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局部修订条文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修订对照表(方框部分为删除内容,下划线部分为增加内容)现行《标准》条文修订征求意见稿1总则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1.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暖通空调和照明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舒适的前提下,将建筑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1.0.3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应进行节能设计,应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建筑热工和暖通设计将供暖空调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给水排水及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提高建筑物给水排水、照明和电气系统的用能效率。2术语术语2.0.1外窗综合遮阳系数overallshadingcoefficientofwindow用以评价窗本身和窗口的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的系数,其值为窗本身的遮阳系数SC与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2.0.1A体形系数shapefactor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2.0.2建筑外遮阳系数(SD)outsideshadingcoefficientofwindow在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有建筑外遮阳的窗口(洞口)所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的平均值与该窗口(洞口)没有建筑外遮阳时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的平均值之比。2.0.2建筑遮阳系数(SC)shadingcoefficientofbuildingelement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0.3挑出系数outstretchcoefficient建筑外遮阳构件的挑出长度与窗高(宽)之比,挑出长度系指窗外表面距水平(垂直)建筑外遮阳构件端部的距离。2.0.4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windowtowallratio窗(含阳台门)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2.0.5平均窗墙面积比(CM)meanofwindowtowallratio建筑物地上居住部分外墙面上的窗及阳台门(含露台、晒台等出入口)的洞口总面积与建筑物地上居住部分外墙立面的总面积之比。2.0.5窗墙面积比windowtowallratio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2.0.6A透光折减系数transmittingrebatefactor透射漫射光照度与漫射光照度之比。2.0.6B传热系数heattransfercoefficient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2.0.6C围护结构单元的平均传热系数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unit考虑了围护结构单元中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传热系数,简称平均传热系数。2.0.6D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oftransparentenvelope在照射时间内,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部件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透光围护结构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0.7平均窗地面积比(CMF)meanofwindowtofloorratio建筑物地上居住部分外墙面上的门窗洞口的总面积与地上居住部分总建筑面积之比。2.0.8对比评定法custombudgetmethod将所设计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和相应参照建筑物的空调采暖能耗作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来判定所设计的建筑物是否符合节能要求。2.0.8A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能耗,来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2.0.9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采用对比评定法时作为比较对象的一栋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假想建筑。2.0.9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能耗用的建筑。2.0.9A换气次数airchangerate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通风量与房间容积的比值。2.0.9B耗电输冷(热)比[EC(H)R]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heat)quantityratio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kW)的比值。2.0.9C全装修居住建筑fulldecorationresidentialbuildings在交付使用前,户内所有功能空间的管线作业完成、所有固定面全部铺装粉刷完毕,给水排水、燃气、供暖通风空调、照明供电及智能化系统等全部安装到位,厨房、卫生间等基本设置配置完备,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可直接入住的新建或改扩建的居住建筑。2.0.10空调采暖年耗电量(EC)annualcoolingandheatingelectricityconsumption按照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和采暖设备每年所要消耗的电能。2.0.11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ECF)annualcoolingandheatingelectricityconsumptionfactor实施对比评定法时需要计算的一个空调采暖能耗无量纲指数,其值与空调采暖年耗电量相对应。3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指标3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3.0.1本标准将夏热冬暖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气候区(图3.0.1)。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兼顾冬季采暖。南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夏季空调,可不考虑冬季采暖。3.0.1夏热冬暖地区城镇的气候区属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夏热冬暖地区应分为2个二级区(4A、4B区)。3.0.1A夏热冬暖A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兼顾冬季供暖。夏热冬暖B区内建筑节能设计应考虑夏季空调,可不考虑冬季供暖。3.0.2夏季空调室内设计计算指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26℃;2计算换气次数1.0h-1。3.0.3北区冬季采暖室内设计计算指标应按下列规定取值:1居住空间室内设计计算温度16℃;2计算换气次数1.0h-1。3.0.3A主要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设计空调能耗水平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4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4建筑与围护结构4.1一般规定4.0.1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减轻热岛效应。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4.1.1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减轻热岛效应。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4.0.2居住建筑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1.2居住建筑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4.0.3北区内,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35,塔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40。4.1.3夏热冬暖A区内,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35,塔式住宅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0.40。4.0.4各朝向的单一朝向窗墙面积比,南、北向不应大于0.40;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4.1.4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南、北向不应大于0.40;东、西向不应大于0.30。