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 34991-2017》详细解读_第1页
《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 34991-2017》详细解读_第2页
《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 34991-2017》详细解读_第3页
《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 34991-2017》详细解读_第4页
《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 34991-2017》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GB/T34991-2017》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3.2缩略语4概述contents目录4.1协议架构4.2时分多址帧结构4.3定时基准4.4基本信道类型5物理层5.1通用参数5.2调制contents目录6数据链路层协议描述6.1数据链路层时序6.2信道接入7数据链路层突发格式7.1数据链路层突发格式概述contents目录7.2语音突发7.3数据和控制7.4公共广播信道突发7.5反向信道突发8数据链路层控制信令格式8.1链路控制帧结构contents目录8.2控制信令帧消息结构8.3空闲消息结构8.4多帧控制消息结构8.5端到端语音加密控制帧结构9数据链路层分组数据协议9.1数据分片和重组9.2数据头帧结构contents目录9.3数据帧结构10协议数据单元10.1语音、通用数据和公共广播信道PDU10.2数据相关PDU定义10.3数据链路层信息单元编码contents目录附录A(规范性附录)定时器定义A.1信道活动监听定时器T_ChMonToA.2信道活动同步定时器T_ChSyncToA.3移动台不活动定时器A.4信道挂起时间T_ChHtA.5监听定时器T_Monitorcontents目录A.6TXCC定时器T_TxCCA.7同步唤醒定时器T_SyncWuA.8TXCC时隙定时器T_TxCCSlotA.9空闲搜索定时器T_IdleSrchA.10随机退避定时器T_HoldoffA.11应答等待定时器T_AckWait附录B(规范性附录)常量定义contents目录B.1默认门限值N_RssiLoB.2唤醒重传次数N_WakeupB.3数据段的最大长度N_DfragMax附录C(规范性附录)FEC和CRC编码C.1分组乘积Turbo码contents目录C.2可变长分组乘积Turbo码C.3生成矩阵和生成多项式C.4广播信道交织附录D(规范性附录)空闲消息和空值填充嵌入式消息定义contents目录D.1空值填充嵌入式消息D.2空闲消息附录E(规范性附录)反向信道时序E.1直通模式时序E.2反向信道时序011范围本标准主要内容规定了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空中接口,包括移动台与移动台之间的直通模式接口。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标准,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互相兼容并顺利通信。通信系统运营商帮助运营商在部署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时,能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设备选型、系统规划和优化,提高通信质量和效率。本标准适用对象本标准与其他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是在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的技术细节进行了规定。与其他相关通信标准共同构成了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为系统的研发、生产、部署和维护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02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XXXX.X-XXXX《信息技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XXXX.X-XXXX《信息技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测试方法》GB/TXXXX.X-XXXX《信息技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本标准所引用的主要文件便于标准的更新与维护当引用的标准发生更新时,可以方便地对本技术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其始终与最新技术水平保持同步。确保技术规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引用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可以确保本技术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准确、可靠且广泛认可的技术基础。促进标准的协调与统一规范性引用文件有助于实现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从而便于标准的实施与推广。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意义在制定本技术规范时,应详细列出所引用的标准及其具体条款,以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如何处理规范性引用文件对于引用的标准,应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其有效性并及时更新。在实施本技术规范时,应同时遵循所引用的相关标准,以确保整体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03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信道带宽指信号所占用的频带宽度,本规范中特指12.5khz。时分多址(TDMA)一种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时间段来区分不同的用户,实现多用户共享同一频带资源。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的集群通信系统,具有指挥调度、电话互联、数据传输等功能。术语定义01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传输接口,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确定通信系统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0203空中接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国家标准推荐(GuoBiao/TuiJian)GB/T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01020304时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TDMA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DLL缩略语043.1术语和定义术语解释12.5khz信道指信道带宽为12.5千赫兹的无线通信信道,用于传输数字信号。时分多址(TDMA)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将时间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一个用户进行通信,以实现多用户共享信道资源。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为特定行业或组织设计的数字通信系统,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等特点,支持群组呼叫、紧急呼叫等功能。指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传输接口,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空中接口通信协议栈中的最底层,负责处理与传输介质相关的物理信号,如调制、解调、信号检测等。物理层通信协议栈中的第二层,负责在物理层基础上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处理数据包的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数据链路层定义概述053.2缩略语时分多址,一种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时间片区分不同的用户信号。TDMAQPSKFEC正交相移键控,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前向纠错,一种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的技术。空中接口相关缩略语RF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一种高效的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可以有效对抗信号干扰。OFDM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利用多个天线同时传输和接收数据,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可靠性。射频,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小于100kHz的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物理层相关缩略语MAC媒体访问控制,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负责控制和管理对物理介质的访问。ARQ自动重传请求,一种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通信协议。LLC逻辑链路控制,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子层,负责在数据链路层上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数据链路层相关缩略语064概述123本规范适用于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空中接口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定了系统空中接口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技术要求,包括帧结构、信道编码、调制方式等。