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国史(至1956年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发掘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原始社会晚期()时间遗址情况距今8000年前后河南舞阳贾湖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距今6000年前后陕西西安姜寨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距今40000年前后山西襄汾陶寺村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A.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B.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C.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 D.氏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发现大量的柄形器(权力地位的象征)、叉形骨器、龟灵占卜、太阳纹陶器等宗教用品”“遗址东、南、北三面都有人工挖成的防御性壕沟”“遗址有王墓、观象台、宫殿、仓储区手工业区等”和所学可知,观象占卜、防御性壕沟、观象、仓储、各项工程都需要加强和集中公共权力才能得以实现,也反映当时公共管理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故表中现象反映了公共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制产生和贫富分化现象,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物质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体现出物质生活的丰富,排除C项;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氏族之间的联系逐渐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国自变法以后,他就变成了六国中新的土地所有者反对旧领主的堡垒。自孝公以后,秦与六国的斗争,就是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历史发展的原理决定了这个斗争的结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初见端倪 B.秦与六国间存在文化心理对立C.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D.封建土地制度弥合了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速提升,有了抗衡六国的资本,据此可知,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的基础,C项正确;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但材料中没有描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秦与六国之间的文化心理对立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描述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藏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押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子,蝶嬴负之。《春秋》饮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可知,这一判决()A.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 B.体现司法公正清明C.符合治国理念的变化 D.完成了律令儒家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收养的弃子和亲生的儿子都是一样的,所以养父藏匿犯罪的养子是情有可原的,这体现了儒家伦理对法律判断的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朝,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其对于社会与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汉朝的社会体制依然是封建社会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没有变动,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不是司法公正,排除B项;唐朝《唐律疏议》的颁布完成了律令儒家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A.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消弭C.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D.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该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生活,题干中“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改变”等信息皆为其具体体现,D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百姓流离失所,“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东晋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百姓流离失所,故“矛盾消弭”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排除C项。故选D项。5.宋朝,竹纸和楮纸大放异彩,克服了以往纸张的某些缺陷,竹纸更是被誉为造纸史的新纪元。楮纸在官用纸上占据主导地位,如赦纸、札纸、纸币、抄引等皆由楮纸制成。竹纸因轻、薄、耐久、白皙、价廉等特点取代藤麻纸,在书法、绘画、印书等用途上熠熠生辉。这反映出当时()A.市民阶层的崛起 B.造纸技术得到发展 C.科举制度的兴盛 D.雕版印刷术的普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题干中“克服了以往纸张的某些缺陷,竹纸更是被誉为造纸史的新纪元”“竹纸因轻、薄、耐久、白皙、价廉等特点取代藤麻纸,在书法、绘画、印书等用途上熠熠生辉”等信息强调了宋代纸张的变化,反映了宋代造纸技术得到发展,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市民阶层”,无法说明该阶层崛起,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兴盛的表现是糊名、誊录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造纸术,与印刷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元在西藏设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将前、后藏分为十三个万户,万户以下各级官员多由当地僧俗首领担任。中央政府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屯戍军队。这说明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A.诸多行省机构中的一员 B.西藏办事大臣的辖区C.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 D.羁縻制度下的新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西藏设立一系列管理机构,并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征收赋税,屯戍军队等,说明西藏地区在元朝正式成为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C项正确;西藏地区属于宣政院辖地,不属于诸多行省机构中的一员,排除A项;清朝时设置西藏办事大臣的辖区,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藏地区属于宣政院辖地,是中央管辖的地方行政区,而不是羁縻制度下的新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所示是北京故宫所藏的清代前中期部分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可用来说明清代前中期()时期名称所记录事件康熙时期北征督运图册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西路大军向前线运送军粮雍正时期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台御史巡视台湾的情景乾隆时期潞河督运图卷清代乾隆年间潞河及通州的漕运实况A.边疆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C.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绘画艺术形式出现了创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可知,这些绘画描绘的事件反映了清廷平定叛乱、巡视台湾、漕运建设的情况,这些历史事件可以说明清朝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项正确;乾隆时期的漕运不属于“边疆”治理,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乾隆时期漕运建设,但据此不能得知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且漕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清代前中期部分绘面作品的名称和内容,没有体现具体的艺术形式,不能得知艺术形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8.以往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草莽等人物形象极为罕见。但在《型世言》等明代话本小说中涉及商人活动的描写较多,“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的小市民、小商人形象,《水浒传》则刻画了一批出身下层社会的草莽英雄形象。这一变化说明()A.明朝时期四民界限模糊不清 B.传统社会思想观念受到冲击C.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被打破 D.