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华夏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华夏文明的历史延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轨迹是那么的诡谲,让人无法摸清它究竟走向何方;历史的轨迹又是那样的无情,冷酷的凝望着无数的文明生命化为尘土,湮没尘埃。然而我们是幸运的,华夏文明在历经了一次次磨难,然后又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她没有像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消失于历史,她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向世界展示着她无与伦比的坚强,已经对未来的希望……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我们将其称之为人化;把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的生存方式称为文化,而当一个族群有了其特有文化,然后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建立精神信仰之后,这样我们便说这个族群形成了教化。只有当一个民族经历了人化,文化,教化之后,我们才能说这个族群建立了文明。因此,社会上许多人简单的把文明等同于文化的概念是片面,不正确的。一个民族想要形成自己的文化是比较简单的,然而想要成为一种文明却是十分困难的,它必然要经历很长的积淀,一种文明其必然曾经领先于世界,给世界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我们华夏文明就是这样的文明,数千年她引领着世界,让她的影响遍及四方……华夏文化一般认为其是在三皇五帝时开始,经历了夏周两朝,自周公旦制礼乐后,逐渐形成了具有华夏文化特点的礼仪服饰以及制度,可以说周公制礼作乐鉴定了华夏礼仪之邦的基础,而后经由儒学大师孔子发扬光大,由此华夏文明便逐渐走向成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便由此而来,这也是中国被世人称呼为华夏的原因。这样我们便要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华夏?相信很多人都直观的认为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内存在的所有民族文化都可以叫做华夏,很多人也觉得这样的观点很正确,毕竟现在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我们华夏的,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它和我们华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当然在许多人眼里西方文明就是先进的象征,而我们自己的就是落后的,这样一种对自身文化文明的无知在当今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其实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文化文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文明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去发扬,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在华夏的文化中,有着“夷夏之辨”的说法,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所以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包容的民族,她并不是以地域来区分,而是以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蛮夷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华夏,而华夏也会由于自身堕落而蛮夷化,如现在的中国也已经不能完全称呼本身为华夏了,当代中国也已经相当程度的蛮夷化。人类本身就是以追求文明为前进的方向,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划分并无什么歧视,贬低之意,也犯不上引来国内那些虚伪沽名之辈来抨击。古代华夏的思想有很多,最为璀璨的时段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期间涌现了很多独特的学说,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有法家,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杂家等等,这也为后来数千年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儒道两家,但是其思想也可以统一在一个字上,那就是“道”。“道”的原始涵义涉及道路,《诗经》中就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里的“道”便指道路。道路作为人之所履,既可以通达四方,又坚实而有根基,道路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为其进一步提升、泛化为涵盖宇宙人生的一般原理提供了可能,而在中国文化的演进中,道确乎被逐渐赋予以上的普遍内涵。作为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道一方面被用以解释、说明世界上各种不同的现象,后者既包括天地万物,也涉及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又被视为存在的终极根据: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其最终根源往往都被追溯到道。在中国文化中,“道”具体又可划分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与自然、宇宙相联系,其涵义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经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种阐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就把道同我们日常的实体现象区分开来。这里的道就理解为世间万物的终极原理,其离开了事物的表象,暗藏着各种事物内部的联系。《周易》中道还有另一层观念“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其中的道便展现了世界的变迁,演化,同时又指明了中国价值观中统一的观念,即一枚硬币即为一体,而并不是正反两面。除天道之外,道还兼指人道。人道在宽泛意义上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人的社会组织等相关联,表现为社会活动、历史变迁中的一般原理,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便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人道意义上的“道”,首先涉及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时也被理解为体现于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价值原则。“道”的以上涵义,在古代哲学家的具体论述中得到了具体阐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里的“谋道”,便涉及对“道”的追求,“忧道”则表现为对“道”的关切,作为追求、关切对象,“道”即以广义的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为内涵。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同样也是指广义的社会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价值理想不同、价值追求相异,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彼此之间也很难相互交往和沟通,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表达的意思。孔子关于道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谓“弘道”,是指人能够使广义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实现,这里的道同样也以价值理想为内容,体现在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人道”意义上的“道”,同时表现为一种规范系统。规范有两重作用:从正面看,它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应当如何做,简言之,引导人们去做应该做之事;从反面说,它则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亦即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或限制。