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与客观的物象相融合,生成的包含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诗经》的“审美意象”;从王弼、刘勰的“艺术意象说”再到王夫之、叶燮、方东树的意象观念,伴随西方美学的冲击,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度走向衰落。事实上,许多独到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反映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是互不分离的。这种艺术意象观显然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艺术意象观,在西方学者眼中,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例如,朱光潜强调:“我的美学观点,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艺术之意象看作是“心物统一”“情景交融”的心灵创造,其思想源自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时空一体、形神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可见,它的“根”在中国。其次,还在于它总是能够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进而在中西“对话”的关系中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促进中西美学同质辉映、异质互补。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却也不能否认他借鉴吸收西方美学之精华,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便始终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课题。对此,建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周易》易象观及“观物取象”等思想的重新考察,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创新发展,必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要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系统,实现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沟通,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话语传播。同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象观念,始终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诗论中的“赋”“比”“兴”,书法中的“神采”“气韵”“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之精华。然而,其范畴的界定固然有理性认识的一面,但也存在感悟式评价过多、材料过于零散的问题。因此,推进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研究的理性化与逻辑化,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而言,即概念与范畴的问题,理清了它是什么,从创作到呈现,再到欣赏与情感的升华,需要从创作之维,探寻艺术意象的审美生成,梳理艺术意象的呈现方式;从品鉴之维;从境界之维,提升艺术意象的精神追求。进而打造一个可与西方美学体系对话、交流、互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艺术意象的理论体系。(摘编自李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艺术意象思想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B.中西方的艺术意象观各方面显然不同,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例,它博大精深C.“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那样”指的是他的艺术意象观念既有中国传统的一面,也有借鉴吸收西方美学精华的一面。D.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中感悟式评价过多、材料过于零散,需要借鉴西方美学理论,推进其研究的理性化与逻辑化。(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美”和“意象”是一体的,而西方学者眼中的艺术意象只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艺术意象思想内涵比西方丰富。B.没有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就会弱化乃至消弭,可见C.今天,我们面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不能把它当作“文化遗产”去一味地重复与还原,而是应在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D.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首先要理清它是什么,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关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发展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A.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以“意象”为中心谈美和美感的创造时,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B.元代诗论家提出了“意外意”与“境外境”的说法,将唐代诗论中成熟的“象外之象”“韵外之旨”明确引入到了意、境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之中。C.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现象,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D.西方汉学家刘若愚将古典“意境说”与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相结合,在继承、阐发、修正前人观点的过程中对古典“意境说”作了多层次的阐释。(4)本文第一、二段都有提及《周易》,请简析其作用。(5)为什么说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仍具有现代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因为: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①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我几次想给它们买些盐,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刚摸进草窑。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破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那两个人是瞎子说书的,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破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瞎子长吁短叹,唠了一宿。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真的自个儿攒够了盘缠!