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0.5建筑的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的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当房间窗地面积比小于1/5时,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4.1.5建筑的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的房间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4.0.6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传热系数不应大于4.0W/(m2·K),遮阳系数不应大于0.4。当设计建筑的天窗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4.1.6居住建筑的天窗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4%。4.1.7地下车库等公共空间,宜设置天然采光设施。4.1.8采光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Tr应大0.45;2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漫射光条件下的系统效率应大于0.50。4.1.9全装修住宅中有采光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各表面的加权平均反射比不应低于0.4。4.1.10安装分体式空气源热泵(含空调器、风管机、多联机)时,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机的换热器通风良好,当采用遮挡格栅时,格栅通透率不应低于80%;2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应发生气流短路;3应方便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4应避免污浊气流对室外机组的影响;5室外机组应有防太阳辐射措施;6对冷凝水应采取可靠措施有组织排放。7对周围环境不得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4.1.11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4.1.12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可再生能源利用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相关的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运行技术要求中宜明确采用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行策略。4.1.13当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设备时,不得降低本建筑和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0.7居住建筑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表4.0.7的规定。当设计建筑的南、北外墙不符合表4.0.7的规定时,其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表4.0.7屋顶和外墙的传热系数K【W/(m2·K)】、热情性指标D屋顶外墙0.4<K≤0.9,D≥2.52.0<K≤2.5,D≥3.0或1.5<K≤2.0,D≥2.8或0.7<K≤1.5,D≥2.5K≤0.4K≤0.7注1:D<2.5的轻质屋顶和东、西墙,还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所规定的隔热要求。注2:外墙传热系数K和热情性指标D要求中,2.0<K≤2.5,D≥3.0这一档要求仅适用于南区。4.2.1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4.2.1-1~2的规定。当设计建筑南北向外墙的传热系数不符合表4.2.1-1~2的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表4.2.1-1夏热冬暖A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表4.2.1-2夏热冬暖B区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4.0.8居住建筑外窗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平均综合遮阳系数应符合表4.0.8-1和表4.0.8-2的规定。当设计建筑的外窗不符合表4.0.8-1和表4.0.8-2的规定时,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不应超过参照建筑的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或耗电量)。4.2.2外窗(包括透光的阳台门)的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表4.2.2-1~2规定的限值。当设计建筑的太阳得热系数不符合表4.2.2-1~2的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2.3夏热冬暖A区屋面天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5W/(m2∙K),B区不应大于4.0W/(m2∙K),天窗的夏季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0.2。4.0.9外窗平均综合遮阳系数,应为建筑各个朝向平均综合遮阳系数按各朝向窗面积和朝向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的数值。各个朝向的权重系数分别为:东、南朝向取1.0,西朝向取1.25,北朝向取0.8。式中:AE、AS、AW、AN——东、南、西、北朝向的窗面积;SW,E、SW,S、SW,W、SW,N——东、南、西、北朝向窗的平均综合遮阳系数。4.0.10居住建筑东、西向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8。4.2.4东、西向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8。4.0.11居住建筑南、北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外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9。当采用水平、垂直或综合建筑外遮阳构造时外遮阳构造的挑出长度不应小于表4.0.11规定。4.2.5居住建筑南、北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遮阳系数(SC)不应大于0.9。当采用水平、垂直或综合建筑外遮阳构造时,外遮阳构造的挑出长度不应小于表4.2.5规定。4.2.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应为建筑构造计算得到的平均传热系数,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一般建筑外墙和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B的方法确定;2窗墙面积比应按建筑开间计算;3有建筑遮阳时,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与夏季建筑遮阳系数的乘积应满足第4.2.2条的要求;建筑遮阳系数(SC)应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4窗口上方的上一楼层阳台或外廊应作为水平遮阳计算;同一立面对相邻立面上的多个窗口形成自遮挡时应逐一窗口计算;5当设置了展开或关闭后可以全部遮蔽窗户的活动式外遮阳时,应认定满足本标准第4.2.2条对外窗太阳得热系数的要求。4.0.12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SD)可采用本标准附录A的简化方法计算,且北区建筑外遮阳系数应取冬季和夏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的平均值;南区应取夏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窗口上方的上一楼层阳台或外廊应作为水平遮阳计算;同一立面对相邻立面上的多个窗口形成自遮挡时应逐一窗口计算。典型形式的建筑外遮阳系数可按表4.0.12取值。4.2.7典型形式的建筑外遮阳系数可按表4.2.7取值。4.0.13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4.2.8外窗(包括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4.0.14居住建筑应能自然通风,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住房间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的设计满足自然通风要求。4.2.9居住建筑应能自然通风,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住房间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的设计满足自然通风要求。4.0.15居住建筑1至9层外窗的气密性能应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的4级水平;10层及10层以上外窗及的气密性能应不低于《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的6级水平。4.2.10外窗及敞开式阳台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能应不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的6级水平。4.0.16居住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宜采用下列隔热措施:1反射隔热外饰面;2屋顶内设置贴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3用含水多孔材料做屋面或外墙面的面层;4屋面蓄水;5屋面遮阳;6屋面种植;7东、西外墙采用花格构件或植物遮阳。4.2.11居住建筑的屋顶和外墙宜采用下列隔热措施:1反射隔热外饰面;2屋顶内设置贴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3用含水多孔材料做屋面或外墙面的面层;4屋面蓄水;5屋面遮阳;6屋面种植;7东、西外墙采用花格构件或植物遮阳。4.0.17当按规定性指标设计,计算屋顶和外墙总热阻时,本标准第4.0.16条采取的各项节能措施的当量热阻附加值,应按表4.0.17取值。