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_第1页
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_第2页
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_第3页
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_第4页
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真实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第页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2.1项目提出背景云计算,是继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变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当代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新技术的突破和运营服务模式的创新而展开,云计算正是这一种技术与运营模式的全面创新。政府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层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动作,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云计算的政策措施。未来3年,云计算应用将以政府、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石油化工和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在中国市场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采用,市场规模也从2010年的92.2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7.4%。在云计算产业处于萌动阶段的关口,综合考虑青岛的产业和地域特点,项目云计算产业园明确了定位和实施战略:以服务、提升传统制造业为导向,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通过“云计算”科技创新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而这,不仅是青岛未来5到10年经济获取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云计算”飘向“云端”的一个很好跳板。项目云计算产业园园是项目公司组织专家经过深入的考察和比较后的企业重大布局,选址在青岛市,规划面积约500亩。园区将在国家、省政策支持下,由公司组建专门策划小组作中心统筹规划、指导布局。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根据国家知名云计算行业专家的意见,按照“一个园区、五大产业”的思路对园区进行科学定位。项目云计算中心立足青岛、面向全国,将承担各种大规模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同时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将建成功能齐全、平台丰富、高效节能、国际一流的高性能计算研究开发中心和云计算服务中心。本项目紧随国家及江苏省信息技术及云计算产业政策导向趋势而立项,其本身的产业导向和市场方向极具吸引力,因此,该项目成功实施,其经济和社会意义,自是不言而喻。2.2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2.2.1顺应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十二五”时期,是全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蓬勃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为后发国家实现追赶和跨越带来更多机会。“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引领的作用和地位将更加突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强劲,这为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发布后,各级地方政府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不断优化。因此,在青岛实施云计算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正是顺应了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当前产业发展潮流。2.2.2促进我国云计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云计算成为了助力企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不但让企业的IT基础架构管理焕然一新,还为企业带来了更加智慧的运算方式。作为一种IT资源的服务获得和交付模型,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业务绩效,并提供IT资源成本。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之一,云计算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已经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领域。近年来,云计算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和应用的创新非常活跃,商业模式也在逐渐形成,其便捷、高效、集约的优势日趋明显。谢渡婴指出,一方面云计算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技术架构和计算方式,另一方面也催生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以及产业形态,推动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服务化进程。项目在青岛建设云计算产业园有利于云计算产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云技术不断升级,项目实施可有效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2.2.3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国内云计算行业的蓬勃发展,项目企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优势资源,深挖潜力提升项目产品的信息技术水平,本次“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项目”将充分发挥技术领先优势与人才优势,通过企业技术优势,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国际一流的云计算产业园区。项目实施可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企业做大做强云计算产业,延伸企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实现突破。本次项目建设将大力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云计算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采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园区,此举是项目公司长远战略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量,因此本次项目的提出适时且必要。2.2.4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本次项目建成后除少数管理人员由项目公司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项目建成后,可直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上。因此,本次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措施,;此外,项目在促进青岛云产业技术升级及产业集群的同时,还将直接带动区域数百亿规模的相关产业链发展,因此,项目实施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和谐发展,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2.5增加利税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正式运营后,年均销售收入可达52470万元,年均利润总额为20284万元,年可上缴所得税4765万元,年可上缴城建费及附加262万元。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增加7651万元税金,可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程。2.3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3.1政策可行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以加快我国云计算服务产业化为主线,坚持以服务创新拉动技术创新,以示范应用带动能力提升,推动云计算服务模式发展。以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发展一批面向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在整合计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保障信息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推广典型经验,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靠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一批重要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较为健全、相关服务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格局。《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在云计算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若干重点区域、行业中开展典型应用示范,实现云计算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化,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领云计算产业的深入发展,使我国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随着国家的扶持以及企业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云计算从概念到大规模应用将指日可待。