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墨子》写道“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史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孔子的学生)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①战国时期形成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②士阶层兴起促进了思想的繁荣③儒家学说被各诸侯国国君广泛采纳④卿大夫掌握实权导致权力下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国家中德才兼备的人众多,那么治理的基础就坚实,德才兼备的人稀少,治理的基础就薄弱,根据材料“子夏(孔子的学生)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弟子子夏被拜为魏文侯的老师,齐宣王时期,驺衍、淳于髡、田骈等被尊为上大夫,反映出战国时期形成尊贤重士的社会风气,结合百家争鸣可知,士阶层兴起促进了思想的繁荣,①②正确,A项正确;儒家学说没有被各诸侯国国君广泛采纳,③错误,从春秋末期开始,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并未导致权力下移,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的李膺成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当李膺被诬为“党人”而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 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李膺等士人通过“清议”针砭时弊,导致“党锢之祸”,因此原因为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B项正确;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绿林起义属于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属于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 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北魏与南朝梁对峙时期,南北政权对双方贸易持积极态度,促进了南北贸易频繁,有利于统一,D项正确;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而材料属于北魏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南北经济贸易,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4.《明史》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年间起,“巡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这反映的史事是()A.元朝实行的行省制自此废除 B.明廷强化海防力量防范倭寇C.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 D.削弱巡抚权力防止地方割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抚之寄专,而监司守牧(指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不得自展布(自作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英宗年间,设置巡抚,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与知府、知州等官员不得自作主张,反映出朝廷委任巡抚总揽一省行政,C项正确;明初废除行省制,但沿用了行省称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巡抚设置,与倭寇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巡抚总揽一省行政,权力未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5.以下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历史事实历史解释A春秋中后期,吴国王子季札出使中原列国,因其“晓诗书、通礼乐”,折服了中原列国的士子。吴国通过会盟取得霸主地位B内迁后,匈奴人赫连勃勃自认为是夏后氏,宣称要“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赫连勃勃建立起西夏政权C元朝时,畏兀儿人贯云石凭吊屈原的散曲中写道:“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此曲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D清朝前期,中央设置的理藩院注重用礼仪教化促进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央还颁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清朝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中央设置的理藩院注重用礼仪教化促进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还颁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等,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D项正确;A项中的史实与吴国会盟无关,排除A项;赫连勃勃建立起夏政权,西夏政权是党项人李元昊建立的,排除B项;明朝昆曲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6.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殖民者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家庭手工业者被雇佣,逐步转化为产业工人。到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其中在外国资本企业劳动的约占35%,在洋务企业中劳动的约占37%,在其他类型近代企业中劳动的约占28%。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A.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 D.标志着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西方工业品的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工人的出现是这个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们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进入到新兴的工业领域,A项正确;工人阶级真正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等后来的历史事件中,而非19世纪中期,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指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事件,这与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产生之间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是建国后的事情,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在他们的知识结构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对这一群体的形成,认识正确的是()①促使清朝官员“开眼看世界”②得益于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③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④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甚至也不是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主要是变革、进化、尚武、民权等近代社会政治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新式教育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些社会政治学说,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②③正确,C项正确;“开眼看世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①错误,这一思想变化不会导致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分化,④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8.