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18年3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设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这就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论命题。文化与旅游,既有互补性也有差异性。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不能是“文化+旅游”的简单连接,也不能是两个行业的“全体合并”。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分析其融合的内在逻辑。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能离开旅游者个体对于旅游资源的能动创造。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旅游本质上是个体感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交互过程。旅游者个体借助于旅游资源,通过“沉浸”“凝视”和“认同”体验,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沉浸体验是一种深度需求被挖掘与认知、人们全身心投入而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果旅游者目标明确,日程安排清晰;旅游者往往全神贯注于旅游活动,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对其他事情会无暇顾及,会出现暂时的自我意识的弱化或消失,

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获得身心的愉悦。在没有任何外部奖赏的情况下,旅游活动本身就能够提供内在激励,使旅游者个人得以身心满足。旅游凝视。“凝视”不仅指一种专注的、审慎的、长时间的观看,还包含着主客体关系的探察。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带着个体身份意识和思维定式,在与旅游资源之间,建构主客体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约翰·厄里认为,旅游主体和旅游资源的想象性关联,是社会性、系统化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是现代文化实践“培训”和建构的产物。在旅游凝视中,旅游者既见证了景观,又确认了自我,既探触到了日常生活之外的消费体验,又强化了自我文化建构的欲望。文化认同体验。对旅游者来说,族群文化传统以“文化体验”的形式实现“现时化”和具象化。旅游者借助于旅游资源,实现对旅游资源所表征的族群文化或国家文化的肯定性情感和同一化认同。在旅游展品和环境氛围营造的情境中,旅游者可以获得事实性的知识,还会在特定情境中来进行思维与行动,并在集体实践行动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旅游者个体可能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诱发出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个体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或者规避。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游客主体的文化体验与旅游资源的互动。旅游者借助旅游项目,将自己放置到历史场景中,完成个体意识与历史事件或者历史场景的“共振”,形成对族群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直观体验。族群化记忆进入到旅游者的个人经验之中,个体完成对族群文化记忆的二度创作,由此实现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摘编自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有删改)材料二:网红城市接连崛起,打卡胜地次第涌现,破圈作品不胜枚举,爆款文创层出不穷……这两年的旅游市场火爆让人欣喜。但火爆之下,也存在同质化、浅表化的隐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的守正创新之道,在于孜孜以求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营养,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旅游内容和内涵,借助自然禀赋、科技创新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支撑。目前文旅发展从融合形式与载体而言,大致涵盖三大方面。其一,深挖内涵,厚植旅游高质量发展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珍贵资源。以往某些地区的教训提示我们:一味过度、单一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往往易滋生创新惰性。破局之道在于积极进行主题性、体验性、知识性、场景化、情感化、娱乐化的旅游业态布局和新产品研发。如各类型的文化主题餐厅、主题酒店民宿和旅游街区景区,通过“文化+体验”的创新创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构了场景消费新模式,由此成为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如近几年河南卫视充分开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淄博因烧烤出圈,在于它把齐鲁大地的“好客文化”、美食文化与历史文化充分结合。其二,科技赋能,激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动能。科技赋能可以使文旅业发展中的信息触达、供求匹配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能够使旅游业发展实现时空可“穿越”、历史可再现,让个性化需求支撑规模化市场,让特色化产品形成广泛性影响。应该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优势和竞争力。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才是每一个地区、每一座城市的“破圈之道”。如江西景德镇文创街区在保护利用陶瓷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融“传统+时尚+艺术+科技”于一体,形成了多种特色品牌,开拓了一条陶瓷文化创意发展之路。其三,优化生态,巩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目的地都位于自然保护地,“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万亿元。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无疑是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比如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甘肃、贵州、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近年来生态游热度居高不下、人流不断,正是因其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摘编自王学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旅游者借助旅游资源,通过“沉浸”“凝视”和“认同”体验,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实现个体感情与旅游资源之间的交互。B.旅游者在目标明确、日程安排清晰的情况下,如果全神贯注,就会主动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身心愉悦。C.旅游者借助于旅游资源,形成对族群文化的直观体验,在肯定和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个体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构。D.某些地区过度、单一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训,提示我们要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发,创新旅游业态布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旅游凝视需要旅游者专注审慎的观看,并带着个体身份意识和思维定式,建构与旅游资源的主客体关系。B.游客和旅游资源的想象性关联是现代文化实践“培训”和建构的产物,这说明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关注游客的整体文化认知水平。C.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发挥自然优势,开展科技创新,丰富旅游内容和内涵,才是文化旅游守正创新之道。D.内蒙生态游、淄博烧烤、景德镇文创街区等走红,说明只要落实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就能形成独特的优势。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A.2023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遴选出了全国首批24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项目,涵盖光影夜游、飞行影院、数字艺术展、科学技术展等产品业态。B.2022年在北京开园的阿派朗创造力乐园,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乐园环境、课程活动结合,让游客体验科技魅力。C.宠物旅游市场开始规模化发展。狗狗联萌GOGOParty曾多次组织北京周边的宠物露营、自驾活动,2024年5月组织了北京地区的“携宠海洋馆活动”。D.青海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让其“万山之宗”“万水之源”“千湖之省”之名更加名副其实,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4.两则材料都谈到“文旅融合”,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当前古镇古村游,同质化倾向广受诟病。请结合材料,就古镇古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你的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满窗明月刘江滨①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②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透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③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白云苍狗,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间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哒呼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直打架。这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进窗格,待风儿消歇了,再重新糊上窗纸。④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名来,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事物。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寿喜,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⑤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等等。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取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做,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全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⑥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西患了肺炎,病得厉害,似乎没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在秋风中一片一片落下来。她想象着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西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到墙上去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⑦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我不仅可观赏南窗外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描写陌生城市街头的灯光,引出下文有关“窗”的话题,“打疼”“孑然孤独”等词为全文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B.文章第②段引用《说文》语,追根溯源,并将“门”与“窗”进行比较,引出“窗”的精神属性,即情感寄托和审美内涵。C.文章第⑤段从窗与景的对应关系,说明窗外景物的状况及其取景的角度决定取景者的心情,窗可以赋予人们美好温润的意趣。D.全文从物质的层面,陈述了“窗”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实用功能,以此折射出居室变迁的历程,具有较强的知识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④段“红彤彤”“喜洋洋”“欢欢喜喜”等叠词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散文的音乐美。B.文章结尾“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化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既照应了题目,又使文章别有韵味。C.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先回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见到的窗户,然后引出日常生活中给人美好寓意的窗户,再写到现在居室的窗户,文理清晰。D.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窗”侧重于实写,“明月”多用虚笔,由此及彼,虚实相衬,平实之中蕴诗意之美。8.“窗”本是寻常之物,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意趣万端。请结合“窗”的意蕴简要谈谈“窗”的作用。