2.3.2市场可行性随着政府关注,政策、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并且愿意成为平台实践者和服务体验者,结合产业资本和技术力量,云计算、大数据将会在着重受到关注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提升政务能力等各个方面首先落地并展现出巨大的改变力量。各个地区也会根据区域条件和策略,利用独特的区域或资源优势发展云计算,比如地方政务云、绿色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云等会逐步形成区域性示范。同时,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迎来爆发,如云计算服务器和模块化数据中心等。而云计算投资的重点,也会逐步从基础设施层面向应用和服务层面过渡,并且会与传统行业的改造和转型结合起来,对众多传统行业产生冲击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大数据、社交网络冲击下,互联网规则也在变化,个性体验和个人创造受到重视,知识变现和创业变得越来越简单。注意力经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流量变现会变得更直接,影响力价值也会越发受到重视。因此,其中潜藏的投资空间巨大。2.3.3管理可行性项目公司为保证并维护高素质的管理程序,公司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系列管理系统。与此同时,企业已着手实施目标绩效管理、员工提案改善激励制度、年底花红等激励制度。此外,公司正在规划核心层与技术骨干年底送股计划以及未来上市时,进行员工配股等。本项目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专门组建机构及经营队伍,负责项目规划、立项、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经营管理方面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确保本项目按照现代化方式运作。2.4分析结论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使项目企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还可使得整个云计算行业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给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产业集群,实现新的飞跃。还将带动项目当地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社会效益较为显著。综合以上因素,本项目建设可行,且十分必要。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3.1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目标分析“十二五”时期,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的整体质量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具体发展目标如下:1.产业规模到2015年,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25%,年均增长24.5%以上,软件出口达到600亿美元。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超过2.5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收入比重超过60%。2.技术创新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超过业务收入的1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业务支撑工具和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主要应用领域安全可靠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能力。基本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各类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得到普遍推广。3.应用推广初步建立安全可靠软件应用推广体系,推动安全可靠的基础软件进入自我良性发展阶段。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全面提升,与整机和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能力、系统协同运行水平和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基于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的产业生态链基本形成,在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推广,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4.产业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5.人才建设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到2015年,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6.区域布局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创建若干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形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发挥区域协同效应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支撑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形成10个以上产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培育2到3个产业收入超过5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3.2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重点分析(一)基础软件加强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突破网络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和移动互联环境下跨终端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着力打造新型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环境下的安全可靠基础软件平台。面向新型网络应用需求,加快研发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等网络化关键软件,加快培育新兴网络化高端软件,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加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支持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形成基于开源模式的产业生态系统。(二)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动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电子、轻工和纺织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研究,提高安全隐患发现能力。面向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需求,提高关键核心应用的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规划、设计与开发能力,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统间的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重视社会民生领域软件研发,提高在科技、教育、医疗、社保、环保和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大力支持面向生活领域的软件开发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新需求。(三)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加快研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出口能力。(四)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可信计算、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安全可靠的安全基础产品、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与边界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安全技术产品。加大相关标准的研制力度,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产品制度建设。规范和促进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集成、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服务。开展安全可靠产品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提升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系统的安全可靠水平。(五)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做大做强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完善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集成能力。以集成拉动整机、整机拉动软硬件协同发展,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水平,满足重点部门和重要领域信息化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化信息系统集成企业,支持专业化支撑工具开发,鼓励信息系统运维模式、机制创新。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线,推动软件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协同发展。(六)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发展业务咨询、信息化规划、企业架构规划、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测试评估、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增强高端咨询能力、设计规划能力。引导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强知识库建设,不断提升咨询服务水平。