观察“英美日三国占列强对华贸易输入总额的百分比”柱状图,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英国忙于欧洲战争②美国推行大棒政策③日本扩大侵华特权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13至1918年的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根据材料“英美日三国占列强对华贸易输入总额的百分比”及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①正确;美西战争后,美国对拉丁美洲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它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②错误;这一时期日本对华的贸易输入总额比重大幅上升,说明日本的侵华特权得到扩大,③正确;1921年11月12日,来自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的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的独立纪念馆,举行了华盛顿会议,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9.1930年10月,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列举了贫农在12个方面得到的利益:第一、分了田,这是根本利益。第二、分了山。……第五、吃便宜米。……第十一、自己可以吃肉了。第十二、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上述变化()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导致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体现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 D.标志着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0年(中国)。根据材料“第一、分了田,这是根本利益。第二、分了山。……第五、吃便宜米。……第十一、自己可以吃肉了。第十二、最主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分得了土地,有了代表自己利益的政权,这都是土地革命取得的成果,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早在1927年已开辟,排除B项;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后,红军长征完成战略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共中央确定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是:“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力争解决越南问题,朝鲜问题要尽量缓和一些,不要搞得那么紧张。这次会议的成果是()A.促成朝鲜停战协定签字 B.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形成“求同存异”方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的成果是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形成“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11.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的《赫梯法典》规定:“假如任何人使男奴或女奴失明或敲落他的牙齿,则他应交付十玻鲁舍克勒银子,同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假如奴隶反抗自己的主人,则奴隶应被投入水中。”据此可知,《赫梯法典》()A.是研究古代希腊城邦的重要史料 B.是了解古代西亚埃及关系的依据C.影响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D.反映了赫梯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西亚)。根据材料可知,《赫梯法典》规定奴隶受到伤害,只需赔付银子即可,以及反抗主人的奴隶会被投入水中等等,这些规定体现了奴隶的悲惨状况,反映了赫梯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D项正确;《赫梯法典》与古代希腊城邦无关任何关联,排除A项;《赫梯法典》是赫梯历史上重要文献之一,与埃及无关,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出现时间早于《赫梯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班牙人本杰明在1165—1173年间游记中记载,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罗马帝国境内商业贸易空前繁荣 B.经济发展导致西欧的城市兴起C.拜占庭帝国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贸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君士坦丁堡方圆18英里,形形色色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他们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巴勒斯坦、俄罗斯、匈牙利、意大利和西班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有着来自多个国家的商人,反映出其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不是罗马帝国境内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西欧城市兴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税收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3.《新全球史》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系列革命席卷了整个大西洋世界,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欧洲和美洲革命共同点的是()A.革命领导人大多认同主权在民 B.废除了欧美各国的君主政体C.所有居民均获得同等政治权利 D.终结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美洲)。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系列革命席卷了整个大西洋世界,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爆发大革命,美国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不同程度上受到启蒙运动影响,革命领导人大多认同主权在民,A项正确;欧美各国的君主政体未被全部废除,排除B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所有居民均不可能获得同等政治权利,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殖民霸主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19世纪80年代,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此举的影响有()①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②促进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③通过劳动立法缓和劳资关系④标志“福利国家”制度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根据材料“德国进行社会立法,要求限制使用童工、保护妇女、缩短工时、规范医疗、设立事故和失业保险等。”可知,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社会立法的方式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工时、医疗服务、失业保险等内容,这有助于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①正确;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②错误;德国的社会立法体现了保障工人权益的内容,这有助于缓和劳资关系,③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④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5.英国外交大臣艾登1936年曾使用过“绥靖(Appeasement)”一词,他说:“我根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中该词的第一含义:‘讲和、调解’。直到数年以后,当张伯伦先生奉行的外交政策的后果越看越明显时,人们才更加确定地用这一词典中该词的最后一个含义来理解这一字眼,即‘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下列各项中,体现英国外交“绥靖”内涵的是()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非战公约》 D.《慕尼黑协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根据材料“用满足要求的方法息事宁人”及所学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D项正确;《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势力,排除A项;《九国公约》是根据美国提出的在华“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和“中国门户开放”的侵略原则而缔结的。