(4分)9.有经验的作家说“散文的神韵全在‘散淡’二字”,请从选材、手法、语言等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其“散淡”风格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僚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莲茅竹而居之。日啖茶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

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

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英、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茶芋:苦菜和芋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东坡先生A谪居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与幼子过E负担渡海F葺G茅竹H而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和,指后人根据前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B.“子为我志之”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含义相同。C.“此所以深服渊明”与“所以游目骋怀”两句中“所以”的用法不同。D.“沛然如川之方至”与“他植者则不然”两句中的“然”的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平时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圃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在被贬儋州后,这些喜好也都停了下来。B.苏轼前后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共有百多首,虽然其中也有得意之作,但他仍然觉得在陶渊明面前是十分惭愧的。C.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陷于大难,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D.苏辙对苏轼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苏轼的诗歌超过了杜甫、李白,能与陶渊明相比。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4分)(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4分)1.请结合文章,概括苏轼晚年喜欢追和陶渊明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古风①李白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②,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③栖鹓鸾④。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赐金放还,初离朝廷之时。②徂晖:落日余晖。③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④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四句,诗人描绘了天地苍茫,霜被万物,西风肆虐荒野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荣华东流水”与“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表达的意思有相似之处。C.“梧桐”两句采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联翩而来的物象之中。D.本诗与《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是李白的同期作品,两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扬州慢》中,词人将扬州往昔的繁华景象与如今荒凉情形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

”(2)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士大夫们不求进取、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用“

”进行了否定和批判。(3)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写诗人闲适恬静的生活,实则暗藏诗人无限感慨与牢骚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摆龙门阵的“摆”,’也就是“铺开来说”的意思。“摆”这个字,