作为人道,“道”的涵义,往往具体体现在这种规范系统之上。道的以上涵义与道的原始涵义相互联系:如前所述,道的原始涵义之一是道路,道路总是通向某处,引申而言,“道”意味着将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目标。道所蕴含的这种引导性内涵经过提升以后,进一步获得了规范意义。中国文化一再将礼、法与道联系起来:“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礼既表现为政治领域的体制,又展开为规范系统,礼之于人,犹如规矩之于方圆。规矩为方圆提供了准则,礼则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普遍的规范。同样,法也对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作出了具体规定,从而表现为一套规范系统,当然,相对于礼,法作为规范更具有强制性。对中国文化而言,礼与法尽管有不同特点,但都是道的体现,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从不同方面肯定了这一点。孟子曾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里的“道”同样包含价值原则、规范之意。规范的作用之一是提供评价行为的准则:行为如果合乎一定的规范,便被理解为正当的。反之,如果行为不合乎原则或规范,则往往缺乏正当性,从而也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华夏文化中,道便是人道和天道的统一,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正好对应了道中的人道和天道,儒家提倡入世,追求实现人生抱负,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讲究出世,追求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观点。就其本身价值观念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儒家思想在古代的辉煌我们不必过多阐述,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概念,可能道家学说在古代正统上并不是被十分看重,但是在黄老学说盛行时也有过“文景之治”,所以这两种思想应统一起来,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去使用这两种思想,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儒家入世的学说更符合我们年轻人的观念,毕竟年轻就要勇于去拼搏…… 华夏文明不仅具有思想价值方面的内在方面,在外在服饰方面也有自己的服装——汉服。周公制礼作乐,而汉服也是华夏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满清断发易服,以及现代人对自身历史无知,自身价值观的西化,大部分人都已经不认识汉服,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戏服,更有甚者认为这是日服、韩服。汉服在现代中国的境遇让人为之叹息,作为华夏的衣冠服饰,而不能被自己的子孙所接纳,许多人提到华夏衣冠,最先想到的是旗袍,马褂,这种满清的衣冠居然现在堂而皇之的成为华夏衣冠正统,作为一名对自身历史文化有一定认识的中国人,这样的情况确乎让人无法接受。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从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袴褶,“通裁”制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着裋褐(上短衣,下长袴)。汉服是通过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变化而来的,连裳或者深衣本来是公卿诸侯燕居的穿法,自汉朝以来作为第一礼装。汉服的基本风格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如果我们把汉服同西方服饰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因此,汉服是最能体现我们华夏文化以及华夏文明特色的服饰,应当被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然而随着华夏文明在现代世界的衰落,华夏文化在当今中国也开始没落,许多人直观的认为自己文化只有过去的辉煌,现在已经全面落后,导致现代中国人全面西化,但是结果呢?只看到现在中国人的道德素养越加地下,整个一个被金钱充斥的社会,当我们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现代化了,其实现在中国人都已经蛮夷化了。华夏文化不仅仅辉煌在古代,直至现在她的许多思想,许多内涵,许多外在的表现,如文字,医学,服饰等等,依然是十分先进的,然而就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越来越无知,无知便理所应当认为自己落后,这是一种多么自卑,可悲的心态。当我们逐渐抛却自身文化之后,我们还能够以华夏自居吗?当华夏民族损失了自身的内涵和外饰的时候,我们也不过是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异族人罢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华民族会实现她的伟大复兴,这样的复兴绝不能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实现我们华夏文化的复兴也非常重要。华夏文明从古至今数千年经历了多少坎坷,我们绝不能看到她在我们手中没落,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复兴我们华夏文明,去弘扬我们优良的传统。或许我们一代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但只要我们做了,华夏文明就会有复兴的希望。 然而如何去复兴我们华夏文明,让她一如既往辉煌的延续下去呢? 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正确树立我们的价值是非观,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混乱,是非观不明,虽然社会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现在社会道德了流失,拜金主义的盛行。当然怎样去正确树立我们的价值是非观呢?那就是正确去认识和对待我们的历史。现在中国不管是民间还是文化界对于历史的问题依然不够清晰,什么是中国?什么是华夏?是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的都是华夏吗?并不是这样,前面已经说了,华夏文明同其他文化的区别,不在于地域,而是我们的礼仪,我们的文化,只有对华夏文化认同,并且依从华夏文化的朝代,政权才是真正的华夏。现在社会鼓吹蒙元,满清,但是这两个朝代真的是华夏?我认为并不是的。据尚铖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中统计,蒙古灭金后得户87万余,口475万余,比金章宗太和七年(1207)年户768万余,口4581万余,少了90%。据此看,北方被屠杀汉族人民人数约4000万。然而根据后来的研究资料,当时实际被屠杀的人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当年蒙古人曾将黄河以北人口杀死90%,后有蒙古将领不断建议不如杀绝汉人,让黄河以北变为牧场。宰相耶律楚材说,保留汉人种地,可以为打南宋准备粮草。蒙古人才停止了屠杀。尽管如此,蒙古攻宋时还是屠城二百。元灭宋,得户九百三十万,较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户数1360万也少了30%。按每户5人计算,南方宋境内被屠杀人数约2400万。如此说来,最保守的估计,原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400万人,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如此一个以屠杀我们华夏民族祖先为乐趣的政权,我们竟然还如此歌颂它,这确实是世界史上的一朵奇葩。另外蒙元在统治华夏的时候,并不是以华夏文化为正统,而实行的是严酷的等级制度,就如同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大部分民众贫贱而卑微。可以说在蒙元灭亡宋朝的时候,华夏文化被中断了。所以韩日学者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然而我们自己确还沾沾自喜,把这样的一段历史说成是华夏的延续,认为蒙元还是中国,以满足我们可怜的虚荣心。可是当我们回想到那数十万华夏儿女在国破之时在崖山投海自尽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究竟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