它在表面上虽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的完整”,实际上是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中国来代替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非战公约》是在全世界人民反对 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 资本主义世界内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排除C项。故选D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隋鉴’材料一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隋书》卷70材料二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1)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答案〗(1)比较: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统治。认识:秦隋实现国家统一及制度有开创性。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如具体写出兴建大工程、制度创新等史实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也适当给分)(2)继承: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如答出更细的史实,且叙述正确,也可适当给分)变革: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重视用人,虛怀纳谏。(如写出:轻徭薄赋,不滥用民力,或庸的实施及意义;科举制度发展;减轻刑罚等。史实正确且叙述完整也可给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隋朝中国。比较:结合秦朝灭六国和魏晋南北朝的史实可分析出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结合秦末隋末农民起义可分析出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统治。认识: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秦隋实现国家统一及制度有开创性;根据材料“ 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可分析出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如具体写出兴建大工程、制度创新等史实并作出合理的评价,也适当给分)【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继承:结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可分析出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变革:根据材料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可分析出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重视用人,虛怀纳谏。17.批驳与辨析材料一《日本政府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1931年9月24日)中有以下言论:“9月18日夜半发生了在奉天附近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的事件,以至引起双方冲突。’“9月19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已经决定极力防止上述事态扩大的方针……政府对于满洲(指中国东北)毫无领土欲望。”材料二序号史料来源①日军参谋本部军官桥本欣五郎写道:“(关东军)预定于(1931年)9月28日举行(军事行动),没有特殊理由不许改变。后因消息走漏提前10天,改为9月18日。”《桥本大佐手记》(1935年记②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和参与者花谷正回忆:“(1931年9月18日夜,河本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数名向柳条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中国军队的军营),一边选了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日】花谷正《满洲事变是这样策划的》③1931年9月2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鉴于驻朝鲜军既已出动的这一事实(指21日驻朝日军越境进攻辽宁和吉林),结论是承认此事。既已承认事实,内阁决定支付其经费。”【日】关宽治《满洲事变》④9月19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沈阳、安东、营口、抚顺、海城、凤城、辽阳、本溪、盖平、复县、四平街,占领吉林的长春;9月20日至23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昌图、辽源以及吉林的吉林市、敦化。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1932年)(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史实,对日本政府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谎言进行批驳。材料三①1940年日军大将阿部信行写道:立足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政府,对于日本来说已不足为虑,但是的力量却延伸到中国各地,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命运,无论何时都主张对日抗战,阻挡了日本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路”,因而成为所谓“东亚新秩序”的头号大敌。②1944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研讨所谓中国形势时,提到了“中共以毛泽东名义”提出的持久战“三阶段论”,不得不承认中日战争“大体上是沿着上述阶段过来的”,并且认为“中共必然实施大反攻的概率很大”。③1943—1944年日本天皇的弟弟考察中国战场后,对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发表讲话,列举了日本军人的残暴行为,“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特别指出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也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2)辨析材料三中史料,并说明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答案〗(1)【示例】谎言1:日本谎称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材料二中①②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参与者留下的史料说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早有预谋的,炸毁铁路是日军所为。谎言2:日本谎称不扩大事态、不侵占中国领土。材料二中③④说明日本政府承认日军的侵略行为并提供经费支持,在短短几天里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日本政府的声明是替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狡辩。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2)史料是日本侵略者留下文献,有一定的真实性;史料撰述者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事实: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坚持抗战。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消积抗战)。领导的军队军纪严明。日军的侵略暴行。〖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的中国。谎言1:根据材料一“9月18日夜半发生了在奉天附近一部分中国军队破坏南满铁路,袭击我守备队的事件,以至引起双方冲突”可知,日本谎称中国军队炸毁南满铁路导致九一八事变发生。根据材料二“(关东军)预定于(1931年)9月28日举行(军事行动),没有特殊理由不许改变。后因消息走漏提前10天,改为9月18日。”“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时间是10点多钟。爆炸时‘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及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和参与者留下的史料说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早有预谋的,炸毁铁路是日军所为。