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27840-202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_第1页
(高清版)GBT 27840-202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_第2页
(高清版)GBT 27840-202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_第3页
(高清版)GBT 27840-202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_第4页
(高清版)GBT 27840-202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代替GB/T27840—201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840—2021 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要求 25底盘测功机试验 26模拟计算法 57输出结果 8附录A(规范性)试验报告(底盘测功机法) 附录B(规范性)试验报告(模拟试验法) 附录C(规范性)行驶阻力测定及在底盘测功机上的模拟 附录D(规范性)试验记录表格 附录E(规范性)重型商用车辆行驶阻力系数推荐方案 附录F(规范性)底盘测功机技术特性 附录G(资料性)模拟计算法流程图 附录H(规范性)输入和输出文件格式 I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27840—201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与GB/T27840—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更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b)更改了“术语和定义”中的引导语(见第3章,2011年版的第3章),删除了术语“燃料消耗量模拟计算方法”(见2011年版的3.4)、“C-WTVC循环”(见2011年版的3.3);c)增加了试验循环相关内容(见4.d)删除了车辆最低磨合里程要求(见2011年版的5.1.1);e)增加了行驶阻力确定替代方法的相关内容(见5.2、6.3.2、附录E、H.1.2);f)更改了“底盘测功机法”的相关要求(见5.3,2011年版的5.3);h)更改了底盘测功机试验、模拟计算“换挡策略”规定(见5.4.6、6.6,2011年版的5.4.7、6.6);i)更改了试验偏差时间的累计值要求(见5.5.1,2011年版的5.5.1);j)更改了碳平衡法燃料消耗量计算公式以及质量法、容积法燃料消耗量计算基准温度(见5.6.2,2011年版的5.6.2);k)删除了市区、公路和高速部分的特征里程分配比例及综合燃料消耗量计算公式(见2011年版1)删除了扭矩富余率估测值(见2011年版的6.6.2、表4);m)更改了“燃料消耗量计算”要求(见6.7,2011年版的6.7、6.8);n)增加了“输出结果”一章(见第7章);o)更改了“试验报告(底盘测功机法)”中行驶阻力和试验结果的内容(见A.3、A.5,2011年版的p)更改了“试验报告(模拟试验法)”的内容(见B.4、B.6,2011年版的B.3.4、B.3.5、B.4);q)更改了底盘测功机试验序号(见表D.2,2011年版的D.2);r)删除了“C-WTVC循环”相关数据(见2011年版的附录F);s)更改了“输出文件”的内容(见H.2.2,2011年版的H.2.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现代商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Ⅱ有限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戴姆勒(中国)商用车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雷诺(北京)汽车有限公司、菲亚特动力科技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本文件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本文件规定了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的测量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3500kg的燃用汽油和柴油的商用车辆,包括货车、半挂牵引车、普通客车、自卸汽车和城市客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可参照自卸汽车相关测量方法,其他专用运输车可参照货车相关测量方法执行。