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课程课件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_第1页
刑法学课程课件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_第2页
刑法学课程课件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_第3页
刑法学课程课件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_第4页
刑法学课程课件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第二节危害行为第三节危害结果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五节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导言

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包括两类基本要件,即主观的要件和客观的要件。在犯罪构成的四个一般要件中,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属于主观的要件,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属于客观的要件。研究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司法实践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导言

某幼儿园保育员甲某,某日下午带领几名幼儿外出春游,途中幼儿乙某失足掉入路旁粪池,甲某见状只高声呼喊求救,不肯跳入粪池救人。农民丙某路过见状过来观看,在路旁拿来竹竿一根,探测得知粪水约有80厘米深,但二人均不肯跳下粪池救人,只是高呼求救。乙某因抢救不及时死亡。谁构成犯罪?案例导入

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特征特征法定性、外在性、侵犯性、必需性(一)概念(二)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其中,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以及对象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但由于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一)犯罪客观方面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尺度(二)犯罪客观方面是划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三)犯罪客观方面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客观基础(四)犯罪客观方面是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三、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8页。(一)行为的含义

我国刑法是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行为”一词的:一是指最广义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二是指广义的行为——犯罪行为。三是指狭义的行为,即危害行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见下图。行为犯罪行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

在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作或静止。(二)危害行为的含义和特征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动作或静止——有体性。2.危害行为是行为人的意志支配的结果——有意性。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有害性。特征含义一是欠缺主体性的自然现象。二是欠缺有意性的行为。有:(1)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三是欠缺有害性的行为。下列行为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富豪被绑架胁迫杀人案例证1、王某(女)与邻居张某不和,又不敢与张某正面交锋,于是在家中每天祈祷借助神力杀死张某,不久张某出车祸死亡。王某高兴之余把自己所做之事告诉别人,张某家属得知后要求追究王某故意杀人的责任。2、张某,男,工人。晚上经常作噩梦。某晚,张某又梦见自己被一头恶狼追赶,被狼追上后不得不奋力与之搏斗,最后竭尽全力扼住狼颈才将其制服。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其妻已经死亡。经调查验证,其妻系外力扼住脖子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凶手就是张某本人。人在受到精神强制、威胁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可一概而论:犯罪分子用枪要求行为人杀死被害人,如果行为人将被害人杀死,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理论上认为:行为人的行为是没有期待可能性的,因此,也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人在受到精神强制、威胁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不符合紧急避险或者不属于没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此时行为人是具有一定的意志自由的。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也就是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言论能否治罪言论能否治罪的关键在于言论究竟是思想还是行为。言论本身不可能成立犯罪,但是,发表言论,如口头发表言论、用笔记录、书写言论,则属于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身体活动,如果具有社会危害性,可能构成犯罪。例如刑法第29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说起的作用处罚。第278条: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3年以下……第295条:传授犯罪方法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危害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作为与不作为(一)作为——不当为而为1.概念: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2.作为的实施方式:(1)利用自己的身体实施的作为;(2)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3)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4)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5)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二、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例证秦某是个医生,一日,秦某发现自己的仇人李某在医院中住院,于是想找机会杀死李某。他找到李某的看护护士,嘱咐护士要在药方中多加入某种药物,效果会更好。结果,不久李某因注入过量的药物而死亡。请问,护士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秦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分析这个案件涉及的是间接正犯的理论所谓间接正犯指的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精神病人或者不知情的第三人实施犯罪,实际上是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间接正犯又叫间接实行犯,不属于共同犯罪,被利用者不负任何责任,利用者应被视为单独犯罪,直接按照被利用者实施的行为来定罪。1.概念: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社会行为。

2.不作为的成立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这是不作为成立的前提。(二)不作为——当为而不为①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特定义务来源有四

第二,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这是成立不作为的重要条件。第三,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这是成立不作为的关键条件。分析导入案例注意不作为的“等值性”或“等价性”,系对不真正不作为犯在构成上与作为相当,要慎重分析分则条文,如脱逃罪。不作为的义务来源(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常见的有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丢失枪支不报罪;战时遗弃伤病军人罪等等。例证石某的父亲因年老丧失了劳动能力,石某嫌其脏而一直让其独自生活。因无人照顾,老人患上了疾病并日益严重。在村里乡亲的劝说下,石某勉强接其父一起居住。但态度恶劣,经常辱骂老人。老人一气之下回到自己的草屋,病情加重,石某却不去看望。石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重大道义义务是否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黄某,船工,驾船在长江上捕鱼,突然一条用于摆渡的小船因载人过多而倾翻,小船上的人都落水。由于落水的人很多不会游泳,十分危急。这时参与抢救的人都要求黄某驾船抢救,黄某却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抢救落水的人会给捕鱼的自己带来灾难,因而拒绝救人,也不许其他人使用他的船救人。结果,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数人死亡。黄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分析德国刑法第323条规定:在发生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根据当时的情况要求或者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法国、意大利刑法也有类似的规定。(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相当广泛,例如值班医生有抢救危重病人的义务,执勤消防队员有消除火患的义务。扳道工有按时扳道岔的义务。(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主要是指合同行为引起的义务。一般来说,这种义务都以合同生效为前提,并存在于合同的有效期限内。(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者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案例李某带马某(10岁)去游泳,马某之母告诉李某马某不会游泳,叮嘱李某要看好马某。李某带着马某到了水库,租了一个救生圈给马某。游了一会之后,二人上岸。马某又提出要下水,李某开始不允许,后经马某再三请求,表示同意。马某带着救生圈下水,李某和岸上的人闲谈。不久,马某因救生圈脱落落水,李某救助不及造成马某窒息死亡。李某是否对马某的死亡负责?关于先行行为的几个问题①先行行为是否仅限于违法行为?如果先行行为属于合法行为,能否引起作为义务?例如司机照章行车,将路人撞伤,此时司机是否有救助伤员的义务?对此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主张。法律对此尚没有明确规定。②先行行为是否可以是犯罪行为?