适用于公共安全、应急通信、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高效、可靠的专用数字集群通信服务。4.1范围和应用场景4.2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了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信息技术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体制》等。这些引用文件共同构成本规范的技术基础,确保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4.3术语和定义定义了本规范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如时分多址(TDM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等。对术语进行准确解释,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和应用本规范。““列出本规范中使用的缩略语及其对应的英文全称和中文解释。方便读者查阅和理解,提高规范的可读性和易用性。4.4缩略语074.1协议架构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基于TDMA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高效、可靠、安全的通信特点。本规范详细定义了该系统的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的技术要求,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4.1.1概述协议架构是整个系统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系统的通信效率、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定义了空中接口的传输方式,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帧结构等,确保信号的可靠传输。物理层负责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为上层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链路层4.1.2协议层次结构高效性通过合理的帧结构和时分多址技术,实现信道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系统容量。可靠性采用先进的信道编码和差错控制技术,降低数据传输误码率,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安全性协议设计考虑了多种安全机制,包括加密、认证等,保障通信的安全性。0302014.1.3协议特点4.1.4与其他协议的关联本规范定义的协议架构与其他相关通信协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便于实现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组合,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通信需求。084.2时分多址帧结构定义与组成时分多址(TDMA)帧是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时间单位,由多个时隙组成,每个时隙用于传输不同用户的数据。帧长度与时隙数同步与标识帧结构概述标准规定了帧的具体长度以及每个帧所包含的时隙数量,确保各用户数据的有序传输。帧结构中包含同步信息,用于系统的定时与同步,同时每个时隙也有唯一的标识,以便准确识别数据传输的用户。时隙分配方式根据系统需求,时隙可以采用固定分配、按需分配或动态分配等方式,以实现信道资源的高效利用。时隙复用在确保数据传输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时隙复用技术,让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时隙,进一步提高信道利用率。时隙保护间隔为避免相邻时隙间的数据干扰,标准规定了时隙间的保护间隔,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020301时隙分配与利用帧同步与定时定时精度要求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标准对帧的定时精度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时钟源的稳定性、同步序列的检测精度等。帧同步实现系统通过特定的同步序列实现帧的同步,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识别帧的起始位置。定时调整机制在通信过程中,系统会实时监测并调整定时偏差,以确保帧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094.3定时基准定时基准的定义定时基准是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同步各个节点或设备时钟的参考时间点。01在TDMA系统中,定时基准的确保了各时隙的准确划分和数据的正确传输。02定时基准的稳定性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03定时基准通常由系统中的主控设备或基站生成,并通过特定的信号或协议传递给其他设备。传递过程中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延迟和抖动,以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地获取定时基准。在分布式系统中,还需要考虑各个节点之间的时钟同步问题。定时基准的生成与传递010203定时基准不仅用于时隙的划分,还涉及到数据的编码、解码、传输等多个环节。定时基准的应用与调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定时基准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调整定时基准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实时性等多个方面。104.4基本信道类型业务信道主要用于传输用户间的通信信息,包括语音、数据等。承载用户业务数据根据业务需求和信道条件,业务信道可支持不同的编码方式,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多种编码方式支持在TDMA系统中,业务信道可根据需要进行动态分配,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动态分配4.4.1业务信道(TCH)传输信令信息控制信道主要用于传输系统控制信令,包括呼叫建立、信道分配、切换等指令。4.4.2控制信道(CCH)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通过控制信道的信令传输,可确保整个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通信质量。分为公共控制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根据用途和传输内容的不同,控制信道可进一步细分为公共控制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点对多点传输与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不同,广播信道采用点对多点的传输方式,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高可靠性要求由于广播信道承载的是系统级信息,因此对其传输可靠性有较高要求,以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准确接收。广播系统信息广播信道用于向覆盖区域内的所有用户广播系统信息,包括网络配置、时钟同步等。4.4.3广播信道(BCH)115物理层物理层定义物理层是TDM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基础层,负责传输比特流,实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信道编码与译码等功能。物理层重要性物理层性能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抗干扰能力以及系统容量。5.1物理层概述采用π/4-DQPSK(差分四相相移键控)调制方式,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调制方式采用卷积码或Turbo码进行信道编码,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信道编码可选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多径分集效果。扩频技术5.2传输技术010203帧结构定义了物理层传输的基本单元,包括帧头、信息字段和帧尾等部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与同步。时隙分配采用时分多址技术,将信道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不同的用户或业务,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5.3帧结构与时隙分配01传输速率规定了物理层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不同业务需求。5.4物理层性能指标02误码率定义了物理层传输的误码率限值,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03频谱效率衡量了单位频带内传输信息的有效性,是评价物理层性能的重要指标。125.1通用参数频率范围规定了系统所使用的频率范围,确保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的兼容性。5.1.1频率和信道信道带宽明确了每个信道的带宽为12.5kHz,这是时分多址(TDMA)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信道配置介绍了信道的配置方式,包括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等。