本文件不适用于专用作业汽车,包括厢式专用作业汽车、罐式专用作业汽车、专用自卸作业汽车、仓栅式专用作业汽车、起重举升专用作业汽车及特种结构专用作业汽车等。本文件不适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13—2008系列1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12534—1990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17350专用汽车和专用挂车术语、代号和编制方法GB17691—2018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T18297—2001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T38146.2—2019中国汽车行驶工况第2部分:重型商用车辆3术语和定义GB/T3730.1、GB/T15089、GB/T17350及GB/T38146.2—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基本型车辆basicvehicletype由车辆生产企业作为基本型申请的车辆。变型车辆variantofavehicletype在已批准基本型基础上修改设计或变更结构配置形成的新车型。车辆行驶过程中移动部分和转动部分所对应的惯性质量。24总体要求4.1基本型车辆应采用底盘测功机法确定燃料消耗量,并在附录A规定的试验报告中注明为基本型。4.2变型车辆应由车辆生产企业选择采用底盘测功机法或模拟计算法确定燃料消耗量,在附录A或附录B规定的相应试验报告中注明该变型车辆对应的基本型并提交基本型车辆的燃料消耗量试验报告。4.3应按照GB/T38146.2—2019中附录A规定的中国重型商用车辆行驶工况(CHTC)测量车辆的燃料消耗量。其中:a)货车采用CHTC-LT(最大设计总质量GVW≤5500kg)或CHTC-HT(GVW>5500kg)行驶工况;b)普通客车采用CHTC-C行驶工况;c)半挂牵引车采用CHTC-TT行驶工况;d)自卸汽车采用CHTC-D行驶工况;e)城市客车采用CHTC-B行驶工况。4.4采用底盘测功机法确定燃料消耗量时,车辆生产企业应将一辆代表被试车型的车辆提交给负责型式试验的检验机构。在试验期间,检验机构应确认车辆排放状况符合相应排放标准的整车排放试验限值要求。5底盘测功机试验5.1车辆准备试验车辆应经过不超过10000km的磨合。试验轮胎应为该车型厂定原装轮胎;如果该车型可选装几种不同规格的轮胎,则应从中选择滚动阻力最大的一种进行试验。试验开始前,应对照轮胎最大试验载荷和最高试验车速按车辆生产企业的建议对轮胎进行充气。轮胎花纹深度应为初始花纹深度的90%~50%,也可采用与车辆同时磨合过的新轮胎5.2行驶阻力的确定按附录C测定车辆行驶阻力,按附录D的规定记录试验用车辆参数和试验数据。若车辆生产企业同意,可按照附录E规定的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作为替代方法确定行驶阻力。5.3底盘测功机法5.3.1底盘测功机及相关试验装置5.3.1.1底盘测功机应能准确模拟车辆的道路行驶阻力、加减速工况和试验车辆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下的当量惯量。底盘测功机技术特性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注:对于半挂牵引车,本文件中最大设计总质量指汽车列车最大质量。5.3.1.2测量系统应能分别测量CHTC行驶工况各速度区间的燃料消耗量。CHTC行驶工况数据见GB/T38146.2—2019附录A。35.3.1.3根据燃料消耗量计量方法的不同,相关的计量设备应满足下述精度要求。a)采用流量计(质量法或容积法)测定燃料消耗量时,测量精度不低于0.5%。b)采用质量法测定燃料消耗量时,向发动机供应燃料的装置应满足:1)测量精度不低于0.5%;2)车辆燃料记录装置不对发动机正常工作造成影响;3)对燃料温度影响的偏差不大于±5℃。注:为方便试验操作,可设置燃油管路切换系统,通过专门的阀门使燃油从正常的供油管路迅速流入测量管路。改变燃油方向的操作应在0.2s内完成。c)采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时,排放物测量要求应符合GB17691—2018附录C的规定。5.3.2试验室环境条件5.3.2.1环境温度应在5℃~35℃之间,推荐环境温度为23℃±5℃;实际环境温度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5.3.2.2相对湿度应小于95%。5.3.2.3大气压力应处于91kPa~104kPa之间。5.3.3.1试验用燃料应符合车辆生产企业规定,采用符合GB18352.6—2016附录K要求的基准燃料或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规定的市售车用燃料。