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II试题汇编_第1页
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II试题汇编_第2页
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II试题汇编_第3页
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II试题汇编_第4页
湖南省各地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II试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的母亲老舍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有删改)文本二: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8.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9.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秃手伯牛汉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惠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8、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蒿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羊还固执地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千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有删改)备注:《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迷蒙枯寂清冷的氛围。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生活的寂寥单调又不乏生活原味。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B.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D.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8.小羊的鸣叫引发了“我”的哪些忧郁,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湖南省益阳市2023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团

圆水上勉作田屯全屯只有十七户人家。从海面刮来的风很猛,家家户户都在扁柏或杉树皮革的房顶上压上一排大石头。整座房屋都是木板做的,没有纸窗或玻璃窗,连窗户也是用棍子支起来开的板窗。濑上次郎作和他老伴儿孤苦伶仃地住在村子的一头,山窝子口儿上。次郎作六十七岁,阿兼六十一岁,老境可谓凄凉。老两口子原来有个儿子叫石松,是个勤快的樵夫。昭和十九年春天应征前赴菲律宾,运输船在台湾海峡的海面上被炸沉,包括二等兵湘上石松在内的船上五百名士兵和文职人员,统统葬身鱼腹。转年六月,老两口子接到了杉津村公所发下来的独生子战死的公报,两个月后,日本就战败了。身体健壮、正能干活的独生子,只凭一张征集令就硬给拉去当兵,在开赴前线途中白白地丢了一条命,打从接到公报的那天起,他们一反常态,再也不在村儿里走动了。他们连板窗也不再打开,屋子一片漆黑,次郎作双手抱着脑袋,蹲在角落里说胡话。阿兼在他身旁,耷拉着白发苍苍的头,抽着鼻子,像咸菜缸里的石头一样纹丝不动。屯子里的人们同情次郎作。区长填右卫门每逢路过山窝子,就爬上崎岖的小道,来探望成天关着窗户的次郎作,并答应给他们一些补助。领了遗属津贴和生活补助,老两口子也不可能闲呆着啊。因此,停战后夏去秋来,次郎作还是得跟村里的男人一道进山去垒炭窑,准备过冬。可惜失足摔在岩石上,大腿骨折,伤势挺重。他只好打上石膏,躺着养伤。儿子死了还不算,次郎作又受了重伤。阿兼简直茫然不知所措。慎右卫门到他们家来看望的时候替阿兼又介绍了一个跑道儿的活。阿兼说:“老头子……你安心养伤吧。村儿里要给俺工钱啦。每天除了看护你,俺还能挣饭吃。”次郎作那满是皱纹的眼角上噙着泪水,有气无力地说:“让你受累了啊。”此后,阿兼就尽力做好一个跑道儿的。有次,她去木匠嘉三家,通知繁左老爷爷的死讯,再定一口棺材。“嘉三,你这里啥都有,好齐全哪。”阿兼说着,左看右看。嘉三从前是船木匠,手艺也蛮好,不知什么时候却改行成了个勤快的棺材匠;这一带的葬具全由他包下来了。“老大娘跑这么远的路……辛苦啦。”阿兼听了很高兴,休息了一阵才离开海滨。回去的路人,地弯到杉津村公所去领了死亡证和埋葬许可证。死去的繁左老爷爷比次郎作大两岁,打战争期间就病倒了,他患的是哮喘,枯瘦无比,连肋巴骨都突出来了,躺在不透气的堆房里。繁左也很孤单,死后撇下一个老伴儿,她跟阿兼很要好。老婆婆叫阿霉,已经六十四丫,还挺硬朗,干起庄稼活儿来还挺麻利的。老婆婆有三个姑娘都嫁到敦贺去了,繁左死后,她还可以投奔女儿。从阿兼看来,阿霉的晚景是值得羡慕的。她忆起十九岁上跟次郎作结婚时节的情景。厨村的后山上,自古以来满是野生的水仙花,姑娘们采来装在筐子里,拿到敦贺和武生去叫卖。次郎作当时给烧瓦师傅帮工,冬季就住在敦贺的师傅家里干活。他看中了卖水仙的阿兼。卖水仙花的姑娘和烧瓦工人谈恋爱,师傅偏巧又是个喜欢给人家做媒的,就把他们撮合了。阿兼嫁到作田屯以来,和次郎作没拌过一次嘴,小日子一向过得和美。她认为,自己一直是爱次郎作的。阿兼眼前浮现出已死的石松的面影,她想道:不能让老头子死在俺头里。死也得……一道去死……她是来给繁左定做棺材的,为什么脑子里突然浮现了这样不吉祥的念头呢?