市民文化在明朝发展到高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以往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商人、草莽等人物形象极为罕见。”与“‘三言’‘二拍’中也有不少的小市民、小商人形象,《水浒传》则刻画了一批出身下层社会的草莽英雄形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实际上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抑商观念,传统的社会思想观念遭受冲击,B项正确;“四民界限模糊不清”不符合史实,明朝时期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依然盛行,排除A项;明朝时期,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其他朝代文学作品的情况,没有对比,无法得出“市民文化在明朝发展到高峰”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9.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工作日期时刻,定准七日之内必得休息一日,一日之内作工不过四时六刻(即外国九点零二刻)。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这些规定意在()A.维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B.缓和国内的人地矛盾C.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 D.推动国家间平等交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可知,《续定招工章程》内容包括了华工的工作时间以及期满想要回国等事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工的合法权益,A项正确;华工出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人地矛盾,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华工问题,未涉及列强在我国的治外法权,排除C项;清廷维护华工合法权益的措施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19世纪末,博物馆在西方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博物馆对全社会而言还是个陌生名词,由少数精英推动的建设博物馆进而实施公共教育以开启民智的事业阻力重重,“古物公有公藏”等政策建议遭遇广泛非议。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博物馆建设缺乏政府支持 B.文物收藏事业萧条C.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薄弱 D.对外交流渠道堵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19世纪末,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仍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对于“古物公有公藏”仍不能理解,可见当时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薄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与做法,排除A项;当时中国博物馆事业尚未起步,但不代表文物收藏事业的萧条,因为当时私人文物收藏盛行,排除B项;“对外交流渠道堵塞”的说法即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1.1907年3月,清学部颁行《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学堂分为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女子师范学堂,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到1909年,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达14054人。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推动男女地位平等 B.学制改革推动近代教育发展C.民主革命群众基础扩大 D.民间力量倾力支持女子教育〖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达14054人”,这说明清政府学制改革促进了近代女子学堂创办和女学生人数增加,推动近代教育发展,B项正确;仅凭清政府允许建立女子学堂不能得出清政府推动男女地位平等的结论,排除A项;公私女子学堂大量建立不等于人们对民主革命认可,群众基础扩大,排除C项;材料不能看出民间力量支持女子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12.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晚清的知识精英们有选择地译介西方著作旨在()A.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 B.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C.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 D.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地译介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前半部分,删去了后半部分有关伦理学的内容;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可知,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有选择的将前半部分进行翻译,且将“进化”意译为“天演”,略去“伦理”一词及相关内容,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物竞天择,适则生存,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时注重借黑奴的悲惨命运警醒国人,有选择的翻译介绍西方著作说明了近代知识精英实现救亡图存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系统介绍西方的思想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有选择翻译,而非系统介绍,排除C项;促进近代文学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图为1942年丰子恺所绘漫画:《茶店一角》(图中柱子上告示文字为“莫谈国事”),该作品旨在批判()A.民众漠不关心国事 B.国民党的专制统治C.国民政府消极抗战 D.沦陷区的奴化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目描述,丰子恺的漫画《茶店一角》中柱子上的告示文字为"莫谈国事",这表明在当时的环境下,谈论国事是被禁止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此,这幅作品可能是批判国民党在国统区加强专制统治的独裁政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批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及民众对国事的态度,排除A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表现为对日妥协,积极反共等,但是材料则是批判国民党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而“沦陷区的奴化政策”表现为文化入侵,要求沦陷区中国人介绍日本教育与文化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同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A.使中国取得与英、美同等的地位 B.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D.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行动,而且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C项正确;抗日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并没有使中国达到与英、美同样的国际地位,中国当时仍是弱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而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排除B项;D项是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50年,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一部分改为公办学校,一部分改为人民自办、政府予以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A.适应了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C.缩小了中西方教育的差距 D.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接收天主教会在华开办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接收受到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加上材料中的时间是1950年,可以推断此时我国正在有序从帝国主义收回教育主权,而收回教育主权有利于巩固新政权,A项正确;仅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全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收回教育主权并不能立刻缩小中西方教育的差距,排除C项;1950年,新中国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还没有条件建立了与国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表是1949-1956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表(单位:亿元)。该表可以反映出()时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生产总值326384420484510535575610A.