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编制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5%,粮食总产量的22%左
右。由于小麦种植地域广泛、生态类型多样,导致其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其中经常造
成经济损失的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吸浆虫和蚜
虫等。据统计,我国常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约9亿亩,其中,病害约4亿亩,虫害约
5亿亩,防治面积7~8亿亩,防治费用80~90亿元(按每亩11元计),防治后因病虫为
害仍损失小麦25~30亿公斤,同时还严重降低小麦品质。随着小麦品种、栽培措施和环
境条件的变化,病虫害种类、病菌生理小种、害虫生物型等也随之发生改变,往往由于
准备不足,给小麦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病虫品种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途径。小麦抗病虫
性是小麦与病原物、害虫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可遗传特性,其表现与小麦
本身的遗传特性、病原物和害虫致病为害的遗传特性、接种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子
有关。因此,抗病虫鉴定有其复杂性。只有在一致的菌种、虫源、接种方法、环境条件
和调查记载标准下,才能横向比较出各供试品种材料的遗传抗性的差异。长期以来,我
国小麦抗病虫性研究在总体上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抗性鉴定方法不统一,技术不规
范,鉴定结果往往缺乏可比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导致一些优良品种推广后不久便丧失
其原有的抗性,失去种用价值而被淘汰。因此,建立和完善小麦抗病虫性鉴定和评价技
术体系,制定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标准实为当务之急。
此外,制标单位于2007年制定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
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NY/T1443.1-2007),该标准实施以来,标准用于国家小麦区
1
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国家冬小麦联合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育种重
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引种备案品种、省市及企业委托等多项小麦品
种鉴定任务;在全国设立了3个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圃和1个人工接种发病点,搭建了
小麦对赤霉病抗病鉴定评价试验平台,建立了一支稳定从事小麦抗病性鉴定评价与利用
的人才队伍,为联合开展小麦品种材料抗病性鉴定评价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全
国广大科研、教学、推广、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及个体经营者。
利用该标准,承担了1999-2022年(1999-2006年为标准研制与试用阶段)国家和
部分省(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鉴定评价,以及国家冬小麦联合体、国
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育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引种备
案品种、省市及企业委托等多项小麦品种鉴定任务,累计鉴定评价了21506份次小麦品
种材料,鉴定报告每年以公文形式报送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作为小麦品种审定、推
广应用和项目结题验收等的重要依据,如在鉴定评价的10547个次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
种中,分别有890个冬小麦和103个春小麦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对我国小麦抗病育种
发挥了“指示棒、风向标”作用。
综上,制标单位认为,该标准总体已被行业接受和认可,有必要以国家标准的形式
固化实施,更加便于行业内及至全国有关人员的推广和实施。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
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一)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
2021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
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23号)第658项(20213541-326),制定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由中国农业
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编写和制定工作。
(二)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三)编写人员与分工
编写人员: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怀谷
标准制定过程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
陈怀谷参与资料收集、文本完成、市场调研、实验室比对、数据处理等工作。
表1.主要起草人员及任务分工
姓名单位职称专业特长及分工
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学,主持制订
刘太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病理学,查阅资料,修改
陈巨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昆虫学,审阅资料
陈怀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植物病理学,修改
(四)主要工作过程
(应包含起草、征求意见、送审等环节的时间及具体情况。)
1调查研究阶段
2021年标准制定项目任务下达后,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主
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和陈怀谷,针对小麦赤霉病,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试
验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了使制定的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接近国