奇怪的是,她怎样努力也排遣不开说不定次郎作会死在自己前头的想法。身体健康的阿兼,也许是因为对骨折后老是不能痊愈的次郎作的病情不大放心的缘故,忽然会起了这样的念头。作田这个屯子的风俗是土葬,棺材一到,轮到“挖坑”的四个村民,在办丧事的人家喝得醉醺醺的,就在坟地的黄土岗子上挖墓穴。照例先挖个放棺材的大坑:第二天从杉津请个和尚来下葬。四个“挖坑”的如今扛着镐头从繁左家出来了。钟当当当地响了。这是个春光明媚的傍晚。夕阳余晖下,山脊呈现出一片金黄色,榉树和朵树的枝子都还光秃秃的。给繁左送殡后四十天后次郎作也死了。这时榉树枝上刚刚吐出指甲尖大小的绿芽来。次郎作本来就营养不良,又患上了心肌梗塞。天刚蒙蒙亮,阿兼起来解完手之后,喊了他一声,他没吭声,就去摇他。一看,已经咽气了。也可以说是善终。阿兼趴在再也不会说话了的次郎作身上,哭了好半天,后来就两眼噙满泪水站起来了。因为她必须向区长模右卫门报个信儿,还得去“跑道儿”,告诉大家老伴已经死了。阿兼大清早翻过新绿初萌、婀娜多姿的山,到杉津去了。她在村公所领了次郎作的死亡证和埋葬许可证。她把脑袋绅到嘉三干活儿的土间,只见嘉三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在灵牌的底座上雕花纹,那个六七岁的孩子正蹲着看呢。阿兼说:“嘉三啊,请您给做……两口棺材。”嘉三看到阿兼,禅了掸膝盖上的木屑,陪着笑脸迎出来,目光炯炯地问道:“谁?谁死啦?”“俺家老头子,还有……”阿兼蠕动着发颤的嘴唇,没再说下去。嘉三以为阿兼老胡涂了,把死人的名字忘记了。于是他说:“好的,俺给送去。”阿兼莞尔一笑,离开了嘉三的家,沿着海滨的道路回到作田屯来。当天傍晚他们发现六十二岁的阿兼身穿出嫁时的好衣裳,抱着石松的灵牌,吊死在次郎作的遗体旁边。阿兼的死使村民们为之挥泪。嘉三对填右卫门说,她这是陪老伴儿一道死了。村民们看到嘉三运来了两口棺材,心里也就明白了。“老两口儿好了一辈子……敢情老婆婆抱着石松陪她老公死了……为的是好在阴曾地府团圆啊。”村民们说到这里,吸着鼻涕。新绿葱郁的五月的山上,有些地方樱花还没凋谢呢。(选自《水上勉选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文洁若译,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次郎作老两口抱怨石松死得没有意义,就不再在村子里走动,成天就蹲在连板窗也不开的漆黑的屋子里,别提有多么悲伤了。B.棺材匠嘉三勤快又能干,他从前是船木匠,手艺好,受人尊敬,但仍然改了行,这一不知起于何时的改行暗示了战争的残酷。C.阿兼羡慕繁左老爷爷遗孀阿露的晚景,她一想到自己日后孤零零的,无人投靠,无限凄凉,暗暗决定不能让次郎作死在前头。D.六十二岁的阿兼吊死在次郎作的遗体旁边,短期之内接连遭受丧子丧夫墨运打击,即使在美好回忆之中挣扎也难以挽回悲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序,巧妙安排故事情节,融合了“儿子的命运”“次郎作的命运”“阿兼的命运”,展现了战后底层日本人的悲惨境遇。B.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阿兼坚韧的形象,她清醒地知道埋谁,却不知道被谁埋,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压垮了阿兼,增添小说的悲剧色彩。C.小说运用意识流创作方法,叙述阿兼在为繁左老爷爷定完棺材回家的路上打开回忆之门,阿兼细腻的旁白,极大地扩充了小说内容。D.小说不同于有些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那样大声疾呼,有如装了满肚子苦水的人,一边哽咽,一边轻声诉说不幸,极力控制着忧伤的情感。8.小说如果删除第2段内容,会有哪些不妥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作者是如何控制故事叙述节奏的?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023届湖南省名校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在大西北结束了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后,我被分配到人称“野风谷”的深山军用物资库1号执勤点。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我们看守的山谷下,沉睡着一个接一个的山洞,过去储藏着NTN炸药,后来都运走了。听了点长陈玉忠的介绍,我就一撇嘴,说:“啥也没有,还看守什么?”点长一脸的不高兴,说你这个新兵,毛病,上级让我们看守就一定有看守的道理。这是我刚到哨所的第一天,点长带领我在屋前屋后简单地转了转,告诉我宿舍左边的一间屋子是仓库,右边的一间是厨房,之后点长就去换岗了。由于点长下山接我,老兵普顺林已经在哨上站了4个多小时了。点长对我说:“按说你到执勤点,我们应该给你举行个欢迎仪式,但我们的人太少,就免了。”点长扎着武装带,在屋子前的平地上整理了服装,然后给自己下达了上哨的口令:“向后转,齐步一走!”我被点长认真的样子弄懵了,你说在这深山谷里,还这么正规干什么?我惊讶地看着他朝哨楼走去,他爬山的时候仍保持着齐步的要领,腰直挺挺的,结果脚下一滑,差点儿跪倒。我禁不住咧嘴笑。点长走到老兵普顺林面前站定,庄严地敬礼,老兵还礼后,用洪亮的声音说:“1号执勤点勤务正常,哨兵普顺林。”我的目光像舞台追光一样追随着点长和老兵的一举一动,端枪、交接、敬礼,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子也站得笔直了。老兵走下哨位时,点长说:“晚饭,加个菜。”老兵没有回头,齐步走下山。说是齐步,其实只是拉出个齐步的架势,两只胳膊用力甩着,而下面的两条腿却在一弯一曲地走路。我开始觉得他们是故意走给我看的,其实不是,后来我们一直都是这么走的,时间久了,我就觉得挺正常的。太阳开始朝西边的山顶着落,老兵的身子走在圆圆的太阳里,显得很高大。