符号速率规定了系统传输的符号速率,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调制方式5.1.2符号和调制详细说明了系统采用的调制方式,如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等,这种调制方式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和抗干扰能力。0102定义了数据帧的长度,以及每个帧中包含的时隙数量。帧长度描述了时隙的分配方式,包括控制时隙和业务时隙的划分,以及每个时隙的具体用途。时隙分配5.1.3帧结构和时隙VS规定了系统可接受的误码率范围,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性能指标列出了一系列性能指标,如接收灵敏度、发射功率等,用于评估系统的整体性能。误码率要求5.1.4误码率和性能指标135.2调制调制方式调制效率通过优化调制参数,达到较高的调制效率,确保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多的数据信息。QPSK调制采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作为基本调制方式,实现信号的相位调制,提高频谱利用率。信号映射将待传输的数据映射为相应的QPSK符号,实现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01调制过程调制信号生成根据映射结果,生成相应的调制信号,该信号具有特定的频率、相位和幅度特征。02调制性能误码率性能通过合理的解调方式,可以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QPSK调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信号的稳定性。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器芯片,确保其性能满足规范要求。调制解调器选型设计合理的电路原理图,实现调制解调器与主系统之间的稳定连接与通信。电路设计调制解调器设计146数据链路层协议描述链路层功能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包括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链路层协议在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遵循特定的协议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6.1链路层概述帧组成数据链路层的帧由帧头、数据载荷和帧尾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含特定的信息元素。帧类型根据传输需求,定义了不同类型的帧,如信令帧、数据帧等,每种帧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格式。6.2帧结构与格式差错控制机制为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数据链路层采用了前向纠错(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RQ)等差错控制机制。流量控制策略为避免网络拥塞和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数据链路层实施了流量控制策略,如滑动窗口协议等。6.3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6.4数据链路层与其他层的关系与物理层的关系数据链路层依赖于物理层提供的传输服务,同时对物理层传输的原始比特流进行帧同步、差错控制等处理。与网络层的关系数据链路层向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帧进行传输,并处理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156.1数据链路层时序时序概述正确的时序是保证通信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到帧结构、时隙分配、传输延迟等多个方面,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时序重要性数据链路层时序是指在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数据链路层各操作之间的时间关系和顺序。它确保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以及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定义与目的帧结构数据链路层时序的基础是帧结构,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每个帧包括帧头、数据段和帧尾等部分,分别承载不同的信息。01.时序组成要素时隙分配在TDMA系统中,时间被划分为多个时隙,每个时隙用于传输特定的数据。时隙的分配需遵循一定的规则,以确保各用户之间不会发生冲突。02.传输延迟数据传输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延迟,包括发送延迟、传播延迟和接收处理延迟等。这些延迟需在时序设计中予以考虑,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03.时序控制机制时钟同步为实现准确的时序控制,系统各节点需保持时钟同步。通常采用特定的同步协议和算法来实现这一目标。时序调度数据链路层需根据系统需求和资源状况,动态调整时序调度策略。这包括时隙的分配、帧结构的调整等,以优化系统性能。错误处理与恢复在时序控制过程中,需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检测和处理。这包括数据传输错误、时隙冲突等,通过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来确保时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166.2信道接入01时分多址接入基于时间的划分,将信道划分为不同的时隙,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隙进行数据传输,实现多用户共享信道资源。频分多址接入将信道划分为不同的频率段,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固定的频率段进行数据传输,通过频率的划分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码分多址接入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扩频码,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进行通信,而彼此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信道接入方式0203TDMA信道接入特点010203高效利用信道资源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共享同一个信道,提高了信道资源的利用率。传输质量稳定由于每个用户分配了固定的时隙,因此可以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信号干扰,保证了传输质量的稳定性。适用于数字通信TDMA技术适用于数字通信系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数字技术相结合,实现更高效的通信。信道建立在通信开始之前,需要建立信道连接,包括信道的分配、同步等过程。数据传输在信道建立成功后,用户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在TDMA系统中,每个用户需要在分配的时隙内发送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信道释放当通信结束后,需要释放已建立的信道资源,以便其他用户可以使用该信道进行通信。信道接入流程010203177数据链路层突发格式突发格式是数据链路层中用于传输数据的基本单元,规定了数据的组织结构和传输方式。定义与目的根据不同的传输需求和场景,定义了多种突发格式,如业务突发、控制突发等。突发格式类型突发格式的设计需与物理层相协调,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突发格式与物理层关系7.1突发格式概述包含标识业务类型、长度等信息的字段,用于接收端正确解析业务数据。业务数据头结构通过优化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业务数据的传输效率包括业务数据头、业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尾等部分,用于承载具体的业务信息。业务数据组成7.2业务突发格式控制信息组成包括控制信息头、控制信息和控制信息尾等部分,用于传输控制指令和信令。控制指令的可靠性采用纠错编码、确认重传等机制,确保控制指令的可靠传输。控制信息头结构包含标识控制类型、优先级等信息的字段,确保控制指令的准确传达。7.3控制突发格式030201语音通信在语音通信中,使用突发格式传输语音数据,确保语音的清晰度和实时性。数据传输在数据传输应用中,通过突发格式实现数据的分包传输,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控制信令传输在通信系统控制过程中,利用控制突发格式传输控制信令,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管理。7.4突发格式的应用场景187.1数据链路层突发格式概述突发长度与结构数据链路层的突发格式具有固定的长度和结构,确保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步序列每个突发开始处均包含同步序列,用于接收端的时钟同步和突发检测。数据载荷突发格式中的数据载荷部分承载了实际传输的数据信息。突发格式定义控制突发数据突发其他类型突发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如信道分配、功率控制等指令,确保网络的高效运行。专门用于传输用户数据,具有高传输速率和低误码率的特点。根据系统需求,还可定义其他类型的突发,如广播突发、多播突发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突发类型与功能010203突发格式的应用与优势灵活性与扩展性通过定义不同类型的突发格式,可轻松实现多种业务的传输,同时便于未来业务的扩展。01高效性与可靠性优化的突发格式设计可提高信道利用率,降低传输时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02标准化与兼容性遵循国家标准的突发格式设计,有利于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降低运营成本。