际上相关的技术标准水平,标准制定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小
麦抗赤霉病的有关技术资料,包括小麦抗病性鉴定方法、病害分级标准及相关描述、抗
性评价标准、有关术语及定义等,并按制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和编排,为该标
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方法验证工作,如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病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鉴定、筛选等。
2起草阶段
2021年起草与修改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
技术规范》,体现了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把关鉴定中应用效果。标准编制人员
认真阅读了标准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对标准制定的格式、内容、术语表达方式等进行了
深入学习,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所规定的标准编写要求和格式起草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初稿完成后,进一步从行业标准的技术角度,撰写有关
技术章节,形成《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在标准编制过程中,要求标准中的术语及定义参考国内外有关权威论
著、词典等,力求这些名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其科学含义,避免学术上的含糊不清和混乱,
并列出术语来源和参考文献。在编写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时,采
用国内外普遍通用的方法和标准,以便与国际接轨,并列出相应参考文献。
2.3征求意见阶段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
见稿)形成后,先后分发至国内20个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共收到***个单位反馈意见及建议***条,采纳***条,对未采纳的修改意见或建议进行
了详细的说明,编制了专家意见汇总表。根据绝大多数专家意见或建议对《小麦抗病虫
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和完善,形成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送审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
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
3
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本标准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以实现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赤霉病抗性鉴定为
核心目标,以符合当前品种管理和小麦生产要求为目的,在广泛调研和对基础数据分析
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小麦育种、品种管理、生产、推广等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多方面智
慧,形成标准文稿。确保制定后的标准符合品种管理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发
展。
1编制原则:
本标准的编写、制定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政策性:本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在制定过程
中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避免与正在制定或者已经制定的其它农业标准(如主要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小麦
品种审定标准等)发生技术冲突。
先进性:对本标准中有关内容的确定,力求反应本研究领域的先进经验,使标准中
所规定的技术内容有利于提高试验结果的可比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尽可能地吸收了
目前国际上基本认可或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
实用性:制定的标准力求切实可行,易于为小麦育种家和生产者接受,能够客观地
反映不同抗性水平品种对实际生产的影响,不将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成熟的技术内容列
入规范中。
规范性:由于本标准是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是提高鉴定数据可信度和可比
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在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编制过程中力求做到技术内容
的叙述正确无误;文字表达准确、简明易懂;标准的构成严谨合理;内容编排、层次划
分等符合逻辑。
可操作性:抗性评价标准立足于田间应用,操作要点和评判指标尽可能进行量化,
以利于执行规范时操作方便,避免将植物病理学研究中采用的复杂内容如寄主抗性机理、
致病性机制、病害流行学等列入规范中。
国际性:在草案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相关资料;既要与国际情
况一致,也要与国内实际相符。草案中涉及的接种鉴定、病情分级、评价标准等关键部
分均可与国际接轨,如小麦赤霉病病情分级、抗性评价标准等均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
通用的方法。
2主要论据及参考文献
GB/T15796-1995《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967-2006《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小麦》
2.2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95.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二版),上册.中
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2)李光博,曾士迈,李振歧主编.1990.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中国农业科技
出版社,北京
3)李振岐,商鸿生.2005.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4)方中达.199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植物病理学卷.农业出版社,北京
