭楼几十重,积累存粮三百万斛,吃光这些粮食,足以等到天下大势的变化了。”东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冬季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击公孙瓒不能取胜,就写信给公孙瓒,想解除怨恨互相联合。公孙瓒不理睬,反而增修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公孙瓒的别将有被敌人包围了的,公孙瓒都不去援救,还说:“如果救了这一个人,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不肯努力奋战了。”等到袁绍大军攻来,公孙瓒南境的一些别营,自己估计坚守不住,又知道一定没有人援救,于是有的投降,有的溃散。袁绍的军队一路直抵易县城门,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位首领求援,并想亲自率领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的兵众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关靖劝谏说:“现在您的将士,没有不怀离散之心的,之所以还能固守,是因为顾念家中老幼都住在这里,而且依靠将军在此主持大局的缘故。如果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但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易京的陷落,便随即到来了。”公孙瓒这才停止了行动。袁绍大军逐渐加强攻击,公孙瓒的兵众处境日益窘迫。东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春季三月,黑山首领张燕和公孙续率领十万兵众分三路援救易京,军队还未到,公孙瓒秘密派使者给公孙续送信,告诉他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埋伏在北郊低洼之地,约定举火为号以便内应,公孙瓒想亲自率军出城夹击。袁绍的巡逻兵截获了这封书信,袁绍便派兵按约定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便出城交战,袁绍埋伏的军队突然袭击他,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中继续坚守。袁绍便让士卒挖地道,一直凿到公孙瓒所住的楼下,点火烧木柱,城楼就倒塌了。公孙瓒自知必定不能幸免了,便勒死姊妹妻子儿女,然后纵火自焚。关靖叹息说:“我先前如果不阻止将军出城突围,未必不能成功。我听说君子使别人陷入危难,一定要同他共患难,我怎么能够独自逃生呢!”于是骑马冲入袁绍军中而死。(二)15、C【解析】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16、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1分)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2分)②《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1分)盛开的百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她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