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相关知识_第1页
心电图相关知识_第2页
心电图相关知识_第3页
心电图相关知识_第4页
心电图相关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电图相关知识

2020年12月24日

******体循环与肺循环0102心脏传导系统03心电发生的原理04.心电图导联目录CONTENTS07.05.06.心电图测量与分析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PART.01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PART.02心脏传导系统

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心脏解剖及生理功能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示意图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窦房结SAnode结间束internodalatrialpathways房室结AVnode希氏束AVbundle右束支rightbundlebranches左束支leftbundlebranchesPurkinje(浦肯野)

纤维网Purkinjesystem心脏正常的传导系统

60~100次/分窦房结房室结心室肌心房肌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并从此发出冲动,循此特殊传导系统的通道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将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形。PART.03心电发生的原理(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1.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此时细胞膜外侧具有正电荷(+),膜内侧具有负电荷(-),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变化,为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此时,膜外任意两点间无电位差,没有电流产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0 00 0(1)心肌静止时restingmyocardium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便开始除极,此时,膜外正电荷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的电荷逆转,即细胞膜外转为负电荷,细胞膜内转为正电荷,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极化状态的消失,叫除极。此过程中细胞膜外相邻的一个尚未除极的部位仍带有正电荷(+,电源)与一个已经除极了的负电荷(-,电穴)构成一对电偶。2.心肌除极

(2)心肌细胞受刺激(从左到右开始除极)除极方向

此时若将检测电极置于体表一定位置,便可测得一定的电位变化。(3)除极过程(从左到右除极)除极方向0 00 0(4)复极状态repolarizationstatus除极完毕,心肌细胞开始复极,膜两侧离子又逐步变为外正内负,直至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状态。

静息的心肌细胞保持于复极化状态,细胞膜外侧具正电荷,细胞膜内侧具负电荷,两侧保持平衡,不产生电位变化。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示意图刺激++++--------++++--++++--++----++-+----++--++-+--++++--------++++除极过程复极过程除极完毕静息状态(极化状态)复极完毕(复极化状态)电偶方向电偶方向++++++++----

----PART.04心电图导联

心电图导联与导联轴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通过导线与体表相连,记录心脏在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导联:是将电极放置于人体表面任何两点,并通过导线分别与心电图机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心电图导联。常用心电图导联:12个。标准肢体导联3个:Ⅰ、Ⅱ、Ⅲ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3个:aVR、aVL、aVF

胸导联6个:V1、V2、V3、V4、V5、V6标准导联正负电极的位置标准导联正电极位置负电极位置Ⅰ左上肢右上肢Ⅱ左下肢右上肢Ⅲ左下肢左上肢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正电极位置负电极位置aVR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aVL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aVF左下肢左上肢+右上肢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正负电极的位置胸导联正负电极位置

胸导联正电极位置负电极位置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V3V2与V4连线的中点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V4左第5肋间与锁骨中线相交处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V5左腋前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V6左腋中线与V4水平线相交处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胸前导联(precordialleads)V2V3

V1V4V6V5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包括V1、V2、V3、V4、V5、V6导联导联轴概念: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画出的假想直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心电图描记

操作方法

国产心电图机导联线的连接:红色(R)接右上肢,黄色(L)接左上肢,绿色(F)接左下肢,黑色(RF)接右下肢;胸导联线,V1红色、V2黄色、V3绿色、V4咖啡色、V5黑色、V6桃红色。

PART.05心电图测量与分析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心电图记录纸

横向代表时间,每小格等于

0.04s;

纵向代表电压(振幅),每小格相当于0.1mV。心率计算心律规则时:心率=60/R-R(或P-P)间期,如:R-R间期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心律不规则:则需测量同一导联5个以上R-R(或P-P)间期,取其平均值,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出心率。

心率的检测

determinationoftheheartrateR-R间距为0.6sec,心率=60÷0.6=100次/min心率100次/min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正向波的高度:自水平线的上缘垂直测至波形顶点。

负向波的深度:自水平线的下缘垂直测至波形底端。双向波:上下振幅的绝对值之和为其电压数。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至最晚的P波终点,从最早QRS波起点测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单导联心电图仪测量方法: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测量,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时间测量应从该波起始部分内缘,量至终止部分内缘。目测法检测心电轴电轴不偏移:Ⅰ、Ⅲ导联QRS波群主波均为正向波。电轴右偏(尖对尖向右偏):Ⅰ导联较深的负向波,Ⅲ导联主波为正向波。电轴左偏(口对口向左走):Ⅰ导联主波为正向波,III导联较深的负向波。心电轴重度右偏:Ⅰ、Ⅲ导联主波方向均向下。心电轴偏移的意义

电轴左偏见于横位心(肥胖、妊娠晚期、大量腹水等)及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

电轴右偏见于正常垂位心,右室肥厚等及左后分支阻滞等。PART.06正常心电图

各波段组成及命名正常心电图波形

normalelectrocardiographiccomplexes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