反射隔热外饰面的修正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4.2.12当按规定性指标设计,计算屋顶和外墙总热阻时,本标准第4.2.11条采取的各项节能措施的当量热阻附加值,应按表4.2.12取值。反射隔热外饰面的修正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表4.2.12隔热措施的当量附加热阻5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原整章内容删除)4.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3.1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应采用对比评定法。当设计建筑的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时,应判定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当设计建筑的能耗大于参照建筑时,应调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重新计算,直至设计建筑的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4.3.2进行权衡判断的设计建筑,建筑及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东、西向外墙、屋面和外窗的传热系数应满足第4.2.1条规定的限值;南、北向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最大值不应超过表4.3.2的限值。4.3.3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使用功能应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设计建筑中不符合本标准第4.1.3、4.1.4、4.2.1条规定的参数,参照建筑的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其他参数参照建筑应与设计建筑一致。4.3.4建筑物供暖空调能耗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能耗应采用逐时动态的方法计算,应计入全年室外温度高于26℃时的逐时空调能耗,夏热冬暖A区还应计入全年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时的逐时供暖能耗;应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围护结构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空气间层热阻、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取值;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能耗计算应采用相同的软件和气象数据;建筑面积应按各层外墙外包线围成的平面面积的总和计算,且应包括半地下室的面积,不应包括地下室的面积。4.3.5用于权衡判断计算的软件应具有下列功能:考虑建筑围护结构蓄热性能的影响;可以计算换气次数对负荷的影响;计算10个以上建筑空间。4.3.6主要计算参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计算温度应为:冬季18℃、夏季26℃;换气次数应为:1.0次/小时;空调系统运行时间应为:0:00~24:00;照明功率密度:5W/m2;设备功率密度:3.8W/m2;人员设置:卧室2人、起居室3人,其他房间1人;人员在室率,照明、设备使用率符合表4.3.6-1~4.3.6-3的规定。室外计算参数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中的典型气象年取值。6暖通空调和照明节能设计6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6.1一般规定6.0.1居住建筑空调与采暖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因素,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6.1.1居住建筑热、冷源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节能要求,考虑当地资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用户对供暖空调运行费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综合因素,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6.0.3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时,宜采用电驱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燃气、蒸汽或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或有利于节能的其他型式的冷(热)源。6.1.2居住建筑进行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时,宜采用电驱动的热泵型空调器(机组)、燃气、蒸汽或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或有利于节能的其他型式的冷(热)源,且宜分散设置。6.0.6居住建筑设计时采暖方式不宜设计采用直接电热设备。6.1.3居住建筑设计时供暖方式不宜设计采用直接电热设备。当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时,应分散设置。6.1.4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所采用的集热器性能参数、气象数据以及设计参数计算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系统效率,且宜符合表6.1.4的规定。表6.1.4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η(%)6.0.8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时,应进行适宜性分析。6.1.5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时,应进行适宜性分析。6.1.6全装修居住建筑中单个燃烧器额定热负荷不大于5.23kW的家用燃气灶具的能效限定值应符合表6.1.6的规定。表6.1.6家用燃气灶具的能效限定值6.2空调和供暖系统6.0.2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方式或户式(单元式)中央空调的住宅应进行逐时逐项冷负荷计算;采用集中式空调(采暖)方式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冷(热)量计量设施。6.2.1采用集中式空调(供暖)方式或户式(单元式)中央空调的住宅应进行逐时逐项冷负荷计算;采用集中式空调(供暖)方式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室(户)温度控制及分户冷(热)量计量设施。6.0.7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或)采暖时,宜选择符合《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能效等级2级以上的节能型产品。6.2.2当采用房间空调器时,全年能源消耗效率(APF)和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不应小于表6.2.2的规定。表6.2.2房间空调器能源消耗效率限值6.0.4设计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或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的电机驱动压缩机单元式空气调节机,或采用蒸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作为住宅小区或整栋楼的冷热源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能效比(性能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中的规定值。6.0.5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作为户式集中空调(采暖)机组时,所选用机组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应不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中规定的第3级。6.2.3空气调节系统冷热源的能效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6.2.3-1和6.2.3-2的规定:表6.2.3-1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定频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限值表6.2.3-2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变频冷水(热泵)机组的性能限值2采用名义制冷量大于7.1kW、电机驱动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不应低于表6.2.3-3的数值。表6.2.3-3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能效限值3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其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6.2.3-4的规定。表6.2.3-4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4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指标不应低于表6.2.3-5的数值。表6.2.3-5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值6.0.8当选择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时,应进行适宜性分析。调整为第6.1.5条6.0.9空调室外机的安装位置时应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吹出气流相互干扰,并应考虑凝结水的排放和减少对相邻住户的热污染和噪声污染;设计搁板(架)构造时应有利于室外机的吸入和排出气流通畅和缩短室内、外机的连接管路,提高空调器效率;设计安装整体式(窗式)房间空调器的建筑应预留其安放位置。