03197.2语音突发语音突发是指在TDM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传输语音信息的突发时段。它是空中接口物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语音数据在信道中的高效、准确传输。定义与作用语音突发采用特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以适应12.5kHz信道的传输特性。同时,它遵循TDMA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在同一信道上的分时复用。技术特点语音突发概述语音突发结构数据段内容数据段承载了实际的语音信息,可能采用压缩或未压缩的格式。此外,数据段还可能包含纠错码、检错码等辅助信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帧结构语音突发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帧组成,每帧包含同步头、数据段和保护间隔等部分。这种结构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同步并解码语音数据。发送端处理在发送端,语音信号首先经过模数转换,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封装和编码。完成这些处理后,语音数据被调制到射频信号上,准备通过天线发射。接收端处理在接收端,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后,经过解调、解码等过程还原出原始的语音数据。接收端还需要进行同步处理,以确保准确解码每个语音突发。语音突发传输过程传输质量评估语音突发的传输质量主要考察误码率、信噪比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语音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系统容量语音突发性能评估语音突发的设计还需考虑系统容量,即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语音数据量。合理的突发长度和编码方式可以在保证传输质量的同时,提高系统容量。0102207.3数据和控制数据帧结构定义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帧结构,包括帧头、数据载荷和帧尾等部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编码方式采用高效的数据编码方式,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降低误码率。数据传输速率规定了在不同信道条件下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数据传详细定义了控制信令的格式,包括信令类型、长度、参数等,便于接收方准确解析。控制信令格式规定了控制信令在系统中的传输方式和流程,确保信令的及时送达和正确处理。控制信令传输列举了各种控制信令的具体功能,如呼叫建立、信道分配、功率控制等,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关键支持。控制信令功能控制信令阐述了数据与控制信令之间的交互流程,包括信令的发起、响应、确认等环节。交互流程数据与控制交互明确了数据与控制信令交互的时序关系,确保各项操作能够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交互时序针对可能出现的交互异常,提供了相应的处理机制和恢复策略,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交互异常处理217.4公共广播信道突发公共广播信道突发的定义公共广播信道突发是指在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向系统中的所有用户广播信息的信道突发。该突发包含重要的系统信息、紧急通知或公共消息,确保所有用户能够同时接收并了解相关内容。优先级处理在系统中,公共广播信道突发往往被赋予较高的优先级,以确保在信道资源紧张时仍能够顺利传输。广播性质公共广播信道突发具有广播性质,即同时向系统中的所有用户发送相同的信息,无需建立单独的通信连接。高可靠性为确保重要信息的准确传达,公共广播信道突发通常具有较高的传输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公共广播信道突发的特点紧急通知在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可通过公共广播信道突发迅速向全体用户发送紧急通知,指导用户采取相应措施。公共广播信道突发的应用场景系统信息更新当系统中的重要信息发生更新,如软件版本升级、功能调整等,可通过公共广播信道突发向用户广播相关信息,确保用户及时了解并适应系统变化。公共消息发布在特定场景下,如大型活动、会议等,可通过公共广播信道突发向参与人员发布公共消息,如活动安排、注意事项等,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27.5反向信道突发反向信道突发是指移动台在反向信道上,按照规定的时隙和格式发送的数据突发。它是移动台与基站进行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传输移动台的上行业务数据、控制信息以及信令等。反向信道突发的定义反向信道突发通常由同步头、数据块以及可选的尾比特等部分组成。数据块包含移动台需要发送的实际数据,根据业务类型和控制需求的不同,数据块的内容和长度也会有所变化。反向信道突发的结构01020304同步头用于基站对移动台的信号进行同步捕获,确保数据的准确接收。尾比特则用于吸收信道中的多径干扰,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TDMA系统中,每个移动台都被分配了特定的时隙用于发送反向信道突发。反向信道突发的传输过程移动台在规定的时隙内,按照空中接口物理层的技术规范,对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和扩频处理,生成反向信道突发信号。该信号经无线信道传输至基站,由基站进行接收和解调,最终恢复出移动台发送的原始数据。反向信道突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系统的稳定运行。01这些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误码率、信号干扰比以及时间同步精度等。02误码率反映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它要求在规定条件下,反向信道突发中错误比特的比例应低于某个预定的阈值。03信号干扰比则体现了移动台在发送反向信道突发时,其信号与背景噪声及干扰信号的相对强度,它直接影响基站对信号的接收质量。04时间同步精度则要求移动台在发送反向信道突发时,能够严格遵循系统分配的时隙,以确保各移动台之间的信号不会相互干扰。05反向信道突发的性能要求238数据链路层控制信令格式信令格式定义了控制信令的组成结构,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输和解析。本规范详细阐述了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控制信令的格式要求。控制信令是数据链路层中用于管理和控制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8.1信令格式概述信令格式主要由信令头、信令体和信令尾三个部分组成。8.2信令格式构成01信令头包含信令的标识、长度等信息,用于信令的识别和定位。02信令体承载具体的控制信息,如呼叫建立、信道分配等指令。03信令尾用于信令的校验和结束标识,确保信令的完整性和可靠性。04010203控制信令在数据链路层中通过特定的时隙进行传输,确保信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接收端在收到信令后,需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解析,提取出控制信息并执行相应的操作。信令的传输和解析过程中需考虑误码纠正、检错重传等机制,提高信令传输的可靠性。8.3信令传输与解析8.4信令格式应用举例以呼叫建立信令为例,其格式包含呼叫类型、呼叫方标识、被呼叫方标识等信息。01呼叫建立信令的传输需满足实时性要求,确保呼叫能够迅速建立。02接收端在解析呼叫建立信令后,需根据信令内容执行相应的呼叫处理流程。03248.1链路控制帧结构链路控制帧的组成帧同步头用于标识链路控制帧的起始位置,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同步。控制信息字段包含链路控制所需的各类控制信息,如功率控制、时隙分配等。数据字段用于传输上层数据,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可变长度调整。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帧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链路控制帧的功能实现时隙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通过链路控制帧中的控制信息字段,对时隙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维护链路通信质量链路控制帧能够实时监测链路通信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支持多种业务模式链路控制帧的设计能够灵活支持多种业务模式,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链路控制帧的传输流程发送端生成链路控制帧发送端根据上层数据和控制需求,生成相应的链路控制帧。帧同步与发送发送端在确定的时隙内,将链路控制帧与同步头一起发送出去。接收端同步与解析接收端通过同步头准确同步链路控制帧,并解析出其中的控制信息和数据。执行相应操作接收端根据解析出的控制信息和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如调整发射功率、处理上层数据等。公共安全领域在公共安全领域,如警务、消防等,通过链路控制帧实现高效、稳定的通信,确保指挥调度的顺畅进行。交通运输行业工业自动化领域链路控制帧的应用场景在交通运输行业,如铁路、航空等,通过链路控制帧实现对列车、飞机等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调度,确保运输安全。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通过链路控制帧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258.2控制信令帧消息结构用于标识帧的起始,包含同步信息和帧类型等。帧头包含具体的控制指令,如呼叫建立、信道分配、拆线等。