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冲刺卷(一)姓名:________积累与运用1.回忆诗文,完成填空。杜甫在《望岳》中写下“(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纪轻轻就立下远大志向;岑参在《逢入京使》中写下“(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思亲流泪的背后是诗人远赴边塞的勇气;刘禹锡用“(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不陋,贵在情操;杜牧借“(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寄寓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龚自珍在《已亥杂诗》(其五)中写下“(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年老辞官仍甘愿奉献;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下“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6)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鼓励人们热爱生活,相信未来。2.根据语境完成题目。玄武湖,南京的湖。màn步湖畔,看远山隐隐、碧波粼粼、小舟轻荡。亭台间水雾弥漫,缓缓地piāo向湖面,或穿越护栏,或挑逗柳枝。轻烟漫笼,_____,“环洲烟柳”果然名不虚传。沿着环湖路,走走停停,景色变幻,如古典卷轴,一幅幅展现在眼前。古韵中夹杂着些许的现代气息,婉约间又透着几分清灵秀气,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画里?(选自《玄武湖:一段失落的千年遗梦》,有删改)(1)给加点字注音:弥(mí)漫挑(tiǎo)逗(2)看拼音写汉字:màn(漫)步piāo(飘)向湖面(3)“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意思是(D)A.名义B.人或事物的称谓C.说出D.名声(4)在横线上补写出一个与“柳”有关的偏正短语:扶风绿柳。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除了影片优秀的故事情节和内涵表达之外,《骆驼祥子》这部电影还有两大亮点。一个就是对旧时代市井生活的逼真再现,无论是车厂,还是大杂院,无论是街头的车夫,还是进步的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片中独具特色的配乐,大量运用了京韵大鼓的元素,与影片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相得益彰,让人印象深刻。①使得电影极具地方特色和气息②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死气沉沉的脉搏③据说演员们还为此专门去学了北京话呢④影片都全方位做到了朴素真实的还原⑤这部电影对京腔方言的运用也非常地道A.④②⑤①③B.①②⑤③④C.①②⑤④③D.④②⑤③①【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由横线前面的“无论……还是……”推断要用“都”表示条件关系,所以④句应在首位,故排除BC。⑤句从方言地道的角度来叙述这部电影的特色,①句紧承⑤句叙述运用方言的结果,最后③句应是尾句,用在⑤①之后补充说明演员在方言特色上的努力。故选A。4.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提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的观点,体现了他的智慧与旷达。B.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作者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就表现了对淳朴民风的赞美。【解析】《驿路梨花》的文体是小说。5.班级开展“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请选择下列名言中的一句,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我选择①(填序号),理解:此句原意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自强不息”就是要勇于担当,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踏上漫漫的征程。(2)如果选一首歌曲作背景音乐烘托气氛,从歌词内容的角度看,你会推荐下列哪一首?为什么?A.《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B.《黄河颂》: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示例一:我选A首,因为这首歌曲用“浪”和“海”的关系巧妙比喻个体和祖国的关系,写出了我们和祖国之间休戚与共、须臾不能分离的亲密关系,也表达了我们对祖国深厚的依恋之情。符合“天下国家”的活动主题。示例二:我选B首,因为这首歌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符合“天下国家”的活动主题。(3)接下来班级打算围绕“孝亲敬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何由“天下国家”过渡到“孝亲敬老”活动呢?请你写一段过渡语。示例:古人常说“家国情怀”,因为国家为大家,家庭为小家。爱祖国,应从爱我们的亲人,爱身边的人做起,营造和睦的小家,将来建设和谐的国家。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我们就这样在客厅里待了二十分钟,但我却竖着耳朵,想捕捉到“鹦鹉螺号”艇内的任何一点儿动静。这时候,尼摩船长走了进来。他好像没发现我们待在客厅里似的,只见他那平时不露声色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焦虑不安来。他默然无语地观察着罗盘和气压表,然后用手指着地球平面球形图上的一个点——那是南极海的那片海域。我不想干扰他。只是在几分钟之后,当他转身朝向我时,我才用他在托雷斯海峡时所说的话来反问他:“船长,是个小插曲?”“不,先生,”他回答道,“这回可是一个意外事故……”(选自《海底两万里》)(1)文中的“意外事故”是指“鹦鹉螺号”撞上冰块。(根据名著内容,概括相关情节)(2)“鹦鹉螺号”的一位艇员给尼摩船长写了一封信,赞美船长在这次意外事故中的出色表现。请你根据原著和信件内容,补全对船长的赞美和评价。(用四字短语填空)(2分)尊敬的尼摩船长:您好!“鹦鹉螺号”南极遇险时您功劳巨大,展现出了超凡的人格魅力。当意外事故发生时,您冷静沉着,指引船员排净储水舱中的水,使艇身恢复平衡;当潜艇发生撞击时,您①当机立断,率领艇员轮流凿冰;最终您②机智果敢,喷放热水阻止海水结冰,并将储水舱灌满水沉入冰层,再用冲角撞破冰层,使“鹦鹉螺号”成功脱险。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向您致敬!