调整为第4.1.10条6.2.4集中空调系统在选配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6.2.5当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中2级能效的要求。6.2.6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供暖时,冬季设计工况下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0,冷热水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2.2。6.2.7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室温调控装置。6.2.8当集中空调系统输送冷媒温度低于其管道外环境温度且不允许冷媒温度有升高时,管道与设备应采取保温保冷措施。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计算;2供冷或冷热共用时,保冷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结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并取大值;3管道与设备绝热厚度及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附录D的规定选用;4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桥的措施;5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6.3通风系统6.0.10居住建筑通风宜采用自然通风使室内满足热舒适及空气质量要求;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辅以机械通风。6.3.1居住建筑通风宜采用自然通风使室内满足热舒适及空气质量要求;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辅以机械通风。6.0.12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厨房、卫生间应安装机械排风装置。6.3.2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效率。厨房、卫生间应安装机械排风装置。6.3.3当室内设置新风全热交换机组或空气处理机组时,应便于维护和检修。6.3.4地下车库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应采用机械排风。机械排风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机械排风的区域应优先采用自然补风,当自然补风满足不了要求时,应采用机械补风;2宜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6.0.11在进行居住建筑通风设计时,通风机械设备宜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节能型设备及产品。6.3.5在进行居住建筑通风设计时,通风机械设备宜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节能型设备及产品。6.3.6居住建筑宜设置固定式电扇调风作为改善热环境的辅助措施。7给水排水7.1一般规定7.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有关规定,并应符合地方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7.1.2非住宅类的居住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设计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7.1.3各类给水系统应独立设置水表计量。7.1.4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应保证设计工况下水泵效率处在高效区。给水泵的效率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泵节能评价值。7.1.5给水管网应减少漏损,并应将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7.1.6卫生间的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有关规定。7.1.7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应与建筑主体一体化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7.2建筑给水排水7.2.1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给水管网或小区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7.2.2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及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的用途、建筑高度、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和运行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分区压力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有关规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0.45MPa。2当采用给水泵直接供水时,各加压供水分区应分别设置加压泵,不应采用减压阀分区。3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4住宅入户管供水压力不应大于0.35MPa,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入户管供水压力不宜大于0.35MPa。7.2.3给水系统加压泵站的数量、规模、位置和泵组供水水压应根据城镇给水条件、小区规模、建筑高度、建筑的分布、使用标准、安全供水和降低能耗等因素合理确定。给水泵房宜设置在建筑物内或供水区域的中心部位。7.2.3生活给水系统采用调速泵组供水时,应按设计秒流量选泵,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7.2.4地面以上的污、废水宜采用重力流直接排入室外管网。7.3生活热水系统7.3.1住宅建筑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源宜采用太阳能或空气源热泵。7.3.2非住宅居住建筑日用水量(按60℃计)小于5m3的建筑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7.3.3居住建筑采用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热源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7.3.4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加热设备的出水温度不宜高于60℃,当水加热设备的出水温度低于55℃时应系统采取消毒灭致病菌的措施。热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规定。7.3.5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供水分区宜与用水点处的冷水分区同区,并应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保证循环管网有效循环的措施。热水配水点保证出水温度不低于45℃的时间不应大于15s。7.3.6采用户式燃气炉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其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中规定的2级能效要求。7.3.7以燃气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锅炉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92%。7.3.8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于10kW的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7.3.8的规定,并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表7.3.8热泵热水机性能系数(COP)(W/W)制热量(kW)热水机型式普通型低温型H≥10一次加热式4.403.70循环加热不提供水泵4.403.70提供水泵4.303.607.3.9生活热水供回水管道、水加热器、贮水箱(罐)等均应保温。7.3.10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系统热水耗量和系统总供热量值应进行监测;2对设备运行状态应进行检测及故障报警;3对每日用水量、供水温度应进行监测;4装机数量大于等于3台的工程,应采用机组群控方式。7.3.11有计量要求的水加热、换热站室,应安装热水表、热量表、蒸汽流量计或能源计量表。8电气8.1一般规定8.1.1电气系统的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节能。8.1.2电气系统宜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损耗低、谐波发生量少、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8.2供配电与电能计量8.2.1变电所、配电室的位置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8.2.2变压器低压侧应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100kVA及以上高压供电的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5;其他电力用户,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0。8.2.3供电线路距离远、供电容量较大的低压供电回路,宜采用末端分相无功补偿,功率因数不宜低于0.95。8.2.4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8.2.5无收取基本电费的地区,变压器负载率应按最佳节能选择。8.2.6有条件时宜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8.2.7居住建筑电能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建筑电源侧应设置电能表;每套住宅应设置电能表;公用设施应设置用于能源管理的电能表。