5)吴全安.1991.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虫鉴定方法.农业出版社,北京
6)曹如槐,梁克恭,王晓玲.1992.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农业出版社,北京
7)方中达.1998.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
8)曾士迈,张树榛.1998.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
9)李克昌.1982.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第二版).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
10)陆维忠,程顺和,王裕中.2001.小麦赤霉病研究.科技出版社,北京
11)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1984.我国小麦赤霉病穗部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
病性.上海师院学(自然科学版),(3):69-82.
12)王裕中,杨新宁,肖庆璞.1982.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技术的改进及其抗源开拓.
中国农业科学,5:67-77.
13)王裕中.l996.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庄巧生,杜振华主编).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66-27
14)AgriosGN.1997.Plantpathology.4thedition.AcademicPress.NewYork
15)HollidayP.1998.Adictionaryofplantpathology.2ndedi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6)MaloyOC.1993.Plantdiseasecontrol:Principlesandpractice.JohnWiley&Sons,
Inc.NewYork
17)SchefferRP.1997.Thenatureofdiseaseinplant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New
York
附录关于病菌描述、分类地位依据参考:
/,/names/Names.asp,https://
/edcenter/resources/commonnames/Pages/default.aspx。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合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
经济效果;
1999年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直负责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抗病
性把关鉴定,在小麦赤霉病研究方法及手段上采用国际通用的菌种繁殖保存、接种技术、
病害分级标准、生理小种鉴定监测、调查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
统一了国内从事小麦赤霉病研究的相关技术、对照品种、鉴别寄主等,为本标准提供了
5
技术基础与经验积累。感病对照和诱发行品种铭贤169在多年的研究中尚未发现有抗病
基因的存在。为了确保发病和病菌的快速传播,通常在接种前后进行灌水,保持田间土
壤湿度。多年的鉴定结果表明,利用本技术规范进行小麦抗赤霉病鉴定,结果可较好地
反应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年度间重复性好,简便适用、可操作性强。
3.1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
利用赤霉病菌强致病力菌株在田间分别对供鉴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赤霉病菌接种鉴定采用穗期单花滴注法,培养4个强致病力的小麦赤霉病菌株的分
生孢子液(F0301、F0609、F0980和F1312),混合后将其稀释为105个分生孢子/ml。
将分生孢子液滴注到扬花初期麦穗中部的1个小花中,每品种20穗。接种日期为2021
年4月2日-4月18日(各品种扬花初期)。小麦黄熟前(接种后25天)进行调查,根
据每个接种穗的病情级别,计算各品种的严重度。分级标准:1级,接种小穗发病,穗
轴不发病;2级,穗轴发病,但发病小穗数不足全穗的1/4;3级,发病小穗数占全穗的
1/4~1/2;4级,发病小穗数占全穗的1/2以上。抗性评价标准:抗(R),平均严重度≤
1.37(苏麦3号的严重度均值);中抗(MR),1.37<平均严重度≤2.42(扬麦158的严
重度均值);中感(MS),2.42<平均严重度≤3.29(淮麦20的严重度均值),感(S),
平均严重度>3.29。病圃中抗病品种苏麦3号的严重度均值为1.37,中抗品种扬麦158
的严重度均值为2.42,中感品种淮麦20的严重度均值为3.29,感病品种矮抗58的严重
度均值为3.73。
3.2鉴定结果(2022年度)
编号品种组别FHB南京FHB南平FHB扬州FHB合肥FHB综
WJ22-1川辐20*上游2.9MR41HS32.5MS23.52.98MS
WJ22-2蜀麦1675*上游2.21MR43HS27.5MR58.32.81MS
WJ22-3西科麦475*上游2.67MR54HS77.5HS11.93.19MS
WJ22-4川育35上游2.22MR49HS40MS17.82.72MS
WJ22-5川麦83上游2.23MR46HS35MS28.32.7MS
WJ22-6南麦995上游
WJ22-7川麦1313上游2.61MR39MS30MR6.72.81MS
WJ22-8绵麦1291上游2.62MR45HS60HS11.53.02MS
WJ22-9蜀麦1958上游2.63MR60HS77.5HS22.33.17MS
WJ22-10川麦614上游2.09MR42HS32.5MS27.42.59MS
WJ22-11中科麦1816上游3.48MS54HS45MS14.43.4HS
WJ22-12川农32上游3.55MS42HS75HS29.53.61HS
WJ22-13川辐1343上游2.41MR63HS55MS21.82.95MS
WJ22-14川育32上游3.19MS45HS50MS13.53.22MS
WJ22-15绵麦904上游3.8HS42HS52.5MS17.53.55HS
WJ22-16蜀麦1963上游3.63HS46HS57.5HS19.93.51HS
WJ22-17川麦618上游2.35MR41HS62.5HS24.82.91MS
WJ22-18西科麦546上游2.11MR50HS35MS12.52.68MS
WJ22-19科成麦14上游2.55MR47HS62.5HS15.43.01MS
WJ22-20川麦802上游1.56MR48HS45MS4.12.38MR
WJ22-21川麦1802上游1.7MR43HS22.5MR6.32.4MR
WJ22-22川农40上游3.81HS53HS55MS19.33.58HS
WJ22-23中科麦143上游3.25MS41HS42.5MS38.83.17MS
WJ22-24川农32上游3.43MS43HS50MS19.53.34HS
WJ22-73鄂T45048*中下1.47HR39MS30MR8.82.24MR
WJ22-74扬17凡895*中下2.39MR28MS35MS262.65MS