5.3.3.3采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时,假定汽油和柴油的氢-碳比分别为1.85和1.86。5.4试验规程5.4.1按C.2.2.1放置车辆并连接燃料流量计、排气取样系统等测试设备,确认燃油管路无泄漏且可正常运行。5.4.2按C.2.2或C.3.2调整底盘测功机。5.4.3试验时,只允许为驱动车辆所必需的设备工作。车辆载荷状态应确保车辆在试验过程中不打滑。对牵引车,应在鞍座位置垂直加载。注:如试验部门能证明不会出现明显影响测量结果的打滑现象,经车辆生产企业同意后可不加载。5.4.4将底盘测功机设置为道路阻力模拟模式,并连接好数据采集系统和司机辅助驾驶系统。5.4.5试验时,同步运行道路模拟冷却风机、车速和时间记录仪等相关设备。正式试验前,宜进行1~2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或采用其他方法对试验车辆和底盘测功机进行充分预热。5.4.6试验时,换挡策略应由车辆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共同确定;若车辆进行了模拟计算法测试,计算得到的换挡点可作为底盘测功机法测试参考。下列款项可用于换挡策略的确定:a)应根据车辆特点选择相应挡位,换挡过程应迅速平稳;b)当车辆在某一较高挡位下不能达到CHTC行驶工况规定车速且速度偏差超过5.5.1规定值时,可降低一挡继续试验,并在车辆重新进入能使用较高挡位行驶的匀速状态时再次换入较高挡位进行试验;c)具有节能驾驶指示功能的车辆,可根据相应指示进行换挡操作。5.4.7减速行驶时,应适当放开加速踏板,继续保持离合器接合状态,直至试验车速降至该挡位最低稳定车速时再分离离合器、降挡或停车。必要时,可使用车辆的制动器及辅助制动装置进行减速。5.4.8车辆试验应运行三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并在每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结束后分别记录试验结果。45.4.9在相邻的两个完整CHTC行驶工况之间,车辆及相关设备应继续运行或采用其他方法以保持热机状态。5.5试验偏差5.5.1试验过程中,车辆实际运行状态应与CHTC行驶工况基本一致,其速度最大偏差为±3km/h,超过速度偏差的单次时间不应大于2s,累计时间不应大于15s。5.5.2当试验车辆不能达到CHTC行驶工况要求的加速度或试验车速时,应将加速踏板完全踩到底,该操作不计入超过速度偏差的单次或累计时间;当试验车辆不能达到CHTC行驶工况规定的减速度或试验车速时,应完全作用制动踏板或采用其他减速措施直至车辆运行状态再次回到CHTC行驶工况规定的偏差范围内,该操作计入超过速度偏差的单次或累计时间。任何超过行驶工况偏差的状况都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5.6数据处理与试验结果5.6.1数据采集与处理步骤5.6.1.1数据记录可通过自动采集系统或手工方式进行。注:自动采集系统应能以不小于1Hz的采集频率实时连续记录燃料消耗量和燃料温度。5.6.1.2每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结束时,应存储车速等运行结果,并按5.6.2和5.6.3所述的方法计算CHTC行驶工况各速度区间和综合燃料消耗量。5.6.2燃料消耗量的计算5.6.2.1采用碳平衡法确定燃料消耗量按公式(1)或公式(2)计算燃料消耗量Q:a)对于装备汽油机的车辆:b)对于装备柴油机的车辆: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P——基准温度15℃下的燃料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升(kg/L)HC——测得的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CO——测得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CO₂——测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克每千米(g/km)。5.6.2.2采用质量法确定燃料消耗量按公式(3)计算燃料消耗量Q:………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Mrc——燃料消耗量测量值,单位为千克(kg);km);5GB/T27840—2021D——试验期间的实际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P₈——基准温度15℃下的燃料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升(kg/L)。5.6.2.3采用容积法确定燃料消耗量按公式(4)计算燃料消耗量Q: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V₁.