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_第1页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_第2页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_第3页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_第4页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x

xxx

附件3GB/TXXXXX—201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X—202X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技术导则

Technicalguidelinesfordeterminingtheecologicalflowof

smallhydropowerstations

(征求意见稿)

请将你们发现的有关专利的内容和支持性文件随意见一并返回

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

GB/TXXXXX—201X

前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共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工作等级与影响范围确定;

──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水文特征分析;

──生态保护对象分析;

──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

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

电话电子邮箱:bzh@),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II

GB/TXXXXX—201X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原则、程序、分区分类工作等级确定、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

调查、水文特征分析、生态保护对象分析以及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等相关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单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万kW的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的生态流量确定,适用于小型水

电站论证、设计、运行和改造等阶段。装机容量大于5万kW的水电站可根据当地环境特征及功能区划要

求参照执行。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计算,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71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

SL77小型水电站水文计算规范

SL/T278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562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导则

SL/T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T752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

SL/T796小型水电站下游河道减脱水

防治技术导则

DL/T543水电水利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NB/T35091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

3术语与定义

3.1

小型水电站smallhydropowerstations

单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万kW的水力发电站。

3.2

厂坝间减脱水河段water-reducedordewateredriversectionbetweendamandpower

plant

1

GB/TXXXXX—201X

小型水电站发电导致厂房与坝址间流量减小或流量丧失的河段。

3.3

生态流量ecologicalflows

维持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需要保留在河湖内符合水质要求的流量(水量、水位)及其过程。

3.4

生态保护对象ecologicalprotectionobjects

国家及地方立法或明确规定需要保护的水生生物及重要敏感区(如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以及虽无国家、地方立法或明确规定,但对维持

河流水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支持或指示意义、能表征河

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流量需求的代表性水生生物、重要水域以及生态服务功能。

3.5

生态基流ecologicalbaseflow

维持河流基本形态和生态功能,防止河道断流、干涸,避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遭受无法恢复性破坏

的最小生态流量。

3.6

敏感生态流量sensitiveecologicalflows

有生态保护对象的河流在生态敏感期需要的流量(水量、水位、水深)及其过程,是为了维系河流

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组分或功能在特定时段对于流量水量的需求。

4基本规定

4.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a)适用性原则。应符合小型水电站所在流域区域天然水文条件和生态特点,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及

生态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的确定生态保护对象,选择适用计算方法,科学确定生态流量;

b)差异性原则。应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流的水文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开发利

用状况、水文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与基础数据等差异性,区别确定生态流量;

c)协调性原则。应符合国家及地方与生态流量有关的政策要求,与所在流域区域的规划成果等协

调一致;应以河流水系作为整体,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关系;综合考虑河流水资源条

件、生态保护要求、开发利用现状及需求,协调河湖不同功能,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

平衡维持河湖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合理确定生态流量。

4.2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应遵循以下程序:

a)工作等级与影响范围确定;

b)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c)水文特征分析;

d)生态保护对象确定与分析;

e)生态流量计算与成果合理性分析。

4.3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所依据的资料系列及选择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2

GB/TXXXXX—201X

a)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b)计算方法应科学、实用,对计算成果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检查论证其合理性;

c)资料短缺地区,应采用多种方法,对计算成果应综合分析。

4.4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成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a)确定的生态流量应当体现流量过程,反映河道天然来水丰枯变化;

b)确定的生态流量符合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要求;

c)确定的生态流量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加强小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的要求。

5分区分类的生态流量工作等级及影响范围确定

5.1分区分类原则

5.1.1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内的水生生物敏感程度、区域生态敏感程度将工程所在区域分为敏感和非敏感

两类。

5.1.2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生态敏感程度,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分为生态敏感区域及一般区域。

5.1.3根据工程所在河流(河段)流域天然水文径流特点,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可分为常流性河流与天

然季节性河流,应符合以下要求:

a)常流性河流设定的生态流量目标应满足水体连续性保护要求;

b)天然季节性河流可分季节设定生态流量要求,在干涸断流期可不设定生态基流要求。

5.2生态流量工作等级的确定

5.2.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工作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工作复杂程度及技术要求依次降低。

