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_第1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_第2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_第3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_第4页
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芜湖十二中2021—2022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一、单选题(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流传 B.封建政府的倡导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宗法传统的影响2.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A.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C.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3.史载:“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据此可知当时()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 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C.周王权力丧失殆尽 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4.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观点的共同之处是()A.推行仁政 B.规范行为 C.以法治国 D.监督民众5.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史料主要佐证了()A.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6.“(西汉中期以后)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材料意在说明()A.西汉实行刺史监察制度 B.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C.刺史较好发挥监察作用 D.刺史没有依照条例办事7.许倬云认为“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体系,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交叉影响。”下列哪一项属于最初的交叉()A.荀子“仁义”与“王道” B.董仲舒“天人感应”C.王阳明“心即理” D.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8.“谥号”是指古人去世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表1是北魏皇帝谥号表。据此表可知北魏()表1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孝明帝元诩516—528孝庄帝元子攸528—531孝武帝元修532—534A.尊儒崇礼 B.社会稳定 C.严谨治国 D.政治清明9.唐朝科举中有“通榜”这样的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一做法()A.促进了科举制度走向完善 B.妨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反映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0.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的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乡约制度的发展体现了()A.基层治理日趋加强 B.儒家权威得以确立C.重农抑商日益强化 D.边疆治理逐步规范11.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东西跨越将近2000里,从今连云港起,沿陇海铁路线直到潼关,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区域,均由其管辖。这种以北制南、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形格势禁的做法意在()A.缓和民族矛盾 B.加强中央集权 C.密切南北联系 D.完善行政区划12.表2是摘引自我国古代史书中有关国家治理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表2史料记载出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顾钧集》第5卷A.统治者强调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 B.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作用C.统治者以伦理纲常作为立法原则 D.统治者遵循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13.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明代“以例辅律”,即朝廷通过大量增补各类“例”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B.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4.图3呈现了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据此图可知()图3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15.古代雅典城没有宫殿,卫城和广场是两大中心,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体现了雅典()A.缺乏城市发展规划 B.城市贫富分化明显C.城邦民主政治特点 D.尊重思想自由传统16.公元前405年,战败的雅典向斯巴达国王求和,国王称无权决定。之后,在获得斯巴达监察官的允许后,雅典代表到达斯巴达。最终,斯巴达公民大会决定与雅典签订条约。这表明斯巴达()A.寡头政治受到限制 B.监察官独断专行C.民主政治程序烦琐 D.国王不掌握实权17.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说:(罗马)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说明()A.罗马进入共和时期 B.屋大维为人狡诈C.罗马君主制形成 D.罗马曾实行民主政治18.中古时期的英国诺维奇市市法规定:市民大会召开前,每个区须派8—12名差役确保把开会的通知传达给每一个与会者,不能参加者必须有其他诚实的市民做担保,说明缺席的适当理由,否则处以罚金。材料反映()A.市法规定了市民行为准则 B.市民参与体现城市自治性C.市民的政治实践经验丰富 D.市民参加市政会议不积极19.西方近代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A.体现共和精神 B.说明司法权独立 C.防止专制独裁 D.凸显行政权至上20.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C.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21.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这一变化表明美国()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22.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改革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到修理街道等琐事都涉及了,新政上谕纷至沓来,急而乱,多而杂,不分轻重缓急、主次先后,令人眼花缭乱。其意在强调()A.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B.光绪帝勤政爱民C.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D.光绪帝不谙政务23.北洋政府时期,1915年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这表明()A.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 B.考试科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C.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 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24.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清朝政府认为“可变”的是()①伦理纲常 ②君主制度 ③科举制度 ④经济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6.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是从政权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的,是立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凸显了该政策的()A.灵活性和创造性 B.武装斗争的精神 C.原则性和国际性 D.社会主义革命性27.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A.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B.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D.惩治干部贪污腐败28.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A.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 B.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C.坚持政治中立原则 D.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2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规定: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管理,其他干部则由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分工管理。这反映出当时()A.干部队伍实行分级管理 B.干部管理中渗透民主原则C.干部管理实现法制化 D.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30.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二、材料解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宫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宫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宫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有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年广久,安徽省芜湖市人,“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因邓小平多次在高层提及并收入《邓小平文选》而闻名全国,号称“中国第一商贩”。以下是“傻子瓜子”年广久大事记。1956年年广九在安徽芜湖摆水果摊,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1963年因贩卖板栗,被以投机倒把罪判刑一年1966年因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个体户,被关押20天1972年开始学炒瓜子,在街上偷卖1976年年广九称他已赚到100万(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亿)1979年年广九注册“傻子瓜子”商标1983年因“傻子瓜子”工厂雇工超过100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但受到邓小平的保护而有惊无险1991年年广九因经济罪名被判刑3年1992年年广九因经济罪名不成立而获释从以上表格中提取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例,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史实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事例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DCDBC 6-10.DBABA 11-15.BDBCC16-20.ACBCB 21-25.DCBBC 25-30.AACAC1.