例如,行为人将被害人砍伤,如果不进行救助,造成被害人死亡,是否能够追究行为人的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这在理论上也有争议,现在一般都肯定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但应当分情况而定:其一,在刑法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犯或者成立重罪时,就不产生作为义务,例如故意伤害致死罪;其二,刑法没有就某种犯罪规定结果加重犯或者成立重罪时,则有作为义务。③先行行为是否仅限于作为?答案是否定,先行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例如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的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行为人必须处于保证人地位,而保证人地位源于行为犯具有作为的义务。一、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1、对危险源的管理义务;2、对他人危险行为的监督义务;3、对自己的先前行为引起的法益侵害危险的防止义务。二、基于与法益的无助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三、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

刑法理论一般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既可以由作为实现,也可以由不作为实现,行为人实际上以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3.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5.理解作为与不作为应注意的问题4.不作为的表现形式——以现实形式认定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其侄子乙(6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案例分析[案情]

2001年8月,甲因妻子乙与人通奸而争吵,甲说乙的行为让自己真没脸活下去。乙闻言就拿来绳子、板凳,对甲说:“你没脸活下去就去死,绳子、板凳都给你准备好了,你有胆吗?给你十个胆你也不敢,像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真没意思。”甲被激得拿起绳子悬梁自缢。乙站在一旁没制止,也未解救。不一会儿,乙见甲停止挣扎,才喊人解救,但为时已晚,甲已死亡。对乙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构成犯罪,另一种意见认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案例分析[问题]乙提供工具并以言语激夫自杀的行为应如何定性?进一步的问题是:(1)乙以言语激甲自杀并提供工具的行为是否属于杀人的作为行为方式?(2)甲自杀时乙不制止、不救助的行为是否属于不作为?(3)乙不解救甲的行为与甲的死亡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4)如果乙的行为属于不作为,乙的主观心态怎样?

“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刑法格言,决定了危害行为在整个犯罪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本节小结

持有属于一种行为已达成共识,但持有属于何种形式的行为有四种观点:作为说——张明楷不作为说择一行为说独立行为说——陈正云(三)持有5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第三节危害结果本节理解的关键是危害结果的范围理论上的争议:1、任何犯罪均有危害结果2、有些犯罪无危害结果3、危害结果意指已经造成的损害4、危害结果包括现实的危险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一)含义危害结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国刑法理论通常是从狭义上理解危害结果的。狭义的危害结果,仅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即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状态。归纳总结狭义上的危害结果对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的作用概括如下:1、对于所有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而言,危害结果决定犯罪成立与否,危害结果是此类犯罪的必备要素;2、对于直接故意中的结果犯而言,法定的危害结果决定犯罪既遂与否;3、对于直接故意中的危险犯、行为犯、举动犯而言,危害结果并不影响犯罪成立或犯罪既遂与否,但影响到量刑。有形的、无形的危害结果的区分意义所有的结果与客体的关系无形的结果与因果关系有形的结果是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关系(二)特征客观性——否定可能造成的损害因果性侵害性——不等于危害行为都具有对他人的危害性多样性实例1刘某因为在单位一直得不到重用,对社会很不满,伺机报复社会,一天晚上来到一居民楼放火,被保安发现,没有成功。思考,这一案件中的危害结果是什么?行为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实例2王某因对李某不满,把李某打成重伤,李某刚刚痊愈开始工作,这时李某的房子遇到了洪水,倒塌了,李某损失惨重,一时想不开,服毒自杀了。本案中那些属于危害结果?(一)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均以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构成要件,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也要求发生特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作用: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注意:许多直接故意犯罪的危害结果不影响犯罪成立,只是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志,或者只是影响法定刑的轻重。二、危害结果的种类例证1、猎人在打猎时,发现猎物的旁边有个正在玩耍的小孩,也就是说可能会打中小孩,但是猎人不想放过捕到猎物的机会,顾不上那么多了,于是他还是开枪了,如果(1)猎人准确地击中了猎物,没有伤到小孩(2)猎人没有打到猎物,打死了小孩。这两种不同的情况怎样处理?例证2、王某想杀死仇人张某,于是王某把张某骗到了一个悬崖边,趁张某不注意,王某把张某推下了山崖,如果:(1)张某被摔死了;(2)张某被摔成重伤,但没有死;(3)张某被摔伤,但被另外一个仇人遇到将其杀死。(二)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与非物质性危害结果都可能是构成要件结果,也可能属于非构成要件结果。(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意义:既可能是构成结果,也可为非构成结果。