5.2.2应根据表1中的依据,判定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的工作等级。

表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工作等级判定表

工作等级生态环境敏感程度

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立法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

一级

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列入国家及地方名录的水生态敏感区

二级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除列入国家及地方名录以外的其它重要水生态敏感区

三级工程影响范围内无上述生物敏感对象或生态敏感区域

注1:立法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是指依据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等确定的重要保护型生物,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名录》中规定的一级、二级保护水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规定的一级、二级保护植物。

注:水生态敏感区是指国家及省级行政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各种自然保护地,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

备注2

景名胜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珍稀物种栖息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

注3:其它重要水生态敏感区是指河道内对流量大小及过程有一定需求的生态敏感区域,如水生生物的重要产卵场、

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河谷林草区、河漫滩湿地、河口湿地等。

5.3影响范围确定

5.3.1根据小型水电站工程特性、流域生态保护管理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及恢复程度、所在河流水电开

发程度等,统筹梯级衔接情况与区间汇流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河流生态用水的需求,合

理确定小型水电站影响范围。

5.3.2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影响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影响范围应覆盖小型水电站库区淹没区、厂坝间影响区、厂坝间影响的下游水域,下游影响水

域可扩展至本河流汇入下游河流的河口或工程下游较大支流汇合口处;

3

GB/TXXXXX—201X

b)影响范围涉及水生态保护对象时,影响范围至少应扩大到生态保护对象受影响的水域;

c)位于梯级开发河流的小型水电站,当包括本工程在内的所有已建水电站直接影响河流长度(引

水式电站、混合式电站拦河构筑物或引水断面至电站退水断面之间的河段长度)占全河段长度

比例≥50%时,影响范围应在上一级水电站至本河流最末级水电站区间,可根据小型水电站水

文影响及恢复程度,具体确定影响范围;当包括本工程在内的所有已建水电站直接影响河流长

度占全河段长度比例<50%时,影响范围应以上一级及下一级水电站区间为重点,可根据水文

影响及恢复程度适当拓展。

6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6.1一般要求

6.1.1应系统调查和收集、整理、复核已有的基本资料和有关信息。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应进行复核、整

理和分析,重点对来源不同的资料进行复核,必要时可进行技术审查,确保资料口径的统一,符合可靠

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的要求。

6.1.2当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应首先收集既有资料,基本资料缺乏或不能满足生态流量确定要求

时,应根据需要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应根据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水文特征、生态保护对象分布特征等

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调查。应根据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态水文需求,确定水文及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的重点时

期。调查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仅需要确定生态基流的小型水电站,调查分析时期应包括一般时期(11月-次年3月)内的

枯水时段;

b)对于还需要确定敏感生态流量的小型水电站,调查分析时期至少应包括一般时期内的枯水时段

和生态敏感期(4月-10月)。

6.1.3当工作等级为三级时,以收集既有资料为主,可不开展现场调查和监测。

6.2基础资料调查内容

6.2.1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应以所在河段及流域为重点,工作等级为三级时以所在流域为重点,收

集小水电站所在区域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小型水电站工程、自然地理、气象水文、

河道地形、河流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资料,流域区域生态流量相关法律法规、相关

规划、以及相关科研成果。

6.2.2小型水电站工程资料主要包括小型水电站地理位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开发方式、调蓄特征、

水库(电站)运行调度方案等。

6.2.3自然地理资料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图、水系图,河流特征,流域面积,土地利用,水资源分区、水

文地质资料等。

6.2.4气象水文资料主要包括小型水电站周边的气象与水文站名录和分布图及相应站点的气象水文资

料,包括降水量、蒸发量,实测和天然径流系列等。

6.2.5河道形态资料主要包括河床形态,河流流态,河道横、纵断面特性,比降等。

6.2.6水生态资料主要包括:以鱼类为主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数量、种类及分布、生理学特征及生态学特