以咨询服务为牵引,加强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和软件产品研发应用间的互动,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的应用推广。(七)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加快开发支持虚拟现实、三维重构等技术的内容制作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管理平台,重点在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出版、数字学习、空间地理信息等领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加工处理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促进信息网络、数字内容和智能终端的融合发展,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生活领域的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生产经营领域的数字内容服务。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面向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积极发展数据编辑、整理、分析、挖掘等数据加工处理服务。(八)服务外包积极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ITO),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KPO),促进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积极承接全球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和交付能力、管理能力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探索并推动云计算模式下服务外包模式创新。(九)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依托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导航通信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服务、交易服务和物流、支付、信用、融资、保险、检测和认证等服务协同发展。鼓励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十)集成电路(IC)设计面向通信网络、消费电子、工业装备、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提高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能力,开发网络通信芯片、数模混合芯片、信息安全芯片以及重点领域专用集成电路产品,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发展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的高端工具和开发环境,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产品测试、认证、标准、专利等服务能力。3.3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起初,云计算概念的出现应用到安防领域,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存储模式的印象,以一种新“安防运营模式”服务于各个项目。后来,云计算能够帮助更大的监控存储项目解决海量数据的问题,云计算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实现对各类视频信息的比对以及对不同类型信息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深入分析。国内安防技术和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欧美等地,云计算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年增长率保持在20%~30%左右。随着国内网络建设逐渐成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网络监控主要以"私有云"方式进行。通过建立专网,完成平安城市、数字城市的监控需求。当监控产品逐渐普及,以家庭、校园为代表的民用安防市场也趋向"云存储"。其通过公共网络以"公有云"方式进行。以校园安防为例,考虑到监控系统的专业性与幼儿园、中小学校园风格不符,因此校园安防可以采用设备托管服务,交由第三方专业人事管理设备和拷贝数据资源。校园监控系统与110报警平台直连,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更好地完成监控任务。高清智能监控让云计算处理海量数据云计算的作用不只有存储,其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监控系统处理海量的数据。在综合安防管理系统中,云计算为超级计算方式,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的过程中能迅速地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到有用信息。视频图像先有高清后有智能,在高清需求不断的前提下,云计算在智能高清监控应用中也有一番作为。在云计算管理模式下,视频数据由网络暂时存储,等有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从网络下下载。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存储模式能够帮助您解决本地存储负担,家庭监控系统不必担心电脑里存放过多"没意义"的视频数据;针对磁盘阵列存储而言,其容量也不是个无底洞,过多冗余的视频数据也只不过是占用资源,如果利用云存储,将前3个月内的视频数据暂时存放,本地存储只存储当日或当月的数据,这样既节省了存储空间,本地视频查找速度也快了许多。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正值“十二五”中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云计算能够促进社会创新能力的发挥、催生新的商兴模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与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但平稳快速的经济增长仍将是主旋律,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口,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云计算产业成为产业资本和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云计算产业集聚将成为科技园区建设的新热点国内云计算产业蓬勃兴起,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如京沪哈等地政府、宽带资本等产业资本,均已涉足。未来几年,广阔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吸引大量资本注入云计算领域。投资形式将呈现为四种方式:政府投资与产业资本联合、政府专项扶持基金、科研机构单独投资、产业资本单方注入。云计算相关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运营服务等领域将是各路资本关注的重点。云计算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成为各科技园区关注的热点,将引领园区产业聚集的新发展动向。二、新型城镇化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交通云、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建设将成为重要环节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即“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因此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与指向。国内几座城市在交通、政务、教育、医疗领域开展了云计算建设的探索,初具成效。未来,交通云、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三、国内外企业将在我国云计算市场抢点布局,市场竞争局面初步形成在2013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国内企业中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信运营商均将重点布局云计算。同时,国外企业看好我国云计算市场发展潜力,将纷至沓来。国外企业渗透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方式有:建立云服务运营中心、提供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设立云计算研发中心。云计算市场进入企业数量增加,竞争局面将初步形成。四、我国超过半数以上大中型企业关注规划和部署私有云,并采购面向云的软硬件及相关服务近年来各行业领军企业实施了私有云的部署,在整合IT资源、降低维护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私有云部署在业界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此外,主要IT企业均以提供面向云的软硬件和相应服务为业务发展的重点,用户选择的范围更广、采用的成本更低。未来几年,预计我国超过半数以上大中型企业关注规划和部署私有云,并采购面向云的软硬件及相关服务。五、面向企业的云计算服务将更注重社会化、协作化、网络化的新要求,价格将更趋于合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流程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放式创新、工作协同、产业链整合,对面向企业的云计算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即注重社会化、协作化与网络化。未来几年,云计算服务企业将会迅速跟进,提供符合新趋势的企业级服务。提供商数量的增多,运营经验的积累,将使云计算服务的价格更合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采用率将有大幅提高。六、云计算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将继续获得政府大力支持云计算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基础技术的有力支撑。在第三次IT技术浪潮——云计算技术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同步,已有少数企业在云计算基础技术上有所突破,具有替代国际同类产品的能力。这对确保国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安全,构建自主可控的中国云计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云计算基础技术的自主研发将继续获得政府大力支持。