——燃料消耗量(体积)测量值,单位为升(L);α——燃料容积膨胀系数,α=10-3/℃;Tp——燃料平均温度,单位为摄氏度(℃):采用手工记录时,应为每次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在容积测量装置上读取的燃料温度的算术平均值;采用自动采集系统记录时,应为记录结果的算术平均值;D——试验期间的实际行驶距离,单位为千米(km)。5.6.3综合燃料消耗量的确定5.6.3.1按公式(5)计算三次试验结果的第95百分位分布的标准差σ,并将三次测量结果中最大燃料消耗量与最小燃料消耗量之差(△Qmx)与σ值进行比较:a)如△Qmx不大于σ,则视为通过重复性检验;b)如△Qmx大于σ,则视为没有通过重复性检验。σ—-第95百分位分布的标准差,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Q——三次试验所测得燃料消耗量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5.6.3.2按5.6.3.1对三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的燃料消耗量进行重复性检验:a)如通过重复性检验,则应计算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分别作为CHTC行驶工况各速度区间和综合燃料消耗量;b)如没有通过重复性检验,则应采用燃料消耗量较高的两个完整的CHTC行驶工况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分别计算CHTC行驶工况各速度区间和综合燃料消耗量。6模拟计算法6.1算法模拟计算法以汽车发动机万有特性试验数据为基础,将整车、变速器、轮胎等关键参数输入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试验车辆在CHTC行驶工况下的运行状态,计算试验车辆的燃料消耗量。模拟计算法的流程图参见附录G。6.2输入参数6.2.1应输入的整车参数包括:a)车辆类型;6GB/T27840—2021b)整车整备质量;c)最大设计总质量;d)最大设计载质量;e)最大设计牵引质量(仅适用于半挂牵引车);f)额定载客人数(含驾驶员);g)驱动型式;h)轴数(对于半挂牵引车指汽车列车轴数)。6.2.2应输入的发动机参数包括:a)发动机万有特性,应按GB/T18297—2001中8.5进行测定。试验时,应在发动机正常转速范围内、从不超过最大扭矩的10%开始至最大扭矩之间尽可能均匀地选取至少81个数据点测定燃料消耗量;额定转速、怠速转速及怠速转速以上200r/min为必取转速,各转速下不超过最大扭矩的10%和最大扭矩是必取点;b)发动机反拖扭矩,应按GB/T18297—2001中8.5进行试验准备、按8.7进行测定。试验时,应在发动机怠速转速至最高转速之间尽可能均匀地选取至少9个数据点测量反拖扭矩;怠速转速和最高转速是必取点。在测量反拖扭矩时,对没有安装调速器的发动机,最高转速应取1.05倍的最大功率转速或超过最大功率转速且扭距下降3%时的转速二者中的较小值。对装有调速器的发动机,最高转速为带负荷最高转速;注:反拖扭矩指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的车辆拖动发动机曲轴旋转的工况下,发动机给车辆的阻力矩。c)发动机外特性扭矩,应按GB/T18297—2001中8.3的规定,在发动机正常转速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地选取至少9个数据点进行测定,额定转速是必取点;d)发动机怠速转速及怠速燃料消耗量;e)发动机额定转速;f)发动机最高转速。6.2.3应输入的传动系参数包括:变速器的类型(AT、MT、AMT)、主(副)变速器挡位数及变速比、主减速比等。6.2.4除上述参数外,还应输入轮胎规格;如采用滑行能量变化法确定行驶阻力,还应按附录H中H.1.2的格式提交相应的试验数据。6.3行驶阻力的确定6.3.1按附录C进行滑行试验确定行驶阻力。数次滑行速度对应的时间平均值序列格式如H.1.2所示,作为模拟程序的读入文件。6.3.2若车辆生产企业同意,可按照附录E规定的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作为替代方法确定行驶阻力,并按H.1.2要求确定滑行阻力文件构建方法。6.4轮胎滚动半径计算按公式(6)计算轮胎滚动半径r:r——轮胎滚动半径,单位为米(m);F——系数,数值见表1;d——轮胎设计总直径,单位为米(m)。)7GB/T27840—2021表1F值选择表轮胎类别F5°轮辋15°轮辋(45、50、55、60及65系列)其他轮胎多用途货车宽底轮胎(子午胎)多用途货车宽底轮胎(斜交胎)6.5发动机转速及扭矩计算6.5.1按公式(7)计算发动机转速N。(t):式中:N₀(t)——发动机转速,单位为转每分钟(r/min);im——变速器传动比;i——主减速比;r——轮胎滚动半径,单位为米(m);v(t)——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6.5.2按公式(8)或公式(9)计算发动机扭矩T。