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实现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顺利完成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D.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效果显著〖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是1949-1956年(中国)。材料反映了1949年至1956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建国以后我国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53年又开始对农业实行改造,这些生产关系的变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农业产值呈现上升趋势,D项正确;建国初期我国才开始实行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全面实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开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以一千钱装为一畚,用其令、丞的印封缄)……钱善不善,杂实之(钱质好坏都应装在一起)。出钱,献封丞、令发用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不敢选择)。——摘编自《金布律》材料二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国家铸造铜钱的权力,开放私人制造货币……政府拿不出足够的铜来铸钱、发行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交给有铜矿的地方势力。虽然吕后在位时曾收回铸币权,但汉文帝时又重新允许民间私铸铜钱。《西京杂记》第三卷也曾提及“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古泉大辞典补遗》载:蒋伯斧所藏“高抑四铢”“临菑四铢”“阳丘四铢”“东阿四铢”“宜阳四铢”“姑幕四铢”,皆出于齐地。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最后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摘编自边东平《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半两钱的相关规定。(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铸币权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规定:官府掌握铸币权;用钱币进行市场交易;钱币通用,不论质量好坏;以法律形式规定秦半两的流通规则。(任答2点即可)(2)变化过程:汉初将铸币权下放给地方和私人,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原因:私人铸币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私人铸钱增强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政治、经济和思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是重中之重。〖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秦)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可知,官府掌握铸币权;根据材料一“钱善不善,杂实之……美恶杂之,勿敢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钱币进行市场交易;钱币通用,不论质量好坏;根据材料一“《金布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法律形式规定秦半两的流通规则。【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过程,依据材料二“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开放私人制造货币……允许民间私铸铜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将铸币权下放给地方和私人;依据材料二“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彻底解决私铸问题……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高抑四铢’‘临菑四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人铸币造成金融秩序混乱;根据材料二“吴王(刘濞)亦有铜山铸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人铸钱增强了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发行货币,从而防止了又一次恶性金融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和思想统一是大势所趋,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是重中之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王朝建立伊始,对于如何治理南方少数民族,朝廷有不同意见。朱元璋认为“溪峒蛮僚杂处,其人不知礼义,顺之则服,逆之则变,未可轻动”。这种“顺而治之”的原则,成了朱元璋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的指导思想。土司一经任命,朝廷即赐予诰敕、印章及冠带等信物,作为朝廷命官的凭证。明代允许土司世代相袭,但为了有效地对土司进行控制,明王朝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比元代更为严密的承袭法,如凡土官承袭,必须赴京受命,以示朝廷威柄;土官袭职后,先要学习礼仪三个月,然后方准“回任管事”。——摘编自许力坤《明代土司制度述略》材料二明至清初,朝廷以“土司无用流官之例”,不许土司参加科举考试。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保留下来的土司,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土司制度下,土司、土目、土舍、土民阶层固化,土司社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土司请求参加科举考试。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郗玉松《土司参加科举与科举制度对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土司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土司参加科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土司世袭;受中央严格管控。(2)影响:推动了科举制在当地的传播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一“这种‘顺而治之’的原则,成了朱元璋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土司制度的指导思想”可得出特点为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土司一经任命,朝廷即赐予诰敕、印章及冠带等信物,作为朝廷命官的凭证,明代允许土司世代相袭”,可得出土司世袭;根据材料“但为了有效地对土司进行控制,明王朝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比元代更为严密的承袭法,如凡土官承袭,必须赴京受命,以示朝廷威柄;土官袭职后,先要学习礼仪三个月,然后方准‘回任管事’”,可得出受中央严格管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清(中国)。根据材料二“雍正十三年,土司获准参加科举少数民族首领的土司参加科举考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为推动了科举制在当地的传播发展;根据材料“推动了科举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当地社会阶层流动和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大量土司被废除,土司制度日趋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时间事件内容1921年中共一大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1923年中共三大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1927~1928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盲目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的局面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的道路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阐述:符合国情的革命斗争道路,可以推动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中共一大提出了革命斗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在考察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中共三大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认识到需要联合资产阶级共同完成革命任务,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一度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屡遭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要包括4个史实)综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21至1935年的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根据材料“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渐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可得出观点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