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你爷爷还爱唱吗?”“一天价瞎唱。”“还唱《走西口》吗?”“唱。”“不是愁了才唱吗?”“咦?!谁说?”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年年开。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我”一起拦牛的“破老汉”虽然穷,但是丝毫不吝啬帮助别人,整天唱着歌B.在陕北不光人苦,牛也苦,“累得草也不想吃,身子都跟着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C.行文多处称“破老汉”,末句则以“哦,我的白老汉……”作结,体现了对白老汉的尊敬和深深的怀念。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遥远”,不只是地理上的难以重返,也表明时间上的久远(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日暮赶牛夕照图,将“红的”放在句末,以突出这一抹暖色B.句子②中“可怜”一词反映了“我”由此前对老黑牛的讨厌并与之斗智从而及时制止它偷食庄稼到此时对它的惊慌、愧悔而产生怜爱的心理的转变。C.句子③强调说书人“从绥德来”,是因为绥德是破老汉的家乡,这就顺势引出了后文破老汉和这两个穷苦的说书人的长吁短叹。D.句子④中“破”“渍透”,反映的是破老汉省吃俭用辛苦积攒钱财的不容易,也透露出破老汉在遥远的清平湾一直惦记着“我”(3)小说反复写破老汉唱山歌,有什么作用?(4)胡河清在《史铁生论》中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象征着史铁生受伤的心灵在一片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栖之所。”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①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②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槽,此鲍焦③所以愤于世也。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节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注]①鸟集:在此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②廧:同“牆”,指宫牆,厌恶时世污浊,自己采蔬而食。(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何则A以其能越B摩拘之语C驰D域外之议E独观乎E昭旷之道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指困境,与《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的“穷”词义不相同。B.爽,材料一中指迷惘,与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词义不相同。C.笼,用作动词,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的“笼”用法不同。D.安,为疑问代词,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有《国风》与《小雅》的特点:虽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但并不坏乱礼法。B.材料一中司马迁为屈原之志不能实现而悲伤,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受谗被疏,为屈原而悲其实也寄寓了自己的愤懑之情。C.材料二认为圣明的君主要有主张和见解,治理国家不因奉承和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举周文王出猎泾渭,称王天下,以证明自己观点。D.材料二写士人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不竭尽忠信投奔君主,原因是天下有气度的人才迫于权势和地位,不亲近君主。(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②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5)从材料一、二看,屈原不被信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塞下曲贺兰进明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贺兰诗中的“荡子”和高诗中的“铁衣”,虽然称呼不一样,但均指离家从军戍边的战士。B.“君不见”有提请注意、启发思考的作用,此外它还增强了这两首诗歌慷慨激昂的气势。C.贺兰诗主要借助描写典型场景抒发情感,笔触细腻,启人深思,鲜明直接。D.两首诗都虚实结合,渲染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灾难,并对思妇、征人形象进行刻画。(2)两首诗写思妇眼泪的侧重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到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意在排除干扰的两句是“,”。(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两句,上句写大弦高弹时清脆激越的声响,下句写小弦幽咽和缓的曲调。(3)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的句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好奇心?好奇心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那么,A_______?好奇是一种天性。德斯蒙德•莫里斯曾经说,一切哺乳类都有强烈的探索冲动,尝试一切可能的机会,密切注意幸运的机会……它们必须随时保持高水准的好奇心。所以拥有好奇心能够让它获得比没有好奇心的种类更大的生存机遇①人类好奇心当然源自动物的本能。②实际上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本能地同样拥有很强的好奇心。③但是,成年人的好奇心去哪儿了呢?你看看这些成语——④“刨根问底”“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童言无忌”等等;⑤他们曾经也很好奇,但长大之后,我们还是想告诉大家,B_______,往往就越有兴趣;对于某事物了解得越多(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他们不遗余力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1)文中有“密密麻麻”和“薄薄厚厚”两处重叠形式,请比较这两处在表意上的差别。(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树木独立,如石雕和铜雕”,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未来有无数种可能,但未来一旦变成现实,却只有一种可能。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与客观的物象相融合,生成的包含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诗经》的“审美意象”;从王弼、刘勰的“艺术意象说”再到王夫之、叶燮、方东树的意象观念,伴随西方美学的冲击,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度走向衰落。事实上,许多独到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反映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是互不分离的。这种艺术意象观显然不同于西方学者的艺术意象观,在西方学者眼中,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例如,朱光潜强调:“我的美学观点,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艺术之意象看作是“心物统一”“情景交融”的心灵创造,其思想源自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时空一体、形神合一的生命哲学观。