征,鱼类三场分布情况,特枯时段及典型时段的生境需求等;生态敏感区域资料包括需要特殊保护的区

域、河滩湿地及河谷林草等基本情况。

6.2.7社会经济资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人口、城镇规模、建成区面积等。

6.2.8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主要包括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各类水利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以及航

运、水力发电等河道内生产用水情况等。

4

GB/TXXXXX—201X

6.2.9有关法律法规、规划与科研成果资料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河湖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等规划及其实施情况,有关流域、区域生态流量的科研成果,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报告、环境

影响报告等成果,以及流域区域生态流量保障的相关法规文件等。

6.3水文状况调查要求

6.3.1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应符合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工作等级要求:

a)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应收集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段)代表水文站逐日实测和天然径流系列资

料,包括日平均流量、日径流量等,以及关键断面长系列或典型年逐日水温、水位、水深、流

速、湿周、水面宽等资料。宜收集所在河流(段)分水期(洪水期、枯水期)径流系列特征值

统计成果,以及敏感期脉冲流量过程关键水文参数计算成果,包括洪峰流量、连续日涨水速率、

涨水天数、持续涨水时间等;

b)工作等级为二级时,应收集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段)代表水文站逐月实测和天然径流系列资

料,包括月平均流量、月径流量等,以及关键断面长系列或典型年分水期(洪水期、枯水期)

水温、水位、水深、流速、湿周、水面宽特征值等资料;

c)工作等级为三级时,可收集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段)代表水文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计算成果;

在缺乏本河流(段)水文监测数据时,可采用所在流域(区域)或邻近流域(区域)参证水文

站数据;

d)在上述要求基础上,可根据小型水电站集水面积对调查工作内容和深度进行相应调整。当小型

水电站集水面积大于200km2时,宜在现有工作等级基础上按提高一级要求开展水文状况调查和

资料收集;当小型水电站集水面积小于30km2时,水文状况调查工作可类比相似或相邻流域简

化处理。

6.3.2特殊类型河流水文调查应符合以下要求:

a)季节性河流应调查枯水径流情况,应结合历史文献、文物,小型水电站所在流域和邻近流域长

系列枯水径流、降水等资料,调查历史枯水水位、流量及其出现与持续时间,河道变化、干涸

断流情况及人类活动对枯水径流的影响等;

b)冰雪融水补给地区河流应调查小型水电站所在流域冰川面积和储量,季节性积雪,冰川区降水,

冰川站和邻近地区探空站气温,冰川湖容积,冰坝溃决及冰川考察研究成果等资料;

c)岩溶地区河流应调查搜集设计依据站以上地下分水线及其控制面积,漏斗、溶洞、泉水出露及

伏流、暗河的水文特征等资料。

6.3.3位于水文资料短缺或资料条件较差地区的小型水电站,应尽可能获取邻近流域(区域)或水文气

象相似流域(区域)水文资料、流域(区域)综合分析图表、相关研究资料等成果。

6.3.4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上下游电站、重要节点或河口有已经主管部门批复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时,

应收集相应代表站水文资料和计算成果及生态流量目标确定有关资料。

6.3.5小型水电站下游直接影响河段内存在支流入汇时,应收集支流上距离入汇点最近的代表水文站径

流资料,时间尺度应与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段)代表水文站一致。

6.4水生态状况调查要求

6.4.1应调查收集国家及地方立法保护或明确规定的水生态保护对象名录及其保护管理要求、小型水电

站所在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及科研成果。

6.4.2影响范围内具有重要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时,应调查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所有水生野生动植物的

种类、数量、分布、生态习性、保护现状等,调查和收集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关键物种完成生活史的重

要水文需求(如流量、流速、水深、水温、物理环境条件等)、时段要求(如鱼类产卵期、主要洄游鱼

5

GB/TXXXXX—201X

类的洄游时间)等。

6.4.3影响范围内具有重要水生态敏感区时,应调查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水生态敏感区地理位置、四至

