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分析-基于北京西城区的调查 社会学专业 开题报告_第1页
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分析-基于北京西城区的调查 社会学专业 开题报告_第2页
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分析-基于北京西城区的调查 社会学专业 开题报告_第3页
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分析-基于北京西城区的调查 社会学专业 开题报告_第4页
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分析-基于北京西城区的调查 社会学专业 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1.1论文选题的背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的缓慢时期,社会主义集体共有制的经济制度下。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人口对于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我国的人口发展政策由积极鼓励转向计划生育。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政策主张。之后,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由计划生育部门在全国范围监督、执行,许多家庭响应了国家政策和号召,只生育一个孩子。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30多年时间里,大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化解了我国发生人口爆炸风险,为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负效应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种风险在无形中不断累积被转嫁到了独生子女家庭身上。有且仅有的唯一一个孩子承载了家庭发展的希望,在整个家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并产生了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十分脆弱的现象。独生子女一旦遭遇疾病、意外伤害、灾害等风险意外,就会使整个家庭面临经济、生活、情感等诸多危机。据相关数据统计,仅在1975年-2010年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在25岁之前死亡。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在全国所有范围内进行宣传与实施,当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成年后失去唯一的孩子,将会使这个家庭陷入无限的痛苦中。在中老年时期失去唯一的孩子后,这些父母老无所依,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以上这些现象成为近年来我国社会现象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从资料上看,中国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经超过百万。人口学家易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以下简称“失独家庭”)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作为严格的生育政策的利益牺牲者,在一定范围和某种程度上酝酿着一种危险的社会怨恨心理,有些家庭提出了国家赔偿的诉求,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如果这种心理不能化解、压力不能释放,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不能得到回应和满足,将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隐患。2012年,100多个失独家庭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向国家计生委申请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和法规,来保障失独家庭的合法权益。这次失独家庭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失独家庭的关注。同时,人们也了解和认识到失独家庭已经为当今社会日渐突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改革进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公民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不断觉醒。仅只是资金上的补偿和工作上的慰问已经无法满足失独家庭对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处理好独生子女政策执行的不良后果,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支持,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希望。以上就是对论文选题背景的阐述。1.2论文选题的意义失去独生子女家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独家庭,是一种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引发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家庭和失独老人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成年后的伤亡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国家立法保障体系,以及相关的失独家庭养老等多方面的保障机制,这是帮助和扶持失独家庭渡过失独之痛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对于失独家庭的资金补助,养老方式,精神抚慰和后期保障等方面都还是空白。研究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不仅具有学术意义,对现实中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建立健全失独家庭社会保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失独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沉淀和积累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在我国,失独家庭的立法以及权益保障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对于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相关文章的检索,笔者发现大多文献都是从失独家庭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没有在权益保障问题上有过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将探讨失独家庭群体的公民权益损失,以及为其提供特殊公共产品的必要性。结合对北京市西城区失独家庭和社区工作者的调查,反映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从失独家庭社会群体的公共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和机构,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这在学术研究上也是独特的思路,有一定的原创性。(2)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013年单独家庭可以允许生二胎政策的实施的这一段时间内都提倡实施计划生育,而独生子女家庭在孩子成年后因为多种因素伤亡,成为我们所说的失独家庭的概率仅30岁年龄段的就为10人/10万,每年就有7.6万,并且随年老年人口变多,高龄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正在进入一个十分迫切的阶段。研究失独家庭的权益保障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水平,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树立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3)失独家庭的问题出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于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没有已有经验。每年失独家庭的数量的不断攀升,是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一套完善的和合理的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机制度的前提条件。本文站在立法和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的角度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失独家庭保障政策,通过对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做出建设性设计,为政府多渠道提供有效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建议和意见,对于失独家庭存在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从cnki、国家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检索可以发现,关于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风险、独生子女政策的利弊和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等问题的相关论文数量大,内容也比较丰富。