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CNKI可视化分析_第1页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CNKI可视化分析_第2页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CNKI可视化分析_第3页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CNKI可视化分析_第4页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CNKI可视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家园共育是指家庭和教师共同培育幼儿,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关注、实时沟通来提高教育质量,家园共育的发展历程家园共育的理念源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过去,家庭教育主要依赖于家长的自主摸索和经验传承,而学校教育则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指导。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和促进作用。家园共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背景家园共育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和校园共同合作培育幼儿,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1年7月份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这对家园共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实现更实质意义的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教育不仅对于幼儿,其实对家庭父母,校园教师都是一种“育”。其重心是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教育提供服务,其次对于校园教师也是一种提升职业素养,学校最大化发挥教育的作用。最后学校也循序渐进的带动家长参与其中,加强共育理念,大幅度的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及水平都提高了,从而合力对幼儿的教育能力自然会提高。现如今,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幼儿的教育仅靠家庭或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家庭为幼儿提供终身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引导其健康成长,是幼儿坚实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校园也是幼儿脱离家庭之外教育场所之一,其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所以对于幼儿的教育中家庭和校园缺一不可。家园共育是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近年来逐渐重视构建家园共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级要》在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文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幼儿园规程》第四十八条也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并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国内外综述国内研究深入开展“家园共深入开育”的意义的研究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家园共育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模式,被大众广泛所知。但目前对其模式的实施情况还不够明确。蒋茜在《幼儿园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期刊中提到幼儿园深入开展家园共育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成长,更好的提升教育水平,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展资源。[[1]蒋茜.幼儿园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200-202.[2]余立,张莉.近十年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研究综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1):74-77+91.[3]宁晓琴.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2,39(03):6-7.]余立,张莉在《近十年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研究综述》中提出家园共育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提升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方法。[1]蒋茜.幼儿园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200-202.[2]余立,张莉.近十年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研究综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1):74-77+91.[3]宁晓琴.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2,39(03):6-7.[4]邱维利,朱秋月,王利华.新形势下家园共育路径优化的策略探索[J].亚太教育,2022,(23):28-30.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目前幼儿园及家长对于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重视程度不高。宁晓琴在《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中提到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家园共育的机制尚不健全、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共育缺乏理性认识、家园共育浮于表面,实效性不高。[]作为一种新教育模式,家长感到陌生,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幼儿园也没有实质性的深入开展,使得幼儿园和家长无法真正的合作,从而导致教育模式没有深入开展,幼儿的发展没有得到促进。深入开展“家园共育”工作对策的研究为了实打实的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成长,对于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邱维利、朱秋月、王利华《新形势下家园共育路径优化的策略探索》中给出家园共育的方法。线上家园共育路径、充分发挥各类app优势。[[][]国外研究国外家园共育政策的研究家园共育在如今整个世界的教育界都被认同,成为了教育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邰晓晔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中提到20世纪60年代中叶,美国有关部门居安思危,集思广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端教育计划(theHeadStartProiect)强调家长要积极参与儿童教育的整个过程以及家长所起的重要作用。[[5]邰晓晔.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6]张媛媛.美国和英国家、园和社区合作共育[J].亚太教育,2016,(12):11-12.]并且1983年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伦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改革报告,在全城掀起了很大热潮。报告指出:“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学校,才能提高一个社会的教育[5]邰晓晔.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6]张媛媛.美国和英国家、园和社区合作共育[J].亚太教育,2016,(12):11-12.国外家园共育实施现状研究从立法角度看在张媛媛的《美国和英国家、园和社区合作共育》中提到政府法案的制度保障与支持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在1994年3月底提出了《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此法案因为美国政府第一次对教育制定全国性的教育标准而突显出亮点,方案推动了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八项全国教育目标,在这八项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这项方案规定了家长的职责,成为幼儿的首任教师,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同时也规定了教育机构育家长建立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最终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这部法令的题布明确提出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明确了家长角色的转变,家长不再不仅仅是学前教育服务的享受者。2002年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该政策包括了家长与学校之间合作的各项条款,内容上还规定了学校还必须和家长共同制定培养儿童的可实施计划,学校与家长也达成共识。从教育内容和课程的视角看在杜滢的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以小班幼儿计数发展为例中提到爱普斯坦(Epstein)(2008)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实证研究得出可普遍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促进儿童成长,并在今后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六种家园共育形式:亲职教育、家庭与幼儿园沟通、培养家长义工、支持家长帮助幼儿在家学习、家园共同决策幼儿园事宜、与家庭多样资源结合提供服务。