范围、保护对象、保护要求、生态功能,以及与水电站的水力联系等。

6.4.4生态环境资料短缺或资料条件较差地区的小型水电站,应尽可能获取与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段)

位于相同或相似水生态分区的生态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

7水文特征分析

7.1一般要求

7.1.1采用水文学方法确定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时,应采用天然径流系列。当人类活动和下垫面变化使

径流量及其过程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根据SL/T278和SL77有关要求,进行还原计算与合理性分析。水文

资料系列应符合以下要求:

a)工作等级为一级时,水文资料系列不应少于30年;

b)工作等级为二级时,水文资料系列不应少于10年,且应为近10年;

c)工作等级为三级时,水文资料系列应满足基本工作需求。

7.1.2现有资料不能满足时,应根据SL/T278和SL77有关规定插补延长。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两

种以上方法进行插补延长,综合比选确定采用值,并从径流系数、径流模数和上下游水量平衡等方面进

行合理性检查。

7.2无(缺)资料地区水文计算

7.2.1位于水文资料短缺或资料条件较差地区的小型水电站,应根据水文相关性或相似性关系推求设计

年径流,宜选用经验公式法、等值线图法、水文比拟法等方法,要求如下:

a)采用经验公式法时,应分析公式是否适用于小型水电站所在流域。使用公式时,应通过调查、

测量或等值线图查算等方法合理确定计算参数;

b)采用等值线图法时,应选用经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最新水文图集,并明确其适用范围

和使用条件;

c)采用水文比拟法时,应选择与设计流域径流特性相似且具有较长实测资料的临近流域水文测站

作为设计参证站,移用设计成果时应考虑影响径流的因素差异进行修正。

7.2.2年内或月内径流分配可采用设计典型年水量控制同倍比缩放法确定。设计典型年径流资料短缺时,

宜选用以下方法:

a)按集水面积直接或经综合后移用参证站资料;

b)采用已有的径流区域综合图表;

c)在降水量与径流年内分配有较好关系时,可根据降水量参证站设计典型年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

水量的比例,加上适量基流后确定。

7.2.3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在相关资料具备的条件下,应采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水文计算,并通过分析

临近地区的地理分布规律,结合设计流域径流形成特性等水文调查资料进行合理性检查。

7.3与生态流量确定相关的水文分析计算

7.3.1应根据小型水电站分区分类特点及要求进行水文分析计算:

a)所有小型水电站均应确定生态基流。应分析天然及实测径流系列的多年平均流量,计算占多年

平均流量10%、20%、30%、60%的流量,以及最枯月平均流量、逐月最枯日平均流量等;

b)工作等级为一级,应确定年内不同时段(月)生态基流。按月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径流变化特征,

6

GB/TXXXXX—201X

以及相应的特征流量,如平均流量、最大和最小流量等;

c)工作等级为二级,应确定年内不同时段(季或水期)生态基流。按季或水期统计分析多年平均

径流变化特征,以及相应的特征流量,如平均流量、最大和最小流量等。

7.3.2天然季节性河流还应结合补给水源及季节性特点,分析枯水径流特征:

a)分析计算实测及天然径流系列的最小流量、最小日平均流量、时段径流量及其过程线等,合理

确定天然条件下特枯径流的重现期、干涸断流情况等;

b)枯水径流系列中存在零值项时,可采用包含零值项或剔除零值项的天然径流系列计算多年平均

流量,以及包含零值项或剔除零值项的频率计算方法计算不同设计保证率下的设计径流量。工

作等级为一级时,应综合比较两类处理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差异性及合理性,结合实际考核工

作需要,选取零值项处理方法。

7.3.3小型水电站下游直接影响河段内存在支流入汇时,应分析支流入汇点与生态流量控制断面、目标

断面的相对位置。当支流入汇点位于控制断面和目标断面之间时,应考虑根据水量平衡或洪水演进关系

扣除支流入汇流量后将生态流量计算结果反推至控制断面。

8生态保护对象分析

8.1一般要求

8.1.1应以国家及地方规定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及水生态敏感区等为依据,确定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