一阵又一阵的风吹来,却吹不走洒在老兵身上的阳光,只掀动了老兵的衣襟,一甩一甩的,使太阳和老兵所构成的画面富有动感。我紧跟在老兵身后走,用力甩着胳膊,走得很踏实,走出了几分幸福感。我们走进厨房,老兵拎起铁条捅了捅火炉子,添加了煤块,炉子里的火苗就窜出来。我说,怎么现在还生炉子?老兵说火炉是两用的,夏天做饭,冬天还可以拎到宿舍取暖。老兵开始收拾一堆菜,问我:“你叫什么?哪儿的?”老兵和新兵聊天,首先聊的大都是这个话题。我说叫蔡强,江苏常州的。江苏?江苏人爱吃大米,你不会蒸馒头吧?我连忙摇头,说不会,也不会蒸别的,在家没有做过饭。老兵说谁在家里做过?我也没有,但是执勤点就我们3个人,一个人站哨,一个人训练,另一个就要做饭,我们早晚两顿吃馒头,中午吃米饭。我最害怕他们把做饭的任务交给我自己,就说我吃什么都行,就是不会做。老兵在案板上切菜,丢给我一块肉,说:“切成细条。”我拎起肉嗅嗅,问什么肉,老兵说猪肉。猪肉?我闻着像猪肉,于是就把肉扔回案板上,说你切肉我切菜。老兵说你毛病,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让你切肉你就切肉。“我是回族。”老兵“哎呀”一声跳起来,说天哪,又来了个少数民族。老兵是云南哈尼族的,点长是贵州彝族的。老兵说:“咱们1号执勤点应该叫民族哨呀,来来来,你切菜,我切、切、切这个东西。”夜幕笼罩了山谷的时候,我们1号执勤点宿舍的灯忽悠一亮,给黑暗的山谷画龙点睛了。宿舍内的灯光下,我们3个兵坐在马扎上,我和老兵并排而坐,点长坐我们对面。点长说话时先“吭哧”了两声作为前奏曲,样子像鼻子堵塞不畅通,然后才说:“今晚开个点务会,算是欢迎蔡强同志······”我猛地站起来。在新兵连开班务会的时候,班长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要站起来,点谁的名字,就是表扬谁,因为班长批评谁的时候,一般的不直接指名道姓,只说“个别同志要注意了”,弄得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直敲小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别同志”,所以我们都希望班长能直接点到自己的名字。如果你在新兵连呆过,相信你也一定有这种感觉。我最多的被点到了12次。点长见我猛地站起来,吓了一跳,说:“坐下吧。蔡强同志来到·····.”我又猛地站起来。点长说:“坐下吧,以后点到你的名字不用站起来了。蔡强同志来到1号执勤点,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欢迎。”点长和老兵鼓掌,我独自坐着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也跟着鼓掌。点长和老兵停止鼓掌时,我仍把巴掌拍得呱唧响。点长瞅我一眼,瞅得我很尴尬,忙讪讪地收回了巴掌。点长继续说:“我们3个人来自3个民族,大家要相互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团结一致,坚守好1号哨所。”点长的话音刚落,门“吱呀”开了,吓得我打了个哆嗦。不是我胆子小,其实如果换了别人,也一定会打个哆嗦,这深山野谷的,关好的门突然被推开,你不紧张才怪呢。我下意识地说谁呀,扭头看去,见黄狗挤进门缝,和点长并排蹲着,审视老兵和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到哨所第一天,点长就亲自带“我”到屋前屋后简单看了一下,并稍作介绍,这是工作的需要,更说明点长工作细致。B.面对“我”的某些言行举止,点长和老兵都说“毛病”,这是他们对“我”心生不满的自然流露,文章意在批评他俩用语粗俗。C.刚到执勤点时,“我”惊讶于点长上岗时的“正规”,觉得没有必要那样,甚至认为他只是做样子,不过后来“我”改变了看法。D.小说结尾部分写黄狗挤进点务会会场,并且“和点长并排蹲着”,可见黄狗和点长的关系比较好,也养成了某种好习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1号执勤点只有我们3个兵,像3颗钉子一样楔在山谷尽头通往山外的入口处”,运用比喻的修辞,凸显了“我们”的坚守。B.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因为“我”初到执勤点,观察也就比较细致,“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C.小说最后一段写门“吱呀”开了,“我”吓了个哆嗦,运用夸张修辞描绘环境的恐怖,“我”就以“不是我胆子小”来自我安慰。D.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点长上岗时对老兵说“晚饭,加个菜”,话语不多,但饱含对新兵的欢迎之意。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6分)9.点长和老兵体现了边防战士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湖南省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检测(二)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蛐蛐汪曾祺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贡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去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地方上一些不务正业的混混弄到好蛐蛐,养在金丝笼里,价钱抬得很高。有的里正,挨家挨户,按人口摊派。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起来,远远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它!