WJ22-75苏麦1818*中下1.21HR26MR35MS13.82.06MR
WJ22-76扬辐麦7177*中下2.05MR30MS17.5MR13.52.42MR
WJ22-77宁红1628*中下1.6MR33MS32.5MS7.12.23MR
WJ22-78扬17127中下2.15MR42HS45MS5.62.65MS
WJ22-79宁麦资167中下2.08MR25MR15MR8.32.36MR
WJ22-80豫农903S中下1.91MR29MS10MR53.82.61MS
WJ22-81鄂麦572中下1.4HR31MS19.44MR11.72.11MR
WJ22-82襄麦32中下2.27MR43HS47.5MS10.62.73MS
WJ22-83嘉丰麦11中下1.89MR31MS22.5MR102.35MR
WJ22-84科麦2018中下2.67MR34MS12.5MR9.62.78MS
WJ22-85苏麦1588中下1.83MR26MR37.5MS5.22.4MR
WJ22-86扬20-230中下1.8MR23MR35MS4.32.36MR
WJ22-87平安麦781*中下1.35HR25MR11.36MR14.41.99MR
WJ22-88镇16259*中下2.16MR32MS15MR10.12.5MS
WJ22-89长江麦616*中下
WJ22-90宁16176*中下2.39MR32MS7.5MR34.62.65MS
WJ22-91宁麦16387*中下2.25MR23MR7.5MR17.22.41MR
WJ22-92华麦18P13中下2.55MR29MS25MR30.52.67MS
WJ22-93滁麦1903中下1.33HR27MR17.5MR5.22.01MR
WJ22-94扬18465中下1.52HR30MS45MS21.82.33MR
WJ22-95扬辐麦8167中下1.76MR20MR19.44MR132.11MR
WJ22-96华麦1607中下3.75HS60HS30MR153.59HS
WJ22-97鄂T81855中下3MS45HS32.5MS4.83.07MS
WJ22-98喜农麦1号中下1.6MR27MR22.5MR16.82.15MR
WJ22-99扬19390中下1.2HR27MR40MS6.82.12MR
WJ22-39117CA42黄北水3.65HS49HS40.91MS12.43.44HS
WJ22-392GY13029黄北水3.79HS39MS30MR223.4HS
WJ22-393JK64109黄北水3.85HS41HS65.91HS18.33.69HS
WJ22-394JM805黄北水3.63HS66HS42.5MS19.13.58HS
WJ22-395LS1471黄北水3.95HS69HS75HS31.33.81HS
WJ22-396LS1888黄北水3.57MS61HS67.5HS12.53.56HS
7
WJ22-397LS2559黄北水3.95HS67HS75HS20.13.81HS
WJ22-398LS3043黄北水3.5MS55HS70HS25.43.55HS
WJ22-399V1912黄北水3.62HS56HS75HS20.33.64HS
WJ22-400XR4405-7黄北水2.67MR61HS45MS19.23.06MS
WJ22-401YF6092黄北水3.75HS69HS97.5HS293.86HS
WJ22-402登海216黄北水3.85HS62HS97.5HS30.43.91HS
WJ22-403冠麦96黄北水3.8HS65HS95.45HS26.63.87HS
WJ22-404邯科4898黄北水3.75HS57HS30MR16.33.56HS
WJ22-405菏麦177黄北水3.85HS57HS62.5HS16.33.66HS
WJ22-406菏麦316黄北水3.65HS52HS67.5HS273.6HS
WJ22-407衡H1603黄北水3.15MS59HS35MS10.63.28MS
WJ22-408衡麦164421黄北水3.9HS54HS82.5HS20.43.84HS
WJ22-409衡麦H175087黄北水3.75HS46HS52.5MS22.43.52HS
WJ22-410衡麦T175053黄北水3.9HS50HS57.5HS20.43.64HS
WJ22-411济麦5086黄北水3.73HS55HS67.5HS36.73.64HS
WJ22-412济麦5858黄北水3.65HS61HS60HS31.43.55HS
WJ22-413济麦6001黄北水3.85HS44HS62.5HS35.63.66HS
WJ22-414济农17287黄北水3.65HS65HS57.5HS22.43.58HS
WJ22-415济农CH04黄北水3.61HS73HS67.5HS29.83.62HS
WJ22-416冀麦18273黄北水4HS40MS61.36HS26.13.73HS
WJ22-417精华101黄北水3.95HS48HS70HS39.83.77HS
WJ22-418精华201黄北水3.6MS42HS86.36HS31.63.71HS
WJ22-419兰德麦988黄北水3.73HS50HS67.5HS11.43.64HS
WJ22-420良星87黄北水3.8HS41HS72.5HS29.53.72HS
WJ22-421临1900黄北水4HS43HS85HS453.9HS
WJ22-422临801黄北水4HS58HS77.5HS40.73.85HS
WJ22-423临麦12黄北水3.73HS52HS42.5MS41.53.51HS
WJ22-424鲁青麦6号黄北水3.9HS54HS75HS263.78HS
WJ22-425濮兴21号黄北水4HS60HS67.5HS27.83.78HS
WJ22-426山农534421黄北水3.85HS59HS67.5HS413.7HS
WJ22-427山农711006黄北水3.45MS50HS25MR19.33.35HS
WJ22-428山农K33491黄北水3.9HS54HS65HS26.33.71HS
WJ22-429山农K43057黄北水3.83HS63HS62.5HS39.83.66HS
WJ22-430山农P4447黄北水3.65HS59HS67.5HS41.53.6HS
WJ22-431山农QH001黄北水3.52MS75HS95HS10.53.73HS
WJ22-432圣麦177黄北水3MS62HS47.5MS16.63.23MS
WJ22-433圣麦186黄北水4HS58HS64.58HS24.23.75HS
WJ22-434石1750903黄北水3.9HS70HS65HS22.63.75HS
WJ22-435石17T5248黄北水3.85HS78HS25MR34.53.78HS
WJ22-436石基麦138黄北水3.86HS66HS55MS45.33.69HS
WJ22-437泰科麦41黄北水3.3MS53HS7.5MR28.93.3HS
WJ22-438泰科麦48黄北水3.95HS57HS57.5HS44.83.67HS
WJ22-439潍麦1716黄北水2.53MR60HS42.5MS37.42.98MS
WJ22-440新世纪156黄北水4HS65HS55MS483.76HS
WJ22-441邢科麦32黄北水3.68HS47HS60HS45.23.55HS
WJ22-442烟农199黄北水4HS57HS45MS41.33.69HS
WJ22-443烟农31黄北水3.8HS47HS62.5HS41.83.64HS
WJ22-444阳麦81黄北水3.75HS60HS65HS35.43.63HS
WJ22-445中原国科9号黄北水4HS64HS77.5HS54.83.85HS
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
准水平的对比情况,或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况;
未检索到国际上有相关标准。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外同类研究的相关资
料。标准中涉及的接种技术、病情分级、评价标准等关键部分均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