A

。比如摆摊、摆阔、摆架子,都非铺陈排列不可。蜀人司马相如和扬雄,便是铺陈排列的高手。他们的作品,叫做“赋”。赋这种文体,后来不流行了,

B

,却为成都人所继承,并在“龙门阵”这种民间形式中发扬光大。龙门阵就是成都市民的“赋”。龙门阵不同于一般聊天、吹牛的地方就在于,它和“赋”一样极尽铺陈、排比、夸张、联想之能事。①但作为市民的“赋”,则还要闹热麻辣、绘声绘色、有滋有味。②即便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也要添油加醋,摆得七弯八拐。③这样的“作品”,非得不上茶馆不可。④成都茶馆的魅力,便在于那里有龙门阵。⑤因为龙门阵必须到茶馆里去摆,所以只有在茶馆里,顶尖高手们才有用武之地,听讲的人也才能真正一饱耳福。茶馆日夜开放,茶客多半有闲,此为“得天时”;茶馆环境宽松,可站可坐可躺,时时茶水伺候,摆者不累,听者不乏,此为“得地利”;茶客多为龙门阵之“发烧友”,目标一致,兴趣相同,摆者有心,听者有意,一呼百应,气氛热烈,此为“得人和”。

C

,龙门阵自然百战百胜,越摆越火。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其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许是由一个一个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

,灿如一片低飞的云。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走到林子深处,面对这惊心动魄的美,人似乎都感到有些虚脱。忽然有个妇人走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一边匆匆走过,一边丢下句:

“哪有花?”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满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但风雨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在外人眼中

的事物,对他们,不过是生活的常态。年年桐花盛开的季节,我总想起那妇人,走过绵延起伏的花海,而不知有花。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如果把第一段加点的“禅让”改为“代谢”,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4分)2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四段画横线处问号的作用。(4分)四、写作

(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司马迁《史记·礼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读了以上文字,作为肩负使命、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会有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2.D3.C4.(4分)①材料一侧重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②材料二侧重从产业实践角度,分析文旅融合的形式与载体。(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5.(6分)①深挖古镇古村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同;②运用新科技,创新旅游项目形式,增强沉浸式体验;③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化竞争,提供特色旅游产品。(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7.C8.(4分)①窗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窗”与外部世界相通,可以让居室获得充足的光线,并为人们遮风挡雨御寒,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而安乐。②窗富于艺术的美感。各种设计巧妙、造型美观的“窗”,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以及不可多得的审美趣味。③窗激发人的精神动能。在物质属性之外,

“窗”可以让我们获得某种心灵的启示,并赋予生命强大的精神力量。(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9.(6分)①取材自由广泛。自然、人文、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灵活。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语言朴实淡雅,清新晓畅,毫无雕琢做作之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每处1分)11.B12.B13.(8分)(1)(4分)我年少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之后,学问有了成就,先父便要我把他作为老师。(“既冠”1分,

“焉”1分,大意2分)(2)(4分)敲击之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可只有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1分,“所在”1分,大意2分)14.(3分)①喜欢陶渊明的诗作;②感佩陶渊明的为人;③效仿陶渊明的节操。(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16.(6分)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荣华”易逝,如东去流水,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②对贤愚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梧桐”二句,喻小人身居高位,而君子不得其位的社会现实。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诗人以鸾鸟自喻,高洁却只能屈居草丛,表达了强烈的激愤之情。④感叹世道艰难,只得失意归隐的无奈。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归隐,同时吟唱《行路难》来表达对世道艰难的感叹。(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每空1分,有添字、漏字、错别字均不给分)(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18.(6分)A:原本就有铺陈排列之意