【答案】D宗法制【解析】题目中描绘的是新安地区恪守祖宗家谱、稳而不乱的情况,是注重血缘亲情,这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2.【答案】C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桓公希望封禅的行为违背了礼乐秩序,选D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齐桓公称霸,不能表明各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排除A项;材料中齐桓公的权力得到了提升,并不能表明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B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C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5.【答案】C【解析】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势力强大,故A项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刚确立而非加强,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地方出现苛政的原因大多出在刺史身上,刺史不遵守职责条例,干预郡县事务,故D项正确。7.【答案】B【解析】荀子的“仁义”与“王道”,属儒法交叉影响,排除A:王阳明“心即理”,属佛儒交叉,排除C;王夫之“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系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对立关系,排除D;董仲舒“天人感应”是道、法、阴阳杂糅结合产物,故B正确。8.【答案】A【解析】从帝王的谥号多用“孝”字可以看出,北魏政权尊儒崇礼,以孝治国,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中的主旨没有关系,排除BCD项。9.【答案】B【解析】“通榜”是唐代科举制的一道程序,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通榜”使得主考官有了自由裁量的权力,主观性、随意性增强,考生为了能够中举,必然多方奔走,寻求名人推荐,或者对考官进行活动,这不利于科举的开放性和公平性,B项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通榜”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系,D项不选。10.【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乡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基层乡村的治理,稳固基层治理,故A正确:儒家权威得以确立是汉武帝时代,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体现强化重农抑商,C项排除;乡约制度是基层乡村治理制度,非边疆治理政策,故D错误。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以北制南、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形格势禁的做法打破了地方的地理限制,能够一定程度上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强化统治,ACD均不符合这一目的,排除。 12.【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五教五刑”“礼法立教”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强调两种手段——礼与法,故选D项;其余的选项都只强调了一种手段,故排除ABC三项。13.【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B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图1可知,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有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经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提起诉讼后经调停和解解决、提起诉讼后经地方官裁定解决,体现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据图1可知,民间调停解决的纠纷占主,但不能说发挥决定作用,这否定了官府审判的作用,排除A项;基层社会的矛盾不能表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排除B项:材料是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不能得出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的结论,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看,“没有宫殿”“各大公共建筑宏大、华美,依环境而建,私人建筑密集、简陋,贫富混住,无中轴线但有一条主干道,道路狭窄,布局略显凌乱”这些特点是雅典民主政治在其城市建设中的体现,C项正确;从材料看“卫城和广场是雅典的两大中心”说明雅典是有城市规划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差异,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尊重思想自由的传统,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中“国王称无权决定”、“获得斯巴达监察官的允许后”以及“斯巴达公民大会决定与雅典签订条约”可以得出斯巴达虽然实行寡头政治,但国王仍然受到限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在获得斯巴达监察官的允许后,雅典代表到达斯巴达”,说明当时斯巴达监察官有一定的权力,但不代表监察官独断专行,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政治程序的问题,C项排除:国王无权决定并不等同于国王不掌握实权,D项排除。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可知,罗马君主制形成,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故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8.【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诺维奇市为了确保市民参与城市事务的管理,推出了一系列规范性举措保证市民大会体制成功运转,而这种强制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做法体现出城市所具有的自治性质,B项正确;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市民被强制性参与市民大会,并非市民行为准则,排除A项;CD两项表述在材料中均无足够信息支撑,排除CD项。19.【答案】C【解析】限制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法国议会可以修改宪法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故C正确:英国有国王,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国司法是独立的。排除B:材料中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体现行政权受到制约,排除D。20.【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2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分类办法,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文官的原则,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D项正确。22.【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体现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排除A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操之过急,不能体现勤政爱民,排除B项;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没有涉及光绪皇帝是否谙熟政务的问题,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科考生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通才知识考生”,故C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24.【答案】B【解析】从三纲五常来看,①②都是不变的,而③④是可变的。从其实践来看,也是废除了科举制,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所以选B项。25.【答案】C【解析】根据“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可得出这一宪法把除工人农民之外的阶层都排除在外,是对当时中国国情认识不清醒的表现,反映出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的弊端,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革命无关,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俄国,消除影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立足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这一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这凸显了该政策的灵活性和创造性,A项正确:“三三制”原则与武装斗争的精神无关,排除B项;“三三制”原则与国际性无关,排除C项:“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性,排除D项。2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不久”“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巩固新政权,因此材料所述毛泽东的目的是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以现固新生政权,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没有推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材料所述治吏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政权,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严治吏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政权,但不是严刑峻法,排除C项;“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是材料表象内容,不是目的,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坚持党管干部;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故A、B、D三项正确,不合题意。政治中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与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不符,故选C项。29.【答案】A【解析】由“均应由中央管理”“由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分工管理”,可得出干部队伍实行分级管理,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民主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制,故排除C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故排除D项。30.【答案】C【解析】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项。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D项。二.材料题31.(26分)(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6分)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