的生态保护对象。

8.1.2应围绕水文过程及其变化影响,开展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分析。

8.1.3应针对生态保护对象特点,合理确定影响区内各类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态水文需求。

8.2生态保护对象确定

8.2.1根据小型水电站影响范围内的生态保护管理要求,确定生态保护对象,应符合以下要求:

a)生态保护对象应包括由国家及地方立法保护或明确规定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水生态敏感区;

b)无国家及地方立法保护或明确规定的生态保护对象时,可采用影响区内代表性水生野生动植物

的生境或者河流廊道功能为生态保护对象。

8.2.2根据国家及地方规定了保护要求的生态保护对象,结合实地勘察、典型调查与补充监测等水生态

状况调查资料,统筹考虑河流生态环境功能和河道内、外用水需求,综合分析生态保护对象分布空间与

小型水电站影响区的区位关系,明确生态保护对象在小型水电站影响区内的分布范围、起止河段及所在

水域的生境特征等。

8.3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8.3.1工作等级为一级时,应分析生态保护对象及其所在水域的生境状况,要求如下:

a)涉及重要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的,应分析影响区保护对象的群落结构现状及生境需求;保护对

象涉及鱼类的,应分析鱼类群落结构现状,包括鱼类物种组成、产卵习性(浮性卵、沉性卵等)、

洄游特性、喜急流缓流特性等,并应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量、早期

资源量等的变化;有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时,应分析所在水域的

水温、最大水深、平均水深、平均流速、流量等生境指标;

b)涉及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应分析重要生态敏感区水生野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含自然保护地及水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生物、湿地及河谷林草区的重要生物)、物种组成、生态敏感区的生

7

GB/TXXXXX—201X

态功能特征等。

8.3.2工作等级为二级时,重点分析生态敏感区的水生野生动植物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特征等。

8.3.3工作等级为三级时,原则上可不分析水生态环境状况。

8.4生态保护对象生态水文需求分析

8.4.1工作等级为一级时,需要确定满足生态保护对象需求的小型水电站的生态基流和敏感期生态流量,

生态保护对象涉及重要保护鱼类的,应分析鱼类产卵适宜的刺激流速、流量及脉冲过程等;涉及重要生

态敏感区的,应分析维持重要生态敏感区功能的水温、水深、流速、流量、流量脉冲过程、持续时间等

需求。

8.4.2工作等级为二级时,需确定生态敏感区维持基本功能所需的生态基流和敏感期生态流量,包括水

温、水深、流速、流量、流量脉冲过程、持续时间等需求。

8.4.3工作等级为三级时,原则上可不进行生态水文需求分析。

99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

9.1一般要求

9.1.1应根据工作等级、生态保护对象保护要求、水文系列及生态数据情况等,采用适宜的、或者多类

方法综合比较确定生态流量。

9.1.2应根据流域水文特点、生态保护重要性、工程调控能力等因素,明确相应的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

设计保证率。

9.1.3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应明确评价时长。生态基流的评价时长可为时、日、旬、月;敏感生态流量

的评价时长,原则上为日。对于季节性河流还应针对枯水条件合理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

9.1.4天然季节性河流应分季节、时段计算或设定相应的生态流量要求;常流性河流按本导则要求计算

相应的生态流量要求。

9.1.5应根据小型水电站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态习性,按照生态流量基流和敏感生态流量2种组分确定相

应生态流量,要求如下:

a)小型水电站均应确定生态基流;

b)小型水电站影响范围内具有生态保护对象(重要生态敏感区、重要保护鱼类、重要湿地、河谷

林草区、输沙、河口压咸等)生态水文过程需求的,应考虑敏感生态流量确定。

9.2生态基流计算

9.2.1应根据工作等级要求,选择生态基流计算方法,要求如下:

a)工作等级为一级,生态基流应优先采用水文学方法、生境模拟法、BBM法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

b)工作等级为二级,生态基流应优先采用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湿周法、R2-CROSS法等)