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社交网络、金融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将进一步深化对大数据的运用电子商务交易、社交互动、金融业务、通信沟通等活动的广泛开展,产生了规模巨大、形态多样、实时性要求高的“大数据”。在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社交网络、金融企业、电信运营商等拥有海量数据资源的实体,初步尝试对大数据的分析。未来几年,这类企业将进一步深化对大数据的运用,为管理决策和商业运营服务。八、国内面向个人的云计算服务开始普及推广国内外已经有一些企业提供了异彩纷呈的、面向个人的云计算服务,改变了消费者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习惯,如云存储、云视频、云阅读、云音乐等,具备共享、同步、面向移动、动态获取、多终端应用等特点。这些成功的服务获得了个人用户的认可。未来,我国面向个人的云计算服务将开始普及推广,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九、开源云平台和工具类软件快速发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首先,经由开源软件社区众包的力量,云计算相关软件的开发更快速、更高效,国内各云计算开源社区异常活跃。其次,采用开源软件显著降低部署成本,与云计算发展的导向一致,与中国企业的短期诉求一致。最后,国际领先企业其云计算大多部署在开源平台上,直接影响了国内企业的认识走向。未来,开源云平台和工具类软件将快速发展,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十、国内桌面云部署将兴起,云端时代到来桌面云系统,实现了对原本分散的众多用户桌面环境与数据的集中管理,使升级维护更高效、数据使用更安全、接入更灵活、业务处理能力更强、系统可靠性更高。桌面云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信息系统部署方式。低功耗、高性能的瘦终端产品、云服务器、终端嵌入式操作系统、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桌面虚拟化软件、设备管理软件和通信协议等不断推陈出新,让用户选择范围更大、桌面云建设成本更低。随着国内桌面云系统提供商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成功实施案例的增加,未来几年,国内桌面云部署将兴起,云端时代正在到来。3.4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分析经历了发展和突破的2012年,创新和爆发也成为2013年的关键词。云时代、中国梦也在关键转换的两年间酝酿成型,创新产品、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将会被创造出来,尽管不能说浮云荡尽,至少已经完成了乱云飞渡。2014年新气象将会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一)社交、移动和云的融合、演进和大数据时代爆发。正如历史不是单个英雄创造的,革命性的变化也不是单一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它往往是几种技术相互交织和互相促进的结果。2012年我们已经见证了与云计算结合的大数据带来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的创新,以及可能对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心理健康,对社会一些关键性问题诸如医疗卫生、交通和教育可能带来的改变。2014年这种交织和促进还将带来更大的裂变式创新和改变,社交、移动和大数据结合了云端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将会诞生一场对社会、对每个人巨大的变革,而各种投资和创业的机会也将孕育其中。更直接的,针对特定区域、行业、个人的商业性数据分析的创新服务可能会迅速兴起,进而带动并促进智能手机终端、社交网络平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功能和商业模式演进,并最终影响和带来一代人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二)各式云计算终端的融合、演进到云相关思想大爆发。云手机、平台电脑、云计算电视、穿戴式计算设备从渗透到逐步走向普及,BYOD会成为趋势,工作协同、云端共享也会成为潮流。2014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结合还将带来企业组织管理、创新方式的巨大变革,颠覆很多工业社会创造的思维和传统,开启知识型经济和组织管理的时代。在2014年及以后的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中对经济模式、组织和管理方式变化的研究将会不断增多,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知识的研究,将从IT产业和技术领域,向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以至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蔓延,并引发各种思维的大变化和创新的导火索。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将伴随新兴的终端进入到像学校课堂、厂矿企业、医疗健康和公众服务等很多不同场所并引导改变。另外,基于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资源共享、敏捷性和强大计算分析能力也将影响到并最终改变众多传统行业,诸如传统营销、广告形式、资讯和出版行业等。(三)开源软件和云计算、大数据的互相推动和行业爆发。分享是伴随互联网诞生就存在的本质需求,正如Meetup、Quantifie

Self或者Geeklab这些新兴的组织一样,开源证明了协调和分享的力量。开源社区、众包的方式,快速创新、协同共享的模式在2014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尤其是在互联网巨头和一些传统软件巨头都加入到开源阵营后,更会逐步改变软件开发和提供模式,促进产业快速创新和升级,降低创业企业和社会公共成本。软件改变世界、驱动创新创业的速度在加快。开源带来的平台力量,在最广泛的范围,以最小代价贡献力量、服务和价值,降低失败的成本,提升服务的价值。开源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不仅推动了企业应用和社区壮大,更是驱动了大数据快速从名词变成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相关商业应用和创业企业随之诞生。开源平台、算法和现实需求的商业模式,还将催生新一轮创业浪潮,一大批技术和知识主导型创业将快速涌现。(四)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融合。面对IT转型、通信和沟通方式变化,运营商管道化压力加重,但自身在数据中心、数据通道和数据积累的优势,也让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在竞争发展中走向融合,转向公有云和平台服务。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面对各自拥有的海量数据“金矿”,对创新商业模式和经济形式的探索已经展开,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变革和创新,将是2014年甚至更往后的主题,云后台和大数据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五)公有云尝试起步,企业云部署变热,个人云应用爆发。2013年伴随着对云计算资源分配、服务供给方式,甚至安全性等的争议性探讨会逐渐减少,从解决方案到政策法规层面的具体完善和操作性指引将越来越实质。如上所述,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也会从关注公有云平台和服务创新到尝试正式起步。谷歌、苹果以及亚马逊、微软等全球云计算巨头也谋求或已经曲线进入了中国市场。从2012年到2013年,前瞻性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了云计算整合资源、节约成本等优势,而勇于尝试的创新型企业已经从试水云计算到启动大规模部署,私有云平台案例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于大型机构、企业集团和特定行业,2014年的桌面云应用,还将会迎来爆发性增长。同时,个人云服务从云端存储、云音乐,向云端视频、云端学习、云端娱乐多方面纵深拓展,从个人手机终端应用到覆盖工作、家庭的云计算、大数据相关创新应用全面爆发,云端资源整合、多屏互动分发趋势进一步明晰。(六)硅谷与北京的云计算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融合。从2012年到2013年,国外云计算产业、人才、资本、思想和创新进一步和国内相结合,从被动联络到主动接洽,正如2012云世界大会“双城记”所阐释的,北京作为全球重要的软件人才和开发中心以及云计算应用中心与硅谷同步,将成为新时代“双城记”重要的一极,并对硅谷的人才、资金和创新势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云计算、大数据自主研发和创驱动能力还将继续得到政府高层的密切关注,并可能会在不同场合或讲话中被反复提及,云计算、大数据会被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高度,并且在一些地区,通过政府、产业资本、龙头企业和领袖的推动,完整的创新型云计算产业基地、云计算生态系统会落地生根,成为示范性标杆并爆发出拉动和协同的巨大力量。(七)云计算与大数据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解决。随着政府关注,政策、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并且愿意成为平台实践者和服务体验者,结合产业资本和技术力量,云计算、大数据将会在着重受到关注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提升政务能力等各个方面首先落地并展现出巨大的改变力量。各个地区也会根据区域条件和策略,利用独特的区域或资源优势发展云计算,比如地方政务云、绿色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云等会逐步形成区域性示范。同时,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迎来爆发,如云计算服务器和模块化数据中心等。而云计算投资的重点,也会逐步从基础设施层面向应用和服务层面过渡,并且会与传统行业的改造和转型结合起来,对众多传统行业产生冲击并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大数据、社交网络冲击下,互联网规则也在变化,个性体验和个人创造受到重视,知识变现和创业变得越来越简单。注意力经济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流量变现会变得更直接,影响力价值也会越发受到重视。伴随着对传统创新和颠覆速度的加快,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也会更加直接及紧密,无处不在的移动和社交网络改变了世界的联系与互动方式,3D打印影响着传统的制造和生产方式。从知识到知识的驱动、网络型组织、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和破坏性创新颠覆了传统工业社会的思维。我们最终将会迎来一个云计算驱动、大数据指引的知识社会,这一切迹象从2012~2013年都已经显现无疑。3.8市场小结以上可以看出,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环境优越,项目面对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及空间,此外在青岛发展云计算产业优势明显。