谎言2:根据材料一“9月19日召开内阁紧急会议,已经决定极力防止上述事态扩大的方针……政府对于满洲(指中国东北)毫无领土欲望。”可知,日本谎称不扩大事态、不侵占中国领土。根据材料二“鉴于驻朝鲜军既已出动的这一事实(指21日驻朝日军越境进攻辽宁和吉林),结论是承认此事。既已承认事实,内阁决定支付其经费。”“9月19日,日军侵占辽宁的沈阳、安东、营口、抚顺、海城、凤城、辽阳、本溪、盖平、复县、四平街,占领吉林的长春”及所学可知,日本政府承认日军的侵略行为并提供经费支持,在短短几天里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综上所述及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政府的声明是替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狡辩。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小问辨析史料:根据材料三“1940年日军大将阿部信行写道:立足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政府,对于日本来说已不足为虑”“1944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研讨所谓中国形势时”“1943—1944年日本天皇的弟弟考察中国战场后,对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发表讲话”及所学可知,史料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文献,有一定的真实性;史料撰述者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第二小问事实:根据材料三“立足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政府,对于日本来说已不足为虑,但是的力量却延伸到中国各地,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命运,无论何时都主张对日抗战”“1944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研讨所谓中国形势时,提到了‘中共以毛泽东名义’提出的持久战‘三阶段论’”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坚持抗战。根据材料三“中共必然实施大反攻的概率很大”及所学可知,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消积抗战)。根据材料三“1943—1944年日本天皇的弟弟考察中国战场后,对侵华日军高级军官发表讲话,列举了日本军人的残暴行为”可得出日军的侵略暴行。根据材料三“特别指出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也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可得出领导的军队军纪严明。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来说,要完成现代化,第一步就是建立现代国家,确保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接下来是发展现代经济,完成工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需努力建设现代社会,完成社会转型,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就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答案〗【示例】西方殖民侵略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亚非拉人民长期进行反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广大殖民地通过民族民主革命,先后成为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兴起)。实现国家独立后,各国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争取国家富强。拉美逐渐摆脱美英控制,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主要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亚洲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需要促进社会转型,建立现代社会制度,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些国家等融合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解决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等任务,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有利于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全球化的发展;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克服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描述了发展中国家完成现代化的三项任务(建立独立国家、发展经济、社会转型),结合史实,评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其次,结合亚非拉殖民历史、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变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史实,进行评析。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9.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一唐朝统治结束后,都城的建置总体上呈现东移、南迁和北移的趋势。“汴水自唐末溃决”,后周世宗“因故堤疏导之”,以开封为中心,“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鉴》)。北宋时一直有迁都之议。宋神宗时大臣张方平说:“今之京师(开封),古所谓陈留,天下四冲八达之地,非如函秦天府……洛宅九州之中,表里山河,形胜足恃。”(《续资治通鉴长编》)但终北宋一朝,都城并未迁离开封。《宋史·河渠志》写道:“汴水横豆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靖康之变”后,南宋建都杭州。元明清三朝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均以北京为都城。——摘编自《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大运河》等材料二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泛滥和国势衰微,大运河淤塞日益严重。1901年,清政府宣告停止漕运,千年漕运史终止。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运河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它被全面治理、修复,开始重新焕发青春。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南水北调的东线经由京杭大运河,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和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进入21世纪,大运河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大运河苏北段北煤南运的年运量在3亿吨以上,3倍于京沪铁路。大运河也是北粮南运和南货北调的重要通道。2020年,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大运河山东微山湖至杭州约800公里河段,其运量比欧洲最大的航运河莱茵河多1亿吨,是全球货运量排名第四的河道。2022年,大运河总运量达8亿吨。202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保护传承和发掘利用能力,构建国家记忆体系。——摘编自《京杭大运河经济带进入“重塑时间”》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后,历代都城的建置与大运河的关系。(2)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答案〗(1)北宋建都开封,利用大运河得到南方的物资供应;南宋都城设置于临安,也位于运河沿线和江南经济繁荣地区;元明清时期都城在北京,通过大运河得到南方的物资供应。(如答江南经济发展,通过大运河为统治中心提供物资;答出元朝大运河取直也可)(2)晚清和民国时期,长期战乱、国家贫弱,大运河因黄河泛滥而淤塞,当时国家无力治理,大运河漕运废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为了恢复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治理运河,恢复了运河的功能。改革开放后,大运河在物资运输和南水北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运河成为造福于人民的幸福河。新时代,国家重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义,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汴水横豆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