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4·广东惠州统考)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汉武帝下诏严加督责,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打击了豪强势力2.(2023·浙江绍兴期末)《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已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B.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D.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3.(2023·浙江高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4.(2024·广东梅州校考)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5.(2024·福建三明一中)东魏、北齐时期,吏部铨选除看重门第外,还开启了考试取人之法,虽然录取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成绩,依然看重门第,但士族和寒人均可参加。这反映出当时()A.选官权力逐步下移B.门阀势力呈现颓势C.按才选官成为趋势D.各个政权统治稳定6.(2024·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7.(2024·山东日照联考)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8.(2023·江苏南通期末)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对六部、各行省、京城、宗人府和内务府衙门等官员进行监察。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这反映出清朝()A.监察制度运作的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性C.监察主体呈现的多元性D.吏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9.(2023·安徽滁州期末)下表为元明清三代监察制度演变,据此可知()朝代机构概况主要职责元朝御史台,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称肃政廉防使司定期巡察本道内各路、府、州、县,监察各级官员,纠肃风俗,监督铨选等等明朝全国划分为四十一道监察区,设巡按御史考察官员,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照刷诸司文卷,考察政教民情,举凡吏政、刑名、治安等,无所不察清朝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监察行政权、弹劾官吏权,监督科举考试和监察官吏考核权、财政审计权等A.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C.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D.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10.(2024·陕西渭南统考)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A.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11.(2023·四川自贡期末)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后,一经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后成为常制。真宗时还两次下诏,重申这一制度,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据此可知,宋代科举()A.保障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考试流程最为严密C.逐渐完善了科举考试流程D.徇私舞弊得以杜绝12.(2023·湖北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二、综合题1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三个问题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为儒家思想,它对我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影响至深;二是选官制度,它按“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儒家思想与做官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仕学相长的畸形发展状态,左右中国古代社会长达两千余年;三是农民问题,谁若忽视农民问题,谁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者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达清晰)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4·广东惠州统考)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汉武帝下诏严加督责,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统治基础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打击了豪强势力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察举制度实行之初,郡国实行不力,汉武帝下诏制定严厉的处罚办法,让察举制可以选拔出有能之士,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为西汉的盛世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地方执行不力,中央采取措施,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故选B项。2.(2023·浙江绍兴期末)《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了段灼曾上表给晋武帝:“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已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B.选拔官员非常重视品德与才能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D.强化并完善了官员的考核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台阁官员选拔由中正官评定,中正官对被推荐者写出的评语称为“状”,然后分品级,居于上品的人多为权贵公卿,说明九品中正制已成为维护世家大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不是官员考核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浙江高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解析: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广东梅州校考)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早已将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A.引领教育风尚 B.维护社会稳定C.促进阶层流动 D.开放范围有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自西汉以来国家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入仕途,唐朝科举制更是进一步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但部曲、杂户、工商群体还是被排除在外,这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开放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唐朝科举制的地位以及报考的资格,不能由此得出引领教育的风尚这一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但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2024·福建三明一中)东魏、北齐时期,吏部铨选除看重门第外,还开启了考试取人之法,虽然录取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成绩,依然看重门第,但士族和寒人均可参加。这反映出当时()A.选官权力逐步下移B.门阀势力呈现颓势C.按才选官成为趋势D.各个政权统治稳定解析:根据材料“虽然录取结果并非完全取决于成绩,依然看重门第,但士族和寒人均可参加”可知,士族和寒人均可参加考试,反映了寒人地位的上升和门阀势力呈现颓势,B项正确;材料未说明选官权力下移,排除A项;C项与材料“依然看重门第”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项。6.(2024·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解析:根据材料“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官吏都要接受考课,根据政绩进行赏罚,A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儒法杂糅”,排除B项;材料涉及官吏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官吏考核,无法得出“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排除D项。故选A项。7.(2024·山东日照联考)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时期每年考察县官任职情况的上计制度,到唐朝考核县官德、勤、能、绩的考绩制度,再到明朝考满和考察的两者相辅,我国古代县官政绩考核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非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监察制度不断完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江苏南通期末)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对六部、各行省、京城、宗人府和内务府衙门等官员进行监察。在地方监察中,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这反映出清朝()A.监察制度运作的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性C.监察主体呈现的多元性D.吏治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都察院为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各省总督、巡抚、按察使司、巡道共同负责地方监察工作,反映监察主体的多元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的运作,排除A项;“官员选拔机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吏治管理体系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安徽滁州期末)下表为元明清三代监察制度演变,据此可知()朝代机构概况主要职责元朝御史台,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称肃政廉防使司定期巡察本道内各路、府、州、县,监察各级官员,纠肃风俗,监督铨选等等明朝全国划分为四十一道监察区,设巡按御史考察官员,复核和受理诉讼案件,照刷诸司文卷,考察政教民情,举凡吏政、刑名、治安等,无所不察清朝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监察行政权、弹劾官吏权,监督科举考试和监察官吏考核权、财政审计权等A.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C.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D.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明清三代监察机构演变体现设置监察优化国家管理,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元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监察官员权高位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明朝监察重在政教民情,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4·陕西渭南统考)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反映了()A.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解析: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军功爵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平民得以成为军功地主。这说明社会制度的转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正确;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体现不出材料中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仍然有世袭制,比如皇位的继承,故C项错误。故选D项。11.(2023·四川自贡期末)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此后,一经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后成为常制。真宗时还两次下诏,重申这一制度,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据此可知,宋代科举()A.保障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B.考试流程最为严密C.逐渐完善了科举考试流程D.徇私舞弊得以杜绝解析:根据材料“真宗时还两次下诏,重申这一制度,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时期,主考官苏易简开启了主考官锁宿制度,宋真宗时期,确立了锁院制度,反映了科举制流程不断完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朝科举流程的规范和完善,不涉及阶层流动,排除A项;“最为严密”一词不恰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锁院制度有利于减少徇私舞弊,“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3·湖北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解析:根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1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三个问题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为儒家思想,它对我们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的形成影响至深;二是选官制度,它按“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把儒家思想与做官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仕学相长的畸形发展状态,左右中国古代社会长达两千余年;三是农民问题,谁若忽视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线段-人教新课标
- 2024年公司场地租赁合同谈判协议
- 中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大猫小猫》
- 绿色校园餐饮方案设计
- 快时尚品牌服装投标方案研究
- 2024年住宅转租合同终止协议
- 2020年暑期儿童安全教育家长会发言稿
- 2024年光伏工程清包劳务承包项目进度计划
- 特殊学生群体职业发展支持制度
- 2024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新型医疗器械制造
- 混凝土采购运输组织供应、运输、售后服务方案
- DZ∕T 0258-2014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正式版)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修改)
- 2024年鄂尔多斯市国资产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校企共建实验室方案
- 2024年电商直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2021年4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MOOC 管理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课《修改病句》修改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2024年)部队战备教育教案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