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文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读品作者的“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味道。

2.品出闲趣,悟出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评欣赏法、想象联想法。

【教学重点】品味情感,感悟情怀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读品译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笼着轻纱,时隐时现。(课件插入声音图片欣赏)一轮明月总能牵动无数古人情长,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情趣,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穿越,一起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一下这位文豪笔下的月色,来感受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人生。

在老师的课堂中,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语文课堂要是丰富多彩的,我要带领我的孩子们在玩中学语文,在玩中感悟文字的魅力。今天老师想把这种理念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大家愿意跟老师一起来玩语文吗?

二、初级玩读——读出味道

下面进行我们玩的第一步:初级玩读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试着先读一遍课文,做到两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走入学生,及时指导)

2.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课文,同学评价。(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师:孩子们,题目中哪个词暗示了我们朗读本文的语速和语调?(“夜游”!)那么该用什么语速和语调呢?(舒缓、柔和)

师:对,就像在月光下,对好朋友说悄悄话。现在,大家一起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要读得舒缓、柔和。

老师评价:大家的朗读字正腔圆,柔和舒缓。同学们只读通读顺文章还不够,我们在朗读时需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让我们大家再齐读一遍文章。

看来初级任务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大家读得非常到位。在刚刚的朗读中,大家做得勘称完美。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这篇小短文的意思吗?谁敢于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呢?

3学生展示,针对疑问之处老师做引导

如:“盖"引导回忆“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4设疑:古人写文言文时加不加标点符号?聪明!之所以后来有标点符号,那是后人读时,感动得眼泪横飞,掉到纸上就变成了标点符号。现在,我就用未打标点符号的原文,来检验大家是否真正读懂了全文。

指名读,生齐读,教师评价大家朗读停顿的很准确,并且在第一句的“夜"之前停顿较长,你们的语感非常好!孩子们,继续加油啊!

那你们有没有勇气继续闯关呢?好!下面我们来闯第二关

评价量规

朗读评价量规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懂意思读出味道5分

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对文章大体意思能够把握3分

三、中级玩品——品出闲趣

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现在我们开始尽情品玩。品玩文章,方法是“字斟句酌、读出自我”。刚才我们翻译课文有相对固定的标准,而现在的品玩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老师先示范一下怎么玩。大家要老师玩哪一句呢?——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此句看似平淡,其实好玩:其一,本文仅85个字,可苏轼写时间竟占了10字!写时间表明这是一篇日记,而日记,随意,无拘束,想写就写,为自己书写,随手写来,就会有书写的畅适,写作的快乐。“十月十二日”,多平常的日子,但因有苏轼的记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就成为了人类值得纪念的日子。它让我们能穿越近千年的时空,触摸到当时人类的心灵。因此,法国人每年纪念苏轼,都选择在十月十二日。同学们,好玩吧?

教师示例:“月色入户”中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2.师生交流,点拨提升。教师预设:

①“欣然起行”一句中“欣然"写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不言而喻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亦"字它表现了张怀民也感觉到这么美好的月夜,苏轼一定会来约他共赏月光,所以他“亦未寝”,一直在等苏轼到来。

知己就是这样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心情,苏东坡,张怀民,他们同在一个月夜,同样不甘心沉沉睡去,睁大着眼睛,等待着一次精神遭遇。那么,这句应读出什么感情?(激动、惊喜)语速稍快、亢奋一点。

(生体会读,师示范,生跟读,然后再次体会读,读出了激动和惊喜。)

教师质疑: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PPT出示

指导朗读此句,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又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

四、高级玩悟——悟出情怀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

PPT出示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文字直抵我们心灵的感悟!大家看,苏轼把众人与他和张怀民做了比较,由此可看出“闲"还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问世间“闲”为何物,直教人一生领悟!那我们继续我们的超级玩——拓出意境。

五、超级玩拓——拓出意境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1.认真阅读,完成任务一。

快速阅读两篇文章,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张怀民、苏轼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书上元夜游乙卯上元,夜城西、僧舍、小巷老书生、苏轼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

2.学生交流完成任务二:

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

不同之处内容、写法侧重自然景物描写,借景抒情。无月色描写,而是写了人的活动,借事喻理。

情感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也表达出贬谪的悲凉。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苏轼的“自笑",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平缓,淡然的心态。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同样也是没有确定的标准,表达了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相同之处内容、写法内容上都写了月下游玩。都能先叙事再抒情议论。

情感都带有自我开解的豁达。

这两篇月下夜游的短文,让我们再一次领悟到了苏轼的豁达、大度。

比较阅读评价量规

比较阅读基本能够把握两篇文章的基本内容3分

能详细理解出两篇文章的异同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比较分析。5分

六、堂清检测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七、总结升华,深化主题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大江东去,浪淘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