8.2.8居住建筑需要对用电情况分项计量时,配电箱内安装的用于能源管理的电能表宜采用模数化导轨安装的直接接入静止式交流有功电能表。8.2.9建筑冷热源系统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计量。当采用集中冷源时,制冷机耗电量应单独计量。8.3照明与其他用电设施8.3.1全装修居住建筑每户设计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8.3.2居住建筑公共机动车库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表8.3.2的规定表8.3.2居住建筑公共机动车库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场所照度标准值(lx)照明功率密度限值(W/m2)车道50≤1.9车位308.3.3具有天然采光的区域,灯具布置及控制方式应与采光设计相协同。8.3.4全装修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6.0.13居住建筑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灯具并应采取节能控制措施。8.3.5照明应采用高效照明产品,并符合下列规定:1光源、灯具、镇流器及LED驱动电源的能效等级不应低于3级。2灯具系统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8.3.6居住建筑的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节能控制。8.3.7居住小区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系统设计应采用节能灯具和节能自动控制措施。8.3.8室内和室外人员活动场所应选用光效不低于90lm、显色指数不低于85和无频闪的灯具。8.3.9电梯、水泵等大功率用电设备应采取节电控制措施。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设置群控措施。电梯应具备无外部召唤且轿箱内一段时间无预置指令时,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模式的功能。中央空调系统应采用节能调节控制。8.3.10全装修设计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二级以上等级的节能产品。8.3.11照明设备和家用电器的谐波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17625.1规定的谐波电流限值要求。附录C建筑物空调采暖年耗电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附录D新建居住建筑设计空调供暖能耗参考值城镇气候区供暖能耗kWh/m2·a空调能耗kWh/m2·a城镇气候区供暖能耗kWh/m2·a空调能耗kWh/m2·a福建福州4A2.811.0厦门4B-13.4广东广州4B-16.0连平4A3.28.3深圳4B-17.8佛岗4A2.59.9湛江4B-17.3汕头4B-13.1信宜4B-13.4梅县4B-11.7广西南宁4B-13.5柳州4A2.613.1钦州4B-16.4梧州4A1.59.9北海4B-17.0河池4A1.613.2百色4B-14.4桂平4B14.7海南海口4B-22.7三亚4B-25.6东方4B-23.2琼海4B-21.2云南元谋4B-7.6元江4B-17.7景洪4B-9.1勐腊4B-4.4附录E平均传热系数简化计算方法E.0.1对于一般建筑,内、外保温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Km=φ·K(E.0.1)式中:Km——外墙平均传热系数[W/(m2·K)]。K——外墙平壁部分的传热系数[W/(m2·K)]。φ——外墙平壁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按墙体保温构造和传热系数综合考虑取值,其数值可按表D.0.1选取。表D.0.1外墙平壁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φE.0.2对于一般建筑,取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等于屋面平壁部分的传热系数。当屋面出现明显的结构性热桥时,屋面平均传热系数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计算。E.0.3当建筑墙体(屋面)采用不同材料或构造时,应先计算各种不同类型墙体(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然后再依据面积加权的原则,计算整个墙体(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名录《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17625.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7962《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665《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管网叠压供水设备》CJ/T254《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CJ/T352《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residentialbuildingsinhotsummerandwarmwinterzoneJGJ75—20××条文说明

编制说明《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X年X月X日以第XXXX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是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编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是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是杨仕超、林海燕、赵士怀、孟庆林、彭红圃、刘俊跃、冀兆良、任俊、周荃、朱惠英、黄夏东、赖卫中、王云新、江刚、梁章旋、于瑞、卓晋勉。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提高了节能目标,给出了主要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设计空调、供暖能耗值;2修改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的方法;3修改了设备系统的能效限值;4增加了“采光”、“给水排水”、“电气”等内容。本标准修订过程中,编制组对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的室内环境、建筑用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该地区居住建筑节能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通过工程实测和模拟计算取得了围护结构热工参数等重要技术参数。为便于广大施工、监理、设计、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还着重对强制性条文的强制性理由作了解释。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1总则1.0.1在原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表述。修订时增加了给排水、电气等章节以扩大节能设计的范围,提高设备、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放到标准的编制目的中,以加强对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重视程度。夏热冬暖地区位于我国南部,在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包括海南全境,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以及香港、澳门与台湾。其确切范围由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1076规定。该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湿热型气候),其特征表现为夏季漫长,冬季寒冷时间很短,甚至几乎没有冬季,长年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太阳辐射强烈,雨量充沛。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特别是在珠三角、海峡两岸,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夏季室内环境,该地区居住建筑中普遍使用空调降温。以广州为例,空调器早已超过户均2台,而且一户3台以上的非常普遍。在冬季比较寒冷的福州等地区,已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冬季使用供暖设备。而且,该地区新建居住建筑的数量仍在快速增长。这些都造成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提升该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水平,在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是本次标准修订的主要目标。1.0.3居住建筑的能耗系指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的能耗。本次修订时,不同的能耗产生环节实现节能的途径有所不同。对于建筑热工和供暖空调而言,应当严格控制设计能耗,对于给排水、电气则主要是提升用能效率。因此,对不同的设计内容分别进行表述。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要求,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应满足夏季隔热要求。其中:A区宜满足保温设计要求,B区可以不考虑保温设计。因此,本标准中给出了A区新建居住建筑设计供暖空调能耗值,以及B区的空调能耗值。此外,本标准修订时增加了对给排水、电气设计中与节能相关的条文,以控制由于给排水、电气设备产生的能耗。2术语2.0.1删除。规定性指标进行了调整,本术语在条文中未出现。2.0.1A新增术语。“体形系数”是控制建筑负荷的重要指标,条文中对体形系数有限值要求。参照其它气候区的节能设计标准,给出了统一的定义。