(t):a)当阻力R大于或等于0时:b)当阻力R小于0时:……………式中:T.(t)——发动机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r——轮胎滚动半径,单位为米(m);7m——变速器传动效率;η;——主减速器传动效率;im——变速器传动比;i——主减速比;R——行驶阻力,单位为牛顿(N)。6.6换挡策略6.6.1采用二挡起步。6.6.2计算换挡瞬间的实时扭矩,按公式(10)计算扭矩富裕率Tm;通过升挡后的扭矩富裕率判定是否进行升挡。8Tm——扭矩富裕率;Temx——相应转速下的最大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T。——实时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6.6.3减速时不应换挡。6.7燃料消耗量计算6.7.1按6.5计算CHTC行驶工况下每一秒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和扭矩。6.7.2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数据,查询或插值确定每一秒的燃料消耗量。6.7.3将6.7.2确定的每一秒的燃料消耗量进行累加并除以对应的行驶里程,分别得到CHTC行驶工况各速度区间和综合燃料消耗量。6.8输出6.8.1在每个CHTC行驶工况结束时应显示对应的瞬态车速、瞬态燃料消耗量曲线、平均车速和百公里燃料消耗量并自动保存。6.8.2按附录B格式输出模拟测量结果报告。7输出结果7.1一般要求型式试验应以5.6.3或6.7确定的百公里燃料消耗量作为输出结果;除型式试验外,应参考7.2~7.3方法确定其他输出结果。7.2二氧化碳排放量7.2.1若按照5.6.2.1确定燃料消耗量,可将试验过程中测试得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输出结果。7.2.2若按照5.6.2.2、5.6.2.3或模拟计算法确定燃料消耗量,可采用公式(11)计算相应二氧化碳排放量参考值E:E=K×Q/100………(11)E车型二氧化碳排放量参考值,单位为克每千米(g/km);K——转换系数,对于燃用汽油的车型为2.37×10³,燃用柴油的车型为2.60×10³,单位为克每升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7.3其他燃料消耗量7.3.1对于所有类型的重型商用车型,应采用公式(12)计算吨百千米燃料消耗量Q:式中:Q,——车型吨百千米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吨百千米[L/(t·100km)];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M——最大设计总质量(对于半挂牵引车指汽车列车最大质量),单位为吨(t);CM——整车整备质量,单位为吨(t)。9GB/T27840—20217.3.2对于普通客车和城市客车,应采用公式(13)计算人百千米燃料消耗量Q、:式中:Q,——车型人百千米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人百千米[L/(p·100km)];Q——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升每百千米(L/100km);Pe——载客人数。(规范性)试验报告(底盘测功机法)A.1整车参数注:本车辆型号为基本型¹;本车辆型号的基本型为 A.1.4底盘型号及生产企业2); A.1.7车辆识别代号(VIN): A.1.8里程表读数(km): A.1.9最高设计车速(km/h): A.1.10整备质量及轴荷(kg); A.1.11最大总质量及轴荷(kg): A.1.12列车最大总质量(kg)3): A.1.13外廓尺寸[长×宽×高(mm×mm×mm)]3); A.1.14迎风面积(m²)2),3): A.1.20轮胎气压(前/后)(kPa); A.1.23半挂车轮胎气压(前/后)(kPa)3); A.1.25燃料箱容积(L):A.2发动机参数 1)删除不适用者。2)无参数的可以不填。3)半挂牵引车试验时,填写与之配合的列车参数。 A.2.6排量(L): A.3行驶阻力 A.3.3底盘测功机设定阻力系数;A.5.1.1CO,排放量(1部):g/kmA.5.1.3CO,排放量(3部):g/km)A.5.1.4CO,排放量(综合):g/kmA.5.2燃料消耗量A.5.2.1燃料消耗量(1部):L/100kmA.5.2.2燃料消耗量(2部):L/100kmA.5.2.3燃料消耗量(3部):L/100km1)A.6负责进行试验的检验机构; (规范性)试验报告(模拟试验法) B.2车型参数注:本车辆型号为基本型¹;本车辆型号的基本型为B.2.1.6最大设计牵引质量(kg)⁴):B.2.1.7最大设计总质量(kg);B.2.1.8半挂牵引车鞍座最大设计承载质量(kg)):B.2.1.18接近/离去角():B.2.1.19钢板弹簧片数);B.2.2发动机参数4)不适用者可以不填。 