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临汾一中、翼城中学、曲沃中学等学校2025届生物高一下期末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最适宜观察染色体形态的时期是A.末期 B.前期 C.中期 D.后期2.下列培育新品种与其育种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培育“特异功能”的细菌--单倍体育种 B.无子西瓜--多倍体育种C.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基因工程育种 D.矮秆抗病小麦--杂交育种3.如图是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的内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中,都要流向RNA和蛋白质B.①、③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并非所有生物都能发生中心法则的所有过程D.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可发生上述部分过程4.有关科学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1903年,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1910年,摩尔根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1866年,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伴性遗传5.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①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②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③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遗传物质都是DNA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繁殖两代后,理论上推测子代噬菌体中的放射性情况是A.25%的子代噬菌体外壳带有放射性 B.25%的子代噬菌体DNA带有放射性C.50%的子代噬菌体外壳带有放射性 D.50%的子代噬菌体DNA带有放射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图1为某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两个生理过程(a〜f表示物质,甲和乙表示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测定该植物叶片有机物重量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1)图1中,a为__________,c生成d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e被彻底分解的场所是乙中的_________,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发生在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在15℃时,影响B点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A点时,气体a的产生速率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气体f的产生速率。(3)图2中,两种温度下,若给该植物15小时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和9小时黑暗处理,则一昼夜有机物积累更多的是_____________℃,比另一温度下多积累_____________g。9.(10分)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物种指的是_________的一群生物的统称。不同物种之间、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促进了__________的形成。(2)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甲岛上B物种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其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____________.如果甲岛上B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含弃隐性性状个体仅保留显性性状个体,让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交配,则子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10.(10分)如图是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之一为红绿色盲,图1中没有成员患乙病,图2中没有成员患甲病.请据图回答(甲病的相关基因为A-a、乙病的相关基因为B-b)(1)图____中的遗传病为红绿色盲,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是____性遗传.(2)图1中Ⅲ-8与Ⅲ-7为异卵双生,Ⅲ-8的表现型是否一定正常?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若图2中的Ⅱ-3与Ⅱ-4再生一个女孩,其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______.(4)若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图2中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若图1中的Ⅲ-8与图2中的Ⅲ-5结婚,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11.(15分)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____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____的干扰。(3)图1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4)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min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填序号:①C5②ATP③[H]④C3),可推测20~25min曲线的斜率为_____________(填正值、负值或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详解】A、细胞分裂末期,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不适宜观察,A错误;B、在细胞分裂前期,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但此时期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较低,不是观察辨认的最佳时期,B错误;C、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的最佳时期,C正确;D、在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不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D错误。故选C。【点睛】识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A【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因此不能用单倍体育种,可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菌,进而培育出“特异功能”的细菌,A错误;

B、无籽西瓜的培育采用的是多倍体育种,B正确;

C、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育种方式,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

D、用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培育矮秆抗病小麦的方法是杂交育种,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的过程和原理,并能够分析题目中每一个品种采用的育种方法及其所遵循的原理,切记不能相互混淆。3、A【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转录,②表示逆转录,③表示RNA复制,④表示翻译,⑤表示DNA分子复制。【详解】A、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故A错误;B、①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G-C、C-G、T-A,③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U-A、A-U、G-C、C-G,①、③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故B正确;C、②表示逆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被少数逆转录病毒侵染的细胞中,故C正确;D、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DNA和RNA,也可发生上述部分过程,故D正确。故选A。4、C【解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B、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C、1910年,摩尔根通过红眼和白眼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D、1866年,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5、B【解析】

自然界中的细胞按照有无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多种多样,原核细胞多种多样,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不一样说明细胞的差异性,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这又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详解】①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病毒无细胞结构,①错误;

②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②正确;

③真核细胞细胞和原核细胞遗传物质都是DNA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③正确;

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体现了细胞的差异性,④错误。

故选B。6、D【解析】

试题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由于DNA分子是双链结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繁殖两代后,产生4个噬菌体,其中有2个噬菌体含有32P标记,因此,50%的子代噬菌体DNA带有放射性.故选D.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复制.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向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详解】(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这使得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没有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大多数害虫被淘汰,但有极少数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得以生存。(2)由图可知,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到定向的选择作用。(3)从图中可以看出,农药防治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而生物防治,可以将害虫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4)如果用农药防治,不同时期改用其他种类的农药,可以防止害虫的抗药性变异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可将害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点睛】对曲线的解读要准确到位,准确把握曲线中的各点的含义是做本题的关键。8、氧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线粒体内膜)光照强度等于1518【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图1可知,该图是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甲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氧气、[H]、ATP,氧气可以被线粒体吸收进行有氧呼吸,[H]、ATP被暗反应利用,因此a是氧气,b是[H]、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一个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因此图中c是三碳化合物,d是五碳化合物;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e是葡萄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f是二氧化碳;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光照强度,温度为15℃条件下,效应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小于A,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叶片重量降低,光照强度大于A,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叶片重量升高,光照强度为A,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叶片重量不增加,也不减少;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15℃和25℃叶片增重量相等,但是25℃条件下呼吸速率大于1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因此25℃时,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大于15℃(1)据试题分析可知,图1中,a为氧气;图中c是三碳化合物,d是五碳化合物,所以c生成d的过程,即三碳化合物被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称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e是葡萄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其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的场所是乙(乙是线粒体)中的基质(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是第三阶段,所以发生在乙中内膜(线粒体内膜)。(2)由题图曲线可知,A、B点随光照强度变化,光合作用强度发生变化,因此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A点是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因此气体a的释放速率等于气体f的释放速率(3)C点对应的光照,15℃与25℃净光合作用强度相同,但是25℃呼吸作用强度是4,15℃时呼吸作用强度是2,因此图2两种温度下,若给该植物15小时C点对应的光照和9小时黑暗处理,则一昼夜中,温度恒定为15℃时,有机物积累多于25℃,多2×9=18g。9、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多样性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甲、乙两岛自然选择不同且有地理隔离B物种与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库70%是【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根据题意可知,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达到生殖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物种;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C和D。【详解】(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甲岛、乙岛上的A物种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甲、乙两岛之间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且存在地理隔离,A和C在一起后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因为经过多年的进化,二者存在生殖隔离。(3)一个种群,其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舍弃aa个体后AA的频率为2/5,Aa为3/5,相同基因型个体交配,子代基因频率不变,所以A频率为70%,由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掌握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等概念及根据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10、(1)2常显(2)否Ⅲ-8父亲的基因型为Aa,可以产生含A基因的精子并传给Ⅲ-8(3)1/2(4)aaXBXb1/8【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Ⅰ-1和Ⅰ-2均患有该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Ⅱ-5),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分析图2:已知另一家族患色盲家族系谱图,则图2中的遗传病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图2中遗传病为红绿色盲。(2)Ⅲ-8父亲的基因型为Aa,可以产生含A基因的精子并传给Ⅲ-8,因此Ⅲ-8的表现型不一定正常。(3)图2中Ⅱ-3的基因型为XbY,Ⅱ-4的基因型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正常的概率为1/2。(4)若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图2中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图1中Ⅲ-8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XBY,图乙中Ⅲ-5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他们的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的概率为1/4,则他们生下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1/4×1/2=1/8。点睛: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和步骤:(1)排除伴Y遗传;(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②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③特点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再推出相应基因型,计算概率。11、CaCO3光合色素溶解在乙醇中光照、温度、CO2(NaHCO3)浓度溶解氧提供CO2增大后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