QRS综合波表示心室的除极化

T和U波由心室复极化形成

幻灯片30单击左图窦房结(S-AN)S-ANA-VN返回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1.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宽度不超过0.11sec;振幅在胸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0mV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2.PR段(PRsegment):反映心房的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和房室束的电活动,正常为0.12~0.20sec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3.P-R间期(P-Rinterval):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正常为0.12~0.20secP-Rinterval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4.QRS波群(QRSinterval):表示心室的除极化,正常为0.06~0.10sec,最宽不超过0.11secQRS波群

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RV1<1.0mV。V5、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mV。在V3、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似,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V5的R/S>1。aVR导联的QRS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RaVR<0.5mV。aVL与aVF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RaVL<1.2mv、RaVF<2.0mV。标准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均为向上,RⅠ<1.5mV。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5.心室肌兴奋时间(ventricularactivationtime,VAT)心电活动从心内膜通过心室肌至心外膜所需时间,正常时在V1~V2<0.03sec,在V5~V6<0.05secVAT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5.ST段(STsegment):为QRS综合波之后位于基线上的一个平段,其后出现向上或向下转折的一个波为T波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6.Q-T间期(Q-Tinterval):从Q波起点至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正常为0.32~0.44secQ-Tinterval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7.T波(Twave):由心室复极化形成,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方向一致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8.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向下,Ⅲ、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1的T波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diagramofECGcomplexes,intervals,andsegments8.U波(Uwave):由心室复极化形成,T波后0.02~0.04sec出现,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返回PART.07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病因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病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代谢失常等其他:吸烟、饮酒等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按发生原理起源异常

传导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窦速窦缓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被动性逸搏

逸搏心律

主动性

期前收缩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心律失常的分类

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窦性心律(sinusrhythm):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1、P波规律,且来自窦房结(Ⅱ、avF直立,avR倒置)2、P波后必有QRS波群(P-QRS-T顺序出现),P-R间期0.12~0.20s3、正常成人频率60~100次/min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和窦性静止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率>100次/min病因:生理性:活动、饮酒、情绪波动等病理性:发热、甲亢、贫血、各种心脏病、心衰药物因素:如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等临床表现:

可没有症状或主诉心悸处理原则:一般无需治疗,仅去除诱因和针对原发病治疗即可。窦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P波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P-R间期正常(0.12-0.20秒)P-R间期和QRS波均正常ⅠⅡⅢ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病因1.生理性长期体育锻炼(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睡眠状态等。2.病理性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伤寒,低温等。3.药物作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拟胆碱药物、胺碘酮等临床表现

心排出量不足可有胸闷、头晕、晕厥等处理原则如心率不低于每分钟50次,一般不需治疗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伴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阿托品,麻黄素或含服异丙肾上腺素以提高心率

窦性心动过缓窦缓心电图特点窦性P波QRS波和P-R间期正常P-P间期延长窦性心律不齐节律不整,同一倒联最长P-P与最短P-P相差0.12S以上病因常发于年轻人,长期服用洋地黄和吗啡等药物易引发窦性心律不齐与情绪、呼吸速率有关临床表现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处理一般无临床意义窦性停搏和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自身的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发放冲动。在规则的P-P间隔中P波突然消失,而且所失去的P波在时间上与正常P-P间隔不成倍数关系。病因低氧血症,高钾血症,迷走神经增高,长期大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洋地黄制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奎尼丁中毒等临床表现有异位起搏点代替无临床症状,无异位起搏点代替可出现眩晕,晕厥等症状处理出现慢频率QRS波不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若停跳时间太长,患者发生阿-斯综合症,应立即处理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

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窦房结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悸、心绞痛,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症状处理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定期复查,有症状者及时安装心脏起博器心电图特征1.明显而持久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2.多发的窦性静止或严重的窦房阻滞。3.明显的窦性心动过速而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故亦称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1房性期前收缩

2房室交接性期前收缩

3室性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定义: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控制心脏收缩所致。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部位房性室性(最常见)交界性频率偶发:偶然发作频发:>5次/分形态单源性——单个异位起搏点,同导联上出现形态相同多源性——多个异位起搏点,同导联上出现不同形态

二、三联律:早搏有时呈规律的出现,如每隔一个或二个正常心搏后出现一个早搏(或每隔一个后出现二个早搏),且周而复始连续发生,即称之。

房性期前收缩

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激动所致,房早异位起搏点在心房任何部位病因生理性: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过度饮酒、茶、咖啡后可能出现病理性:二尖瓣损害、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早搏可使心排血量降低处理去除诱因,积极治疗病因①β受体阻滞剂,普萘诺尔10~20mg,3-4次/日②异搏定40~80mg,3-4次/日以上两类药物对低血压和心力衰竭者忌用③洋地黄类,适用于伴心力衰竭而非洋地黄所致的房性早搏,常用地高辛0.25mg