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的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它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名“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噼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翘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的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咬住不放,公鸡羽毛扎撒,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进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还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华阴县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C.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失虫—得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D.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7.关于文中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黑蛐蛐的善斗。B.小伙子前后的表现形成对比,主要为了突显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的形象。C.显示了小蛐蛐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D.为下文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作铺垫,并为下文黑子“魂化蛐蛐”埋下伏笔。8.汪曾祺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9.小说是由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加官进财”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我的母亲老舍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④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她那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⑤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⑥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⑦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⑧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⑨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有删改)文本二: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节选自《大堰河-我的保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衣食含辛茹苦的付出和不堪重负的处境。B.三姐出嫁时,母亲“挣扎”“咬嘴唇”“扶门框”,表现了母亲既不舍又不想耽误女儿的矛盾心情。C.文本二写大堰河的劳动场面,既表现了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又饱含了作者对她的美好品质的赞美。D.两则文本都写了母亲的勤劳和对家人深沉的爱,但各有侧重,文本一内容更丰富,文本二相对集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A.“去吧,小子”,这一生活化的语言富有塑形效果,让母亲形象跃然纸上。B.文本一第6段,“笑”“楞”“叹”等动词表现了母亲的惊喜、依恋、无奈。C.文本一语调富有变化,开始平静,最后呼天抢地,感情真挚,深沉动人。D.文本二运用多种修辞,呈现了大堰河的劳动画面,突出了她的勤劳乐观。8.文本一中作者有哪些动人的感情融入在母亲生平事迹中?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9.诗文有别。同样是写劳动妇女的经典作品,两文在人物塑造、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6-7.AC8.(6分)①敬佩与爱戴。文本通过典型事件突出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敬与爱。②感恩与歉疚。文本通过叙述母亲对我习惯、性格、品质的影响,蕴含了我对母亲的感恩;母亲过世时,没有陪伴身边,半年后才得知消息,心中倍感歉疚。③痛苦与怀念。文本通过回忆我离开家乡后一直怕收到家信,表现我未能尽孝的痛苦与对母亲的怀念。(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9.(6分)①人物塑造上,文本一正侧结合,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正面塑造母亲的形象,并通过我的感受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文本二铺排典型的劳动细节,刻画了大堰河勤劳乐观、疼爱乳儿的形象。