控制信息用于检验帧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防止传输错误。校验码控制信令帧组成010203用于信道的分配、切换和释放,确保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信道控制帧用于系统管理和维护,如用户鉴权、设备状态查询等。管理控制帧用于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包括呼叫请求、呼叫响应、呼叫确认等。呼叫控制帧控制信令帧类型传输速率根据系统需求和信道条件,设定合理的传输速率,以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传输可靠性通过采用纠错编码、重传机制等技术手段,确保控制信令帧的可靠传输,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传输方式采用规定的时分多址(TDMA)方式进行传输,确保各控制信令帧能够准确、有序地传输。控制信令帧传268.3空闲消息结构包含消息的类型、长度等基本信息,用于标识和解析消息。消息头具体包含空闲消息的内容,如信道状态、设备状态等。消息体用于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传输过程中数据未被篡改。校验和空闲消息组成传输方式空闲消息采用广播方式传输,确保网络内所有设备能够接收并解析。传输周期空闲消息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传输,以保持与网络内设备的同步。空闲消息传VS设备接收到空闲消息后,需对其进行解析并更新自身状态。异常处理若设备在接收或处理空闲消息时出现异常,需采取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接收处理空闲消息处理资源管理空闲消息能够反映信道和设备的使用情况,为系统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系统同步通过定期传输空闲消息,能够确保网络内设备的同步性,提高通信效率。空闲消息的重要性278.4多帧控制消息结构01同步头用于标识多帧控制消息的开始,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同步。多帧控制消息组成02控制信息包含多帧控制相关的参数和指令,用于指导接收端进行后续操作。03校验码用于验证多帧控制消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传输过程中未发生错误。2014多帧控制消息传输流程发送端构造多帧控制消息,并添加同步头、控制信息和校验码。发送端将构造好的多帧控制消息发送至信道,等待接收端接收。接收端检测到同步头后,开始接收多帧控制消息,并解析控制信息和校验码。接收端根据解析得到的控制信息执行相应的操作,完成多帧控制过程。04010203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多帧控制消息可用于实现语音、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传输控制。在应急通信场景下,多帧控制消息可快速建立稳定的通信连接,确保紧急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通过多帧控制消息,系统可实现对终端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多帧控制消息应用场景288.5端到端语音加密控制帧结构加密标识用于标识该帧是否为加密语音帧,确保接收端正确识别和处理。加密算法标识指明所采用的加密算法,以便接收端使用相同的算法进行解密。密钥索引提供加密密钥的索引或引用,确保发送和接收端使用相同的密钥。030201加密控制帧组成在语音数据封装成帧后,根据加密控制帧结构添加相应的加密信息,然后发送给接收端。发送端处理在接收到语音帧后,首先解析加密控制帧,根据其中的加密标识、算法标识和密钥索引等信息,对语音数据进行解密处理,还原成原始的语音信号。接收端处理加密控制帧处理流程安全性考虑010203密钥管理加密密钥的生成、分发、更新和销毁等过程需严格管理,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加密算法选择应选择经过验证的安全加密算法,并定期评估其安全性,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算法。防止重放攻击通过添加时间戳或序列号等机制,防止恶意第三方截获并重复发送加密语音帧,从而确保通信的安全性。299数据链路层分组数据协议分组数据协议目的在数据链路层上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与其他协议的关联与物理层、网络层等协议协同工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协议功能包括数据分段、重组、顺序控制、差错控制等。9.1协议概述分组数据头结构包含分组数据的标识、长度、顺序号等信息。分组数据尾结构用于标识分组数据的结束,可包含校验和等信息。数据段格式定义数据段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包括数据部分和校验部分。9.2数据链路层分组数据格式建立数据链路连接数据分段与封装在传输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协议将采取相应的异常处理机制,如重传、丢弃等。传输异常处理接收方将接收到的分组数据进行重组,并进行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数据重组与校验发送方将分组数据发送至接收方,接收方进行接收并确认。数据发送与接收通信双方进行握手,确认传输参数和协议版本。按照协议规定的数据格式,将数据分段并封装成分组数据。9.3分组数据传输过程030201传输效率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段和顺序控制机制,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差错控制机制采用先进的差错控制技术,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协议优化方向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对协议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9.4协议性能与优化309.1数据分片和重组数据分片是指将数据划分为较小的、更易于处理和传输的片段。定义降低传输错误率,提高系统可靠性,并允许并行处理多个数据片。目的通过特定的算法将数据分割成固定或可变的片段大小。实现方式数据分片的概念数据准备确定需要分片的数据类型、格式和长度。数据分片的过程01分片算法选择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分片算法,如基于大小的分片、基于内容的分片等。02分片执行按照所选算法对数据进行实际分割,生成多个数据片。03分片验证确保每个数据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便后续重组。04数据重组是指将多个数据分片重新组合成原始数据的完整形式。定义数据重组的概念恢复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以便进行后续处理或分析。目的通过特定的重组算法将分片数据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方式重新组合。实现方式数据重组的过程对每个收集到的数据分片进行验证,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验证分片根据具体需求和分片方式选择合适的重组算法。重组算法选择从各个传输节点或存储位置收集到所有的数据分片。收集分片按照所选算法对分片数据进行实际重组,生成完整的原始数据。重组执行对重组后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其与原始数据一致并可用。重组验证319.2数据头帧结构用于标识数据头帧的起始位置,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同步。帧同步字段数据头帧的组成包含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址信息,用于确定数据的传输方向。地址字段提供数据帧的传输控制信息,如帧类型、优先级等。控制字段用于检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校验字段同步与标识通过帧同步字段实现数据帧的同步,并标识出数据帧的起始位置。寻址与路由利用地址字段确定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方,实现数据的准确传输。传输控制控制字段提供了灵活的传输控制机制,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模式。错误检测通过校验字段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数据头帧的功能数据头帧的传输过程发送端将数据封装成数据帧,并添加相应的数据头帧信息。01数据帧通过空中接口进行传输,接收端根据数据头帧信息进行同步、解码和校验。02接收端成功接收并处理数据帧后,可根据需要发送应答或进行后续操作。03数据头帧结构应简洁明了,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提高传输效率。设计合理的校验机制,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头帧的设计考虑高效性灵活性控制字段应支持多种传输模式和配置选项,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可靠性扩展性数据头帧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和功能升级的需要。329.3数据帧结构用于数据帧的同步,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识别数据帧的起始位置。帧同步头指示数据帧的类型,如语音帧、数据帧、控制帧等。帧类型标识承载实际传输的数据信息,根据帧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数据载荷用于检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校验码数据帧组成数据帧长度与速率传输速率根据信道带宽及调制方式确定数据传输速率,确保数据的实时传输。标准数据帧长度定义数据帧的标准长度,以满足系统传输需求。传输过程发送端按照规定的帧结构将数据封装成帧,并通过空中接口发送给接收端。接收处理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帧后,进行同步、解码、校验等操作,以还原出原始数据。