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传染病_第1页
牛常见传染病_第2页
牛常见传染病_第3页
牛常见传染病_第4页
牛常见传染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常见传染病第一节:口蹄疫

概述1、人畜共患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临床特征:口腔粘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3、感染谱广,流行快,难控制,虽多呈良性经过,但影响生产性能,耗费人力物力,影响对外贸易。4、各国及国际组织都极重视,列为全球各国共同商定扑灭的头号法定传染病5、我国——五号病指挥部6、本病全球流行,尤其是欧、亚、非、南美、亚洲最严重,我国周边国家流行极为严重。欧洲44%病例来自实验室及疫苗厂,56%来自畜产品病原1、分类地位:微RNA科,FMDV属,仅一成员2、血清型:7个主型、65个亚型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病毒变异最快-抗原漂移3、形态特征:RNA病毒中最小者,圆形或六角形,20面体4、病毒抗原:基因工程苗主要是VP1产物5、体内分布:水泡液、水疱皮、淋巴液。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都有6、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光、酸、碱敏感7、培养:可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偶蹄目为最黄牛、奶牛>牦牛、水牛>猪>羊、驼人中儿童严重、成人轻易感性:幼龄>老龄2、传染源:患病及带毒动物病者水泡皮1克可感染100万头牛、10万头猪3、传播途径:多途径、直接、间接广泛污染环境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羊群带毒)猪是“扩大器”(排毒量大)牛是“指示器”

1、传播快:跳跃式、直线式流行2、易感谱广:包括人3、周期性:3年左右一次,但近年连续流行,主要是动物数量大,更新快4、季节性冬春严重5、顺序性:牛→羊→猪

症状

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T↑至40~41℃,全身症状明显,并有流涎、吮吸声。1天后唇内、口腔、舌面粘膜发疮,黄豆大,后融合至核桃大,淡黄转灰白,口挂白沫似胡须。1天后破溃,呈红色糜烂,体温下降至正常。口腔水泡出现1~2天后,蹄、乳房皮肤发疱,很快破溃,糜烂,1周愈合。继发感染者跛行,化脓,蹄匣脱落,变形,卧地。

良性口蹄疫,病程1~2周,死亡率3﹪左右,但目前已上升。个别呈恶性口蹄疫,因心肌炎或者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流产。奶牛产奶下降。病理变化

常见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和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烂斑和溃疡典型的可见“虎斑心”

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活淡黄色条纹与正常的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牛口蹄疫症状牛口蹄疫症状鉴别诊断1.牛瘟蹄部和乳房无病变,病死率高。2.牛恶性卡他热多呈散发,无传染性。无蹄冠、蹄趾间皮肤病变。3.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发病率低,死亡率低。4.牛粘膜病地方流行性,有烂斑,无水疱。防制

预防:①一般措施:上报、封锁、隔离、消毒、扑杀、免疫接种②疫苗:灭活苗,0型为主,但免疫效果差。

合成肽疫苗,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第二节:牛流性热

又称三日热(Threedayfever)或暂时热(Ephemeralfever),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硬,跛行,常为良性经过,2-3天即可恢复正常,发病高,病死率低。日本称本病为流行热,南非、澳大利亚称本病为暂时热或三日热。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乳牛的产乳量有明显的影响,而且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淘汰,给养牛业生产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成员,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70nm,含单股RNA,有囊膜。常见到T形粒子,即截短的窝窝头样病毒粒子,特别是在以高浓度病毒传代的细胞培养物内。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牛流行热病毒

自1967年南非首次分离到病毒以后,到目前在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分离的病毒株,用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这些病毒在免疫学上是相同的,没有型的差别。在核酸水平上各分离株间的同源性很高,差异极小。没有变异易感动物: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肥胖的牛病情较严重。产奶量高的母牛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吸血昆虫(蚊、蠓、蝇)叮咬病牛后再叮咬易感的健康牛而传播,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周期性,约3-5年流行一次,一次大流行之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

潜伏期3—7天。本病特征是突然发高烧41~42℃,连续1—3天。同时并发剧烈的呼吸急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全身战栗、流涎、流泪、反刍停止,泌乳量减少以至停止,待体温下降到正常后再逐渐恢复。病牛不爱活动,步态不稳,后肢擦地而行。病牛喜卧,甚至卧地不能起立,四肢关节可有轻度肿胀与疼痛,以致发生跛行。

症状

以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最为明显,其中以幼年型杆状核嗜中性白细胞的出现率最高(20%)。呼吸急促的病牛,肺泡壁被激烈呼吸的机械性运动所破坏,因而空气向肺泡外泄漏,引起肺气肿,漏出的空气出现于皮下,指压这些部位往往出现捻发音。本病大部分病例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在1%以下。急性病牛可于发病后20h内死亡。

病变本病的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结合病畜临诊上表现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本病还要作病原分离鉴定。1.给病牛以优质的干草或青草,控制精饲料,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

2.在病牛的身下要多铺垫草,另外,要尽量的每隔2~3h给病牛翻1次身,尽可能防止发生褥创;

3.这种病在流行时间有严格的季节性,因此,在流行之前用疫苗接种,就能预防;治疗对于发高烧和呼吸急促的病牛,可根据症状给予注射退热、镇静剂;用复方氯化钠和葡萄糖液按1:2的混合液进行补液,尽量防止脱水并补给营养;发生褥创的病牛,防止化脓性细菌的继发感染强心剂。对病牛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胁牛群用高免血清。4.治疗

第三节: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disease,BVD)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引起的传染病。

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

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3.抵抗力一般;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流行病学1.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2.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3.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直传播;4.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症状:潜伏期:7-10天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1、突发,T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2、咳嗽、流泪、流涎、流涕;3、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A.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B.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C.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4.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慢性型:较多见1.可有微热,精神稍差;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持续或间断腹泻。2.鼻镜、口腔、齿跟糜烂;3.蹄冠、蹄叶皮肤糜烂,跛行;4.皮肤鳞屑状,孕牛流产;病程2-6月甚至1年,或有恶化死隐性感染:老疫区比例高多无症状、孕牛可导致流产,或产畸胎,小脑发育不全;1.整个消化道粘膜病变较典型,粘膜坏死性炎症、充血、出血、糜烂,鼻镜腔干裂,表皮脱落;(急性病例明显)2.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3.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4.消化管淋巴结水肿。5.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小脑发育不全,脑侧室积水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特点,急性病例症状病变可初诊;2.类症区别:口蹄疫,牛瘟等;3.实验室确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