但关于失独家庭的专门研究是近几年开始趋热的,而且都主要集中在法律、社会支持、养老保障等领域,成熟的研究理论十分匮乏,对于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对策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失独家庭跟其他弱势群体一样,是我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在失独家庭数量每年增长,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加剧的情况下,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2.1相关概念.2.1.1关于失独家庭概念的界定目前,关于失独家庭概念,基本以家庭中的育龄妇女是否失去生育年龄为主要指标。一对夫妇只生育了一名子女,子女成年后因为生病、事故等各种意外因素死亡,且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已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不具备再生育能力的,就可以定性为失独家庭。在《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中指出,符合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的对象是,我国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特别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年满49周岁;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已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现无存活子女。王广州等学者关于失独家庭的定义是“1933年以后出生、年龄在49岁以上(或40岁以上,45岁以上),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穆光宗定义“计划生育无后家庭”,“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是指按照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但后来孩子夭亡的家庭,且母亲年龄界定在40周岁后,更严格是母亲已经退出生育期就是超过49周岁的家庭。”2.1.2失独家庭的相关研究从文献检索的结果上来看,国内外关于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相关研究数量很大。从独生子女政策诞生之后,学界就开始讨论其利弊,关注独生子女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影响。进入90年代后,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独生子女政策的负面效应,从存在的问题中反思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研究区域上看,主要分为研究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上基本两分天下。从研究的范围看,研究层面很广包括:独生子女家庭的结构、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风险等等。从研究方法看,实证研究、问题研究、制度和政策研究较多,理论研究较少。近年来,失独家庭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从论文检索数量上看,有关专家学者对失独家庭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2年失独家庭集体上访后形成两次高峰。从研究情况总体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学界对于失独家庭的研究往往和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混在一起,并没有真正的将失独家庭单独列为一项问题;二是专家学者对失独家庭的研究理论大多以失独家庭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但对于立法,以及如何具体的建立失独家庭权益保障机制,成立政府养老机构和精神抚慰等方面的内容极少;三是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失去独生子后的经济状况和精神状况有所不同,大多理论是泛泛而谈,没有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建立和实施的措施。王唯从失独家庭的法律角度,分析了失独家庭在法律诉讼、扶助金领取、子女收养、养老监护等方面存在的困境,提出引入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完善法律援助机制、提高计划生育法律可行性、建立集中养老等制度,多管齐下解决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赵仲杰根据对宣武区的调查分析失独家庭面临精神受到沉重打击、父母关系破裂、老年生活没有保障等困境,提出通过健全意外保险、物质扶助、法律援助等制度帮助失独家庭做出困境。2.2国内外研究现状育儿养老是我国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在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下,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长达三十多年时间里家庭形态,一旦失去唯一的子女,整个家庭将会陷入困境,不仅要面临感情上的痛苦,还要面临养老的困难。失独家庭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社会问题,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以下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现状。2.2.1国外研究综述李洪心,李巍(2012)认为,法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经过实践与不断的改革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并且法国的养老机构模式非常丰富,主要收容所、老年公寓、护理院和国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级成,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能够通过社会途径,以及社会制度保证养老的养老方式。这也跟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国家保障机构,以及养老模式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从长远来看社会养老终将会替代家庭养老,对于失独家庭来说,社会养老也将是最有利的方式。连添明(2008)认为,失独家庭是空巢家庭中的一种。在一些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具有普遍性。如美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采用了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使失独家庭的老人在晚年有个安身处氢,物质生活得到最起码的保障。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以来,将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化。同时加拿大、英国、法国一些国家也都采取不同的养老和保障方式,但主要是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陈许亚,宋健(2008)认为,日本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在缓解老人日常照料困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如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老年护理产业市场的培育,这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内容。但是,受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的限制,这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2.2国内研究综述从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对于“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围绕这一点大多数学者都是从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这三方面进行研究的;二是关于失独老人缺乏照料原因的思考,学者们主要从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三是完善失独老人养老的建议,主要关注针对失独老人在社会政策方面应该有哪些改进和完善,使失独老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综上,现如今,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龄化,失独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失独老人在养老现状和政府政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尚未有专门针对北京西城区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本研究力求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对西城区失独老人养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以供参考。