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课件_第1页
《灯笼》教学课件_第2页
《灯笼》教学课件_第3页
《灯笼》教学课件_第4页
《灯笼》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灯笼吴伯箫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作者简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羽书》《北极星》《忘年》等;报告文学集《潞安风物》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许多文人墨客们心中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含作者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使得吴伯箫感到十分愤慨,忧心如焚,怒火中烧,不吐不快。

于是他在坚持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排解满腔的愤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激越着爱国的热情,即使是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满着这种爱国的激情。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灯笼》正是这一时期这种情感的具体表现。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和情感两个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作者跳出了个人的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着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学习词语争讼zhēngsòng领域lǐngyù

斡旋wòxuán

静穆jìngmù

思慕sīmù怅惘chàngwǎng

锵然qiāngrán褪色tuìsè焚身fén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乡绅shēn

裴公péi

官衔xián恐吓

司马懿yì

呵斥hē

夜深星阑lán争讼

sòng:因争论而诉讼。领域:从事一种专业活动或事业的范围。斡旋wòxuán

:调节周旋。

静穆mù: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chàngwǎng

:因失意而心事重重。锵然qiāng: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褪色tuì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燎原liáo: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熙熙然xī:温和欢乐的样子。暖融融:温暖宜人;温暖舒适。马前卒zú: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劳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第二部分(2—11):第一部分(1):回忆与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由个人情感写到家国情怀。开篇说“火”,写小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火和亮光,引出关于灯笼的话题。第三部分(12):结尾写火把、探海灯、烈火,深化主题,由追忆过去转而表现国难现实,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以“灯笼”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同时,“灯笼”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问题探究

2、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3、课文3至10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4)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6)在纱灯上描红;(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原因:怀恋过往,表明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4、第4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语言描写,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5、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两段从文章找出能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的句子。

①“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联想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表达的是对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英雄的敬慕之情。

②“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运用典故,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③“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直抒胸臆,此文写于抗战时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④“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6.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见证了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主题思想

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和情感两个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作者跳出了个人的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1.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2.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形散神不散。3.运用诗文典故。艺术特色: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我们应该热爱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