通用的方法,可与国际接轨。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无。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将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研究、推广、生产和管理部门的意见,根据中国实际,按制
定标准化的原则协商解决分歧意见。未发现重大分歧,有些意见建议参见征求意见汇总
表。
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为推荐类标准,并不涉及有关国家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环
境质量要求等有关强制性地方标准或强制性条文等的八项要求之一,因此建议作为推荐
性农业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
法等内容);
标准制定后,及时组织相关技术培训,拟在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抗病性、国家联
合体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重大育种攻关、引种鉴定、及委托鉴定的小麦品种上应用,
如有进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再行进行标准修订工作。
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实施后,宜废止《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
9
价技术规范》(NY/T1443.4-2007)。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编制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5%,粮食总产量的22%左
右。由于小麦种植地域广泛、生态类型多样,导致其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其中经常造
成经济损失的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黄矮病、吸浆虫和蚜
虫等。据统计,我国常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约9亿亩,其中,病害约4亿亩,虫害约
5亿亩,防治面积7~8亿亩,防治费用80~90亿元(按每亩11元计),防治后因病虫为
害仍损失小麦25~30亿公斤,同时还严重降低小麦品质。随着小麦品种、栽培措施和环
境条件的变化,病虫害种类、病菌生理小种、害虫生物型等也随之发生改变,往往由于
准备不足,给小麦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病虫品种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途径。小麦抗病虫
性是小麦与病原物、害虫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可遗传特性,其表现与小麦
本身的遗传特性、病原物和害虫致病为害的遗传特性、接种方法、环境条件等诸多因子
有关。因此,抗病虫鉴定有其复杂性。只有在一致的菌种、虫源、接种方法、环境条件
和调查记载标准下,才能横向比较出各供试品种材料的遗传抗性的差异。长期以来,我
国小麦抗病虫性研究在总体上处于一种松散状态,而且抗性鉴定方法不统一,技术不规
范,鉴定结果往往缺乏可比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导致一些优良品种推广后不久便丧失
其原有的抗性,失去种用价值而被淘汰。因此,建立和完善小麦抗病虫性鉴定和评价技
术体系,制定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标准实为当务之急。
此外,制标单位于2007年制定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
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NY/T1443.1-2007),该标准实施以来,标准用于国家小麦区
1
域试验品种抗病性鉴定、国家冬小麦联合体、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育种重
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引种备案品种、省市及企业委托等多项小麦品
种鉴定任务;在全国设立了3个赤霉病田间自然鉴定圃和1个人工接种发病点,搭建了
小麦对赤霉病抗病鉴定评价试验平台,建立了一支稳定从事小麦抗病性鉴定评价与利用
的人才队伍,为联合开展小麦品种材料抗病性鉴定评价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全
国广大科研、教学、推广、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及个体经营者。
利用该标准,承担了1999-2022年(1999-2006年为标准研制与试用阶段)国家和
部分省(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鉴定评价,以及国家冬小麦联合体、国
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小麦育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引种备
案品种、省市及企业委托等多项小麦品种鉴定任务,累计鉴定评价了21506份次小麦品
种材料,鉴定报告每年以公文形式报送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作为小麦品种审定、推
广应用和项目结题验收等的重要依据,如在鉴定评价的10547个次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
种中,分别有890个冬小麦和103个春小麦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对我国小麦抗病育种
发挥了“指示棒、风向标”作用。
综上,制标单位认为,该标准总体已被行业接受和认可,有必要以国家标准的形式
固化实施,更加便于行业内及至全国有关人员的推广和实施。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
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一)任务来源及协作单位
2021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2021年第二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及相
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1】23号)第658项(20213541-326),制定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范》,由中国农业
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编写和制定工作。
(二)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三)编写人员与分工
编写人员: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怀谷
