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境导入《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作者简介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人,南朝宋文学家,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年轻时就树立了远大的政治目标,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他出身寒门庶族,一直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中。诵读诗歌《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zhuó

zhí

zhú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解说正确的是()(3分)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B.诗人认为人各有命,不能整天叹息愁苦,体现了诗人乐观、大度的情怀。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郁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D.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2、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6分)2、清人沈德潜评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请具体说明诗中不曾说破之处。(6分)①诗歌一二句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但并未说破,而是运用比兴手法,借水因地势而流向不同比喻人因出身而贵贱有别。②诗歌五六句不直接表达诗人对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而只描写自己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的动作情态。③诗歌末句表达现实的苦闷和无奈,但并不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吞声”“踯躅”两个细节婉曲表达。主旨小结《拟行路难》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理解性默写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2.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自己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两句诗是“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以“

”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以“

”一句表达渴望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参考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任务情境孔子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孟浩然也说:“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好客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如果你是杜甫,听说客人要拜访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怎么待客呢?请同学们研读诗歌,并为《客至》这首诗绘制插图,在班上进行展览。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草堂的南北都是绵绵的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长满花草的庭院小径,不曾因为迎客打扫过,一向紧闭的柴门,今天为您而大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几样好菜肴,家里太穷只好拿自酿的陈酒招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如果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我就隔着篱笆叫他来陪你喝个痛快!理解诗意1.下列对《客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浩渺之感。B.颔联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D.颈联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2.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此篇若戏效元白体者,风格浅切平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风格。(6分)1.D项,“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错误,无中生有,原句有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之意。2.本诗风格浅切平易。①选取春水群鸥等意象组成极富情趣的生活场景,“肯与”、“呼取”俗语的运用,语势流畅,浅显易懂;②诗歌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理解性默写1.《客至》中描写绿水缭绕,鸥鸟盘旋,春意荡漾的美丽春景,但又在其中蕴含了寂寞之情的语句是“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写出了自己回归田园后的独居生活。杜甫《客至》诗中也有类似的意象的句子是“

,

”。3.《客至》中诗中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

”。4.杜甫在《客至》中巧妙以“

,

”两句,写主客对饮,并招呼邻翁助兴,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任务情境《跟着书本去旅行》之江西篇录制活动已经开启。今天,我们将跟随黄庭坚登上快阁,感受诗意。本期节目,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读诗中味,解读诗意品读诗句,把握诗情促膝长谈,理解归隐作者简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兼擅行、草书,和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词风豪迈。

黄庭坚读“诗中味”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和节奏,用“/”划分朗读节奏,体会“诗中味”。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解读诗意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艰辛,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诗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归纳总结。-壹-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贰-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叁-缺少知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肆-想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围绕“归”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情感变化曲线闲情快阁东西倚晚晴喜爱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孤寂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归隐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厌倦痴儿了却公家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自称“痴儿”,颇具谐趣,“了却公家事”含义丰富,有不愿粘滞于公事上的自醒,也有了却公事而登快阁的自快。B.颔联“落木”意象,与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相比,有着一样的雄浑壮阔,但少了悲凉,多了洒脱。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表现出诗人因知音不在,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清樽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D.尾联意蕴深远,其中“笛”这一意象与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笛”所蕴含的情感相同。2.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细吟此诗,当之无愧。全诗是怎样表现“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的,请加以分析。(6分)1.D黄诗的情感为愉快,刘诗的情感为悲伤。“闻笛赋”用了典故(魏晋之间,向秀与嵇康、吕安友善,康安为司马昭所杀,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闻邻人笛声,感怀亡友,作《思旧赋》。后因以“闻笛”为悼念故人之词)。2.①从诗歌意境看,描写了落木千山,高天远大,澄江月明,表现出开阔远大、澄澈清明的特点,境界寥廓高远。②从作者情感看,人生境界浩然豁达,疏放洒脱。③从遣词造句看,“千山”“万里”等语言笔力雄健,境界阔大。促膝长谈,理解归隐-课堂总结-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对接高考1、《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2、《登快阁》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趣类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快阁》中描绘自己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展现自己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对接高考4、《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登快阁》中表明诗人追求洒脱自在、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对接高考(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颈联对隐居充满向往,尾联为苍生决然出山。情境导入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境任务近日,高二某班的小王同学在读过《临安春雨初霁》后,提出了内心的困惑。这首诗一改了“铁马冰河”、“中原干戈”的恢宏壮阔气势,而像田园诗词一般悠闲无事,给人感觉不像出自陆游之笔。请你研读本诗,为他答疑解惑。写作背景《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春。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高龄,虽赋闲山阴五载,后被起用代理严州(现浙江建德)知府,但孝宗皇帝未予重视,仅劝其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令一心抗金、收复失土的陆游深感失望,对南宋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有了更深刻认识。解题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临安点明时节和天气。春雨雨雪停止,天气放晴。霁诵读感知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hángzhāo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疏通诗意近年来,人世情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鉴赏诗句,感悟情感

任务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巧用比喻修辞,以“世味薄似纱”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其刚直气节。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明艳生动的春光,在卖花声里透出,形象而有深致。C.颈联写诗人在临安听候召见时,“闲作”草书,晴窗下品茗,意在表现其闲适恬静的心境。D.从全诗来看,“客京华”“听春雨”“晴窗”“清明”等词都紧扣了诗题“临安春雨初霁”。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1.C.“晴窗下品茗,意在表现其闲适恬静的心境”理解有误,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2.①语言清新隽(jùn)永。②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写得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