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_第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水进出细胞的原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理解•巩固・落实]

I.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J”,错的打“X”。

(1)溶液中K+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是渗透作用。()

(2)具有浓度差的溶液之间一定会发生渗透作用。()

(3)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

(4)植物细胞核属于原生质层的组成成分。()

答案:(1)X(2)X(3)X(4)X

2.(2020•石家庄一中期末)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水通过红细胞的细胞膜

B.蔗糖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C.水分子通过细胞壁渗出细胞

D.蔗糖溶液通过细胞壁

解析:选A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渗透的方向是

从低浓度溶液一侧向高浓度溶液一侧渗透。蔗糖不能通过原生质层,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故

B、C、D错误,应选A。

3.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

A.根系细胞呼吸过强,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C.土壤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土壤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

解析:选B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是自由犷散、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与呼吸

作用无关;一次施肥过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根系细胞不能通过渗透作用吸

水。故选B。

4.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

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水中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解析:选C紫色水萝卜的色素分子存在于液泡中,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增高,细

胞膜、液泡膜将失去选择透过性,色素分子通过液泡膜、细胞膜进入清水中,使水的颜色变

红。故选C。

5.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个渗透装置,是因为()

①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②细胞质具有一定浓度

③原生质层类同于半透膜④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A.①0B.①④

C.D.③④

解析:选D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膜两侧具有浓度差,细胞液具有一定浓度,

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故选D。

6.下列关于人成熟的红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B.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C.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D.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涨破

解析:选D红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

间存在浓度差,A、B正确;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C正确;外

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会吸水,如果两者浓度差较小,细胞不一定涨破,D错

误。

7.植物体内有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a>b>c,那

么它们三者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选C细胞液的浓度越高,则吸水能力越强,a细胞液浓度最高,c细胞液浓度

最低,b细胞液浓度介于a、c细胞液浓度之间,水分的渗透方向是由c-*b-*a,以及由cfa。

故选C。

8.图甲烧杯中是5%的淀粉液,图乙烧杯中是5%的葡萄糖液,将装有蒸播水的透析袋

分别放入图甲、乙烧杯中(水和葡萄糖分子能通过透析袋的膜),放置111后()

A.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不变

B.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液浓度降低

C.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液后呈蓝色

D.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后即呈砖红色

解析:选B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大于透析袋内蒸储水的浓度,由于淀粉

不可以通过透析袋,所以水分子从透析袋出来进入烧杯,导致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降低;

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可以进入透析袋,而透析袋内的水分子可以出来进入烧杯,所

以烧杯中水分子增多,葡萄糖分子减少,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溶液浓度降低;由于

淀粉不可以通过透析袋,所以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没有淀粉,加入碘液后不会出现蓝色;图

乙烧杯中葡萄糖可以进入透析袋,葡萄糖是还原糖,所以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斐

林试剂后需水浴加热才可以变成砖红色。

[迁移•应用•发展]

9.(多选)下图中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乙、丙两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时间,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5―N―[/蒸储水,

1~U~K30%的

1淀粉溶液

L•半透膜。

时间

甲乙丙

A.半透膜内溶液a的浓度变化可用图丙中曲线表示

B.水分子由半透膜外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变化可用图乙中曲线表示

C.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可用图丙中曲线表示

D.半透膜内外浓度差的变化可用图乙中曲线表示

解析:选BCD由于半透膜内为30%的淀粉溶液,膜外为蒸储水,膜内浓度高于膜外

浓度,水分子由膜外进入膜内,淀粉溶液浓度降低,可用图乙中曲线表示,A错误;水分子

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由膜两侧的浓度差决定,由于水分子不断进入半透膜内,膜两侧的浓度

差越来越小,水分子进入半透膜内的速率也逐渐下降,可用图乙中曲线表示。B、D正确;

随着水分子的进入,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逐渐上升,当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状态时,液

面不再上升,可用图丙中曲线表示,C正确。

10.(多选)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

面平齐,记为零液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下列对图乙

有关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零液面

蒸缁水

蔗糖溶液

膀胱膜

A.在0a段漏斗内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

B.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是膀胱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0a段液面能够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多于从漏斗进入烧

杯的水分子数

D.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的水的量与从烧杯进入

漏斗的水的量相同

解析:选ACD在。a段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内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的溶液浓

度,A正确;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是膀胱膜两侧水分子扩散到两侧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

此时漏斗内溶液浓度仍然高于烧杯中溶液浓度,B错误;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是双向运动的,

0a段液面能够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多于从漏斗进

入烧杯的水分子数,C正确;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的

水的量与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的量相同,D正确。

11.部分刚采摘的水果或蔬菜表面有残留农药,很多人认为把水果或蔬菜放在清水中浸

泡可以有效除去其表面的残留农药。为探究此种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

下实验。

实验一:取相同的青菜各1kg作为样本,并对其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如下:

组别甲乙丙T

未做纯水冲浸入纯浸入纯

处理方法

处理洗1min水1min水30min

1kg青菜农药

0.1960.0860.0970.123

残留量/mg

实验二:取相同的青菜500g,并将其浸入一定量纯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

菜叶,测定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所得数据可绘出如下曲线。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丙、丁两组对照自变量是;丁组农药残留量比丙组农药残留量

多,最可能的原因是»

(2)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收水也可以吸收可溶性农药。在实验二中,青菜细胞的

细胞液浓度随时间推移从A点下降到B点,其原因是在AB段细胞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对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之后又从B点略有上升

达到C点,其原因是细胞对水分子的吸收速率(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对

农药分子的吸收速率。

(3)综合上述分析,植物细胞吸收水分和吸收可溶性农药(填“是”或“不

是“)同一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