标准制定过程主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陈
陈怀谷参与资料收集、文本完成、市场调研、实验室比对、数据处理等工作。
表1.主要起草人员及任务分工
姓名单位职称专业特长及分工
陈万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学,主持制订
刘太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植物病理学,查阅资料,修改
陈巨莲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农业昆虫学,审阅资料
陈怀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植物病理学,修改
(四)主要工作过程
(应包含起草、征求意见、送审等环节的时间及具体情况。)
1调查研究阶段
2021年标准制定项目任务下达后,承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主
要起草人陈万权、刘太国、陈巨莲和陈怀谷,针对小麦赤霉病,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试
验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了使制定的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接近国
际上相关的技术标准水平,标准制定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小
麦抗赤霉病的有关技术资料,包括小麦抗病性鉴定方法、病害分级标准及相关描述、抗
性评价标准、有关术语及定义等,并按制定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类、归档和编排,为该标
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方法验证工作,如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病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鉴定、筛选等。
2起草阶段
2021年起草与修改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
技术规范》,体现了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抗病性把关鉴定中应用效果。标准编制人员
认真阅读了标准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对标准制定的格式、内容、术语表达方式等进行了
深入学习,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
规则》所规定的标准编写要求和格式起草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初稿完成后,进一步从行业标准的技术角度,撰写有关
技术章节,形成《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在标准编制过程中,要求标准中的术语及定义参考国内外有关权威论
著、词典等,力求这些名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其科学含义,避免学术上的含糊不清和混乱,
并列出术语来源和参考文献。在编写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标准时,采
用国内外普遍通用的方法和标准,以便与国际接轨,并列出相应参考文献。
2.3征求意见阶段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
见稿)形成后,先后分发至国内20个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共收到***个单位反馈意见及建议***条,采纳***条,对未采纳的修改意见或建议进行
了详细的说明,编制了专家意见汇总表。根据绝大多数专家意见或建议对《小麦抗病虫
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
和完善,形成了《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小麦抗赤霉病鉴定技术规范》
(送审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
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
3
标准时,应增列新旧标准水平的对比;
本标准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以实现国家小麦区域试验品种赤霉病抗性鉴定为
核心目标,以符合当前品种管理和小麦生产要求为目的,在广泛调研和对基础数据分析
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小麦育种、品种管理、生产、推广等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多方面智
慧,形成标准文稿。确保制定后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用级橡胶氧气面罩升级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城市公共设施再生料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中药材精准种植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资源循环利用与试验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学习用品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社区护士急危重症救治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网红主播直播带货民事法律责任认定研究
- 2025年地面气象单要素观测仪项目发展计划
- 社交电商在医疗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招商引资的共生关系
- 集成电路研究报告-集成电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年
- 2024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法检测方案资料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5云南昆明空港投资开发集团招聘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简单的路线图(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网络攻击与防御》课件第四章 基于系统的攻击与防御
- 供电一把手讲安全课
- 新湘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Q∕SY 06349-2019 油气输送管道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 实验心理学课件(周爱保博士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