数据帧的传输与接收数据帧的应用场景语音通信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数据帧承载着语音信号,实现用户间的语音通话功能。数据传输除语音通信外,数据帧还可用于传输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通信需求。控制信令传输数据帧中可包含控制信令,用于实现系统的控制、管理、调度等功能。3310协议数据单元协议数据单元(PDU)是通信协议中用于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PDU的格式、长度、内容等由本规范详细定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解析。在本规范中,PDU特指在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单元。10.1概述201410.2PDU结构PDU由若干字段组成,包括帧头、数据载荷和帧尾等部分。帧头包含PDU的起始标识、长度等信息,用于数据的同步和定位。数据载荷承载了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其长度和格式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而定。帧尾包含校验和等附加信息,用于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校验。0401020310.3PDU类型与功能010203根据数据传输的需求和用途,PDU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控制PDU、数据PDU等。控制PDU主要用于传输控制指令和状态信息,如呼叫建立、信道分配、功率控制等。数据PDU则用于传输用户数据,如语音、短消息、图像等。04不同类型的PDU在结构、长度和字段含义上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规范进行解析和处理。在发送端,上层应用将数据封装成相应的PDU格式,并传递给物理层进行传输。上层应用根据PDU的类型和含义,对其进行解析和处理,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物理层根据信道条件和传输协议,对PDU进行调制、编码等处理,以适应无线传输环境。在接收端,物理层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操作,还原出原始的PDU数据。10.4PDU处理流程3410.1语音、通用数据和公共广播信道PDU01语音信道PDU构成语音信道PDU主要由语音数据、信道编码、同步信息等部分构成,确保语音通信的清晰度和可靠性。语音编码技术采用先进的语音编码技术,如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ACELP)等,以降低传输误差对语音质量的影响。语音活动检测(VAD)应用VAD技术,实现在语音间歇期间降低传输功率,节省系统资源。语音信道PDU0203数据传输格式通用数据信道PDU支持多种数据传输格式,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以满足多样化的通信需求。数据加密与安全提供数据加密功能,确保通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数据传输效率优化数据传输协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传输时延。通用数据信道PDU广播消息格式公共广播信道PDU主要承载广播消息,包括文本、音频等,确保广播信息的准确传达。公共广播信道PDU广播覆盖范围通过合理的信道规划和功率控制,实现广播消息在指定区域内的有效覆盖。紧急广播功能支持紧急广播功能,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发布重要信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510.2数据相关PDU定义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是通信协议中用于数据传输的基本单元。PDU定义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数据相关PDU特指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协议数据单元。数据相关PDUPDU概述数据传输PDU用于在系统中传输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的基本单元。01数据相关PDU类型数据确认PDU用于确认数据传输PDU的接收情况,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02头部信息数据载荷校验和包含PDU的类型、长度、序列号等基本信息,用于标识和解析PDU。承载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可以是用户数据、控制指令等。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在传输过程中数据未被篡改或损坏。数据相关PDU结构010203PDU传输通过空中接口,将数据相关PDU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PDU确认与重传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确认PDU的发送与接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若传输失败,则进行数据重传。PDU解析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相关PDU进行解析,提取出数据内容并进行后续处理。PDU封装在发送端,将数据内容按照规定的格式封装成数据相关PDU。数据相关PDU处理流程3610.3数据链路层信息单元编码信息单元类型与格式信息单元类型数据链路层信息单元包括控制信息单元、数据信息单元以及填充信息单元等。信息单元格式每种信息单元都具有特定的格式,包括帧头、数据部分和帧尾等,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输。编码规则数据链路层信息单元采用特定的编码规则,如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编码方法根据信息单元的类型和格式,采用相应的编码方法,如二进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编码规则与方法传输效率与性能优化针对数据链路层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相应的性能优化措施,如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以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性能优化通过优化信息单元的编码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减少误码率和传输时延。传输效率兼容性数据链路层信息单元编码需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以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互操作性通过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和接口协议,不同设备可以实现无缝的互操作,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兼容性与互操作性37附录A(规范性附录)定时器定义T1定时器描述T1定时器用于控制信道扫描过程中的时间间隔。触发条件当设备启动或重新进行信道扫描时,T1定时器被触发。操作在T1定时器运行期间,设备会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信道扫描,以寻找可用的通信信道。超时处理若T1定时器超时,则设备会停止信道扫描,并转入下一阶段。T2定时器用于控制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时间间隔。当设备成功建立通信连接并开始数据传输时,T2定时器被触发。在T2定时器运行期间,设备会按照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以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若T2定时器超时,则设备会判断为数据传输异常,并采取相应的错误处理机制。T2定时器描述触发条件操作超时处理T3定时器T3定时器用于控制通信连接的空闲等待时间。描述当通信连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数据传输时,T3定时器被触发。若T3定时器超时且仍无数据传输需求,则设备会主动释放通信连接,以节省系统资源。触发条件在T3定时器运行期间,设备会保持通信连接处于空闲状态,等待进一步的数据传输指令。操作01020403超时处理触发条件当通信过程开始时,T4定时器被触发。超时处理若T4定时器超时,则设备会强制终止整个通信过程,并报告通信失败。操作在T4定时器运行期间,设备会监控整个通信过程的进度,包括信道扫描、数据传输等各个阶段。描述T4定时器用于控制整个通信过程的总时长。T4定时器38A.1信道活动监听定时器T_ChMonTo监听信道活动状态该定时器用于在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监听信道的活动状态,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触发信道切换当定时器达到设定的时间阈值时,若当前信道处于非活动状态,系统将触发信道切换机制,寻找可用的活动信道进行通信。定时器作用根据系统实际需求和通信环境,合理设置T_ChMonTo的时间阈值,以平衡信道资源的利用和通信效率。合理设置时间阈值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根据信道的使用情况和通信负载动态调整T_ChMonTo的设定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需求。动态调整策略定时器设置原则与信道切换定时器协同工作T_ChMonTo通常与信道切换定时器(如T_ChSwTo)协同工作,共同实现信道的动态管理和优化。