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

c)工作等级为三级,可采用水文学方法、类比法等方法进行确定。水文系列及生态数据情况不能

完全满足所选用方法的适用条件时,应该比较分析多种方法计算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生态基流。

9.2.2当水电站取水点以上集水面积在200km2及以上或有特殊生态需求的断面时,可选用Tennant法、

水力学法、栖息地模型法(有条件的可采用整体法)等方法计算综合确定生态流量;集水面积在30(含)

—200km2时可选用日平均流量历时曲线法或栖息地模型法计算确定生态流量;集水面积在30km2以下时

可选用90%保证率的最枯月均流量法或类比法确定。

9.2.3缺乏长系列水文资料的河流控制断面,可采用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水位)法等其它方法,结

8

GB/TXXXXX—201X

合类比法、原型观测法等方法综合确定生态流量。也可选取与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同一流域、相近流域

或自然地理特征及生态环境相似的水文站作为参证水文站,采用类比方法合理确定生态流量。

9.2.4应根据小型水电站影响区河流的天然枯水径流特征合理确定生态基流。天然季节性河流可只分析

确定非断流期的生态基流,应该采用剔除零值项的天然径流系列为依据。

9.2.5小型水电站生态基流设计保证率应为100%,原则不应低于90%。

9.3敏感生态流量计算

9.3.1应根据工作等级要求,选择敏感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要求如下:

a)工作等级为一级,可采用BBM法、IFIM法、ELOHA法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

b)工作等级为二级,可采水文学或水力学等方法确定。

c)工作等级为三级,原则上可不进行敏感生态流量计算。

9.3.2对于需要确定小型水电站下游河流目标鱼类产卵刺激水流条件的断面,应根据目标鱼类的生态需

求,分析确定河流控制断面敏感生态流量,主要包括敏感生态流量的刺激流量过程关键水文参数(包括

涨水时间、日上涨速率、涨水天数、落水时间及其对应流量、水位等);对以河谷林草、河滩湿地或河

口湿地等作为生态保护对象的河段,应根据漫滩流量要求,原则以1~2年一遇的漫滩洪水过程为对象进

行筛选确定,并明确其涨水时间、退水时间、平滩流量、洪峰流量、淹没持续时间等;对于有输沙、河

口压咸等生态流量要求的河流,根据其特定要求合理设定流量过程。

9.3.3有长系列的水文、生态保护对象所在河流(段)地形资料以及相关生态调查资料,可采用湿周法、

R2-CROSS法、BBM法、IFIM法、ELOHA法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感生态流量。

9.3.4小型水电站敏感生态流量设计保证率应为100%,原则不应低于75%。

9.4生态流量协调分析与确定

9.4.1可根据小型水电站影响区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进行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协调

分析,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配置要求,分析生态流量目标可达性,综合权衡生态

恢复需求与社会经济可承受度,按照生活用水、基本生态用水、生产经营用水的配置顺序,协调综合确

定小型水电站控制断面生态流量。

9.4.2可根据河流控制断面实测径流量、天然径流量、控制断面以上河道外用水及耗损量等进行平衡分

析比较,评估计算生态流量与相应时段的河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的比例关系,并结合国家及

地方有关生态流量的管理规定,进行优化调整。

9.4.3小型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下泄控制断面至生态流量目标断面之间存在区间汇流的,在计算下泄生

态流量时,应考虑区间汇流情况进行小型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综合确定。

9.5生态流量合理性分析

9.5.1应根据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干支流关系,分析评估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对所在下游流域有生态流

量管理要求的断面的影响,并根据影响程度进行优化调整。

9.5.2可采用小型水电站控制断面近3年实测径流量,对生态流量计算成果进行检验,按照90%保证率要

求,验证其在小型水电站工程实际调度中的可达性,并根据可达性进行合理优化。

9.5.3对于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状断流(干涸、萎缩)严重,水资源条件难以满足要求的

河流水系,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分期目标的确定。

9.5.4控制断面天然来流量小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时,宜按天然来水流量泄放。