2.0.2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的术语进行了修改。2.0.3删除。本术语在条文中未出现。2.0.4删除。规定性指标进行了调整,本术语在条文中未出现。2.0.5标准修订了透光围护结构的规定性指标。标准参照其它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给出了“窗墙面积比”的定义。2.0.6A新增术语。标准中增加了相关设计要求。2.0.6B新增术语。为了便于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参照其他气候区节能设计标准给出术语。2.0.6C新增术语。为了便于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参照其他气候区节能设计标准给出术语。2.0.6D新增术语。太阳辐射除了通过透射方式直接进入室内,还有一部分被透光围护结构吸收后,提高了透光围护结构的温度,再以温差传热的方式进入室内。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考虑了这两部分传热量,可以更为准确地计算建筑室内得热。本次修订将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作为控制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指标,并规定了限值。本节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的规定给出了术语。2.0.7删除。规定性指标进行了调整,本术语在条文中不再使用。2.0.8删除。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修订,本术语在条文中不再使用。2.0.8A新增术语。参照其他气候区节能设计标准对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修订。2.0.9参照其他气候区节能设计标准对术语进行了修订。2.0.9A新增术语。换气次数是进行权衡判断计算时重要的输入参数,标准对换气次数的取值做出了规定。2.0.9B新增术语。换气次数是进行权衡判断计算时重要的输入参数,标准对换气次数的取值做出了规定。2.0.9C新增术语。标准对全装修住宅中有采光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各表面加权平均反射比的最小值做出了规定,以提高自然采光的效果,减少照明能耗。为便于标准的理解和执行,标准对全装修住宅做出了定义。2.0.10~2.0.11删除。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了修订,术语在条文中不再使用。3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3.0.1原标准以一月份的平均温度11.5℃为分界线,将夏热冬暖地区细分为两个区,等温线的北部为北区,南部为南区。原标准中还列出了划入北区的主要地区。这一划分为落实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创造了条件,为细化该地区的节能设计要求提供了基础。在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以供暖和空调度日数为指标,在93版热工设计区划的基础上,对5个一级区划进行了细分。其中,夏热冬暖地区被划分为2个子区,并给出了13个4A区城镇和40个4B区城镇的列表。为了与相关国家标准协调一致,本标准修订时直接采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的相关规定。夏热冬暖A、B区的区划指标如下表,具体城镇区属可参阅该规范。表1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二级区划指标二级区划名称区划指标夏热冬暖A区(4A)500≤HDD18夏热冬暖B区(4B)HDD18注:HDD18为供暖度日数。3.0.1A为了表述清晰,将原标准第3.0.1条中不同气候子区热工设计的要求单独列为一条。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对各气候子区的设计要求,夏热冬暖A区应满足夏季隔热、冬季保温要求,夏热冬暖B区应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宜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因此,本标准按照上述规定,对两个气候子区分别提出节能设计要求。3.0.2~3.0.3删除。为便于标准的使用,将计算参数的规定放入第4.3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3.0.3A为了对不同城镇居住建筑的能耗进行横向比较,也便于标准再次修订时对建筑能耗的变化进行纵向比较。本标准中给出了夏热冬暖地区主要城镇新建居住建筑的供暖空调设计能耗参考值。附录A中的能耗值是对选取的典型建筑(6层板式住宅),按照本标准第4.3节规定的计算参数,采用逐时动态的方法计算得到。表中所列示的是各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设计供暖空调能耗,该数值是计算出全年单位面积的累计冷热负荷后,按照空调器COP夏季,冬季计算得到的。该数值反映了在本标准限定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下,不同城镇居住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水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附录A给出的新建居住建筑设计供暖空调能耗参考值是针对特定的建筑、在规定的条件下计算得到的。而实际建筑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运行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实际建筑的计算能耗或运行能耗与附录中的参考值存在差异。4建筑与围护结构4.1一般规定4.1.1~4.1.2修改原标准第4.0.1~4.0.2的条文编号。4.1.3修订自原标准第4.0.3条。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规定,将原标准中“北区”改为“夏热冬暖A区”。体形系数的大小影响建筑能耗,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大,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也越大。因此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该要考虑体形系数这个因素。但是,体形系数不只是影响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它也影响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体形系数过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作思维,造成建筑造型呆板,甚至损害建筑功能。在夏热冬暖地区,北区和南区气候仍有所差异,南区纬度比北区低,冬季南区建筑室内外温差比北区小,而夏季南区和北区建筑室内外温差相差不大,因此,南区体形系数大小引起的外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影响小于北区。本条文只对北区建筑物体形系数作出规定,而对南区建筑体形系数不作具体要求。4.1.4修订自原标准第4.0.4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外墙差很多,而且夏季白天太阳辐射还可以通过窗户直接进入室内。一般说来,窗墙面积比越大,建筑物的能耗也越大。因此对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做出强制性规定。当设计建筑的窗墙面积比不符合本条的规定时,则必须按照第4.3节的规定来判定该建筑是否满足节能要求。原标准用“平均窗墙面积比”作为控制透光围护结构的规定性指标。由于居住建筑中各个房间相对独立,某个房间窗墙面积比过大会造成该房间室内热环境难以控制。因此,本次修改参照其它气候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窗墙面积比”作为控制指标。4.1.5修订自原标准第4.0.5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本条规定取自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7.2.2条。该规范是全文强制的规范,要求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应设置外窗,窗地面积比不应小于1/7。本标准要求卧室、书房、起居室等主要房间达到该要求,而考虑到本地区的厨房、卫生间常设在内凹部位,朝外的窗主要用于通风,采光系数很低,所以不对厨房、卫生间提出要求。另外,一些住宅由于外窗面积大,为了达到节能要求,选用了透光性能差、太阳得热系数小的玻璃。虽然达到了节能标准的要求,却牺牲了建筑的采光性能,降低了室内环境品质。因此,在对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有要求的同时,可见光透射比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因此,本条文提出可见光透射比不小于0.4的要求,在此方面做出强制性规定。修订时不再只对窗地面积比小于1/5的房间提出可见光透射比的要求,而是要求所有房间外窗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均应大于等于0.4。提高了房间自然采光的利用率,有利于降低照明能耗。4.1.6修订自原标准第4.0.6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天窗面积越大,或天窗热工性能越差,建筑物能耗也越大,对节能是不利的。随着居住建筑形式多样化和居住者需求的提高,在平屋面和斜屋面上开天窗的建筑越来越多。采用用DOE-2软件,对建筑物开天窗时的能耗做了计算,当天窗面积占整个屋顶面积4%,天窗传热系数K=4.0W/(m2•K),遮阳系数SC=0.5时,其能耗只比不开天窗建筑物能耗多1.6%左右,对节能总体效果影响不大,但对开天窗的房间热环境影响较大。因此,本条文对保证居住建筑达到节能目标是非常关键的。而且本条文必须遵守,不允许突破。修订时将天窗传热系数和太阳得热系数等热工性能要求放到第4.2节“围护结构热工设计”中。4.1.7新增条文。建筑中应优先通过建筑设计实现天然采光。当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时,可以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日照情况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导光或反光装置,降低照明能耗。在居住区设计中地下车库的平面位置多位于楼栋之间,有设置天然采光设施的条件。4.1.8新增条文。