随着国家及青岛市对于云计算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项目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综上,该项目市场行情看好,前景广阔,项目实施具备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4.1项目地理位置选择本项目建设地址选定在XXXX南泉综合物流中心。4.2区域投资环境4.2.1区位位置项目区域所在位置图青岛市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地域范围为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之间,东经120度经线穿过胶州湾西岸辖区,全部处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内。市域陆地总面积约为10654平方千米,统辖海域面积约为13800平方千米。山东省是青岛市的第一腹地,与青岛市相邻的城市皆为山东城市: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4.2.2区域概况青岛位于中国北方海岸线的中部,西接广阔腹地,近代因该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视。继而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遂因“一港一路”而兴,进而成为德日在华商贸的中枢。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了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日治时期又兴起了以纺织为首的制造业,转型为工商业城市,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城市发展兴起的交通、建筑、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国乃至亚洲占据重要地位。青岛城市构建发展模式的西化从建置初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使青岛拥有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外国人)和较高的开放度,居民对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相反也造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青岛积蓄不深,而一度被指为“文化沙漠”。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被定位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环湾型大城市框架的构建,青岛将建设成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东北亚国家航运枢纽、北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4.2.3区域气候条件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而四季特征是“春迟、夏凉、秋爽、冬长”。气温年较差小,极端温度和缓。夏半年,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空气,造成青岛雨热同季,气候湿热而多雨,呈现为海洋性气候特点;冬半年,季风自欧亚大陆吹来,青岛在冷高压气团控制之下,气候干燥、温度偏低,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特点。海洋对青岛气候的调节主要源于城区距海较近和沿海山地走向与季风方向垂直。从气候特点来看,青岛光热水配比协调同期,有效性大、可利用程度高,年平均无霜期203天。境内大气候差异小,小气候差异大。干旱(以春旱为主)为青岛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他则为偶尔发生的冰雹、大风、暴雨和雷电。据1898年以来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7°C,极端高气温38.9°C(2002年7月15日),极端低气温-16.9°C(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3°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C。日最高气温高于30°C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C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年平均气压为1008.6毫巴。年平均风速为5.2米/秒,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由于黄海水团和风向的影响,青岛多平流雾,年均雾日50余天,最少30余天,最多90余天;月平均湿度72%。平均气压为1008.6百帕。4.2.4区域资源条件土地资源2011年底,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1.98万公顷,下降0.2%;森林覆盖率37.77%,增长0.87个百分点;沿海滩涂约375平方千米,3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9165平方千米。矿产资源

青岛地区矿藏多为非金属矿。截至2007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66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44%。其中,有探明储量(资源量)的矿产50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64.1%;未探明储量的矿产16种。已探明或查明各类矿产地73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9处、小型矿床129处、矿点562处。优势矿产资源有石墨、饰材花岗岩、饰材大理石、矿泉水、透辉岩、金、滑石、沸石岩。潜在优势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白云岩、膨润土、钾长石、石英岩、珍珠石、莹石、地热。石墨、金、透辉岩主要分布在平度市和莱西市;饰材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崂山区、平度市、胶南市;饰材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矿泉水在青岛市辖区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阳区、崂山区及市内四区和即墨市;滑石主要分布在平度市;沸石岩、珍珠岩、膨润土主要分布在莱西市、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重晶石、莹石主要分布在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和胶南市;地热主要分布在即墨市。青岛市石墨和石材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山东省首位,滑石、透辉石矿居全省第二位,沸石、矿泉水等储量也居前列。除铀、钍、地热、天然卤水、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外,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总值达270亿元。海洋资源青岛海区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胶州湾、崂山湾及丁字湾口水域营养盐含量高,补充源充足,异样菌量比大陆架区或大洋区高出数倍乃至数千倍,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尤其是胶州湾一带泥沙底质岸段,是发展贝类、藻类养殖的优良海区。该海区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经济无脊椎动物、潮间带藻类等资源也很丰富。4.2.5区域交通条件公路交通青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6181.4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2公里,一级公路1025公里(2010年),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境内主要高速公路有:青兰高速(G22)、青银高速(G20)、青新高速(G2011)、荣乌高速(G18)、沈海高速(G15)等。2011年,青岛胶州湾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滨海大道。铁路交通青岛火车站日始发列车47对,其中高铁6对,动车20对。黄岛站是主管华东地区铁路交通的济南铁路局辖区内接卸量最大的货运站。境内铁路主要有胶济客运专线、胶济铁路、胶黄铁路、蓝烟铁路、胶新铁路。在建的有青岛北站、青太客运专线、董家口疏港铁路、青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电气化复线铁路,国铁1级)、海青铁路。青岛港青岛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68个,2010年完成港口吞吐量(不含地方港务局)3.50亿吨,居全国第三位;外贸货物吞吐量2.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01万标箱,均居北方港口首位。新开发的董家口港区,设计2020年吞吐能力3.7亿吨,在建的40万吨级矿石泊位和50万吨级原油泊位均为世界最大同类泊位。国际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2010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110万人次,占全省49.75%,货邮吞吐量16.37万吨。已开通直航东京、纽约、名古屋、大阪、福冈、首尔、釜山、仁川、大邱、法兰克福、新加坡、曼谷、香港、澳门、台湾等国际(地区)航线。青岛新机场正在选址论证之中。4.2.6区域经济发展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创新转型步伐,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事业继续进步,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302.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4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402.2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3575.47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为4.4:46.6:49.0。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2449.69亿元,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0.18亿元,增长18.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65.98亿元,增长16.3%。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1326.13亿元,增长8.5%;其中,国内税收581.95亿元,增长11.6%。