9

GB/TXXXXX—201X

10

GB/TXXXXX—201X

_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定义....................................................................................................................................................1

4基本规定........................................................................................................................................................2

5分区分类的生态流量工作等级及影响范围确定.......................................................................................3

5.1分区分类原则......................................................................................................................................3

5.2生态流量工作等级的确定..................................................................................................................3

5.3影响范围确定......................................................................................................................................3

6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4

6.1一般要求...............................................................................................................................................4

6.2基础资料调查内容..............................................................................................................................4

6.3水文状况调查要求..............................................................................................................................5

6.4水生态状况调查要求..........................................................................................................................5

7水文特征分析................................................................................................................................................6

7.1一般要求...............................................................................................................................................6

7.2无(缺)资料地区水文计算..............................................................................................................6

7.3与生态流量确定相关的水文分析计算..............................................................................................6

8生态保护对象分析........................................................................................................................................7

8.1一般要求...............................................................................................................................................7

8.2生态保护对象确定..............................................................................................................................7

8.3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7

8.4生态保护对象生态水文需求分析......................................................................................................8

9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8

9.1一般要求...............................................................................................................................................8

9.2生态基流计算......................................................................................................................................8

9.3敏感生态流量计算..............................................................................................................................9

9.4生态流量协调分析与确定..................................................................................................................9

9.5生态流量合理性分析..........................................................................................................................9

I

GB/TXXXXX—201X

前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共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工作等级与影响范围确定;

──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水文特征分析;

──生态保护对象分析;

──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

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

电话电子邮箱:bzh@),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II

GB/TXXXXX—201X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原则、程序、分区分类工作等级确定、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

调查、水文特征分析、生态保护对象分析以及生态流量计算与确定等相关工作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单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万kW的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的生态流量确定,适用于小型水

电站论证、设计、运行和改造等阶段。装机容量大于5万kW的水电站可根据当地环境特征及功能区划要

求参照执行。

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计算,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71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

SL77小型水电站水文计算规范

SL/T278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562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导则

SL/T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T752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

SL/T796小型水电站下游河道减脱水

防治技术导则

DL/T543水电水利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NB/T35091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

3术语与定义

3.1

小型水电站smallhydropowerstations

单站总装机容量不超过5万kW的水力发电站。

3.2

厂坝间减脱水河段water-reducedordewateredriversectionbetweendamandpower

plant

1

GB/TXXXXX—201X

小型水电站发电导致厂房与坝址间流量减小或流量丧失的河段。

3.3

生态流量ecologicalflows

维持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需要保留在河湖内符合水质要求的流量(水量、水位)及其过程。

3.4

生态保护对象ecologicalprotectionobjects

国家及地方立法或明确规定需要保护的水生生物及重要敏感区(如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以及虽无国家、地方立法或明确规定,但对维持

河流水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具有重要支持或指示意义、能表征河

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流量需求的代表性水生生物、重要水域以及生态服务功能。

3.5

生态基流ecologicalbaseflow

维持河流基本形态和生态功能,防止河道断流、干涸,避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遭受无法恢复性破坏

的最小生态流量。

3.6

敏感生态流量sensitiveecologicalflows

有生态保护对象的河流在生态敏感期需要的流量(水量、水位、水深)及其过程,是为了维系河流

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组分或功能在特定时段对于流量水量的需求。

4基本规定

4.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a)适用性原则。应符合小型水电站所在流域区域天然水文条件和生态特点,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及

生态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的确定生态保护对象,选择适用计算方法,科学确定生态流量;

b)差异性原则。应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流的水文水资源禀赋条件、生态保护要求、开发利

用状况、水文及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与基础数据等差异性,区别确定生态流量;

c)协调性原则。应符合国家及地方与生态流量有关的政策要求,与所在流域区域的规划成果等协

调一致;应以河流水系作为整体,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关系;综合考虑河流水资源条