B.2.2.4净功率(kW); B.3模拟计算参数B.3.1整车及性能参数B.3.1.4最大设计牵引质量(kg)⁴):B.3.1.7额定载客(含驾驶员):B.3.2发动机参数 B.3.3底盘参数 B.4行驶阻力 B.4.3行驶阻力测试相关报告(有/无):B.6燃料消耗量B.6.1燃料消耗量(1部):L/100kmB.6.2燃料消耗量(2部):L/100kmB.6.3燃料消耗量(3部):L/100kml)B.6.4燃料消耗量(综合):B.7负责进行模拟的机构:B.8模拟地点:B.9模拟日期:B.10模拟报告日期:B.11模拟报告编号:B.12签名:(规范性)行驶阻力测定及在底盘测功机上的模拟C.1试验准备C.1.2.2相对湿度小于95%。C.1.2.3大气温度在0℃~40℃之间。C.1.2.4在高出路面1.6m处测量的平均风速不大于3m/s,阵风不大于5m/s。C.1.3装载质量C.1.3.1无特殊规定时,应使试验车辆处于最大设计总质量状态。C.1.4.2对半挂牵引车进行试验时,半挂车应装载GB/T1413—2008第4章规定的1AA型集装箱,采用子午胎。C.1.5试验设备精度C.1.5.1采用滑行能量变化法时,时间测量精度不应低于0.1s;车速测量仪器精度不应低于0.5%。仪器精度不应低于0.5%。C.2滑行能量变化法C.2.1行驶阻力测量C.2.1.1道路行驶阻力测量C.2.1.1.2将车辆加速至表C.1规定车速(v)以上,将变速器置于“空挡”位置进行滑行直至车速小于15km/h。如车辆性能和场地条件允许,应在尽可能高的车速下滑行;如试验中无法达到表C.1规定车速,则在车辆所能达到的最高车速下滑行;如因试验道路长度限制无法一次完成滑行试验,可采用分段滑行法。GB/T27840—2021表C.1行驶阻力测定车速车辆类别速度(v)km/h半挂牵引车自卸汽车货车城市客车普通客车C.2.1.1.3测量车辆从v₂=v+△v减速至v₁=v-△v所需时间t₁;式中,△v≤5km/h。C.2.1.1.4在相反方向重复C.2.1.1.3操作,得到tz。C.2.1.1.5计算时间t₁和t₂的平均值,即耗用时间T。C.2.1.1.6重复C.2.1.1.2~C.2.1.1.5不少于3次(即滑行试验总数不少于4次)。C.2.1.2阻力和功率的计算C.2.1.2.1统计准确度p在30km/h~70km/h的速度点范围内不应大于4%,在其他速度点不应大于5%。如果统计准确度不能满足要求,则应按表C.1要求的滑行初速度增加试验次数。…………(C.1)式中:p——平均耗用时间T的统计准确度;t——计算统计准确度的系数,按照表C.2确定;n——试验次数;表C.2系数n456789tC.2.1.2.2按公式(C.2)计算道路等速行驶阻力F:式中:F——道路等速行驶阻力,单位为牛顿(N);M——最大设计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C.2)GB/T27840—2021△v——与车速v的速度偏差,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下n次试验汽车从v+△v减速到v-△v的平均耗用时间,单位为秒(s)。C.2.1.2.3按公式(C.3)计算道路等速功率P:…………(C.3)P——道路等速功率,单位为千瓦(kW);M最大设计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v——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v与车速v的速度偏差,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C.2.1.2.4道路上测定的阻力F和功率P,应按公式(C.4)和公式(C.5)校正至基准状态下的阻力F。和F。=K×F,P=K×P…………(C.5)Fe——基准状态下的阻力,单位为牛顿(N);K——道路上测定参数的校正系数,按照公式(C.6)计算;F₁——道路上测定的阻力,单位为牛顿(N);Pe——基准状态下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P:——道路上测定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C.6)Rg——速度v时的滚动阻力,按公式(C.7)计算;如车辆生产企业提供了该类数据,则采用车辆生产企业的数据,单位为牛顿(N);Rr——总运行阻力,速度v时的滚动阻力Rg与空气阻力Rw之和,单位为牛顿(N);Kg——滚动阻力的温度校正系数,取6×10-3/℃,或由车辆生产企业提供并经检测机构认可给定的校正系数;t——道路试验时大气温度,单位为摄氏度(℃);Rw——速度v时的空气阻力,按公式(C.8)确定,单位为牛顿(N);d。——基准状态(20℃,100kPa)下空气密度,d。=1.189kg/m³;d——试验条件下空气密度,按公式(C.9)确定,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³)。