相互影响与制约T_ChMonTo的设定值需考虑与其他相关定时器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以确保整个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与其他定时器的关系定时器实现与性能评估性能评估指标评估T_ChMonTo性能的指标主要包括定时器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等,这些指标将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实现方式T_ChMonTo可通过软件或硬件方式实现,具体实现方式需根据系统架构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39A.2信道活动同步定时器T_ChSyncTo010203信道活动同步定时器(T_ChSyncTo)是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该定时器用于确保信道活动的同步性,以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T_ChSyncTo的作用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信道活动的同步操作。定时器概述启动条件当信道被激活或需要进行同步操作时,T_ChSyncTo定时器将被启动。运行过程定时器启动后,将按照预设的时间间隔进行计时,同时监测信道活动的状态。终止条件当信道活动达到同步状态或定时器达到预设的超时时间时,T_ChSyncTo定时器将终止。定时器操作流程根据系统需求和信道特性,合理设置T_ChSyncTo定时器的时长,以确保同步操作的顺利完成。定时时长若定时器在预设时间内未达到同步状态,则触发超时处理机制,进行相应的错误处理或重试操作。超时处理定时器参数设置信道切换在信道切换过程中,T_ChSyncTo定时器可确保新信道与原信道在切换过程中的同步性。系统维护在系统维护或升级过程中,通过调整T_ChSyncTo定时器的参数,可实现对信道活动的精确控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时器应用场景40A.3移动台不活动定时器定义移动台不活动定时器是指在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监测移动台在特定时间内是否处于活动状态的一种计时机制。作用定义与作用该定时器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系统资源分配,当移动台长时间无通信活动时,系统可将其判定为不活跃状态,从而释放相关资源以供其他用户使用。0102VS在移动台开机或重新入网时,系统会为其分配一个初始的不活动定时器值,该值通常根据系统负载和用户需求进行设定。动态调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移动台的实际通信情况,系统可动态调整不活动定时器的时长,以实现更精细的资源管理。初始设置定时器设置与调整当移动台在设定的不活动定时器时长内未进行任何通信活动时,系统会判定该移动台已超时。超时判定一旦判定移动台超时,系统将释放该移动台所占用的信道、时隙等资源,以确保这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资源释放定时器超时处理注意事项与异常情况处理异常情况处理若移动台因故障或其他原因长时间无法正常通信,系统应能够检测到这一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如发送告警信息或进行故障排查等。注意事项在设置和调整不活动定时器时,需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用户体验和资源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避免设置不当导致的问题。41A.4信道挂起时间T_ChHt信道挂起时间是指在一个TDMA帧中,从信道被挂起到信道重新变为可用状态所需的时间。该时间参数用于确保在信道挂起期间,系统能够完成必要的处理,如信道状态检测、资源回收等。信道挂起时间的定义信道挂起时间的作用信道挂起时间能够避免在信道切换或重新分配过程中产生冲突,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合理的设置信道挂起时间,可以优化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信道挂起时间的设置原则信道挂起时间的设置应综合考虑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处理能力以及信道资源状况等因素。在满足系统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信道挂起时间,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信道挂起时间与TDMA帧结构、时隙分配等参数紧密相关,共同影响着系统的通信性能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信道挂起时间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与其他参数的关系42A.5监听定时器T_Monitor定义监听定时器T_Monitor是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监听信道状态的定时器。01定义与作用作用确保移动台在特定时间内监听控制信道,以接收可能的呼叫或系统信息更新。02定时器启动条件移动台处于空闲状态,未进行任何呼叫或服务。移动台根据系统参数配置,在指定时刻启动监听定时器。““定时器超时若达到设定的监听时长而未接收到任何呼叫或信息,定时器将超时,移动台可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电量。定时器启动当满足启动条件时,移动台启动T_Monitor定时器,并开始监听控制信道。监听持续在定时器运行期间,移动台持续监听控制信道,以接收可能的呼叫或系统信息。定时器操作流程T_Monitor的时长可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调整,以平衡移动台功耗和呼叫接收性能。参数配置较短的T_Monitor时长可降低移动台功耗,但可能增加呼叫接收的延迟;较长的时长可提高呼叫接收的及时性,但会相应增加功耗。性能影响参数配置与性能影响43A.6TXCC定时器T_TxCCTXCC定时器(T_TxCC)是基于12.5khz信道的时分多址(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定义与概述该定时器用于控制和管理发射机(TX)在通信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和同步。T_TxCC确保各个终端在规定的时隙内进行数据传输,避免相互干扰,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T_TxCC定时器根据系统设定的时隙分配方案,确定每个终端的发射时间。定时器通过精确的计时和同步机制,确保所有终端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从而实现高效的时分多址通信。在每个分配的时隙内,终端被允许进行数据传输,而在非分配时隙内则保持静默,以避免对其他终端造成干扰。工作原理T_TxCC定时器采用高精度计时技术,确保时隙分配的准确性。高精度计时根据系统需求,可以灵活配置时隙的数量和分配方案,以满足不同通信场景的需求。灵活配置通过精确的控制和同步机制,T_TxCC定时器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通信故障的风险。稳定性与可靠性技术特点通过合理的时隙分配和管理,T_TxCC定时器提高了信道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通信成本,同时保障了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应用场景与意义T_TxCC定时器广泛应用于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如公共安全、应急通信、铁路通信等领域。在这些场景中,多个终端需要共享有限的信道资源,而T_TxCC定时器能够确保各终端在有序、高效的方式进行通信。01020344A.7同步唤醒定时器T_SyncWu同步唤醒定时器(T_SyncWu)是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同步唤醒的定时器。定义确保系统中的各个终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点被唤醒,以维持整个通信系统的同步性和稳定性。作用定义与作用T_SyncWu具备高精度的定时功能,能够确保各个终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唤醒操作。高精度定时在满足定时精度的同时,T_SyncWu还采用了低功耗设计,以延长终端的使用时间。低功耗设计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T_SyncWu的定时参数可以进行灵活配置,以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灵活配置技术特点实现方式通过软件对硬件进行精确控制,实现T_SyncWu的定时唤醒功能。软件需要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定时唤醒的准确性。软件控制T_SyncWu的实现需要硬件的支持,包括高精度时钟源、定时器电路等。硬件支持应用场景T_SyncWu广泛应用于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各个终端中,如手持台、车载台等。这些终端在休眠状态下,依靠T_SyncWu进行定时唤醒,以维持与整个通信系统的连接。意义通过T_SyncWu的应用,可以确保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各个终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点被唤醒,从而保持整个系统的同步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保障通信的顺畅进行、提高通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T_SyncWu的低功耗设计还有助于延长终端的使用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应用场景与意义45A.8TXCC时隙定时器T_TxCCSlot定义TXCC时隙定时器(T_TxCCSlot)是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和管理发射(TX)公共控制信道(CC)时隙的定时器。作用确保在TDMA帧结构中,每个TXCC时隙能够准确、有序地进行数据传输,避免时隙冲突和混乱。定义与作用灵活性根据系统需求,可以动态调整T_TxCCSlot的时长,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稳定性在复杂电磁环境下,T_TxCCSlot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确保通信的可靠性。高精度计时T_TxCCSlot具备高精度计时能力,能够确保每个时隙的精确起始和结束时刻。