可见,它的“根”在中国。其次,还在于它总是能够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进而在中西“对话”的关系中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促进中西美学同质辉映、异质互补。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却也不能否认他借鉴吸收西方美学之精华,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便始终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课题。对此,建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同时,通过对《周易》易象观及“观物取象”等思想的重新考察,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创新发展,必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要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系统,实现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沟通,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话语传播。同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象观念,始终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诗论中的“赋”“比”“兴”,书法中的“神采”“气韵”“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之精华。然而,其范畴的界定固然有理性认识的一面,但也存在感悟式评价过多、材料过于零散的问题。因此,推进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研究的理性化与逻辑化,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而言,即概念与范畴的问题,理清了它是什么,从创作到呈现,再到欣赏与情感的升华,需要从创作之维,探寻艺术意象的审美生成,梳理艺术意象的呈现方式;从品鉴之维;从境界之维,提升艺术意象的精神追求。进而打造一个可与西方美学体系对话、交流、互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艺术意象的理论体系。(摘编自李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艺术意象思想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B.中西方的艺术意象观各方面显然不同,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例,它博大精深C.“诚如朱光潜所指出的那样”,“那样”指的是他的艺术意象观念既有中国传统的一面,也有借鉴吸收西方美学精华的一面。D.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中感悟式评价过多、材料过于零散,需要借鉴西方美学理论,推进其研究的理性化与逻辑化。(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美”和“意象”是一体的,而西方学者眼中的艺术意象只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艺术意象思想内涵比西方丰富。B.没有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就会弱化乃至消弭,可见C.今天,我们面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不能把它当作“文化遗产”去一味地重复与还原,而是应在新时代赋予它新的内涵。D.加速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与世界美学体系的融合,首先要理清它是什么,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3)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关于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发展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CA.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以“意象”为中心谈美和美感的创造时,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并以此为基础B.元代诗论家提出了“意外意”与“境外境”的说法,将唐代诗论中成熟的“象外之象”“韵外之旨”明确引入到了意、境理论的建构与阐释之中。C.对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的现象,林庚在《说“木叶”》中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D.西方汉学家刘若愚将古典“意境说”与西方现代文论话语相结合,在继承、阐发、修正前人观点的过程中对古典“意境说”作了多层次的阐释。(4)本文第一、二段都有提及《周易》,请简析其作用。(5)为什么说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仍具有现代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涉及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的作用。(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B.“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为例,它博大精深”的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事实上,许多独到的观点。故选B。(2)D.“这说明这一思想的某些概念与范畴仍较模糊”的说法牵强附会。原文是“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而言,即概念与范畴的问题,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是说明搞清楚“概念与范畴”这一本体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故选D。(3)A.符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的观点。B.符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的观点。不符题干,必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要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系统,实现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话语传播”的观点。故选C。(4)题干要求简析文中三次提及《周易》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找到表述《周易》的相关语句,明确作者的观点。原文“从《周易》的……到诗经的……;从王弼、叶燮,中国古代美学中蕴含丰富的艺术意象思想”是第一处提及《周易》。原文“朱光潜对艺术意象的看法充分借鉴了中国古代美学,将艺术之意象看作是……的心灵创造、形神合一的生命哲学观,朱光潜的艺术意象观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性重构,不难发现作者的目的在“可见”之后的语句,也是对该段的段首句“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的照应。