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课件_第1页
《阿Q正传》教学课件_第2页
《阿Q正传》教学课件_第3页
《阿Q正传》教学课件_第4页
《阿Q正传》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truestoryofAhQ阿Q正传

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问题探究一ThetruestoryofAhQ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这一创作动机?三无产品阿Q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三无产品)为何不叫“赵德顺”或其他?对比:闰土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一副香炉和烛台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整天的做”,“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材料:有一次谈到《阿Q正传》,叶永蓁突然问鲁迅:“阿Q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为何要取一个外国名字呢?”鲁迅听了,微笑着幽默地说:“阿Q癞痢头,脑后留一条小辫子,你看,这个‘Q’字不正是他的滑稽形象吗?”说罢,大家大笑起来。(《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三无产品阿Q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三无产品)为何不叫“赵德顺”或其他?材料2:后来又滋生出几种读法:或者是文本中已有的说法,阿Q的名字,读作“阿Quei”(即“阿桂”或“阿贵”),这是一个中文的民间昵称或简称。因为第一章的命名修辞学与元写作的写法,以至于一些国外早期译本,干脆省略了不翻译,德语版则把阿Q翻译为“每一个人”,却忽视了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拼音,但这是东西方声音混杂的拼写。或者是日本学者丸尾常喜先生的卓越洞见,他在阿Q名字之谜的考论中认为:“Q=鬼”,即阿Q=阿鬼,无疑这与鲁迅身上的所谓“鬼气”说最为贴近了。或者以至于有人以为《堂·吉诃德》的英文为“Don·Quixote”,阿Q也许取了“Quixote”(吉诃德)的第一个字母,或者就是“问题”(Question)本身,是中国人的国民性的问题本身!三无产品阿Q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三无产品)为何不叫“赵德顺”或其他?参考:鲁迅保证阿Q的抽象性,阿Q是“大多数”,甚至是“全部”,他是无所不在的。抽象即涵盖,抽象性即整体性。提问: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

阿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旁人眼中的阿Q提问: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

阿Q、未庄居民(包括闲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1.如果你是阿Q,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阿Q眼中的旁人阿Q行状课文两段节选文字主要写了阿Q哪些行状(事件)?1、阿Q因为头上的癞疮疤和他人发生了口角,被人打了。2、正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3、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4、阿Q被王胡打了。5、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6、阿Q被小尼姑骂了。事件心理、动作、语言、神态形象第一次(5-12)癞疮疤被嘲讽,反抗被打第二次(13-17)争论“畜生”“虫豸”被打第三次(18-29)参与赌钱被打第四次(1-3)被赵太爷打第五次(4-18)和王胡较量被打第五次辱骂“假洋鬼子”被打1.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便发怒。2.估量对手,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3.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1.我是虫豸,还不放吗?2.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不久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1.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2.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么少,3.君子动口不动手!1.阿Q不肯信,偏称他为“假洋鬼子”;2.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3.“忘却”这一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他早已有些高兴了。敏感自卑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自轻自贱麻木自我摧残盲目自大争强好胜怯懦怕恶憎恶权势狡黠圆滑麻木忘却1.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2.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自欺欺人奴相十足阿Q行状课文两段节选文字主要写了阿Q哪些行状(事件)?1、阿Q因为头上的癞疮疤和他人发生了口角,被人打了。2、正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3、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4、阿Q被王胡打了。5、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6、阿Q被小尼姑骂了。疑惑:总结起来,这些事件不是阿Q被打就是被骂,鲁迅为什么要把它们分成两章呢?仅仅是为了篇幅上的平衡吗?写成一章可不可以?阿Q行状第二章

优胜记略御侮1、阿Q因为头上的癞疮疤和他人发生了口角,被人打了。2、正因为“儿子打老子”,阿Q占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不答应,阿Q又被别人暴搓了一顿。3、阿Q在赌场上赢了钱,不明就里就遭到了狂殴,钱没了。他用“儿子打老子”取得了胜利他用“第一个”敢于自轻自贱的“状元”完胜了对方。阿Q用自残的办法取得了安慰被侮辱阿Q行状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侮辱4、阿Q被王胡打了。5、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6、阿Q被小尼姑骂了。阿Q欺负王胡。阿Q仇视假洋鬼子。阿Q欺辱小尼姑。被侮辱参考:六大“行状”、六次受辱、六次胜利并非简单的叙事模式的重复,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1.他被侮辱;2.他侮辱别人。这两件事不在同一个叙事平面上,绝对不能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叙事空间里头。相对于“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是小说内部的一个反转,它更是小说的递进,也是小说的深入。阿Q形象由此可见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双重人格——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胜利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奴性的典型表现

“现状不堪忍受,未来也许更加可怕。没有任何出路……但是,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几乎用不着说明,在追求这种思想上的安慰,设法从外在世界遁入内在世界的人中,大多数必然是奴隶。”(恩格斯)创作意图

至于《晨报副刊》所登巴人先生(即鲁迅)的《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你先生以为是一部讽刺小说,实未为至论。阿Q这人,要在现代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茅盾)

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周作人)

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鲁迅)创作意图

由此可见,鲁迅在《阿Q正传》中既不是要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也不是要给剥削阶级画像,更不是要表现一种抽象的人类本性。鲁迅是历史地、具体地活画出国民的灵魂一奴性心理,以此唤醒民众。辛亥革命后重大历史事件及鲁迅创作年表1918年,《狂人日记》1919年,《孔乙己》《药》1921年,《故乡》《阿Q正传》1924年,《祝福》1926年,《记念刘和珍君》1933年,《为了忘却的记念》1936年,《故事新编》1911-1912年,辛亥革命1912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1919年,五四运动1926年,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政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精神胜利法

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当时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即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在谈论西洋历法时,也曾说“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袭中国之绪余,而无通理可守也”。方以智说,西方历法虽然精准,但其实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东西,“其皆圣人之所已言也”,只是后人不争气失传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被西方人捡了去发扬光大。

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精神胜利法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将军奕山向英军卑屈求降,对朝廷却诳报打了胜仗,说“焚击痛剿,大挫其锋”,说英人“穷蹙乞抚”。道光皇帝居然也说:“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现经城内居民纷纷递禀,又据奏称该夷免冠作礼,吁求转奏乞恩。朕谅汝等不得已之苦衷,准命通商。”

英国侵略军于虎门攻坚不克,窜入没有严密设防的北方沿海,进入天津大肆骚扰时,在道光皇帝的“圣谕”中,却在大讲“该夷因浙闽疆臣未能代为呈诉冤抑,始赴天津投递呈词,颇觉恭顺”。殖民者穷凶极恶地入侵,却说成是“投递呈词”“呈诉冤抑”;殖民者一路的烧杀掳掠,却说成是“颇觉恭顺”;分明是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遭到惨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屈膝求和,大批赔款割地,在有关的“圣谕”中却还装得趾高气扬,说成是“妥为招抚”和“入城瞻仰”等鬼话。写作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同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反省的道路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鲁迅)结合鲁迅的上述表述,谈谈《阿Q正传》创作未庄其他人物的动机。反省的道路1.从麻木中唤醒底层人民的觉知。2.从自大中击碎统治阶级的迷梦。3.从客观上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探究二ThetruestoryofAhQ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现实意义(观点一)同意。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人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观点二)不同意。“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