②叙事艺术上,文本一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回顾了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文本二则通过时空跳跃、画面组接叙写人物。③语言风格上,文本一语言明白晓畅,朴实无华;文本二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湖南省衡阳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秃手伯牛汉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惠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8、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9、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6、答案:C解析:A.他之所以不回答,主要是因为自尊,不愿被人怜悯,而“不愿成为话题焦点”的解读太泛,这样的解读指向了不愿出名、甘于默处等一般性的心理状态,显然不确切。B.作品原文有“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的叙述,另外秃手伯当时处于酲醉之中,不可能有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的善念的萌生。C.秃手伯断手后用狼皮包好托人捎回家,他父亲把它埋葬在祖坟旁。两人的处理都是郑重其事的。结尾部分作者希望秃手伯死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通过这些,可知在他们心目中,断手要与死后的躯体重新合一。因此,本选项作为推断是合乎逻辑的。D.秃手伯如此凄惨,有偶然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作品只是关注一个人的生存实际境况,表达自己的情感。没有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也没有社会批判锋芒。“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仅仅是作者交代自己离开故乡的时间,与秃手伯命运没有关联。7、答案:B解析:这篇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并不存在所谓的全文的现场感。文章对秃手伯讲与狼搏斗的故事的处理是采取的“他说”这种转述方式。尽管这也能够让我们进入秃手伯讲故事的场景,尽管括号中祖母的话与表情确也产生了现场感,但毕竟是局部的。“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的理解,实则是认定了全文有“现场感”,选项之错就在此。8、答案:①“打水”“挑水”是秃手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与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把它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②“打水”“挑水”最能表现秃手伯生存的艰辛,活着的顽强,而其中的歌唱、幻觉等细节,凸显了秃手伯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心理创伤,使人物形象复杂、独特,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9、答案:①《秃手伯》中,“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闪耀着人性之光。作品通过“手”,表现的是我对这个小人物的不幸遭际的怜悯、同情,对他复杂心理的理解,对他顽强不屈精神的敬重。我在精神上慰藉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助他,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②《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的伤疤的关注,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她对祥林嫂是嫌弃的、歧视的、冷漠的,甚至还有一些幸灾乐祸。202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蒿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的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羊还固执地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千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有删改)备注:《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迷蒙枯寂清冷的氛围。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生活的寂寥单调又不乏生活原味。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B.