原文“如朱光潜在借鉴叔本华等西方学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易》易象观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是第三次提及《周易》,并非以一种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原汁原味还原其内涵。(5)依据作者的行文顺序,细读文本。第一段作者举《周易》《诗经》的例子,将中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在中国当代美学建构和审美批评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中国艺术意象思想丰富了外国学者对艺术意象的理解,这是探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认知前提。第二自然段根据“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价值首先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例如,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朱光潜对艺术意象的看法充分借鉴了中国古代美学……可见,它的‘根’在中国”等语句,重视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是探究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的首要问题。第三自然段结合“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而是以中西互鉴的视域重新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新内涵”等语句以及举朱光潜以中西互鉴的方式,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这个例子说明: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而是赋予新内涵。最后一段,根据“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创新发展,又要开门搞研究,以现代学术形态加强与世界美学界的文化交流……始终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对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而言,即概念与范畴的问题,才有继续讲下去的必要,从创作到呈现,这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等语句,始终是当代艺术意象思想的源头活水,又要建构可与西方美学体系对话、互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艺术意象的理论体系。答案:(1)B(2)D(3)C(4)第一次提及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美学中蕴含丰富的艺术意象思想,而《周易》算是最早的例证。第二次提及是为了说明朱光潜的艺术意象观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性重构,而《周易》是其思想源头。第三次提及是为了说明对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研究与阐释,要以中西互鉴的视域重新赋予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以新内涵,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象创构论。(5)首先,作者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说明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意象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其次,作者举朱光潜的意象观和意象创构论。同时。最后,作者从创新发展的角度指出:推动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创新发展,又要开门搞研究,以现代学术形态加强与世界美学界的文化交流、沟通。【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选)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因为: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①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那时只以为是坐骨神经疼,或是腰肌劳损,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夏天拦牛可不轻闲,好草都长在田边,离庄稼很近。我们东奔西跑地吆喝着,爹、娘、八辈祖宗,骂得那么亲热。最讨厌的是破老汉喂的那头老黑牛,慢慢接近田苗,低着头,田苗离它再近它也不吃,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儿,它就趁机啃倒一棵玉米或高粱,调头便走。我识破了它的诡计,假装不看它,等它确信无虞把舌头伸向禁区之际老家伙趔趔趄趄地后退,既惊慌又愧悔,那样子倒有点可怜。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年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我几次想给它们买些盐,家里寄来的钱都买鸡蛋吃了。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肯操心就行。喂牛,苦不重,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刚摸进草窑。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破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那两个人是瞎子说书的,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破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瞎子长吁短叹,唠了一宿。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唔,我记得他儿子的病是怎么耽误了的,他以为北京也和那儿一样。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真的自个儿攒够了盘缠!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流哩嘛!”留小儿“咯咯”地笑。留小儿给他爷爷买了把新二胡。自己想买台缝纫机可没买到。“你爷爷还爱唱吗?”“一天价瞎唱。”“还唱《走西口》吗?”“唱。”“不是愁了才唱吗?”“咦?!谁说?”我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于是就又想起破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年年开。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和“我”一起拦牛的“破老汉”虽然穷,但是丝毫不吝啬帮助别人,整天唱着歌B.在陕北不光人苦,牛也苦,“累得草也不想吃,身子都跟着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C.行文多处称“破老汉”,末句则以“哦,我的白老汉……”作结,体现了对白老汉的尊敬和深深的怀念。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的“遥远”,不只是地理上的难以重返,也表明时间上的久远(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日暮赶牛夕照图,将“红的”放在句末,以突出这一抹暖色B.句子②中“可怜”一词反映了“我”由此前对老黑牛的讨厌并与之斗智从而及时制止它偷食庄稼到此时对它的惊慌、愧悔而产生怜爱的心理的转变。C.