B:但它的精髓

C: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得(每空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19.(4分)③改为:非得上茶馆不可。⑤改为:龙门阵之所以必须到茶馆里去摆,是因为只有在茶馆里,顶尖高手们才有用武之地,听讲的人也才能真正一饱耳福。(每处2分,指出错误的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第一处,否定词误用,应改为“非得上茶馆不可”。第二处关联词误用,应改为“之所以……是因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20.(2分)①所向披靡(铺天盖地/盛况空前)②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交口称誉)(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皆可)21.(4分)①如果用“代谢”,就不能与上句“历史或许是……叠成的”相对应,而“禅让”大大增强了前后语意的协调性。②“禅让”运用拟人的修辞,通过桐花在季节上的春秋代谢,写出万物的自然荣枯和生命的轮回,表达作者对岁月的独特理解。(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22.(4分)第一处:表询问,有主动与对方打招呼的意思;第二处:以反问的语调,表示对对方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每处2分,语意相近即可)四、写作(60分)23.(60分)(一)作文参考立意:只争朝夕,久久为功:青春奋斗的双翼;朝夕之间铸辉煌,久久为功谱华章;以只争朝夕之态,绘久久为功之图;只争朝夕铸辉煌,久久为功谱新篇;争朝夕之机遇,守久久之毅力;以只争朝夕之精神,筑久久为功之伟业;争朝夕,功长久。(二)评分建议1.起评分为45分。50分以上作文需符合题意,有一定的思辨性,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好。一类文:54分及以上,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文采,书写好。二类文:48~53分,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书写好。三类文:42~47分,立意正确,逻辑清楚、内容具体,结构较为清晰,书写较好。四类文:37~41分,立意较正确,逻辑不完整、内容不太具体,结构不太清晰,书写一般。五类文:36分及以下,立意错误,逻辑不完整、内容一般,结构较乱,书写差。2.扣分项:缺标题扣2分;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3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3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解析1.B“就会主动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身心愉悦”错误。原文为“旅游者往往全神贯注于旅游活动,行动与意识相融合,对其他事情会无暇顾及,会出现暂时的自我意识的弱化或消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入沉浸的状态且获得身心的愉悦”。2.D“只要……就能……”表述绝对。3.C宠物旅游属于旅游细分市场,不属于“文旅融合”。4.考查文意概括,简要说明材料的侧重点。根据“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分析其融合的内在逻辑”“旅游者个体借助于旅游资源,通过‘沉浸’‘凝视’和‘认同’体验,深度参与文旅融合的过程”可得出材料一的侧重点;根据“这两年的旅游市场火爆让人欣喜。但火爆之下,也存在着同质化、浅表化的流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文旅发展从融合形式与载体而言,大致涵盖三大方面”可得出材料二的侧重点。5.“古镇古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设定了答题范围,根据材料二梳理出答案要点即可。6.BA项“奠定了忧伤的情感基调”错,由“温暖、柔和的光亮……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可知,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不是忧伤。C项“窗外景物的状况及其取景的角度决定取景者的心情”与原文“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不吻合。D项“全文从物质的层面”错,文章更多是从精神层面来表达人们对窗的情感寄托。“以此折射出居室变迁的历程”于文无据。7.C“全文以时间为线索”错,文章以“窗”为线索组织材料。8.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根据文章内容来看,第③段写小时候在农村冻得上下牙打架的的经历,是从物质的角度强调窗的实用功能;第④⑤段引用民谣和古诗词,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强调窗对人们现实生活的点缀和修饰;第⑥段穿插欧·亨利作品中的片段,意在说明窗可以鼓舞人心、激发人潜在的精神动能。9.本题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理解“散淡”的内涵。“散”即随意自由的行文风格,

“淡”指平和冲淡,而韵味无穷的语言艺术。解答时聚焦“散淡”二字,重点从选材特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文章在行文上灵活自如、恣意奔放的艺术匠心之处即可。10.BDF句意:东坡先生被贬谪后住在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葺房屋居住。“谪居”即贬谪后居住某地,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语意完整,B后应断开;“置家罗浮下”为状语后置句,D后应断开;“过”是苏轼幼子的名,

“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语意完整,F后应断开。11.BB项“子为我志之”中“志”的意思是记载、记录;“项脊轩志”中“志”是一种文体,两者含义不同。12.B“但他仍然觉得在陶渊明面前是十分惭愧的”错误,原文第二自然段说“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由此可知,苏轼自认为自己那些得意之作在陶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既冠”,成年之后,

“焉”,代词,他;

(2)“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

“所在”,到处。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可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在于喜欢陶渊明的诗作;由原文“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在于感佩陶渊明的为人;由原文“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推知苏轼喜欢追和陶渊明还在于希望效仿陶渊明的节操。15.D“两首诗歌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错误,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气概,本诗表达了诗人感叹世道艰难,只得失意归隐的无奈。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鹇鸾”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贤愚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枳棘栖鵷鸾”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感叹世道艰难,只得失意归隐的无奈。17.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荠”“固”“诞”“殇”“作”“细乳”“戏”。18.A处,由下文紧邻的两句可知“铺陈排列”应该是上句“摆”的内涵;B处,由上句“赋这种文体,后来不流行了”可知,继承下来的就是精髓了;C处,很明显应该是对文段“天时”“地利”“人和”的概括。19.③句考查否定词的用法,单重否定表否定。⑤句考查关联词的运用,“因为⋯⋯所以⋯⋯”与“之所以⋯⋯是因为⋯⋯”前后表达的因果语意是相反的。20.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第一空描写桐树开花的盛况。所向披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