件、生态保护要求、开发利用现状及需求,协调河湖不同功能,统筹生活、生态、生产用水,

平衡维持河湖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合理确定生态流量。

4.2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应遵循以下程序:

a)工作等级与影响范围确定;

b)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c)水文特征分析;

d)生态保护对象确定与分析;

e)生态流量计算与成果合理性分析。

4.3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所依据的资料系列及选择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2

GB/TXXXXX—201X

a)依据的资料系列应具有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

b)计算方法应科学、实用,对计算成果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检查论证其合理性;

c)资料短缺地区,应采用多种方法,对计算成果应综合分析。

4.4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成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a)确定的生态流量应当体现流量过程,反映河道天然来水丰枯变化;

b)确定的生态流量符合人水和谐绿色发展的要求;

c)确定的生态流量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加强小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的要求。

5分区分类的生态流量工作等级及影响范围确定

5.1分区分类原则

5.1.1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内的水生生物敏感程度、区域生态敏感程度将工程所在区域分为敏感和非敏感

两类。

5.1.2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生态敏感程度,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段分为生态敏感区域及一般区域。

5.1.3根据工程所在河流(河段)流域天然水文径流特点,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可分为常流性河流与天

然季节性河流,应符合以下要求:

a)常流性河流设定的生态流量目标应满足水体连续性保护要求;

b)天然季节性河流可分季节设定生态流量要求,在干涸断流期可不设定生态基流要求。

5.2生态流量工作等级的确定

5.2.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工作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工作复杂程度及技术要求依次降低。

5.2.2应根据表1中的依据,判定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的工作等级。

表1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确定工作等级判定表

工作等级生态环境敏感程度

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立法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

一级

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列入国家及地方名录的水生态敏感区

二级工程影响范围内存在除列入国家及地方名录以外的其它重要水生态敏感区

三级工程影响范围内无上述生物敏感对象或生态敏感区域

注1:立法保护的水生野生动植物是指依据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等确定的重要保护型生物,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名录》中规定的一级、二级保护水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规定的一级、二级保护植物。

注:水生态敏感区是指国家及省级行政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划定的各种自然保护地,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

备注2

景名胜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珍稀物种栖息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

注3:其它重要水生态敏感区是指河道内对流量大小及过程有一定需求的生态敏感区域,如水生生物的重要产卵场、

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河谷林草区、河漫滩湿地、河口湿地等。

5.3影响范围确定

5.3.1根据小型水电站工程特性、流域生态保护管理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及恢复程度、所在河流水电开

发程度等,统筹梯级衔接情况与区间汇流条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河流生态用水的需求,合

理确定小型水电站影响范围。

5.3.2小型水电站生态流量影响范围应符合以下要求:

a)影响范围应覆盖小型水电站库区淹没区、厂坝间影响区、厂坝间影响的下游水域,下游影响水

域可扩展至本河流汇入下游河流的河口或工程下游较大支流汇合口处;

3

GB/TXXXXX—201X

b)影响范围涉及水生态保护对象时,影响范围至少应扩大到生态保护对象受影响的水域;

c)位于梯级开发河流的小型水电站,当包括本工程在内的所有已建水电站直接影响河流长度(引

水式电站、混合式电站拦河构筑物或引水断面至电站退水断面之间的河段长度)占全河段长度

比例≥50%时,影响范围应在上一级水电站至本河流最末级水电站区间,可根据小型水电站水

文影响及恢复程度,具体确定影响范围;当包括本工程在内的所有已建水电站直接影响河流长

度占全河段长度比例<50%时,影响范围应以上一级及下一级水电站区间为重点,可根据水文

影响及恢复程度适当拓展。

6水文及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6.1一般要求

6.1.1应系统调查和收集、整理、复核已有的基本资料和有关信息。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应进行复核、整

理和分析,重点对来源不同的资料进行复核,必要时可进行技术审查,确保资料口径的统一,符合可靠

性、一致性和代表性的要求。

6.1.2当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应首先收集既有资料,基本资料缺乏或不能满足生态流量确定要求

时,应根据需要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应根据小型水电站所在河流水文特征、生态保护对象分布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