句子③强调说书人“从绥德来”,是因为绥德是破老汉的家乡,这就顺势引出了后文破老汉和这两个穷苦的说书人的长吁短叹。D.句子④中“破”“渍透”,反映的是破老汉省吃俭用辛苦积攒钱财的不容易,也透露出破老汉在遥远的清平湾一直惦记着“我”(3)小说反复写破老汉唱山歌,有什么作用?(4)胡河清在《史铁生论》中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象征着史铁生受伤的心灵在一片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栖之所。”请结合原文对此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段落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情节、人物、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设置情节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能够梳理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抓住关键句,分析作者的思想。【解答】(1)D.“还意味心灵中对曾经生活的疏远”理解错误。根据“哦,我的牛群,作者对清平湾怀有怀念和眷恋之情,反而是对那段生活的深深怀念和珍视。故选D。(2)C.“是因为绥德是破老汉的家乡,这就顺势引出了后文破老汉和这两个穷苦的说书人的长吁短叹。句子中提到说书人“从绥德来”,也没有直接引出破老汉和说书人的长吁短叹,说书人的来处和破老汉的家乡并无直接联系。故选C。(3)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最开始描绘破老汉就是用山歌引出来的,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破老汉的生活很困难、依旧热情地唱歌,突出了作者对陕北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通过山歌和破老汉的故事,行文上也更加紧凑地体现了“我”对清平湾的记忆。(4)清平湾是“我”生活了两年的地方,“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从作者在文中对清平湾景色之美与孩童活泼的描述“春天,扶犁的后面跟着撒粪的……”以及“夏天,以及他与破老汉,可以看出清平湾的淳朴民风和善良的人性。清平湾的老乡们对“我”很照顾,比如“我”生病的时候,以及他临走时还以“唉,离家远”表达对“我”的心疼叹息,留小儿还能到北京来看望“我”,可以看出清平湾的乡亲们对“我”的照顾和关爱,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质朴、勇敢等。在那个遥远的清平湾,人们生活艰难。比如留小儿永远保持着对“湾”之外的生活的向往,可嗓子像破锣”,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可实际上从最后留小儿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并不是,用乐观融化苦难、温馨味能让“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苦难。答案:(1)D(2)C(3)①通过山歌的描写,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乐观的生活态度;②山歌贯穿全文,突出了作者对陕北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4)①清平湾的乡亲们对“我”的照顾和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例如,因为喂牛的工作比较轻松;白老汉也常对“我”嘘寒问暖。②清平湾的淳朴民风和善良的人性。③通过对清平湾的描写,让“我”的心灵找到了归宿。【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①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②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槽,此鲍焦③所以愤于世也。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节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注]①鸟集:在此象征西伯(周文王)得姜尚。②廧:同“牆”,指宫牆,厌恶时世污浊,自己采蔬而食。(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何则A以其能越B摩拘之语C驰D域外之议E独观乎E昭旷之道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穷,指困境,与《桃花源记》中“欲穷其林”的“穷”词义不相同。B.爽,材料一中指迷惘,与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词义不相同。C.笼,用作动词,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的“笼”用法不同。D.安,为疑问代词,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兼有《国风》与《小雅》的特点:虽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但并不坏乱礼法。B.材料一中司马迁为屈原之志不能实现而悲伤,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受谗被疏,为屈原而悲其实也寄寓了自己的愤懑之情。C.材料二认为圣明的君主要有主张和见解,治理国家不因奉承和众说纷纭而改变主张,举周文王出猎泾渭,称王天下,以证明自己观点。D.材料二写士人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不竭尽忠信投奔君主,原因是天下有气度的人才迫于权势和地位,不亲近君主。(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②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5)从材料一、二看,屈原不被信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为什么?因为文王能跨越卷舌聱牙的羌族语言,自看到光明正大的道理。“何则”是发问,其后应断开,其后均应断开。故选ACE。(2)A.“穷,指困境”错误。穷。句意: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走到尽头。B.正确。爽,材料一中指迷惘。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屡试不爽: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C.正确。笼,使动用法。句意: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笼子。二者用法不同。D.正确。安,为疑问代词。句意:哪会有竭尽忠信投奔君主的人呢?故选A。(3)D.“自坏操行侍奉小人,不亲近君主”错误,胁于位势之贵,以事谄谀之人,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意思是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转过脸去自坏操行,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故选D。(4)①然:然而。祖:效法。终:始终。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②任:听信。以:因而。发:出现,因而相信了荆轲。(5)由材料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可谓穷矣”,胁于位势之贵,以事谄谀之人”可知。由材料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材料二“是以圣王制世御俗,而不牵乎卑辞之语,原因之二是君主昏聩。答案:(1)ACE(2)A(3)D(4)①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②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因而相信了荆轲。