地税税收收入462.8亿元,增长17.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2.7%,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1.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3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2月份市区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下降3.4%;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1.2%。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5.1总图布置原则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生产的环境空间。2、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3、工程内容、建筑面积和建筑结构应适应工艺布置要求,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4、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改造利用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增强景观效果。5、工程方案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造价,节约建设资金。6、建筑风格与区域建筑风格吻合,与周边各建筑色彩协调一致。7、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5.2土建方案5.2.1总体规划方案总平面布置的指导原则是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适当预留发展余地。建筑物布流向顺畅,道路、管网连接顺畅。建筑物布局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满足经营、交通、防火的各种要求。项目总体规划鸟瞰图5.2.2土建工程方案本项目建构筑物完全按照现代化企业建设要求进行设计,采用、轻钢结构、框架结构建设,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整个建筑物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强调丰富的空间关系,力求设计新颖、优美舒适。主要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屋面,符合建筑节能和防渗漏的要求。建筑结构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结构整体性能好,有利于抗震防腐,并节省投资,施工方便。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通风设计,避免火灾、爆炸的危险性。5.3主要建设内容本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500亩,总建筑面积3000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一览表工程类别工段名称层数占地面积(m2)建筑面积(m2)1、现代信息服务园区空间信息中心212000.0024000.00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215000.0030000.00电子商务中心210000.0020000.00物联网中心28000.0016000.002、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园区导航定位中心17500.007500.00通信中心18000.008000.00遥感中心18000.008000.00气象应用平台18000.008000.003、智慧城市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中心18000.008000.00社会管理中心18000.008000.00市场监管中心18000.008000.00市民服务中心28000.0016000.004、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冷链物流中心115000.0015000.00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121500.0021500.005、科技地产区从业人员公寓106000.0060000.00科学家公寓84000.0032000.00示范云社区33000.009000.00其他配套工程11000.001000.00合计159000.00300000.00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占地面积28000.004、公共配套设施道路及停车场26000.0026000.00绿化45000.0045000.005.4云计算产业园主体规划设计方案5.4.1发展定位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根据项目专家团队的意见,按照“一个园区、五大产业”的思路对园区进行科学定位。“一个园区”是指拟创建的“青岛云产业园”,“五大产业”是指:一是以云计算应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包括空间信息、云计算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物联网等;二是以北斗卫星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卫星应用与服务产业,包括导航定位、通信、遥感、气象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卫星应用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与产业化;三是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市民服务等;四是现代物流业,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及石油产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包括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业态的现代物流体系;五是科技地产,建设云计算产业园从业人员公寓、科学家公寓和示范云社区,构建云社区标准和规范体系并向外服务。5.4.2项目发展目标项目云计算产业园着眼于长期发展动力机制转换、资源配置模式优化和均衡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落户青岛的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青岛市智慧城市-云计算产业园”,争当中国“智慧城市-云计算示范区”,打造智慧城市-云计算的中国品牌。5.4.3入园企业类型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运营商云计算运营和服务提供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研发中心三维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开发商、集成商数字出版和文化创意系统集成商北斗卫星技术研发商现代物流产业经营商5.4.4入园项目类型智慧城市演示中心云计算示范应用中心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展示中心数字出版和文化创意中心北斗卫星技术研发中心现代物流云技术运营中心5.4.5盈利计划力争在五年之内完成国内创业板上市的准备。5.5工程管线布置方案5.5.1给排水一、设计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50015-200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一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GB50014一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金卜规范》GB50084-2001二、给水设计本工程给水系统分为:生活给水系统和消防给水系统。(1)生活给水系统该系统主要供给入驻商户及该市场管理服务人员生活用水,由市政生活给水管网直接供给,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2)消防给水系统市场消防给水分设室内室外两个系统,使之达到防火要求。三、排水设计本工程排水系统划分为: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及雨水排水系统。(1)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本工程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场的生活污水管网,最后排至市政生活污水管线。(2)雨水排水系统雨水经雨水篦子排入市场雨水管网,最后排至市政雨水管线。5.5.2供电一、电气工程(l)供电电源供电电源接自当地供电局电网,经变压后引入市场变配电室。本项目完成后,全部用电设备总安装功率为3000KW,因此需购置2台变压器,安装在变配电室。无功功率补偿变电室低压配电间内安装低压电力电容器进行无功功率补偿。低压电容器集中补偿自动切换。继电保护变压器高压侧采用负荷开关加熔断器保护。(2)低压配电方式及线路敷设根据建筑及负荷分布情况,采用干线式与放射式相结合方式。室外电力电缆采用埋地敷设。(3)通讯及互连网络建筑物内预埋设通讯及互连网络线路。通讯及互连网络的户外线路均采用埋地敷设。二、接地保护及防雷保护1、本工程采用综合接地方式,接地主要有防雷接地,变电所工作接地,弱电接地,保护接地,共享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露出屋面的所有金属管道及构筑物均接入接地系统。2、电气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装置共享,低压馈线距离超过50米时设重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3、所有正常时不带电的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与PE线可靠连接,末级配电箱插座设漏电开关保护。4、构筑物均设防雷装置,利用建筑物的柱、地梁、桩基等内部的主筋作接地体,屋顶设避雷带。5.6道路设计1、设计原则市场道路布置原则应满足企业运输、消防、管线布置、绿化等方面要求,满足交通便捷通畅的要求。2、布置形式和宽度市场内根据平面布置,设置环形道路,为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主道6米。该干路主要为货物集散以及配送。道路设计既要满足业务结构流程,同时也满足消防要求。5.7土地利用情况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项目用地位于XXXX南泉综合物流中心,占地500亩。该区域交通便利,资源条件丰富,适合项目的建设。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l、用地类型项目建设用地性质为规划性建设用地。2、用地规模本次机电大市场建设项目拟定占地面积为500亩,总建筑面积为300000.00㎡。序号技术指标名称数量单位1总占地面积333500.00㎡2建筑面积300000.00㎡3建构筑物占地面积220000.00㎡4建筑系数65.97%%5容积率0.906绿地率13.49%%7投资强度93.80万元/亩第六章节约能源方案6.