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 论文_第1页
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 论文_第2页
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 论文_第3页
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 论文_第4页
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圆锥曲线问题的优化解法有关直线斜率之和(积)为定值的问题摘要:研究圆锥曲线中因动直线而产生与斜率有关的定值问题,涉及斜率之和、斜率之积两类定值问题。关键词:圆锥曲线直线斜率定值根据新课程标准,近年来,解析几何考察直线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较多,常常与三角、向量、函数导数、不等式等知识相结合,求解弦长M、面积S,直线斜率K等几何特征量的最值与定值问题,而定值问题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圆锥曲线中有关直线斜率之和(积)为定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很多,但出发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把几何问题进行代数化;二是解法的优化设计和运算的简化措施。详细来说要回归定义,彰显本质;然后巧设方程,优化解法;整体代换,简化计算。为此本文以两道解析几何题目的教学为例,介绍一系列斜率之和(积)为定值的方法,供参考。一斜率之和为定值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为,且过点A(2,1).若P,Q是椭圆C上的两个动点,且使∠PAQ的角平分线总垂直于x轴,试判断直线PQ的斜率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此题是一道把直线和圆锥曲线结合到一起的综合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要把题目中的思想提炼出来还是不容易的。解:方法一:因为椭圆C的离心率为,且过点A(2,1),所以,解得,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因为∠PAQ的角平分线总垂直于x轴,所以PA与AQ所在的直线关于直线x=2对称(从这里提炼出两条直线的倾斜角是互补的).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则直线AQ的斜率为-k.所以直线PA的方程为y-1=k(x-2),直线AQ的方程为y-1=-k(x-2).由得①∆因为点A(2,1)在椭圆C上,所以x=2是方程①的一个根,则,所以同理,所以又,所以直线PQ的斜率,所以直线PQ的斜率为定值,该值为.方法一分析,解法说明解法1利用“斜率互为相反数”这一条件,设出两条直线方程,得出坐标,然后求出所求直线斜率,这类方法比较直接;当然也可以先设出所求直线方程,再借助“斜率互为相反数”这一条件建立等式,通过研究恒等式求出定值。是大部分学生会采用的方法,这是最直接的利用直线与椭圆方程联立,由韦达定理得出x1+x法二:因为椭圆C的离心率为,且过点A(2,1),所以,解得,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x28+直线PQ不过(2,1)故直线PQ可设:mx−2设点∠PAQ的角平分线总垂直于x轴,所以PA与AQ所在的直线关于直线x=2对称.设直线PA的斜率为k1,则直线AQ的斜率为k2.k1=k1+k2=化为(x−2+2)28+(y−1+1)22化(x−2)m直线方程与椭圆联立:“1”的整体代换进行齐次化(x−2)1两边同时除以x−21巧妙之处在于发现PA的斜率为k1、直线AQ的斜率为k1k1+k2=−n代入直线方程:−此时直线斜率为1例2(2017全国卷)设A,B为曲线C:y=x求直线AB的斜率;设M为曲线C上一点,C在M处的切线与直线AB平行,且AM⊥BM,求直线AB的方程。分析:设Ax1,y1kAM解:(1)略解,得直线AB的斜率为1(2)设M(xM,yM),由y'=设直线AB的方程为m(x−2)+n(y−1)=1,因为直线AB的斜率为1,易得m=-n由y=x24,变形为(y−1+1)=4(y−1)=联立直线AB,齐次化得4y−14n(y−1)2得:4n因为AM⊥BM,所以kAM4m−4n=−1,联立m=−n4m−4n=−1,求得m=−m(x−2)+n(y−1)=1,得直线AB得方程为x−y+7=0.重心放在过程分析上,针对题目中每一个环节反复地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会独立思考、真正会解题的能力。重点从转化和运算这两个方面,进而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重点,特别强调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运算途径,不断优化自己的运算策略,从而形成较为简洁的运算思路.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想、多算,不断渗透数学直观感受、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技巧、数学运算等众多数学核心素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首先,学生是学习及认识的主体;其次,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我认为,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前提,导学分析得当是关键.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我们遇到的圆锥曲线中的斜率概念是核心概念,它用代数形式刻画了直线的位置,大多圆锥曲线的性质都涉及斜率.其中,斜率之和(之积)为定值的问题在教材中经常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但并没有“点破”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本质规律,我们都知道要“用教材教”,那么,面对“还在迷惑”的学生,教师应如何设计,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去探索,去一步步拨开迷雾,发现题目中隐藏的真相?结合实际中的教学尝试和教学反思,认为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1.将火力集中在题目的中心思想上去,不能“灵机一动”斜率之积为定值的问题并不是教材所给的教学内容,将这个问题渗透在平常的圆锥曲线教学中,碰到相关的问题时想到了就提一下,结果造成大面积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知识框架凌乱,碰到类似问题也不懂得应用.容易出现教师自己感觉讲了很多遍,但学生还是不清楚,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与其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还不如集中精神,设计好一系列相关问题,所以教学中要花费两课时的时间去给学生渗透,让学生得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而在平常碰到类似问题时,则适当点拨提醒,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新性质解决问题.2.要“铺设台阶”,不要“一步登天”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圆锥曲线问题难度较大,不少学生经常逃避这类问题,因此在设计斜率之和(之积)为定值的问题时,从教材中的问题抛砖引玉提出,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采用问题链的形式,多铺设几个台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跟上步骤,也保持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笔者反对过早提出总结性的结论,因为这样做会让学生缺乏逐渐发现、逐渐认识的过程,摆在学生面前的性质结论只会成为空洞的、冷漠的一堆数学符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也反对不顾学生的理解水平,拔高结论的理解层次.例如,本文所提的斜率之积问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是几何中的仿射变换问题,但这对许多学生(个别尖子生除外)来说,不但超出了理解水平,增加了学习负担,还影响了其继续学好解析几何的信心.笔者认为,通过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设计好问题,让学生积极尝试,发现性质,并能用类比圆的思想来理解和记忆椭圆和双曲线中的新性质,就可以了.3.要“前后类比”,不要“顾此失彼”圆锥曲线中斜率之积为定值的性质比较多,椭圆和双曲线中都有性质,并且既有弦的情形,又有切线的情形,倘若不注意,不从诸多性质的内在关联和难易变化中精心设计问题的顺序排布,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顾此失彼,也记不牢.特别是圆锥曲线中斜率之积问题的专题教学存在学习难度较大、结论较多情况,所以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强调.(2)宜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3)引导学生从一般和特殊的联系观点来思考问题.(4)应注重学习的螺旋式上升,避免揠苗助长.圆锥曲线中斜率之和(之积)为定值的问题属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预设得再好,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困难.预设问题碰到学生冷场时,可以适当调整问题难度,退到较为简单的特殊情形,唤醒学生的思维,等待学生意识到前后两个问题间存在某种关联时,再次对原预设问题进行攻坚突破,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当然,若是退一步,学生还接受不了,则应战略性地放弃,将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其他问题的突破上,因为有舍才有得.例如,在本课例的设计中,部分例题和变式题的难度较大,部分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很正常,可以先放一放,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再慢慢消化,融会贯通[1]傅毓涛,郭守静.指向核心素养的解题策略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