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4 愚公移山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愚公移山

设计说明

此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同时,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这篇课文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学习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此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引导学生理解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查找资料,提前了解与《列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播放谭晶《愚公之歌》)。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那么,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愚公移山》。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厝(cuò)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雍(yōng)南

陇(lǒng)断惩(chéng)山北之塞

2.文学常识。

列子,即列御寇,亦称“圄寇"。道家。郑人。被道家尊为前辈。

《列子》相传是战国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夸父逐日》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常用借喻,具有教育性和讽刺性。

3.写作背景。

课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音韵美。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2.教师指导朗读,强调易错读音,明确句中停顿,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抽生朗读,读出节奏。(二)组织学生译读课文,感知意蕴美。1.参考注释,理解词义、句意,翻译课文。2.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一)朗读课文,感知音韵美。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二)诵读课文,感知意蕴美。1.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去回来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2.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①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②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③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指已(4)词类活用。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石头)②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5)特殊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告之于帝(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帝告之”)省略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把握课文大意,梳理课文内容,并积累文言知识。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细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2.梳理全文的脉络。3.回答下列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2)愚公移山的目的。(3)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4)愚公的精神。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1.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挖平,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他不能挖平大山。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两座山终究会被挖平。"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了大山。2.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开端:愚公率众移山。发展:愚公驳斥智叟。结局:移山愿望实现。3.(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过程性评价

相关练习。

六、课堂小结

此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有愚公移山般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背诵并默写这篇寓言。

2.发展型作业:完成此课相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同学们,中国神话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盘古开天的勇于献身到女娲补天的奋力拼搏,从后羿射日的征服自然到嫦娥奔月的飞天之梦,在精彩的神话故事中,我们读出了中国人的梦想,更读出了中国人的精神。《愚公移山》作为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愚公的世界,用心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大声朗读。边读边体会不同人物的态度、心理。(读的时候注意把握重音、语气、语调)2.在分析人物态度时,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看似差不多,句式上也有相似之处,态度却不同。朗读时,两人不同的态度应如何体现出来3.分析智叟的形象。我们从智叟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中,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析愚公的形象。5.智叟始于笑,终于无言,由此可见,愚公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那么,愚公真的“愚”吗智叟真的“智"吗6.山最终不是被愚公移走的,而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怎样看待这个神话结尾1.(1)愚公的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抱怀疑的态度。一方面她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她担心无处安放土石。(2)智叟: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从这里可以看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嘲讽,他认为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3)大部分家人:①杂然相许。②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以看出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纷纷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4)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以看出他们不顾自己力量的弱小,支持移山的举动。(5)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可以看出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勇气和决心感到畏惧。(6)天神:帝感其诚。可以看出天神被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感动。2.愚公的妻子:愚公的妻子有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应该读出关心、担忧、疑虑的语气,语气较轻。智叟:轻视、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反问的语气。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很不客气。“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是严厉的责备。“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应该读出责备、挖苦、嘲笑、轻视的语气。“甚”应读重音。3.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目光短浅、畏难而止的人。4.愚公是一个抱负远大,坚定执着,目光长远,有志造福子孙后代,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于奉献,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大智若愚的人。5.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移山目的明确,有造福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还有对人力无穷的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了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的力量的伟大,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实不智。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对二者的命名,对比鲜明,讽刺意味更强。6.这样的故事结局更加衬托出愚公的形象,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愚公的精神是感人至深的。此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通过朗读品析相关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态度,从而概括人物形象。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愚公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此文是一则寓言,选自《列子》。《列子》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我们之前就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引导学生回忆寓言的特点。2.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在愚公大智大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他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的坚持,更看到了他用行动诠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内涵。阅读《夸父逐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4.颂当代愚公精神。在当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涌现出积极践行愚公精神的人,说说你了解的当代“愚公”的感人事迹。【小结】愚公精神已经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愚公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早已潜移默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1.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言的目的在于劝诫、教育或讽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是寓言故事,“灵魂”就是它的寓意。2.①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才能胜利;③志当存高远;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⑤团结就是力量;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夸父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