[[7]杜滢.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8]陈彧洁.国外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保障机制及其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70-75.[7]杜滢.基于美国《家庭与学校合作国家标准》的家园共育行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8]陈彧洁.国外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保障机制及其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0):70-75.从研究问题和对策的视角看从总体看,国外普遍重视家园合作教育模式,在陈彧洁的《国外家园合作的主要形式、保障机构及其启示》中提到美国政府成立遍布全国的“优质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帮助来自社会弱势家庭孩子的成长,中心计划鼓励托幼机构和社区、家庭合作,位家长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务。[]印度在贫民区推行幼儿教育“菩提计划”,将家园共育作为重要内容。我国对于家园共育的实施还未深入,多半浮于表面,应该学习国外优质的教育措施来改善现状,总结经验,从根本上全面开展家园共育工作,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加强家长合作意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互联网平台,共同推进实施政策,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综述综上所述,对于家园共育,国内外学者,及文件都呈现出对于家园共育理念重要性的肯定,国内对于家园共育实质性的政策还不算完善,但近年来有逐渐改变趋势,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大环境下,孩子的课堂教学戛然而止,但通过如今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迅速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网络迅速帮助人们重新建构了社会结构,疫情期间疫情期间的教育方式直面的显现出家庭和校园共育的意义之重大。疫情结束后给予了教育一个新的起点,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给家园共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我们要不断改进家园共育中存于表面的工作,更应该实打实的从中推进教育工作,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国育材。概念界定1、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理念最早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更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两大场所,是幼儿教育生涯重要的两方面。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这一理念强调家长和幼儿园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这并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工作,而是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但是幼儿的成长追求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单一的场所无法使得幼儿全方面的发展,获得更好的教育,因此家园合作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模式。让家长和老师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形成合作的关系,在家园共育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则承担着提供专业教育服务的职责,通过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双方应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二者都能为幼儿提供全新优质的教育。科学育儿,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本研究中这一概念指的是家庭和校园共同培育幼儿。2、可视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从四面八方获取海量信息,可视化作为一种将数据以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觉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直观的视觉感知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同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据分析手段。可以让人们明显的从抽象的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效的进行探究。在本研究中这一概念便于在海量信息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帮助人们直观了解。理念基础家园共育概念最早是在福禄贝尔所著的《人的教育》书中被提出的。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培育孩子,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和应用,让孩子的教育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更多的是让家庭也参与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让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相比传统的学校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家园共育通过合作、沟通交流使教育对孩子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8-15(003).][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8-15(003).研究设计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标利用CNKI可视化分析对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期刊2014—2024刊登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家园共育在教育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家园共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深度合作,以优化儿童的教育环境,推动儿童的全面发展。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以及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旨在发现两者在育人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和潜在问题。明确家园共育的具体操作策略:针对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建议,以指导双方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本文对于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梳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的、复杂的任务。”家庭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的场所,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方面有所帮助。而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于培养幼儿知识储备等方面有所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全方面协调发展。所以既要有家庭的培育也要有学校的教育将其合二为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园共育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使这两个环节更加和谐地衔接与互补,从而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均衡的成长环境。如果家长与学校的要求不能达到一致,不但学校的教育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家园共育研究关注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旨在通过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所以家园合作才能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实际意义本文对于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理论热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取这个题目对于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园共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其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了焦点。从CNKI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到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从中获得参考其利弊端,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我国以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价值。