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上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D.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于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8.小羊的鸣叫引发了“我”的哪些忧郁,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6.C。解析:“各色湘西人的气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可知,名片上的是一小部分经过此地的人,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湘西人”。7.B。解析:“本文只将视角转向空间”表述不恰当,本文是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同时在推进。8.①听觉上,小羊的叫声中可能有对母亲的呼唤、对摆脱孤独、危险甚至死亡的呼告。②情感上,小羊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性,寄托了作为旅人的“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③思考上,由物极人,体现了我观照世界的悲悯态度,引出我对人类命运遭际的思考感悟。(一点2分,三点6分)9.①将历史比喻成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②“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如同最普通、最寻常的湘西水上人,这些生命个体展现了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视的哀与乐。③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悲苦,却能坚韧生存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和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一点2分,三点6分)湖南省益阳市2023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团

圆水上勉作田屯全屯只有十七户人家。从海面刮来的风很猛,家家户户都在扁柏或杉树皮革的房顶上压上一排大石头。整座房屋都是木板做的,没有纸窗或玻璃窗,连窗户也是用棍子支起来开的板窗。濑上次郎作和他老伴儿孤苦伶仃地住在村子的一头,山窝子口儿上。次郎作六十七岁,阿兼六十一岁,老境可谓凄凉。老两口子原来有个儿子叫石松,是个勤快的樵夫。昭和十九年春天应征前赴菲律宾,运输船在台湾海峡的海面上被炸沉,包括二等兵湘上石松在内的船上五百名士兵和文职人员,统统葬身鱼腹。转年六月,老两口子接到了杉津村公所发下来的独生子战死的公报,两个月后,日本就战败了。身体健壮、正能干活的独生子,只凭一张征集令就硬给拉去当兵,在开赴前线途中白白地丢了一条命,打从接到公报的那天起,他们一反常态,再也不在村儿里走动了。他们连板窗也不再打开,屋子一片漆黑,次郎作双手抱着脑袋,蹲在角落里说胡话。阿兼在他身旁,耷拉着白发苍苍的头,抽着鼻子,像咸菜缸里的石头一样纹丝不动。屯子里的人们同情次郎作。区长填右卫门每逢路过山窝子,就爬上崎岖的小道,来探望成天关着窗户的次郎作,并答应给他们一些补助。领了遗属津贴和生活补助,老两口子也不可能闲呆着啊。因此,停战后夏去秋来,次郎作还是得跟村里的男人一道进山去垒炭窑,准备过冬。可惜失足摔在岩石上,大腿骨折,伤势挺重。他只好打上石膏,躺着养伤。儿子死了还不算,次郎作又受了重伤。阿兼简直茫然不知所措。慎右卫门到他们家来看望的时候替阿兼又介绍了一个跑道儿的活。阿兼说:“老头子……你安心养伤吧。村儿里要给俺工钱啦。每天除了看护你,俺还能挣饭吃。”次郎作那满是皱纹的眼角上噙着泪水,有气无力地说:“让你受累了啊。”此后,阿兼就尽力做好一个跑道儿的。有次,她去木匠嘉三家,通知繁左老爷爷的死讯,再定一口棺材。“嘉三,你这里啥都有,好齐全哪。”阿兼说着,左看右看。嘉三从前是船木匠,手艺也蛮好,不知什么时候却改行成了个勤快的棺材匠;这一带的葬具全由他包下来了。“老大娘跑这么远的路……辛苦啦。”阿兼听了很高兴,休息了一阵才离开海滨。回去的路人,地弯到杉津村公所去领了死亡证和埋葬许可证。死去的繁左老爷爷比次郎作大两岁,打战争期间就病倒了,他患的是哮喘,枯瘦无比,连肋巴骨都突出来了,躺在不透气的堆房里。繁左也很孤单,死后撇下一个老伴儿,她跟阿兼很要好。老婆婆叫阿霉,已经六十四丫,还挺硬朗,干起庄稼活儿来还挺麻利的。老婆婆有三个姑娘都嫁到敦贺去了,繁左死后,她还可以投奔女儿。从阿兼看来,阿霉的晚景是值得羡慕的。她忆起十九岁上跟次郎作结婚时节的情景。厨村的后山上,自古以来满是野生的水仙花,姑娘们采来装在筐子里,拿到敦贺和武生去叫卖。次郎作当时给烧瓦师傅帮工,冬季就住在敦贺的师傅家里干活。他看中了卖水仙的阿兼。卖水仙花的姑娘和烧瓦工人谈恋爱,师傅偏巧又是个喜欢给人家做媒的,就把他们撮合了。阿兼嫁到作田屯以来,和次郎作没拌过一次嘴,小日子一向过得和美。她认为,自己一直是爱次郎作的。阿兼眼前浮现出已死的石松的面影,她想道:不能让老头子死在俺头里。死也得……一道去死……她是来给繁左定做棺材的,为什么脑子里突然浮现了这样不吉祥的念头呢?奇怪的是,她怎样努力也排遣不开说不定次郎作会死在自己前头的想法。身体健康的阿兼,也许是因为对骨折后老是不能痊愈的次郎作的病情不大放心的缘故,忽然会起了这样的念头。作田这个屯子的风俗是土葬,棺材一到,轮到“挖坑”的四个村民,在办丧事的人家喝得醉醺醺的,就在坟地的黄土岗子上挖墓穴。照例先挖个放棺材的大坑:第二天从杉津请个和尚来下葬。四个“挖坑”的如今扛着镐头从繁左家出来了。钟当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