技术特点硬件支持通过专用硬件定时器实现T_TxCCSlot的计时功能,确保计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实现方式软件配置在系统软件中对T_TxCCSlot进行配置和管理,包括时长设置、启动与停止控制等。同步机制与系统中的其他定时器保持同步,确保整个通信系统的时序一致性。应用场景T_TxCCSlot广泛应用于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特别是需要精确控制和管理TXCC时隙的场景。影响T_TxCCSlot的性能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如果T_TxCCSlot出现故障或配置不当,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管理。应用场景与影响46A.9空闲搜索定时器T_IdleSrch010203空闲搜索定时器(T_IdleSrch)是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该定时器用于在空闲状态下,控制移动台进行信道搜索的时间间隔。合理设置T_IdleSrch能够平衡移动台功耗和系统接入性能。定时器概述定时器工作原理010203当移动台处于空闲状态时,启动T_IdleSrch定时器。定时器超时后,移动台将执行一次信道搜索,以检测可用的控制信道。搜索完成后,移动台将根据搜索结果更新相关信息,并重置T_IdleSrch定时器,等待下一次搜索。T_IdleSrch定时器的参数设置需综合考虑系统容量、移动台功耗以及信道环境等因素。设置过短的T_IdleSrch可能导致移动台功耗增加,而设置过长则可能影响系统接入性能。通常,系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功耗平衡。定时器参数设置010203定时器应用场景此外,T_IdleSrch定时器还可以与其他定时器协同工作,共同实现系统的优化和稳定运行。通过合理设置该定时器,可以确保移动台在及时检测到可用信道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功耗。在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T_IdleSrch定时器广泛应用于移动台的空闲状态管理。01020347A.10随机退避定时器T_Holdoff定义与作用定义随机退避定时器(T_Holdoff)是TDMA系统中用于控制信道访问冲突的一种机制。作用当设备在尝试接入信道时遇到冲突,T_Holdoff能够随机延迟设备的下一次尝试,以减少连续冲突的可能性。启动条件设备在发送数据前会监听信道,若检测到冲突(如同时有多个设备发送数据),则启动T_Holdoff定时器。定时器值设置定时器的值通常是一个随机数,以确保不同设备在退避时间上不会再次产生冲突。退避过程设备在T_Holdoff定时器运行期间会暂停发送尝试,直到定时器到期,然后再次尝试接入信道。020301工作原理技术特点通过合理的退避策略,能够显著降低信道访问冲突的概率,提高系统吞吐量。效率提升T_Holdoff的值可根据系统负载和冲突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灵活性高密度部署在设备密集部署的场景中,T_Holdoff能够减少因设备间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通信失败。突发数据传输对于需要频繁进行突发数据传输的应用,T_Holdoff能够提供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应用场景48A.11应答等待定时器T_AckWait定义应答等待定时器(T_AckWait)是指在TDMA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发送数据单元后等待接收应答信号的时间长度。作用确保数据单元在传输过程中,接收方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并返回应答,从而维护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定义与作用合理设置时间长度T_AckWait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系统传输延迟、处理时间等因素,确保接收方有足够的时间处理数据并返回应答。避免过长或过短定时器设置原则定时器设置过长可能导致通信效率降低,而设置过短则可能导致应答丢失,影响通信质量。0102启动定时器在发送数据单元后,启动T_AckWait定时器。定时器操作流程等待应答在定时器运行期间,持续监听接收方的应答信号。处理应答或超时若在规定时间内接收到应答信号,则终止定时器并继续后续通信流程;若超出定时器设定时间仍未收到应答,则触发超时处理机制。VS通过合理设置T_AckWait,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得到及时应答,降低数据丢失或传输错误的风险。优化系统性能根据系统实际情况调整定时器参数,可在保障通信质量的同时,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提高通信可靠性定时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49附录B(规范性附录)常量定义01信道间隔规定了相邻信道之间的频率差,确保各信道间的互不干扰。频率相关常量02信道带宽定义了单一信道的频率范围,对信号传输的速率和容量具有重要影响。03载波频率容差允许载波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偏差,以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规定了TDMA系统中每个时隙的持续时间,是时分复用的基础。时隙时长定义了时隙的排列方式,包括帧长、时隙数等,确保数据的有序传输。帧结构要求系统各部分在时间上保持高度同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接收和发送。同步精度时间相关常量010203定义了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传输速率调制方式误码率规定了信号的调制方法,包括调幅、调频、调相等,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抗干扰能力。是衡量数据传输准确性的重要指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错误传输的比特数与总比特数的比值。数据传输相关常量系统容量表示系统能够支持的最大用户数量,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覆盖范围定义了通信系统的有效传输距离,受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安全性要求确保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非法接入和信息泄露。030201系统参数相关常量50B.1默认门限值N_RssiLo010203N_RssiLo是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的低门限值。该值用于判断接收到的信号是否低于某个预设的阈值,从而触发相应的处理机制。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N_RssiLo的合理设置对于确保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定义与概述N_RssiLo的设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道环境、设备性能以及系统要求等。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N_RssiLo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通信效果。调整N_RssiLo时,需综合考虑信号覆盖范围、误码率以及系统容量等指标。N_RssiLo与接收信号强度的高门限值(如N_RssiHi)共同构成了信号强度的判断范围。与其他门限值的关系当接收信号强度低于N_RssiLo时,系统可能会采取降低数据传输速率、请求重传或其他措施来保障通信的可靠性。在某些场景下,N_RssiLo还可能与其他门限值(如信噪比门限等)联合使用,以实现更复杂的通信控制策略。51B.2唤醒重传次数N_Wakeup定义与概述作用与重要性唤醒重传次数是确保系统可靠性与通信效率的关键参数,它直接影响到终端设备的响应速度、功耗以及整体通信性能。唤醒重传次数指在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当终端设备处于休眠状态时,为成功唤醒设备并建立通信链路,所需进行的唤醒信号重传的次数。技术规范与要求系统兼容性唤醒重传次数的设置需考虑系统的兼容性,确保不同厂商、型号的终端设备能够在统一的唤醒机制下协同工作。标准规定根据GB/T34991-2017标准,唤醒重传次数N_Wakeup的具体数值与实现方式需满足系统设计与应用需求,确保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可靠唤醒终端设备。唤醒策略选择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与需求,选择合适的唤醒策略,如定时唤醒、事件触发唤醒等,以减少不必要的功耗与通信开销。01实现与优化重传机制优化针对可能出现的唤醒失败情况,设计高效的重传机制,包括重传间隔、重传次数等参数的优化,以提高唤醒成功率并降低对系统资源的占用。02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与流程,对唤醒重传次数进行实际测试,以验证其性能与可靠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唤醒成功率、响应时间、功耗等多个方面对唤醒重传次数进行综合评估,为后续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持。评估指标测试与评估52B.3数据段的最大长度N_DfragMaxN_DfragMax指的是在TDM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中,单个数据段所允许的最大长度。定义该参数限制了数据段的大小,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作用N_DfragMax与信道带宽、时隙分配以及系统吞吐量等关键性能指标密切相关。相关性定义与概述N_DfragMax的具体数值通常基于系统设计需求、信道条件以及传输效率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计算。计算方法在确定N_DfragMax时,需参考相关通信标准、系统性能指标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依据计算方法与依据信道质量、传输速率、时隙长度等都会对N_DfragMax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