家园共育研究不仅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理论,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综述、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和国外文献,了解我国整体对于家园共育的关注程度和实施现状。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第三部分是我国近十年来家园共育发展的基本概况,以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为时间轴,通过CNKI可视化分析,从年份与发文量和学科与专业两方面,对相关的文献期刊进行分析,掌握其十年发展的基本概况。第四部分是近十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家园合作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趋势。从而得出近年来家园合作发展的不足与进步。总结出对于未来家园合作发展的关键策略。幼儿的成长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当重视和实施家园合作的教育体系,加强教师职业素养,提高家长参与共育的意识。为幼儿教育提供支持,让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文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上(CNKI)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上收集相关数据,为本文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了解到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热点和趋势。分析近年来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中的现状和进度。以及幼儿园和教师有没有做到牵头羊的角色,是否具备良好的家园共育观念和共育能力。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之一,通过对大众传播内容量和质的分析,认识和判断某一时期的传播重点,对某些问题的倾向、态度、立场,以及传播内容在某一时期的变化规律等。根据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结合相关理论,以及文献查阅与参考,对近十年来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热点和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掌握对于目前学前教育家庭共育实施未深入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为提升幼儿教育而努力,夯实共育能力。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基本研究概况年份与发文数量统计分析线图,将原本枯燥的数据通过设计呈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掌握数据信息。通过曲线图可以看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分析该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参考价值,为日后的预测分析年份与发文量统计是根据年份和数量的实际增长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并绘制出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在CNKI中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得到该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发文量的增长幅度能较明确的反应出我国学术界对于某一领域的重视,出图所示,是从2014年到2024年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发展趋势,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年到2018年,2015年较2014年的发文量稍有下降,但过了2015年直到2018年,在此期间发文量一直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状态。第二阶段2018年到2021年,2018年到2019年呈现下降趋势,随之一直到2021年该领域发文量处于上升的状态,突然的增长,受201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我国在2020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初步提出,要在促进高质量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家庭、学校与社区三方之间的良好合作与发展的影响。第三阶段为2021年到2024年,这期间此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处在一个下降的过程中,2021年到2022年发文量直线下滑,2022年到2024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良好趋势。2024年是近十年来发文量的最高点,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也将“家园共育”作为评估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几年的疫情对于线下教育的开展及研究也产生影响,但从下降幅度逐年减缓的趋势来看家园共育在教育领域中的热度也将会随之回温。在此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园共育在教育领域越来越被学者们和国家关注,家园共育的实施也会随之越来越深入。图1我国家园共育近十年研究年份与发文数量图涉及学科和专业统计分析通过CNKI,对其中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学科分布分析,专业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家园共育数据,揭示家园共育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而可视化分析技术则可以将这些统计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家园共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和趋势。下面,我们将通过趋势图分析的方式,如图二所示,对近十年家园共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分布图将研究的学科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学前教育类,占总比的百分之82.86,学前教育类与其他类的比例相较而言较大,学前教育类重点关注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在家园共育中,教育学强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二大类包括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中国共产党、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均占比相等。预防医学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于幼儿预防疾病和传染疾病上,为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安全,让幼儿能够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卫生学则更侧重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的培养和维持。给幼儿提供健康的环境的同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医学和卫生学虽然侧重点是不同方面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幼儿健康成长。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和学习理论。儿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期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强化行为;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自主探索逐渐理解和组织信息的过程。教育管理包括制度管理规定、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和家校沟通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有效的保障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完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也同样相辅相成的存在,只有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教育目标顺利达成。图2我国家园共育研究学科分类分布图具体来说,可视化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园共育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绘制散点图或折线图,我们可以展示家长参与度与孩子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柱状图或饼图,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成长差异。这些可视化结果不仅可以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此外,可视化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家园共育中的潜在问题和改进方向。通过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家园共育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值,从而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同时,可视化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家园共育中的关键因和影响因素,为优化教育环境和方法提供有力支持。