本条来自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为了提高建筑外窗的采光效率,节省照明能耗,在采光设计时应尽量选择采光性能好的窗。采光性能的好坏用透光折减系数Tr表示。建筑外窗的透光折减系数应大于0.45。调查中发现,有的建筑窗地面积比并不小,但由于窗的设计不合理,或附加装饰及采用有色玻璃,使得窗的透光折减系数偏低,为节省能源,此类窗不宜作为建筑采光窗。导光管采光系统的效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现有的用于实际工程的导光管系统的测试,大部分产品的效率均在0.50以上。故为提高采光效率,在采光设计中应选择采光性能好的导光管采光系统,系统效率应大于0.50。4.1.9新增条文。提高房间内表面反射比,対照度的提升作用明显。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相关规定执行。4.1.10新增条文。分体式空调器的能效除与空调器的性能有关外,同时也与室外机合理的布置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空调器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挥,应将它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应设置在通风不良的建筑竖井或封闭的或接近封闭的空间内,如内走廊等地方。如果室外机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有墙壁等障碍物使进、排风不畅和短路,都会影响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挥,而使空调器能效降低。实际工程中,因清洗不便,室外机换热器被灰尘堵塞,造成能效下降甚至不能运行的情况很多。因此,在确定安装位置时,要保证室外机有清洗的条件。4.1.11新增条文。《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规定:对具备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的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选择合适的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制冷、照明和热水供应等;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当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目前,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系统设计(例如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存在与建筑主体设计脱节严重的现象,因此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其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也应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从建筑及规划开始即应涵盖有关内容,并贯穿各专业设计全过程。供热、供冷、生活热水、照明等系统中应用可再生能源时,应与相应各专业节能设计协调一致,避免出现因节能技术的应用而浪费其他资源的现象。4.1.12新增条文。可再生能源利用策划是对建筑能源系统设计进行定义的阶段,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阶段。在规划和单体方案设计阶段进行可再生能源系统策划将有利于能源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建设,更大程度上综合利用能源,避免只是产品和技术的堆砌。由于可再生能源能源密度低,时空分布不均匀,用于建筑物供暖空调时,为保证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用效果,应首先降低建筑物的实际需求量。建筑在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外,采用被动设计将提高建筑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常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中,通过可再生能源专篇论证项目所在地资源特征以及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对于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项目,需要将采用的各项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注明对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会引导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使用者关注设计成果在项目的施工、运管管理阶段有的效落实。4.1.13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新增条文。本条文的目的是保障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商为充分利用所购买的土地获取利润,在进行规划时确定的容积率普遍偏高,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底层房间只能刚刚达到规范要求的日照标准。所以,虽然在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集热系统本身高度并不高,但也有可能影响到相邻建筑的底层房间不能满足日照标准要求。此外,在阳台或墙面上安装有一定倾角的太阳能集热器时,也有可能会影响下层房间不能满足日照标准要求,必须在进行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时予以充分重视。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2.1修订自原标准第4.0.7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屋面、外墙和外窗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热工性能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节能性能。因此,标准分别对夏热冬暖A、B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值做出严格限定。由于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在进行室内温度调节时,设备多为间歇方式运行。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的热惰性对围护结构的热反应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控制。因此,对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按照热惰性指标D分别确定。将D=2.5作为分界是按照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对围护结构轻、重质的划分方法。与原标准相比,在非透光围护结构中,将屋面的传热系数限值都提升到0.4W/(m2∙K)。这主要是考虑到一方面降低屋面传热系数值从材料和构造上都很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增加屋面热阻对改善顶层房间的室内热环境非常有利。外墙的传热系数限值主要是将原先D≥2.5时三档不同要求进行了合并,提升了外墙传热系数的最低要求。外窗的限值中将4A区外窗传热系数限值的最大值从6.0W/(m2∙K)提升到4.0W/(m2∙K),增加了对4B区外窗的传热系数限值。4.2.2修订自原标准第4.0.8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在夏季,室内外温差相对较小,通过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量占比降低。严格控制透过透光围护结构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成为改善室内热环境和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的主要手段。因此,本条对不同窗墙面积比的建筑外窗太阳得热系数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本次修订将外窗辐射得热性能的指标从原标准中的遮阳系数改为太阳得热系数。与遮阳系数相比,太阳得热系数不但考虑了直接透过透光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量,还考虑了外窗构件吸收辐射后向室内外的二次传热过程。太阳得热系数较遮阳系数在考虑室内辐射得热方面更为全面和精确。该参数在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本标准修订时也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将其作为控制透光围护结构辐射得热性能的参数。建筑东、西向接受到的太阳直射辐射较大,因此对东、西向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限值更为严格。由于夏热冬暖地区夏季早晚时分太阳方位角偏北,太阳直射辐射直接作用于北向房间,需要对北向房间外窗的太阳得热系数也进行限定。4.2.3修订自原标准第4.0.6条。本条文是强制性条文。天窗对其所在房间的室内热环境影响很大。在夏热冬暖地区,夏季辐射量大、太阳高度角高。通过天窗进入室内的辐射量大,且辐射直射时间长。因此,必须对外窗的传热系数,特别是太阳得热系数做出严格的限定,以保证有天窗房间夏季基本的室内热环境水平,并降低房间的空调负荷。本条是在原标准第4.0.6条的基础上对天窗热工性能进行了提升。主要是提高了夏热冬暖A区天窗的传热系数要求,将对遮阳系数的要求改为太阳得热系数。并且从保证设置天窗房间热环境质量的角度,规定天窗的热工性能必须满足本条规定,不允许突破。4.0.9删除。标准修订了透光围护结构的设计指标,将遮阳系数改为太阳得热系数。因此,删除对外窗平均综合遮阳系数计算方法的规定。4.2.4~4.2.5修订自原标准第4.0.10~4.0.11条。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的定义,修改了条文中的术语和符号。4.2.6新增条文。本条对标准中各种限值的确定方法做出了规定,以保证标准的得到正确的执行。窗口上一层的阳台或外廊属于水平遮阳形式。窗口两翼如有建筑立面的折转时会对窗口起到的遮阳作用,此类遮阳属于建筑自遮挡形式,按其原理也可以归纳为建筑外遮阳,计算方法见附录D。规定建筑自遮挡形式的建筑外遮阳系数计算方法,是因为对单元立面上受到立面折转遮挡的窗口,特别是对位于立面凹槽内的外窗遮阳作用非常大,实践证明应计入其遮阳贡献,以避免此类窗口的外遮阳设计得过于保守反而影响采光。如图1,当同一个建筑立面A对与其相邻立面上的多个窗口C1、C2、C3都能形成建筑自遮挡时,应逐个窗口确定其挑出系数x,按附录D逐一计算各窗口的建筑外遮阳系数。图1自遮挡多个外窗的挑出系数x4.2.7修改原标准第4.0.12条。将计算规定放到第4.2.6条,并修改了遮阳系数的符号。4.2.8~4.2.9修改原标准第4.0.13~4.0.14的条文编号4.2.10修改原标准第4.0.15条。为了保证居住建筑的节能,要求外窗及阳台门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以保证夏季在开空调时室外热空气不要过多地渗漏到室内,抵御冬季室外冷空气过多的向室内渗漏。夏热冬暖地区,地处沿海,雨量充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多有大风、暴雨天气,因此对外窗和阳台门气密性能要有较高的要求。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规定的6级对应的空气渗透数据是:在10Pa压差下,每小时每米缝隙的空气渗透量在1.0m3~1.5m3之间和每小时每平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在3.0m3~4.5m3之间。本次修订提高了1~9层的外窗的气密性等级,将其要求提升到10层及10层以上的外窗的气密性等级不低于6级相同的水平。4.2.11~4.2.12修改原标准第4.0.16~4.0.17的条文编号。