,1次/日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别2、P’-R间期≥0.12S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4、P’后代偿间歇多不完全P′房性早搏房性期前收缩三联律房室交接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搏点在房室交界组织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同窦性(但有差异传导时可宽大)2、逆行P波(aVR直立、Ⅰ、Ⅱ、aVF倒置),可出现于QRS波前、后或埋于其中,且P′-R间期<0.12S或R-P′间期<0.20S3、有完全代偿间期(即早搏前后的R-R间期等于2倍窦性R-R间期)交界性早搏与房性早搏房性早搏其后无完全性代偿性间歇,P’波直立ⅡP’PPP’PP交界性早搏其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P’波倒置室性期前收缩ECG特点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s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3、ST段、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大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单源性室性早搏

occasionalunifocalventricularprematurebeat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frequentunifocalventricularprematurebeat(intheformofbigeminy)多源性频发室性早搏

frequentmultifocalventricularprematurebeat连发室性早搏

repetitiveventricularprematurebeat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abriefepisodeofventriculartachycardia

(连续三次以上早搏)R-on-T现象R-on-Tphenomenon返回阵发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tachycardia)定义: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发作时心率常达160~220次/分)房性交界性按起搏点部位室性(希氏束分支以下)室上性(希氏束以上)病因1、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也可见于风心病、冠心病、甲亢、洋地黄中毒等,大多数由折返机制引起。2、室速:多见于器质性,最常见为急性心梗,也见于心肌病、心肌炎风心病、洋地黄中毒、电介质紊乱、QT间期延长综合征、奎尼丁或胺碘酮中毒等;心脏手术等亦可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发作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要点室上速发作腺苷普萘洛尔普罗帕酮胺碘酮同步直流电复律射频消融术

洋地黄(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上述无效频繁发作药物难控刺激迷走神经首选维拉帕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心率150~250次/分,心律规则

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

QRS波形态及时限正常起止突然,通常由一个期前收缩触发暂时性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不同而异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30S,能自行终止),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30S,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常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重要脏器血供减少症状:低血压、少尿、晕厥、心绞痛、休克、猝死听诊HR:140~220bpm,心律稍不规则

S1强度可不一致(属高危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及持续性室速其他可选: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洋地黄中毒同步直流电复律若低血压、休克心绞痛、晕厥阵发性室速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注后静滴维持首选苯妥英钠无血液动力学障碍首选利多卡因其他可选:普罗帕酮、胺碘酮、溴苄胺安置埋藏式复律除颤器

复发持续性室速同步直流电复律若低血压、休克心绞痛、晕厥室速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单源室速:射频消融心电图特点心室率一般为100-250次/分,心律可稍不规则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而迅速出现的室早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有继发ST-T改变,

T与R方向相反多数情况下P波与QRS波无关,形成房室分离常可见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是确诊室速最重要依据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ventriculartachycardia,PVT发作前发作中发作后扑动与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形成扑动或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异位起搏点部位房性:房扑(AF)、房颤(Af)室性:室扑(VF)、室颤(Vf)(极危重)心房扑动: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心房颤动:频率>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扑动:频率150-300次/分心室颤动:频率150-500次/分心房扑动①P波消失、代以锯齿样心房扑动波(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绝对规则②频率每分钟250-350次③QRS波群形态多与窦性心律相同房颤仅次于早搏的常见心律失常定义:由于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出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病因1.绝大多数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以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最为常见,其次是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也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等。2.药物作用常见于洋地黄中毒。3.其他如胸腔或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等。4.极少数病人可能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50-600次/分)引起心房不协调的乱颤房颤症状:主要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及原有心脏病的轻重心室率不快者可无任何症状心室率快者可有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150次/分心室率重者可心衰、心绞痛、晕厥等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

S1强弱不等心率>脉率,脉搏短绌危害性诱发心衰(是左心衰最常见诱因之一)导致附壁血栓形成,脱落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重要器官血供不足房颤

慢性病因治疗持续性药物控制心率后药物复律(奎尼丁、胺碘酮)同步直流电复律心房颤动处理要点ß受体阻滞剂永久性抗凝

(华法林)药物控制心室率洋地黄维拉帕米阵发性,时间短,无症状常自行终止不需治疗房颤P波消失,代以心房颤动波(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频率每分钟350-600次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律快慢不一

QRS波群一般是正常的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最严重的心律失常,致命性心室扑动时心室有快而微弱无效的收缩心室颤动时则心室内各部分肌纤维发生更快而不协调的乱颤两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均等于心室停搏心室扑动