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3.《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4.《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环资[2004]2505号)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06年12月)7《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国家发改委2005第65号)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19959.《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10.《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11.《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199312.《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350—19981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199814.《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GB/T13471—199215.《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18613—20021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20052—2006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189—20051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19.《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l44—20042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21.《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6.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6.2.1能源消耗种类1)、动力生活、经营主要动力为电力。2)、其他能源项目使用其他能源为生活用水。6.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1)、用电量:根据生产动力及照明需求测算年用量为504万度。项目用电设备采用新式省电设备,约可节省能源成本30%。项目选择无铁损及铜损较小与效率较高的变压器。企业在停止运转期间以及休假停工时,停用的变压器宜切断高压侧电源,以减少铁损。2)、用水量:年用量15万吨。6.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项目地址位于XXXX南泉综合物流中心,本区域内主要能源供应情况分析如下:1、电:该项目用电从就近电网中引入市场,经变压后使用。

2、水:本项目用水由市政自来水管网供水,可满足商户生活、消防等用水需要。6.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6.4.1项目能耗分析1、以全年的能源耗用量进行分析序号名称数量单位折算系数吨标准煤1电504.00万度1.229619.422水15.00万M30.85712.855合计632.272、项目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根据项目经济评价确定本项目工业总产值为89936万元。3、项目能耗指标的计算本项目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标煤)为:0.0121吨/万元。由上表可见,该项目能源耗用量较小,能耗指标远小于国家标准。6.4.2国家能耗指标国家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情况如下:万元GDP能耗为每万元1.034吨标煤。按照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6.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6.5.1工业节能1)、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强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以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加工的余料,积极组织回收用,对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按有关规定销售结合法经营的物资回收再生部门。在经营过程中,按国家规范及信息技术,采用正确的操作步骤,尽量不使用不可再生的原料。2)、供配电设计本着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省电能为原则,生产设备、仪器设备及供电设备均选_用耗能低、效率高的节能换代产品,配电室内安装低压电容器补偿屏,降低无功功率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节约能源消耗。光源选用科学、高效、节能的声光控制方式,严格实施绿色照明。3)、供暖、供水管网系统均采用合理的输送工艺,尽可能降低途中消耗。供热系统管道均采用保温设计,保温材料为聚氨酯保温层,最大程度的降低管道冷热损失。4)、项目建成后,根据各建筑物的功能、用电负荷、用水及取暖的性质,供水、供电及供热系统在入口处均安装计量和节流装置。6.5.2节水措施节约用水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是当前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的重要举措。为有效节约用水,本项目拟采用如下节水方案:1、供、用水系统管路及设备,如阀门、水泵、冷却设备、储水设备、水处理设施及计量仪表等,均应选择节能型产品或按国家有关规范和产品标准的要求设计、制造、安装。2、企业内各用水部门,由本企业安装计量分水表,用水计量率应达到100%,设备用水计量率不低于90%。并保证计量水表的完好率、检定率。3、在给水系统中应采用良好的阀门,减少水资源的跑冒滴漏。4、根据我国供水情况,应用内壁光滑的供水管材,减少管道沿程水头损失;降低供水能耗。5、生产净循环水循环使用,减少废水排放,节约水资源。同时根据季节变化、机组生产情况及时调节机组冷却用水量大小,降低消耗量,高温循环水可用于锅炉等生产保温用水6、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以减少供水量,同时也就减少了供水能耗。6.5.3建筑节能1)、建筑能耗指标办公楼和宿舍热指标为70W/平方米。照明:照明照度标准为250LX。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水平: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屋顶0.6;外墙0.55;地板0.5;门窗密封性指标:不低于国标Ⅸ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III级水平,相当于窗户每米缝长的空气渗透量:qL≤2.5m³/(m.h)2)、建筑围护结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为保温隔热彩钢结构,外墙砌体结构为增加外墙保温层;供热管网在与室外空气接触、非采暖房间处采用50mm厚岩棉管壳,降低管道冷热损失。3)、采暖供热、空调制冷系统按设计负荷设置,并有调节控制装置及能量计量仪表。4)、门窗采用中空门窗,照明要确定科学的照明控制方式,选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在室内照明控制中,主要采用声控、光控、红外等智能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减少照明用电和延长照明产品寿命。5)、建筑材料使用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6.5.4企业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包括:制定节能规划,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完善能耗定额、统计等基础工作,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等标准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开展能源平衡测试和能源审计。要把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班组和具体责任人,实施节奖超罚措施。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办法,采取分类指导、监督检查、统计公报、信息交流等措施,加强节能管理。对重点用能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6.6结论经过分析比较,企业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利用能源及节能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指标。第七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7.1设计依据及原则7.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环境保护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各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联合防治,以达到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标准和规定。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类标准;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Ⅲ类标准;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7.1.2设计原则设计中尽可能选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先进工艺及设备。严格遵照“三同时”原则,凡本项目中所涉及的可能产生污染物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均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使其达标。7.2建设地环境条件项目拟建地点周围大气及土壤的环境现状良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7.3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7.3.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1.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空气的影响扬尘是施工期间影响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各种无组织排放源。其中场地清理、土方挖掘填埋和物料运输等工序产尘量较大,而材料堆存、建筑机构施工、设备安装等工序产尘量较小或不扬尘,而且扬尘还受风向、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影响。