5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整章删除,内容由第4.3节代替。4.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4.3.1本标准第4.1、4.2节和本节是并列的关系。如果所设计的建筑已经符合第4.1、4.2节的规定,则不必再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如果所设计的建筑不能完全满足本标准的第4.1.4、4.2.1和4.2.2条的规定,则必须通过权衡判断来证明它能够达到节能目标。本标准的权衡判断采用“对比评定法”。采用这一方法的理由是:既然达到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最低要求,建筑就可以满足节能设计标准,那么将所设计的建筑与满足规定性指标要求的参照建筑进行能耗对比计算,若所设计建筑物的能耗并不高出参照建筑,则同样应该判定所设计建筑满足节能设计标准。“对比评定法”是先按所设计的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设计一个节能建筑(即满足第4章的要求的建筑),称之为“参照建筑”。将所设计建筑物与“参照建筑”进行对比计算,若所设计建筑的能耗不比“参照建筑”高,则认为它满足本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若所设计建筑的能耗高于对比的“参照建筑”,则必须对所设计建筑物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再进行计算,直到满足要求为止。采用对比评定法与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指标的方法相比有明显的优点。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指标,对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节能要求;为了达到相同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指标,对于高层建筑、多层建筑和低层建筑所要采取的节能措施显然有非常大的差别。实际上,第4章的有关要求是采用本地区的一个“基准”的多层建筑,按其达到设定的节能目标而计算得到的。将这一“基准”建筑物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作为标准用于所有种类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是不妥当的。因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比较容易达到,而低层建筑和别墅建筑则较难达到。采用“对比评定法”则是采用了一个相对标准,不同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但有着基本相同的节能率。4.3.2权衡判断允许建筑中部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满足标准中的限值要求。但须通过提高建筑或围护结构其他部分的节能性能来保证建筑的能耗不高于参照建筑。由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东、西向外墙和屋面受到太阳辐射作用,往往导致内表面温度过高,影响室内热环境。因此,本条规定在权衡判断时,东、西向外墙的的热工性能必须满足标准限值,不能降低。对于其他朝向外墙和外窗规定了进行权衡判断的最低要求,以避免由于计算误差造成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过低,无法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水平。本条提出的规定性指标不得降低。4.3.3“参照建筑”是用来进行对比评定的节能建筑。首先,参照建筑必须在大小、形状、朝向等各个方面与所设计的实际建筑物相同,才可以作为对比之用。由于参照建筑是节能建筑,因而它必须满足本标准中对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的最低要求。当所设计的建筑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节能要求时,参照建筑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参照建筑围护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应为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限值。这样参照建筑是一个刚好满足节能要求的建筑。把所设计的建筑与之相比,即是要求所设计的建筑可以满足节能设计的最低要求。与参照建筑所不同的是,所设计的建筑会在某些围护结构的参数方面不满足标准规定性指标的要求。4.3.4本标准规定,计算空调采暖年耗电量采用逐时动态的能耗模拟计算软件。夏热冬暖地区室内外温差比较小,一天之内温度波动对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夏季,白天室外气温很高,又有很强的太阳辐射,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从室外传入室内;夜里室外温度下降比室内温度快,热量有可能通过围护结构从室内传向室外。由于这个原因,为了比较准确地计算采暖、空调负荷,需要采用动态计算方法。夏热冬暖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气候差异,建筑中出现冷热负荷的时间各不相同。为了使能耗计算尽量贴近实际,本条文规定了统计计算能耗的室外条件。这样各地区计入能耗的时间不一样,但室内环境控制水平是一致的。能够体现地区气候的差异性,更好地指导建筑节能设计。4.3.5本条对用于权衡判断计算的软件提出了基本的功能要求。4.3.6权衡判断的目的是审查那些不完全符合标准规定性指标的居住建筑是否也能满足节能要求。为了在不同的建筑之间建立起一个公平合理的可比性,本条特意规定了计算的标准条件。本标准在进行对比计算时取冬季室内温度为18℃,较原标准规定的16℃提高了2K。这主要是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对于4B区,由于采暖可以不考虑,因而本标准规定可不进行采暖部分的计算。这样规定与夏热冬暖地区的划定原则是一致的。对于4A区,由于其靠近夏热冬冷地区,还会有一定的采暖,因而采暖部分不可忽略。

6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6.1一般规定6.1.1修改原标准第6.0.1条。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酷热,4A区冬季也比较湿冷。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空调、采暖的需求逐年上升。对于居住建筑选择设计集中空调(采暖)系统方式,还是分户空调(采暖)方式,应根据当地能源、环保等因素,通过仔细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同时,该地区居民空调(采暖)所需设备及运行费用全部由居民自行支付,因此,还要考虑用户对设备及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6.1.2修改原标准第6.0.2条。当居住区采用集中供冷(热)方式时,冷(热)源的选择,对于合理使用能源及节约能源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外乎采用电驱动的冷水机组制冷,电驱动的热泵机组制冷及采暖;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制冷及采暖,蒸汽(热水)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制冷及采暖;热、电、冷联产方式,以及城市热网供热;燃气、燃油、电热水机(炉)供热等。当然,选择哪种方式为好,要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确定。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给出了相应机组的能效比(性能系数)。这些参数的要求在该标准中是强制性条款,是必须达到的。6.1.3修改原标准第6.0.6条。部分夏热冬暖地区冬季比较温和,需要采暖的时间很短,而且热负荷也很低。这些地区如果采暖,往往可能是直接用电来进行采暖。比如电散热器采暖、电红外线辐射器采暖、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低温加热电缆辐射采暖,甚至电锅炉热水采暖等等。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类方式时,特别是电红外线辐射器采暖、低温电热膜辐射采暖、低温加热电缆辐射采暖时,一定要符合有关标准中建筑防火要求,也要分析用电量的供应保证及用户运行费用承担的能力。但毕竟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效率约为30%,用高品位的电能直接转换为低品位的热能进行采暖,在能源利用上并不合理。此条只是要求如果设计阶段将采暖方式、设备也在图纸上做了规定,那么,较大规模的应用从能源合理利用角度并不合理,不应鼓励。6.1.4新增条文。集热系统效率是衡量太阳能集热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重要指标,受集热器产品热性能、蓄热容积和系统控制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