您忠诚的艇员1867年3月29日【解析】(1)选段出自名著《海底两万里》,该情节出现在“大浮冰”“南极”之后,写潜艇撞上冰山后搁浅,后来众人将储水舱里的水排净,让潜艇脱身,恢复了艇身的平衡。由此可知“意外事故”是指“鹦鹉螺号”撞上冰块。(2)这里要求写四字词语来赞美船长,同时构成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排比。第一个分句中的四字词语是“冷静沉着”,剩下的两空可以结合相应的情节来填写词语。第二个分句,当潜艇发生撞击时,尼摩船长决定率领船员轮流凿冰,故可填“当机立断”。第三个分句,结合情节可知此时众人处境危险,尼摩船长决定喷放热水来阻止海水结冰,可以看出他“机智果敢”。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7分)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3分)答: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活灵活现地写出雨过天晴,阴云半开,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着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空明幽淡的秋江暮云图。(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生,静中有动。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璨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从容,悠然静穆,为诗中画面奠定了幽远淡雅的基调。2.这首诗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寄寓人生感悟:不甘屈从阴暗,不怕青山阻隔,便能得到千帆竞渡的开阔心境,就能战胜眼前的迷茫与困难。(答“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与光明”也可)(4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旨。三、四两句,作者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特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战胜阻路的迷茫与困难。(二)阅读下面古文选段,完成1~4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屈原①至于江滨,被②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④放”。(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注释】①屈原:战国时期楚国名臣,他正直高洁,但遭谗臣陷害,屡受排挤,后投汩罗江自尽。②被:同“披”。③三闾大夫:楚国官职名,屈原被贬后任此闲职。④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可爱者甚蕃:多(2)香远益清:更加(3)亭亭净植:竖立(4)是以见放:这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两处)(2分)晋/陶渊明/独爱菊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何故而至此?(2分)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4.小秦和小淮因选择哪种花来形容屈原而产生分歧,想听听你的意见。请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小秦:我认为应该用“菊”形容屈原。小淮:我认为用“莲”形容屈原更恰当。示例一:我认为应该用“莲”形容屈原。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如莲一般,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坚守自我,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示例二:我认为应该用“莲”形容屈原。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屈原如莲一般正直不屈,敢于进谏,即便被排挤、被流放,亦不改初心。【解析】根据人们对屈原的了解,屈原应如同莲花一样正直高洁,所以用“莲”形容屈原比较恰当。据此找到乙文中最能体现屈原美好品质的语句,与甲文中“莲”的特征对应,说明理由即可。若答“菊”,言之有理亦可。参考译文【乙】: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他)脸色憔悴,身体和相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有个渔夫见到他便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题画《十笏①茅斋竹石图》【清】郑燮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予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②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益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③,亦复放之可弥六合④也。【注】①笏(hù):古时计量单位。②游宦:离开家乡去做官。③退藏于密:收藏在隐秘的方寸之间。④六合:天地东西南北,称“六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4分)(1)其费亦无多也(也)(2)非唯我爱竹石(只)(3)而竹石亦爱予也(我)(4)或游宦四方(有的人)2.下列画线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2分)例: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A.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学而时习之D.水陆草木之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积累。例句“之”为代词,它;A.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它;D.助词,的;故选C。3.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1)用“/”划分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益新乎?哪里比得上这一室小景,有情致有韵味,(即使)经历长久的时间,(也能)更加鲜活?4.刘禹锡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与之相似,选文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茅斋”,表达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名利、不为物役等的高尚情操。