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构建“生 动”课堂 论文_第1页
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构建“生 动”课堂 论文_第2页
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构建“生 动”课堂 论文_第3页
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构建“生 动”课堂 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把握统编教材特点,构建“生·动”课堂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内容摘要】统编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集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人情美于一体,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范本。在教学张志和《渔歌子》一文时,本人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理性与情感于一炉,采用形象、活泼、互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关键字】统编教材品读绘美悟情启迪《渔歌子》一文虽短,却以意趣轻灵、情思优美而引人入胜。在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悠然脱俗的淡远情怀,可谓景情交融,含蓄隽永。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从全文27字着手,反复咀嚼吟诵,充分想象体验,领悟其丰富独特的艺术内涵:一、咀嚼文字,品味语言美听了特级教师王松洲执教《枫桥夜泊》一诗,一个“对”字“对”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眠,着一字而意境全出。美的语言需要反复揣摩,从《渔歌子》一文中也可以看到张志和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如果引导学生抓住其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比较,细加推敲,这首词的美所传达给学生的便会更加完整。如词第一句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飞”字,只是平常的白鹭飞?经过指导朗读,充分想象,学生不难体会在苍郁的西塞山背景下,这一“飞”,视觉由下到上,由近及远,思绪跟着缓缓腾空的白鹭飞到了蓝天,把学生带入遐想的空间,仿佛每一扇翅翼的抖动都扣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这一飞渐近渐远,“飞”得很有韵味,再如,“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肥”字,通过咀嚼,形象逐渐清晰,不光是看到鱼肥,也可听到鱼儿欢蹦乱跳撺起的水花声,再加点拨:一个“肥”字引来了什么?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恍然大悟,白鹭高空徘徊和渔人不须归的原因也许就为鳜鱼“肥”吧!一个“肥”字让我们嘴里生津。只有通过反复推敲,让学生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才能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领悟其词句的凝练和妙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二、吟诵涵咏,感受音韵美词,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渔歌子》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和谐的节奏美。新课标特别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通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导引他们正确的审美倾向,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渔歌子》这首词的节奏我是这样划分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因为白鹭有的缓缓飞向天空,有的在高空自由徘徊,语调上我作如下处理:读“西塞山前”升调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到“白鹭/飞”语速放慢,语调放轻,语尾尽量的延长,似袅袅余烟吹起,又似几缕云霞吹散;读“鳜鱼/肥”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缓慢,即体现“飞”和“肥”的押韵节奏,又体现出两者音调的截然不同。就整首词而言,第一句与第二句语调配置交错,起伏跌宕,相应谐趣。在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时,我抓住“青”和“绿”、“箬笠”和“蓑衣”的对仗,语速轻盈,语调轻快,体现出画中人的怡然自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词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我想在指导朗读时,要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的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讷低和情感的庄谐等各方面进行指导。仿读,是一个反复思考,不断加深体验词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虽理解了词句的美,但不一定都有深切的体会,还需要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如这首词的“桃花流水”和“斜风细雨”四字之间平仄交错,琅琅上口,“白鹭飞”中的一个“飞”字,学生乍读不准,教师反复示范,学生不断模仿,方可意会神到。古人不时有云出自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序》。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也可让学生模仿古人读诗时摇头晃脑,摆袖摸须的神态,各自吟读,在模仿古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可吟诵一二,找到词人的感觉,体会词人的心境,对作者的情感体察入微,朗读才能形神兼备。出自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序》。三、启发想象,创造意境美意境往往最能体现作者此情此刻想要表达的情感、愿望。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出自《毛诗序》。出自《毛诗序》。1.低吟慢诵,绘形。一幅优美的画面起初也只不过是大体的轮廓,一首古诗词起初在学生中的意象如何呢?本人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抓住文中主要景物,想象意象构成的初始画面,学生不难找出词中的景物有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还有箬笠蓑衣下的渔者呀!这样一幅画的主体生成,轮廓逐渐清晰,景物的出现起初是零乱的,还需要同学们缓吟慢诵,边吟边想,不断地编织成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想象入境,绘色。苏轼曾赞王维诗出自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诗》。出自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诗》。3.创造词境,点睛。颜色的搭配和线条的勾勒给了学生一幅优美的画面,这只是视觉的投入,然而,张志和这首词唤起的不光是视觉投入,而是我们的诸多感官。教学时,提醒学生词中所描绘的季节,通过桃花刚刚凋谢,画中人的箬笠蓑衣,推猜应该是春末夏初时节,那应该是蝉儿吱吱的响,蛙儿呱呱的叫,溪水潺潺的流,细雨咝咝击打着箬笠……通过课件的播放,同学们的听觉不断丰富起来,再加上微风细雨迎面吹,触觉也参与其中,似乎桃花的香气未散,隐隐还有一股香气,嗅觉也被激活。此时,我们已身在其中,不知道画中人是我和同学们,还是我们的课堂成了烟波画,物我合一,我们成了画中的主角。通过各种感官的投入和同学们的创造性想象,画面更丰富,更具立体感,嫣然成了一幅活画了。所以,只有通过挖掘文意,创造性的想象才能使学生真正悟其“神”,会其“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四、师生和歌,体验人情美每一首诗词,都流淌着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情感,是诗词流动的血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景入情,了解作者的生活际遇,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对诗词内涵才能把握更准确。上《渔歌子》一课前,我安排学生背诵了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堂上师生和歌,我扮张志和,同学们扮张松龄,我吟:“青箬笠,绿蓑衣。”同学们和:“太湖水,洞庭山。”我又吟:“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接着和:“狂风浪起且须还。”我顺势一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同学们有的答:“鱼肥不归。”有的答:“景美不归。”此时,我出示了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和时代背景,学生了解到张志和的境遇。我再追问:“弟弟呀,你究竟为何不归?”学生已不难回答,有的说:“他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不愿与一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愿在这美景中陶冶性情,追求逍遥自在。”还有的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又接着问:“兄弟之间还想说些什么?”有的说:“哥哥,你不必为我担心!”有的说:“弟弟你既然不回,要多保重!”……所以,通过师生互动和歌以及与诗词相关故事或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更能真切的体会到兄弟情谊,更准确的体会作者的心境。张志和的淡远情怀也为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把握住教材的整体感,无论是重点词句的点拨,还是对意象的编织,都必须从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整体出发。读词、悟情、绘美是一个完整合理、不断深入、不断挖掘的艺术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现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有益的人生启迪。引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