作用:直接结果影响定罪量刑,间接结果往往影响量刑。

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地位

就广义而言,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就狭义而言,危害结果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应取狭义说。作用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已经发生,要使某人对这一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这一结果是他的危害行为所造成的。如果查明行为人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让他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因此,正确理解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问题,对于正确解决刑事责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导言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又称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概念相对性时间顺序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复杂性客观性认定因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二、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一、国外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学说(中南财经政法考研真题)(一)条件说

条件说认为,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条件说认为,导致结果发生的所有条件都是原因,而且都具有同等价值,所以说条件说又被称为等价说或同等说。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二)原因说原因说是为批判条件说而出现的学说,它主张从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中,以某种规则为标准挑选出应当作为原因的条件,只有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三)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也是基于条件说过于扩大因果关系的范围产生的。该说认为,根据一般社会生活经验,在通常情况下,某种行为产生某种结果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相当”是指该行为产生该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一般的、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异常的。关于相当性的判断标准,理论上主要有三种学说:客观说主张以行为时的一切客观事实为基础判断;主观说主张以行为人认识到或可能认识到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判断;折中说主张以一般人能认识到的以及行为人特别认识到的事实为基础进行判断。(四)客观归责论客观归责论将因果关系与归责问题相区别,因果关系以条件说为前提,存在于条件关系的行为中,只有相当行为造成了法律禁止的危险,并且该危险是在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中实现时,与人的行为具有条件关系的结果才具有归责可能性。二、我国刑法理论上的学说在我国刑法理论中主要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的争论。当危害行为中包含着危害结果发生的根据,并符合规律地产生了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必然因果关系。

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并由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因果关系。一危害行为一危害结果事件或者危害行为另一危害结果必然因果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判断方法介入因素的情形:自然事件;被害人自身行为;他人行为问题:当存在介入因素时,如何确定先前的危害行为和最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案例1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案例2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案例3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重点前述3例都是有介入因素的情形。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否对因果关系的成立产生影响,需要进行判断。此时,应当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介入因素异常性的大小。介入因素对于先前行为来说过于异常的,先前行为和最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反之,因果关系存在。(2)如果介入因素独立或完整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没有因果联系了;反之,因果关系存在。(3)介入因素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作用力是否较大?介入因素与先前行为相比较,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的作用力大小。介入因素因果关系1方面异常中断(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正常不中断(有)2方面独立中断从属不中断3方面介入因素作用力大中断作用力小不中断案例分析甲、乙两名驴友野外探险、攀登原始森林。在山上因琐事产生不快,甲心生杀乙之念。于是趁乙不备,将其从悬崖上猛推至山谷。乙虽然大难未死,但浑身骨折,躺在山谷里不能动弹。不久被出没的毒蛇(或猛兽)咬死。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条件说: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对条件说的批判请见刘宪权主编的《刑法学》。

目前,“两个因果关系说”较为通行。必然因果关系是定罪的依据,偶然因果关系在一定情况下对定作也有影响,尤其在一些监督过失类的责任事故、渎职类犯罪中存在较多。

首先,不作为犯罪有因果关系。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它应当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行为义务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关系应与作为犯罪一样认定。

四、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武大2004年考研真题)

认定因果关系不等于认定刑事责任。认定某种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应否负刑事责任不仅取决于客观事实,还取决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所造成结果的心理状态;在具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没有刑法所要求的故意与过失,因而不可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所以,有因果关系不等于有刑事责任。五、刑法上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5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1.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五节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一、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概述刑法规定的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等客观事实。

二、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量刑的意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条件、法定刑升格的条件或从重处罚的条件非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是量刑的酌定情节1、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不作为形式的犯罪。()

2、行为人盗窃了某一老太太的全部钱财,该老太太自杀。财物损失和老太太自杀是认定行为人构成盗窃罪的危害结果。()3、对于具体案件,只要把它的刑法因果关系搞清楚了,就可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了。()

案例一:被告人李某某,男,47岁,某某厂保卫科副科长。

1999年1月初,被告人李某某与本厂保卫科门卫姚某某(女,32岁)勾搭成奸。1999年1月22日零时许,两人如约来到厂内一个水泵房内(原二人鬼混的地方),欲再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两人将携带的大衣铺在地下,姚边解裤带便说:“我到里面去解个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