作者与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领域,为科研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科学文献中的合作模式,为科研合作和学科交叉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图3所示,节点最大的是西华师范大学的卢清,发文数量173篇,总下载量101次。其研究主要领域为学前教育学、教育概论、学前卫生学、学校卫生学、学前教育专题研究。其中与西华师范大学的陈玉珍合作的《信息化技术对家园共育的作用》被下载量101次。该文献内容向我们阐述了数字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对家园共育的影响。家园共育一直存在合作不深入和合作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信息化技术为幼儿家长和教师创造了沟通平台和信息共享渠道,幼儿园可利用这些平台指导家长教育工作以及互相合作工作,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更好的配合教师合力完成育儿工作。接着是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梅村中心幼儿园的曹玉兰,发文量27篇,其中的《联结家园,共育美好》被下载量38次,该文献介绍了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联结家园,公众号中每天不断的文章让家长能看到校内生活,渐渐的家长参与其中,教师将共同育儿的相关共性问题慢慢通过公众号文章传递给家长,家长的关注度及反馈都能为共育打下基础,让家长充分感受到自己是育儿的参与者。最后是淮北师范大学的黄显军,发文数量14篇,其中与淮北师范的朱亚南和端家燕合作的《后疫情时代线上家园共育实施现状、问题及建议》被下载量693次。该文献利用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展现了疫情之后家园共育实施现状和问题。通过调查精确的分析出如今家园共育的现状和出现的典型问题。线上共育实施的效果不理想,缺乏深入互动和科学管理。建议方式多样化和健全管理体系。整体来看,作者们对于研究主体的问题剖析较为明确,给予的建议可实施性也较高,对于家园共育的实施及科学的管理还望提高。图3我国家园共育研究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图谱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家园共育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家园共育关键词共现分析论文关键词共现是指在一篇论文中,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现象。这种共现现象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来揭示论文主题、热点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在论文中,关键词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通常反映了论文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发现哪些关键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从而揭示文本的主题和热点。此外,共现分析还可以发现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联系,如同一类别、同一领域或同一事件等,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关键词1——幼儿,幼儿通常指的是1岁至6岁的儿童,他们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在身体发育上,还是在心理、智能发育上,都展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幼儿作为家园共育的主体,自然以幼儿自身发展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是我国专门针对学前教育制定的法律。该法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制度,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纵观此草案,未来让每一个幼儿的教育都有保障。关键词2——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指主要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承担着培养、教育和照顾幼儿的任务,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要保持专业的教育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等几个方面内容构成,教育部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制定了合格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教师队伍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提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因此,教师成为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幼儿教师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中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用爱去浇灌,以爱育人。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对于家园共育的实施,教师应作为领头人,与家长形成互帮互助的为幼儿发展共同而共同努力。关键词3——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到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说明了学前期的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指出:“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10]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L].教育部,2001-07-02[10]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L].教育部,2001-07-02关键词4——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和照顾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教育、保育、健康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我国制定了用于指导未来五年学前教育发展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计划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同时,学前教育机构也要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家园共育的良好机制。关键词5——家园共育,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强调家长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而是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尊重、平等、合作,旨在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有家庭和教师双方共同承担教育重任,并非某一方的责任,都应秉持着为幼儿提供优质教育而相互配合,齐心合力。图4我国家园共育关键词共现分析分布图(二)家园共育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学前教育作为孩子基础的启蒙教育,同时也是教育历程中的开始,犹如幼苗的成长,其好坏影响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长势,所以打好基础尤为重要。因此家庭和社会重视幼儿的教育,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幼儿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互联网+的现代化信息时代中。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模式,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展现出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特色。这种新模式不仅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育资源从封闭到开放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教育从最初的依靠课本和课堂,到现在开发出更多更全面的教育资源。让教育不再死板教条,而是变成活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全新环境中,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平台、系统、软件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到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本质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以往教师一味的输出,改变成为提供教育资源,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主动学,爱学、好学。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结果通过互联网传达给教师,教师能够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建议。