Rx=M×g×f…(C.7)M——最大设计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f——滚动阻力系数,按表C.3确定。GB/T27840—2021表C.3滚动阻力系数分类滚动阻力系数最大设计总质量<14000kg斜交胎f=0.0076+0.000056v子午胎最大设计总质量≥14000kg斜交胎f=0.0066+0.0000286v子午胎f=0.0041+0.0000256v注:v——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式中:…………(C.8)Cp——空气阻力系数;如车辆生产企业提供了具体数值并附相关试验报告证明数据的合理性,则采用车辆生产企业的数据,否则将对半挂牵引车、自卸汽车、货车、城市客车和普通客车分S——迎风面积,可通过车高减去离地间隙(取300mm)的差值乘以车宽简化计算得出,也可采用车辆生产企业提交的数据,单位为平方米(m²);v——车速,单位千米每小时(km/h)。式中:P——试验期间的大气压力,单位为千帕(kPa);P₀——基准状态大气压力,P。=100kPa;T——试验期间的绝对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T。——基准状态温度,T。=293.15K。C.2.2底盘测功机调整C.2.2.1按车辆生产企业的要求调整驱动轮的轮胎气压(冷态)。对照轮胎最大试验载荷和最高试验车速按生产企业的建议对轮胎进行充气。C.2.2.2将车辆放置在底盘测功机上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车辆进行固定,确保试验安全。C.2.2.3按E.4设定底盘测功机的当量惯量I。C.2.2.4用合适的方法使车辆和底盘测功机达到运转温度。C.2.2.5在测功机上进行C.2.1.1.2、C.2.1.1.3、C.2.1.1.6和C.2.1.2.3规定的操作,且将公式(C.3)中的最大设计总质量M改为当量惯量I。C.2.2.6调整底盘测功机以再现按公式(C.5)计算的校正功率,且考虑在道路上最大设计总质量M与使用的试验当量惯量I的差别。应按公式(C.10)计算在道路上从v₂滑行至v₁的平均校正时间T。,然后在底盘测功机上再现该时间:式中:T.——从v₂滑行至v₁的平均校正时间,单位为秒(s);……………GB/T27840—2021T₁——道路上测定从v₂滑行至v₁的时间,单位为秒(s);K——道路上测定参数的校正系数,按照公式(C.6)计算;I——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M最大设计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C.2.2.7确定底盘测功机吸收的功率P。,以确保同一车辆在不同日期都再现C.2.1.2.4中的功率。C.3等速下扭矩测量法C.3.1平均扭矩测量C.3.1.1将车辆加速至目标车速v并保持车速稳定。C.3.1.2连续实时记录至少20s内的扭矩C和车速v。数据记录系统的偏差,对于扭矩至少应为±1N·m,对于车速至少应为±0.2km/h。测量期间内,每秒记录的随时间变化的扭矩C和速度的变化量不应大于5%。C.3.1.3按公式(C.11)计算平均扭矩Ca:C₁——平均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T——计算平均扭矩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C——t时刻的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C.11)C.3.1.4沿同一道路正、反两个方向各进行三次试验,分别计算正、反方向的平均扭矩,据此计算六次测量的平均扭矩。如果平均车速偏离目标车速1km/h以上,应通过线性回归计算平均扭矩。C.3.1.5道路试验确定的平均值C,应按公式(C.12)校正至基准状态:C.——基准状态下的扭矩,单位为牛顿米(N·m);K——道路上测定参数的校正系数,按照公式(C.6)计算;C₁——道路上测定的扭矩平均值,单位为牛顿米(N·m)。C.3.2底盘测功机调整C.3.2.1按C.2.2.1~C.2.2.4对底盘测功机进行初始设定。C.3.2.2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C.3.1.1~C.3.1.4规定的操作。C.3.2.3调整功率吸收装置,使其达到C.3.1.5中基准状态下的扭矩Cc。C.3.2.4按照C.2.2.7进行调整,使其达到C.2.1.2.4中的基准状态下的功率P.。(规范性)试验记录表格按照表D.1~表D.3的要求记录试验用车辆参数和试验数据。表D.1滑行试验或底盘测功机试验用车辆参数试验车辆信息内容车辆型号车辆名称商标及生产企业底盘型号及生产企业生产日期车辆类型车辆识别代号(VIN)里程表读数(km)最高设计车速(km/h)整备质量(kg)最大设计总质量(kg)列车最大总质量(kg)'外廓尺寸:长×宽×高(mm×mm×mm)'迎风面积(m²)a·b空气阻力系数b变速箱型号、型式及生产企业挡位数及各挡速比主减速比轮胎型号、数量及生产企业轮胎气压(前/后)(kPa)驱动型式半挂车轴数“半挂车轮胎型号、数量及生产企业半挂车轮胎气压(kPa)燃料类型及标号发动机型号及生产企业型式进气方式排量(L)净功率/转速kW/(r/min)最大扭矩/转速N·m/(r/min)怠速转速(r/min)1无参数的可以不填。’