(3分)【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情感、主旨分析。托物言志,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符合选文的写作手法,故第一空为“托物言志”。从“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益新乎”可知,选文看似在写茅屋,实际是借茅屋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情怀,千金万金的庭院,在作者心里也比不上自己的茅屋,体现出作者高洁傲岸,不为外物所束缚的品质。故第二空为“茅斋”,第三空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名利、不为物役、洒脱率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参考译文:十笏茅草盖的书斋,一口天井,几竿细长的竹子,几尺石笋,它的地方不大,耗费也不多。但是风中雨中有悦耳的声音,日中月中能映出竹子的影子,诗中酒中有闲情逸致,闲中闷中有美景相伴,不是只有我爱竹石,竹石也爱我啊。那些用千万金建造园亭的人,有的人离开家乡到各处去做官,一生都不能归来享受,并且我们想要游览名山大川,又一时间不能够立刻前往,哪里比得上这一室小景,有情致有韵味,(即使)经历长久的时间,(也能)更加鲜活?对着这幅画,构思这样的情境,聚集的时候可以收藏在隐秘的方寸之间,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你与小文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对作者林徽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们开始了对林徽因的探讨。【材料一】______抗战中,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而林徽因日日咯血,在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初稿。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有人问:“日本人来了怎么办?”林徽因平静地答:“门外不就是扬子江?”【材料二】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先是参与国徽设计,后又和梁思成为北京城的文物保护殚精竭虑。1953年的一个夏夜,他们一起去参加文化部官员郑振铎在北京组织的晚宴。席间,郑振铎说,推土机一动,祖宗的文化遗物,就此寿终正寝。一向优雅的林徽因动怒了,她冲动地指着负责拆迁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道:“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材料三】______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吸引了京城许多文人。金岳霖、徐志摩、老舍、萧乾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喜欢来这里,不仅仅是因为林徽因漂亮、热心,更主要的是因为她知识渊博、思想独特、个性特别、语言幽默,还因为她比一般人更人性化,能够理解人,也比一般女性落落大方。萧乾回忆说:“她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徽因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着,总是她一个人在说,她不是在应酬客人,而是在宣讲,宣讲自己的思想和独特见解,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因此许多人或羡慕,或嫉妒,或看不惯,或窃窃私语。”1935年林徽因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英国文学课,每周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每次一到学校,立即引起轰动。林徽因40多岁时患上了肺病,身体很差很瘦,但依然充满美感。林洙女士这样写道:“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1.阅读完这几则材料之后,小文想根据章节内容为每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请你帮小文选择符合材料内容的正确标题。(3分)A.与祖国在一起B.美慧绝代C.保护古城材料一:A材料二:C材料三:B2.材料一中:“有人问:‘日本人来了怎么办?’林徽因平静地答:‘门外不就是扬子江?’”试简要分析林徽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6分)答:林徽因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国难当头,视死如归;以及她身为知识分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的高洁情操。(6分)3.你与小文讨论之后,想向其他同学介绍林徽因,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她身上有哪些闪光点。(8分)答:在疾病缠身,物质匮乏的困苦环境下依然潜心研究,追求心中的真理;热爱祖国,拒绝友人的邀请,与祖国一起受苦,视死如归;保护北京城的文物,承担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渊博,思想独特,有个性,富有生命力。(8分)(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藤王剑冰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根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在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头发。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看着疼,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据悉,藤依然六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选自《古道秋风》,有删改)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关于“藤”的见闻和感想,补写下面的思维导图。