由于污染源多为间歇性源并且扬尘点低,因此只会在近距离内形成局部污染。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未经充分扩散稀释就进入地面呼吸带,将会给现场人员的施工、生活、健康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2.项目实施过程中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施工区的冲洗废水、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等。冲洗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料等建材的洗涤,主要污染物为SS;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SS、BOD、COD等。冲洗废水的排放特点是间歇式排放,废水量不稳定。施工中往往用水量无节制、废水排放量大,若不采取措施,将会在施工现场随意流淌,对周围水环境及景观造成一定影响。3.项目实施过程施工噪声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的运输,车辆马达的轰鸣及喇叭的喧闹声。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施工噪声,其辐射范围较广,昼间最大距离近150米,夜间影响更为严重。4.项目施工渣土处理处置施工挖掘产生的土方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必须到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筑垃圾准进、处置手续,由施工单位或承建单位和市容局渣土办联系外运。7.3.2项目运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该项目在经营中,主要污染物有:(1)废水生活废水和食堂含油废水;(2)废气项目运营过程中不产生废气;(3)噪声各种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4)固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7.4环境保护措施方案7.4.1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1.控制生态影响的初步方案为减少建筑物施工时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拟定施工方案时工程建设单位为本工程的弃土制定处置计划,应按规定地点处理弃土,并不定期的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同时,应考虑基础开挖、道路施工及场地平整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对临时性松散表土作适当压实处理,在坡面>25°时要做护坡处理,永久性坡面种植草皮。施工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与地方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他们采取措施后才能继续施工。为了减少工程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议施工中遇到连续的晴天和刮风的情况下,应在弃土表面上洒一些水,防止扬尘。工程施工者应该按照弃土处理计划,及时运走弃土,并在装运过程中不要超载,装土车沿途不得洒落,车辆驶出工地前轮子上的泥土应去除干净,防止沿程弃土满地,影响环境整洁。同时施工者应对工地门前的道路环境实行保洁制度,一旦有弃土、建材洒落应及时清扫。2.控制噪声影响的初步方案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程在居民点200米的区域内,不允许在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上午六时内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对必须在夜间施工又可能影响居民环境的工地,应对施工机械采用降噪措施,同时也可在工地周围或居民集中地周围设立临时的声障之类的装置,以保证居民区的声学环境质量。由于项目施工区为工业区,周围都是企业工厂,几乎没有居民居住,所以不会造成很大影响。3.控制生活垃圾污染的初步方案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的食宿将安排在工作区域内。这些临时住宿地的排水和生活废弃物,应妥善处理,集中收集送至城市垃圾处理站一并处理。4.控制水污染的初步方案对于施工中的冲洗废水,建议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废水沉淀池一座,收集施工中所排放的各类废水,废水经沉淀后,仍可作为施工用水的一部分重复使用,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轻了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7.4.2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1)废水项目食堂用水经隔油池处理后和经化粪池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入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中A类标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本项目在采取各种污染防治措施后实现达标排放。(2)固体废弃物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定点堆放,可与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由环卫部门集中运至开发区的垃圾中转站统一处理。综上,对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妥善处理后,实现了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周围影响很小。(3)噪声本项目建筑采用一定的吸、隔音措施,其基础按减振、隔振基础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物、构筑物来阻隔声波的传播,达到有效治理噪声的目的。在采用有效措施后可使项目在运行期厂界噪声符合GB12348-90《工业厂界噪声标准》中Ⅲ类标准要求,即昼间小于65dB(A),夜间小于55dB(A),对周围声学环境影响较小。综上,对项目产生的污染经妥善处理后,实现了无害化和资源化,因此,项目经营污染对周围影响很小。7.5绿化方案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吸气、隔间。根据厂址占地面积和装置布置情况,在场界四周、道路两旁、装置四周的空地上选择抗污染、净化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绿化。在绿化中以种草为主,栽花、植树为辅,并在场界种植高大的阔叶乔木、灌木隔离带。7.6消防措施7.6.1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1999年版)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5、《电器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7.6.2防范措施本设计认真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以及国家和本行业的有关消防规定,在总图布置、建筑结构、消防供水以及火灾报警等消防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以期消除隐患,防止和减少火灾的危害。1、总图布置本工程各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以及本工程各建、构筑物与市场内现有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均严格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主要建筑物周围调用有环行道路,并与市场道路网连接,主要建筑物围道路宽度为6m可确保消防车辆通行。本工程各建、构筑物的建筑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各主要建筑物、高低压配电室等部位的门均向外开。2、消防供水本工程主要建筑物仓储库房、交易商城周围设消防管网及消火栓,消防用水取自市场生产消防给水管网。室外消火栓间距小于120m,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1次计算,消防给水共35L/s,其中室外消防给水量20L/s,室内消防水量15L/s。3、消防供电火灾报警控制器供电电源按二级负荷考虑。电缆敷设完毕后,对所有电缆穿越孔洞用阻燃材料进行封堵,以防火灾蔓延;对于电缆桥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段阻燃桥架,同时在此段电缆上涂刷阻燃涂料;高温区域使用耐高温电缆且外涂防火涂料或缠绕防火包带;室内大型变压器下设有事故油池。在上述场所及易发生火灾的场所配置适量的手提式或推车式可移动灭火器。4、消防通讯在主控制室设置行政电话分机,兼做消防电话。5、照明各电气室及操作室等重要作业场所为防止火灾发生,设有应急照明。7.6.3消防管理1、项目设计时应统一全厂消防设施、设备及网点的布置;2、对消防设备、设施的配置,施工时应请消防部门现场指导、监督;3、在项目人员编制上,安排一个专门消防部门协调全厂消防工作;安排10人的兼职消防专业人员从事消防工作,由消防部门统一培训上岗;4、项目实施建成后,请消防部门定期到市场作消防知识讲座、消防法规教育,提高强化全厂的消防意识。7.6.4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本设计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火灾危险考虑了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在严格执行操作堆积和各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可以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火灾发生时,可以保证及时扑救,从而保障生产安全。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8.1编制依据《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3号令);《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00);《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TH39-79)。8.2概况公司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规范和规定,以保证生产安全和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本项目凡涉及劳动安全、卫生的各个环节,如防火防爆、电气安全、防静电防雷措施、防机械伤害以及防暑降温等方面将根据生产特性的具体情况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公司还将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卫生生产的意识。制定本企业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定期进行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