半挂牵引车试验时,填写与之配合的列车参数。底盘测功机行驶阻力设定道路阻力系数ANBN/(km/h)CN/(km/h)²目标阻力设定阻力试验仪器设备类别型号精度生产企业检定校准情况检定/校准单位有效期截止日期底盘测功机燃料流量计排放分析仪试验序号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行驶里程燃料消耗量试验值燃料平均温度℃℃实验室大气压力实验室相对湿度%11部2部21部31部3部其他说明(包括车辆能否达到循环最高车速、超差时间及次数等信息):试验车速km/h时间“S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表D.3道路滑行试验记录(续)试验车速时间“S第10次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正向反向5时间是指道路滑行试验中速度序列对应的时间序列。’环境温度及大气压力取试验前后的平均值。(规范性)重型商用车辆行驶阻力系数推荐方案E.1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按照表E.1~表E.5选择货车、半挂牵引车、自卸汽车、普通客车及城市客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表E.1货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最大设计总质量(GVW)常数项(A)N一次项系数(B)N/(km/h)二次项系数(C)N/(km/h)²477.52.000.1024500540.52.530.109603.40.115697.90.1258500792.34.650.135918.20.1486.780.1618.640.184200000.210250000.242310002208.60.281表E.2半挂牵引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最大设计总质量(GVW)常数项(A)N一次项系数(B)N/(km/h)二次项系数(C)N/(km/h)²40000430004600049000表E.3自卸汽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最大设计总质量(GVW)常数项(A)N一次项系数(B)N/(km/h)二次项系数(C)N/(km/h)"309.20.620.2414500372.80.241436.50.241531.92.750.2428500627.30.242754.64.890.243881.96.110.2438.250.244200000.245250000.246310002059.00.248表E.4普通客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最大设计总质量(GVW)常数项(A)N一次项系数(B)N/(km/h)二次项系数(C)N/(km/h)"405.82.060.1044500432.92.390.107459.92.720.111500.50.1168500541.00.121595.14.370.128649.20.135703.30.142757.46.350.149797.96.84008.150.16825000987.19.140.178表E.5城市客车行驶阻力系数推荐值最大设计总质量(GVW)常数项(A)N一次项系数(B)N/(km/h)二次项系数(C)N/(km/h)²411.32.540.1074500449.52.650.114487.92.760.121545.42.950.1318500602.90.141679.40.154756.10.167832.80.181909.44.060.194966.94.240.203220004.700.230250000.250E.2其他行驶阻力系数计算除表E.1~表E.5中规定的最大设计总质量的行驶阻力系数外,其他质量车型可插值计算相应的例如,某车型最大设计总质量为M,在相应的推荐表中位于M₁和M₂质量之间,M₁和M₂对应的常数项分别为A₁和A₂,则该车型的行驶阻力常数项按照公式(E.1)确定:B、C系数的插值计算方法同理。…(规范性)底盘测功机技术特性F.1概述本附录规定了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试验用单轴、单转鼓的交流电力底盘测功机的技术特性和要求,其他类型的底盘测功机可参照执行。F.2底盘测功机特性F.2.1底盘测功机应满足下列结构及功能要求:a)具有两个能分别与轮胎耦合的转鼓;b)通过电惯量实现驱动功率吸收和惯量模拟;d)具备附加制动功能;e)道路模拟风机能与汽车速度同步。F.2.2底盘测功机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