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互联网增加了知识传播的实效性,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保证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模式还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而通过互联网平台,家长和学校可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社交教育,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从沟通方式的变革来看,家园共育的沟通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的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逐渐被微信、钉钉等生态服务所取代,而基于AI技术的智能沟通工具也逐渐崭露头角。这一趋势在趋势图中表现为,传统沟通方式的占比逐年下降,而新型沟通方式的占比则逐年上升。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沟通效率,也使得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准确。教学从输出到互动在传统模式里,教育场所局限于校园,教育行业从业者以及家长对教育的认知是片面刻板的。都普遍认为教育是教师、校园的工作,因此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重视度不高,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不强。校园单方面的教育未能给予家长培育幼儿的空间,家长没有太多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起。幼儿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应该全方面共同发展,在幼儿一生中,家长是陪伴最多关系最亲密的,既可以做人生第一位老师也可以是终身的老师。如今互联网发展下的社会,对教育行业也有所影响,家长和校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沟通途径,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使家长和校园联系更加密切,所以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资源取得家庭和校园的合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家园共育的价值,取得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总之,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确保这一模式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双减”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教育模式(1)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引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双减的实施是为了解决减轻当代学生的学业压力,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不足,以及家校“赢在起跑线”对于孩子期望过高的焦虑现象。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孩子自身压力也变高。家长对于孩子不断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对高等学府的期盼变得迫切,为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断选择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政策就为了治理家长没有明确目标而一股脑不理性的报名培训机构,家校合作模式的完善,从根本上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才能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助力。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以赋能“双减”落地,家校合作的切实落实尤为重要,树立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双减〞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应积极主动配合、交流,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全方面培育。(2)双减背景下的家园共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加强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家长和幼儿园应当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形成合力。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其次在“双减”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最后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在家园共育中,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密切家园关系,家园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效果。总之,“双减”背景下的家园共育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家长与幼儿园的合作、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密切家园关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结论(一)家校协同育人推动家庭学校各司其职在家校合作的模式中,家庭和学校一直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这成为合作中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直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进行明确“分工”。这对家校合作的分工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家长方面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要做好与学校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多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教育,从本质上意识到家庭和家校合作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方面要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合作,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的情况,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和建议。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丰富和加强校园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明确家庭和学校的育人职责,为幼儿的教育合力,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切实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贡献力量。(二)明确家校合作育人目标确立了育人目标才能明确育人方向,家庭和学校有了共同育人目标才能更好的合作,朝着育人方向发展前进,家校合作育人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明确家校合作育人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家庭教育的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优势,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首条工作原则就明确,“坚持育人为本”。以及提出“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家庭和学校要具有共同的教育共识,遵循着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理念,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上所述,明确家校合作育人目标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关注个体差异,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资源整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家校合作育人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改进家园共育模式首先最主要的是国家政策方面,国家对于目前未深入的家园共育教育模式,应当多出台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对于执行情况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监督管理,让人们切实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对于教育领域发展以及培育未来的国之栋梁的深远影响。其次是学校和教师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多开展相关活动,向家长普及家园共育模式的教育观念,利用网络软件和线下结合与家长展开联系沟通和交流。和家长保持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一切以幼儿为主。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够以更专业的方式与家长展开互动。最后是家长方面,家长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更新教育观念,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转被动为主动。和教师友好相处、尊重教师,形成默契合作,为幼儿的良好教育和全方面协调发展努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家园共育呈现出多元化、普及化、社会化和全面化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既反映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也为家园共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