目前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是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其发生一般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二是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由于心室扑动的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因此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心室扑动心电图特征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2.扑动波频率达200-250次/min室颤:(Vf)定义:心室各部分肌纤维发生极快而不协调的乱颤结果:心脏无排血(=心脏停搏)心、脑等重要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发作或猝死(也是临终前的心律改变,是最危急的心律失常)病因:常为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疾病临终前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梗、心肌病、严重低血钾等药物毒性作用:洋地黄中毒,胺碘酮,奎尼丁等抗心律失常药电击、雷击、溺水等低钾、低镁、缺氧、高碳酸血症创伤性心脏检查和心脏手术室颤:(Vf)临床表现:一旦发生,立即阿-斯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紫绀、继之呼吸停止,瞳孔放大相当于心室停搏体格检查:心音消失,P触不到,BP测不到治疗要点:应争分夺秒进行抢救立即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立即直流电非同步电击除颤其他抢救措施同心脏骤停室颤:(Vf)ECG特点

P-QRS-T波群完全消失形态、频率及振幅完全不规则的室颤波(波浪状曲线)频率为150-500次/分心脏按压人工呼吸静注利多卡因及阿托品、肾上腺素等若波幅高大立即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室扑与室颤

非药物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治疗室上速食道调搏

-----治疗室上速

电复律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术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人工心脏起搏器

----治疗缓慢及快速心律失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Ⅰ类ⅠA奎尼丁、普卡、丙吡胺

ⅠB利多卡因、美心律、苯妥英等ⅠC氟卡尼、恩卡尼、普罗帕酮Ⅱ类普萘洛尔、美托洛尔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Ⅳ类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其他:洋地黄、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ATP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房间结心室肌✄1传导时间长2部分不能传人3完全不能传人房室传导阻滞(AVB)定义:窦性冲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被异常地延迟或阻滞按其阻滞程度分三度:Ⅰ度:窦性冲动自心房至心室的时间延长(全部下传)Ⅱ度:窦性冲动中有一部分不能传至心室Ⅲ度:窦性冲动均不能下达心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病因①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②迷走神经兴奋③药物:多数停药后消失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等⑦外伤,手术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临床表现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无症状二度Ⅰ型:心搏暂停感觉。听诊时有心搏脱漏二度Ⅱ型:常疲乏、头昏、昏厥、抽搐和心功能不全完全性:症状取决于是否建立了心室自主节律及心室率和心肌的基本情况房室传导阻滞(AVB)Ⅰ度:除原发病症状外,无其他症状听诊S1减弱(收缩时房室瓣接近关闭)ECG特点:P-R间期>0.20S

每个P波后都有QRS波群(无脱落)房室传导阻滞(AVB)Ⅱ度Ⅰ型(文氏现象)心悸或心搏脱漏感听诊S1强度逐渐减弱并有心搏脱落ECG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落包含QRS波群脱落的R-R间期比两倍P-P间期短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3∶2或5∶4二度Ⅰ型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VB)Ⅱ度Ⅱ型(莫氏现象)乏力、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易发展为完全性)听诊:亦有间歇性心搏脱落,但S1强度恒定ECG特点: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有间歇性的QRS波脱落,常呈2∶1或3∶2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亦可有形态异常Ⅱ度Ⅱ型(莫氏现象)房室传导阻滞(AVB)Ⅲ度:症状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如疲乏、晕厥、心绞痛等过慢导致脑缺血而出现阿一斯综合征,重者可猝死听诊:S1强度不一,心律慢而规则,心率20~40次/分有时可闻响亮而清晰的第一心音(大炮音)血压偏低ECG特点:

P-P间隔相等,R-R间隔相等,P与QRS无关(房室分离)P波频率大于QRS波频率(P-P间隔<R-R间隔)(心房速率比心室速率快)心室心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起搏点维持QRS波群的形态主要取决于阻滞的部位:位于希氏束分支以上,QRS波群不增宽,室率每分钟40-60次;位于双束支,增宽或畸形心室率<40次/分阻滞部位高,则形态正常,室率>40次/分在希氏束以下,则QRS宽大畸形,心室率<40次/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交界性逸搏交界性逸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室性逸搏室性逸搏房室传导阻滞(AVB)病因治疗心率慢有症状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心率<40次/分阿斯发作首选安装起搏器处理要点预激综合征

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通路之外,激动通过旁路传导束提前到达,使部分(或全部)心室肌预先激动,形成预激综合征。旁路传导束返回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1.在QRS波之前出现“Δ”(delta)波;2.P-R间期缩短(<0.12sec),但P-j间期正常;3.QRS波增宽;4.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Δ”(delta)波JP-J正常心肌缺血myocardialischemia

心肌缺血时,除发生T波改变外,还主要表现为ST段的改变或T波和ST段的同时改变。心电图特征

ST段呈水平型①或下垂型下移②和J点下移③,下移的ST段与R波的夹角>90o①②③J心肌损伤myocardi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