(5)①小人进谗言进行离间。②君主昏聩,不辨忠奸。参考译文:材料一:屈原使(自己)道德端正,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可以说处境很困难,尽忠却被诽谤?屈原作《离骚》。《诗经》中的《国风》,《小雅》有怨刺之言。屈原的《离骚》诗。(他)远古提到帝喾,中古提到商汤,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治乱的条理。他的文章简约,他的志趣高洁。就其文字来看,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所以至死不容于世,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不沾染尘世的污垢,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楚国(还)有宋玉、景差一些人,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终于被秦国所灭亡,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追怀他的为人,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材料二:因此圣明的君主统治世俗,要有主见,而不被讨好奉承的话牵着鼻子走。所以秦始皇听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话,而暗藏的匕首终于出现了,得到吕尚同车而回。秦轻信左右而灭亡。为什么,使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发表。当今君主陷在阿谀奉承的包围之中,使思想不受陈规拘束的人才与牛马同槽。臣子听说穿戴着华美服饰进入朝廷的人不用私心去玷污节操。所以里闾以胜母为名;都邑以朝歌为名。现在要使天下有远大气度的人才受到威重的权势的囚禁,转过脸去自坏操行,而求得亲近君主的机会,士人只有隐伏老死在山洞草泽之中罢了!【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塞下曲贺兰进明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燕歌行并序(节选)高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贺兰诗中的“荡子”和高诗中的“铁衣”,虽然称呼不一样,但均指离家从军戍边的战士。B.“君不见”有提请注意、启发思考的作用,此外它还增强了这两首诗歌慷慨激昂的气势。C.贺兰诗主要借助描写典型场景抒发情感,笔触细腻,启人深思,鲜明直接。D.两首诗都虚实结合,渲染战争给士兵及其家人带来的灾难,并对思妇、征人形象进行刻画。(2)两首诗写思妇眼泪的侧重点不一样,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两首诗都虚实结合”错,《塞下曲》全诗实写。故选D。(2)贺兰诗写眼泪的句子是“独宿自然堪下泪”,这“泪”既是独宿的思妇所流。“自然”照应下句“况复”二字,空闺“独宿”,能使人为之下泪,抒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普遍的分离之痛;高诗写“泪”的句子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写离别之后思妇内心的痛苦,一句征夫,错综相对,逐步加深。答案:(1)D(2)贺兰诗写空闺“独宿”的孤单凄凉,能使人为之下泪,抒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普遍的分离之痛;高诗是从思妇角度,以玉箸比喻思妇之泪,侧重从征夫思妇两个角度写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燕歌行》译文: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更遥远的边陲更加荒凉不毛。从早到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战士们互相对望,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为国捐躯?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赏析:节选部分写士兵的痛苦。应该看到,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一句征夫,错综相对,逐步加深,日夜悲愁,蓟北征人,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永无见期,天道宁论”,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真是死在眉睫之间?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是何等质朴,何等勇敢!【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到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意在排除干扰的两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上句写大弦高弹时清脆激越的声响,下句写小弦幽咽和缓的曲调。(3)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体现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相似的句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慎)(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凰)(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好奇心?好奇心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那么,A_______?好奇是一种天性。德斯蒙德•莫里斯曾经说,一切哺乳类都有强烈的探索冲动,尝试一切可能的机会,密切注意幸运的机会……它们必须随时保持高水准的好奇心。所以拥有好奇心能够让它获得比没有好奇心的种类更大的生存机遇①人类好奇心当然源自动物的本能。②实际上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本能地同样拥有很强的好奇心。③但是,成年人的好奇心去哪儿了呢?你看看这些成语——④“刨根问底”“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童言无忌”等等;⑤他们曾经也很好奇,但长大之后,我们还是想告诉大家,B_______,往往就越有兴趣;对于某事物了解得越多(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A处,结合“好奇是一种天性,一切哺乳类都有强烈的探索冲动,此处应是“好奇心从何而来”。B处,和“对某一个领域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为转折关系,可填“我们的好奇心是天生的”。(2)②“本能地同样拥有”语序不当,改为“同样本能地拥有”。④“都是来形容孩子的”和语境不符,“刨根问底”“求知若渴”也可以用来形容成年人。⑥“这大概是因为与……有关”句式杂糅,可改为“这大概与……有关”。答案:(1)A好奇心从何而来B我们的好奇心是天生的(2)②实际上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同样本能地拥有很强的好奇心;④“刨根问底”“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童言无忌”等等,大部分都是来形容孩子的;⑥这大概与我们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特征有关。【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他们不遗余力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1)文中有“密密麻麻”和“薄薄厚厚”两处重叠形式,请比较这两处在表意上的差别。(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树木独立,如石雕和铜雕”,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