穆光宗、张团、李祥专、李成波(2011)认为,计划生育无后家庭将面临着三个打击,以及六种心理和三大愿望,提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并建议国家尽快确立"善政为民,良策福民"的人口福利政策和"特别关注,重点关爱,持续关怀"的核心价值理念,迅速启动"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特别关怀行动",建构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梅军(2011.)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市化”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范式和国家政策体制是导致农村社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实现农村社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社会发展主导范式的城市中心主义倾向,重建农村社区,适当地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壁垒,走城乡协调、经济文化并重的公平发展之路,这是也失独家庭研究中理论基础。穆光宗(2009)认为,独生子女死亡和伤残而导致的计划生育残缺家庭在一定范围里、一定程度上酝酿着一种危险的社会怨恨心理,已经有家庭提出国家赔偿的诉求。如果这种心理不能化解和释放,补偿的要求得不到迅速的回应和满足,那么非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相去甚远,而且将构成威胁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声音和不稳定因素。王亚柯(2008)学术界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危机问题进行讨论但是养老保险体系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并不是权衡实施何种制度改革的唯一依据。另一方面国内有关养老保险研究的理论研究内容单一对养老保障改革的研究大多处于宏观理论分析、框架体系设计定量分析相对较少。2.3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还有经济上的支持,以及在生活上的照料和后续的养老问题。上个世纪我国计划生育的大力宣传和制约造成了现在独生子女结构的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子女伤亡,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失独家庭。由于失独家庭是随年前期计划生育实施的时间的拉长,才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导致我国的失独家庭陷入了多方面的困难,进而造成失独家庭权益无法合理保障的问题。侯秀丽,王保庆(2014)认为,失独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我国失独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及影响,分析其产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并对预防、处理和解决失独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必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南菁,黄鹂(2013)认为,当前,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引起政界、传媒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失独家庭现状、面临的困境及帮扶对策等相关研究,现阶段对于失独家庭帮扶对策分析中存在重经济而轻心理、强政策而缺方法等问题,提出在未来的对策实施中应该突出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用专业的方法打开失独者的心结。袁静娜,吕天驰(2013)认为,现在,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呈扩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的经济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都存在实际困难,养老和医疗问题更是凸现出来。尤其是在春节等一些举家团圆的节日,失独家庭的心情更是痛苦。对于家庭养老,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还是十分重要的,更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吕联生(2013)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是当仅有的一个子女意外亡故,而夫妇又难以再生育之时,失独家庭就陷入严峻的养老困境。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我国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失独家庭走出养老困境的对策。三、研究内容3.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概述了失独家庭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国内外失独家庭养老、保险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及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城区失独家庭的数量、生存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及构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的意见和想法。论文拟分为七个部分,分别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失独家庭形成的宏观背景及现状分析、失独家庭权益及其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构建以及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从不同角度对失独家庭的各方面作出分析。同时,作者也会和失独问题调查问卷结合起来,以中外现有相关制度为基础,对我国失独家庭权益保障作出适合的制度构想。3.2论文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失独家庭成为社会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同时,笔者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通过努力掌握了很多有关失独家庭方面的知识。所学专业课中,对此也有相关讲解。同时我也在图书馆阅读了与其相关的书籍文献,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并通过对北京西城区月坛社会失独家庭情况的调查,掌握了一些样本数据。有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作为基础,相信能够有能力完成该篇论文。3.3论文拟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与调查,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掌握失独家庭形成的根源;二是建立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需要的理论基础;三是理清当前失独家庭最需要的保障体系的特点。3.4论文研究的思路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采取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与资料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结合国内外失独家庭养老、保险等先进经验以及模式,对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体系构建,并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3.5论文的框架结构第1章绪论1.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论文选题的背景1.1.2论文选题的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外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现状1.2.2国内失独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现状1.3研究思路、创新点1.3.1研究思路1.3.2本文创新点第2章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2.1基本概念2.1.1独生子女2.1.2失独家庭2.1.3暂时性失独2.1.4永久性失独2.1.5失独家庭权益保障2.2相关理论2.2.1基本人权理论2.2.2国家政策与法律的局限性理论2.2.3责任政府理论2.2.4治理理论2.2.5公共选择理论2.2.6生育权理论第3章我国失独家庭形成的宏观背景及现状分析3.1独生子女政策作为我国国策取得的成效3.1.1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3.1.2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3.2独生子女政策面临失独家庭的挑战第4章失独家庭权益及其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4.1失独家庭权益面临的主要问题4.2.1家庭完整权受到损害4.2.2生育权受到损害4.2.3抚养—赡养权受到损害4.2.4精神权受到损害4.2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4.3.1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不健全4.3.2失独家庭政府养老机制不完善4.3.3失独家庭相关扶持政策不明确4.3.4失独家庭精神抚慰机构的缺失4.3.5失独家庭社会人文关怀不足4.3.6权益声索权没有得到保障4.3我国“失独”群体权益保障的现状及不足4.1.1立法空白4.1.2收养制度不健全4.1.