(6分)见闻感想听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吃惊↓(1)得知藤的学名叫“白花鱼藤”——赞藤的名字美,有诗意↓(2)看见藤一半已朽,仍自己为自己做桩、相绕——想象藤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看到有人坐在藤上或趴上去合影——(3)担心枯老的藤会突然颓毁【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听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找到第②段“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可知(1)处见闻可填:得知藤的学名叫“白花鱼藤”;根据第⑥⑦⑨段“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可知(2)处见闻可填:看见藤一半已朽,仍自己为自己做桩、相绕;根据题干提示“看到有人坐在藤上或趴上去合影”找到第⑭4段“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可知(3)处感想可填:担心枯老的藤会突然颓毁。2.请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提示:可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4分)【甲】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乙】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我选【甲/乙】句:【甲】示例一:“翻”“腾挪”“叠”等词富有动感,生动地写出藤弯曲而多变的外形特点;“痛苦”“狂躁不安”等词让藤有了生命与灵性,写出作者看到藤时的感受。示例二:选句先用两个“再”串起一组短句,形成反复的效果,突出藤弯曲而变化的外形特点;再用两个相似的长句,写出藤扭曲纠缠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感受。示例三:选句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复说藤“翻下来”“腾挪上去”,强调了藤弯曲多变的外形特征;又把藤比喻成“临产前的蟒蛇”“台风中的巨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藤扭曲纠缠的特点,富有动感。/【乙】示例:选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藤的敬仰和赞美。(4分)【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用词、句式、修辞方法),从内容、作用、情感方面入手分析即可。3.第④段叙述何仙姑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叙述何仙姑的传说为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2分)同时也为下文表达作者对藤的敬慕之情做了铺垫。(2分)【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内容作用:根据第④段“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可知:第④段通过对何仙姑传说的叙述为藤的生长变化赋予神秘色彩,令人神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作用:联系上文第③段“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可知:此段承接上文藤名的诗意与美好;联系下文第⑤段“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可知:引出下文“我”对藤的品读,为下文敬慕藤做铺垫。4.作者在第⑨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⑪1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都独立地战胜了它们,从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生命的愉悦。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存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如文中的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大树,才能更好地长大长高。生活中,我们也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可以少走弯路。(4分)【解析】本题考查观点看法。此题为开放型题目,赞成哪种生存方式都可以,观点明确,联系生活实际,理由充分,表达清楚即可。如答赞成第一种,可从只有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作答。如答赞成第二种,可从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可以少走弯路等角度作答。(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5分)几分钟以后,潜艇的下沉被控制住了。压力表的指针甚至也很快就开始往上移动。螺旋桨全速旋转,整个船体,就连螺栓都在颤动,我们朝着北方驶去。可是,在大浮冰下驶到未冰封的海域需要航行多久呢?还得航行一天?在这之前,我恐怕已经死了。我半躺在图书室的一张长沙发上,喘不过气来。我的脸色发紫,双唇发青。我暂时丧失了各种官能,既看不见又听不到。时间概念已经从我的意识中消失。我的肌肉也不能收缩了。时间就这样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我毫无知觉。可是,我意识到自己的临终时刻正在开始,我明白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突然,我恢复了知觉,几口空气沁入我的肺叶。我们难道已经重新浮出水面?我们难道已经闯过了大浮冰?没有!是尼德·兰和康塞尔这两个忠实的朋友做自我牺牲拯救了我。在一个潜水服的储气轮里还剩有那么丁点空气。他们自已没舍得呼吸,而是留给了我。他们自己气喘吁吁,却把生命一点一滴地输给了我!我想把气阀推掉。他们按住了我的手,我痛快地呼吸了几分钟。我把目光移向时钟,这时是上午十一点。这天应该是3月28日。“鹦鹉螺号”在跟海水搏斗,它以每小时40海里的时速在超速行驶。尼摩船长在哪里?他已经死了?他的同伴们都和他一起死了?这时,压力表告诉我们,我们距离海面只有20英尺了。只有一层不厚的冰层把我们和空气分隔开来。我们难道不能撞破这层冰层?兴许能吧!无论如何“鹦鹉螺号”将会进行尝试。果然,我感觉到了,它采取了冲角向上、尾部朝下的姿势。采取这种姿势,只要调动一下储水舱里的水就行了。然后,在它那大功率的螺旋桨的推动下,“鹦鹉螺号”犹如一个力大无比的撞墙锤,向上面的冰层冲去。它渐渐地顶裂了冰层,然后退回来再全速向冰层冲去,一点一点地把冰层撞穿。最后,“鹦鹉螺号”猛力一冲,终于冲破了冰层,凭借自己的重量压碎了冰层。轮盖打开了,可以说是被顶开的。于是,纯净的空气涌入了“鹦鹉螺号”的每一个角落。(节选自《海底两万里》,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沈国华等译)1.下列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C)(3分)A.北极冰阻,凿冰脱困B.北极燃料耗尽,呼救得援C.南极冰阻,凿冰脱困D.南极燃料耗尽,呼救得援【解析】选文写的是《海底两万里》中南极遇险的相关情节,排除A,B两项。通读文本可以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