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4.1.4精神领域关怀的空白第5章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1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基本现状5.1.1死亡独生子女的性别状况5.1.2独生子女死亡原因状况5.1.3独生子女死亡年代状况5.1.4失独家庭婚姻状况5.1.5失独家庭经济状况5.1.6失独家庭住房状况5.1.7失独父母参保情况5.2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产生的困境5.2.1家庭生活希望破灭5.2.2家庭经济、住房状况堪忧5.2.3家庭养老担忧重重5.3北京西城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5.3.1失独家庭国家补偿政策不明确5.3.2失独家庭养老扶助较弱5.3.3失独家庭政府人文关怀不足5.3.4失独家庭家庭养老困难第6章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的构建6.1维护保障失独家庭权益的必要性阐述6.2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构建的措施6.2.1明确政府责任、落实政策保障6.2.2完善立法6.2.3保障“失独”群体的精神性权益6.2.4创新社会工作,实现社会力量参与的常态化6.2.5建立“失独者”自助组织实现互帮互助6.3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制度构建措施实施条件阐述第7章主要结论和相关建议7.1主要结论7.2相关建议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4.1论文的研究方法4.1.1文献研究法着重对失独家庭及其帮扶救助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研究。资料来源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网站、相关专著与期刊、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以及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1.2访谈法访谈对于研究来说是比较深入、细致且高效了解问题的一种方式。这些优点有助于研究向纵深发展。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分类对北京市西城区计生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各街道计生专干、社区计生助理以及失独者本人分别进行了深入访谈共计23次,从而为本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数据资料来源。4.1.3案例分析法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而案例就是一种经典的实践经验总结。本文选取北京市西城区失独家庭权益保障工作为个案,通过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部分失独家庭现状的充分调查,了解其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及现行政策措施的绩效及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改进方案。4.1.4数据分析与资料分析法综合运用信息软件进行定量的数据处理,进行后期的规范化的定性定量分析,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1.5归纳总结法在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及相关数据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失独家庭成因及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的现状、不足,提出适合于健全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对策。4.2论文的创新点4.2.1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观念,本文化中提出将社会养老逐步替代家庭养老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家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失独家庭养老立法、失独家庭权益保障立法,确保养老、经济、精神等多个领域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慰,帮助他们渡过晚年。同时,建立养老保障机制,以改育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将失独家庭的沉重负担减轻。4.2.2论文的难点失独家庭的问题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也只是从空巢家庭和无子女家庭中延伸出来的,能够找到的参考资料较少。同时,在国外,由于失独家庭的概念提出不久,也只是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三十年多时间里逐步出现的,并没有可以供参考的成熟的,结论性的成果。因此在收集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阶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较大的量作量。五、参考文献1.赵仲杰.城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给其父母带来的困境及对策——以北京宣武区调查数据为依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2):55-59.2.张原震.河南省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利益补偿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07-111.3.本刊编辑部.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与发展论坛,200428(1)28-37.4.李军鹏.论供共需求与供给:公共行政研究的基本主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1,3(1).5.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研究[J].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A200631-3:317-312.6.桂江丰;高宏彦;陈雅琴.特扶人群的特殊关系模式研究——“新希望家园”经验总结[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02):29-31.7.王秀银;胡丽君;于增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妇意外伤亡[N].中国人口科学,2001(06):61-628.刘雪华.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一种公共权力的视角[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9.张彦青.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1.杨书章.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J].中国人口科学,2007(04)58-6412.王广州.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J].人口研究,2009,33(01):10-1613.桑宗艳.城市失独家庭之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探讨与实践[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徐琦.绝望、迷失、重塑:失独者生命意义的主体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5.梅迪;王宇;李伯航;潘娴芝.独生子女意外死亡风险中的政府养老责任——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商界论坛,2013(10):168-16916.穆光宗;张团;李祥专;李成波.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研究——以辽宁省辽阳市调研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05):98-9917.石人炳;李明.农村奖扶制度的风险及改革建议[J].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2011,35(02):105-11218.惠泽宇.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9.王琳.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刘晓凤.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规避问题[J].南方论丛,20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