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高三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部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课标解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4)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5)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6)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7)了解西汉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与中外文化交流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课标解读明重点备热词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巩固统一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与丝绸之路。命题趋向预测①对汉代的历史,既要准确把握两汉共同的特征,也要充分理解两汉的不同。对西汉,要把其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认识三个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政治制度建设、经济举措和思想文化方面呈现的不同特色。对东汉,一方面要理解其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举措与西汉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把握其举措对魏晋的影响。②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秦汉时期的制度继承与创新,进而思考制度与国情的结合度是影响国家治理兴衰的重要因素。③对汉史的复习,把握教材知识和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还要重点深化对秦汉阶段性特征及相关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④梳理儒学从先秦到汉代的变化和秦汉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评析秦汉文化成就汉承秦制、地方治理、大一统、治理效能、黄老无为、治国思想、文景之治、推恩令、中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盐铁官营、币制改革、尊崇儒术、西域都护府、光武中兴、党锢之祸、丝绸之路、编户齐民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3【新课标·26】刺史制度(汉)【甲·25】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乙·4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民德”浙江(1)·3·汉武帝开拓边疆·2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措施黄老之学广东·2·黄老之学;福建·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海南·2·两汉更迭与“光武中兴”中央行政体制(西汉)山东·2·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江苏·2·黄巾军起义与东汉衰亡辽宁·2·史学(两汉)北京·2·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古代的陆路交通(汉朝)2022【乙·42】汉代儒学天津·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江苏·2·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辽宁·2·两汉的文化;湖北·2·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东汉的兴衰;山东·2·两汉的文化广东·2·东汉的兴衰;湖南·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浙江·4·刺史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1【甲】25·汉代监察制度【乙】25·汉代经济发展河北·2·汉中枢体制;河北·3·刺史;江苏·2·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福建·2·东汉内蒙古农耕经济;

浙江高考·4·汉武帝教育浙江(6)·3·湖南长沙马王堆2020【Ⅲ】25·东汉屯田制浙江(1)·3·水排;2019【Ⅰ】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Ⅱ】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Ⅲ】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汉代“刺史”

江苏·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时空定位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公元25年光武中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新东汉西汉文景之治公元前87年汉昭帝即位汉武盛世绿林、赤眉起义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国力的基础上,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盐铁官营等举措,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影响深远。东汉的“光武中兴”也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一统国家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对社会的控制紧密,但统治缺乏弹性。秦朝和两汉展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内部的社会矛盾,但具体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这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教训。“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85页。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必备知识(一)汉初的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秦的统治

思想:以法为教经济:征发繁重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爵处理民族关系:法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严刑苛法汉初政治一、重现大一统——西汉建立②地方:郡国并行(刘邦)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黄老无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亲匈奴羁靡百越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2: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任务一】汉初面临什么社会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问题?完成【真题】1-6宽省刑法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秦亡教训◎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必备知识【任务一】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如何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混乱经济混乱地方豪强势力丞相权重……匈奴问题从“无为”到“有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弃农从商中外朝、推恩令、刺史制察举制、征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尊崇儒术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算缗告缗)抗击匈奴、经营西域、开疆拓土、丝绸之路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必备知识二、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一本通》P21-22思想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经济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中央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地方制度:从

。监察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_。选官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边疆治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

法律制度: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汉武帝时期政策的转变从无为到有为郡国并行推恩削侯军功爵制征辟察举御史大夫增设刺史宽省刑法任用酷吏私有开放国有垄断(控制加强)黄老之学尊崇儒术汉承秦制,放权让利文治转型,集权统利休战和亲开拓疆域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刺史制度特点:位卑权重,以卑驭尊。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缺乏社会基础),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50.(2021·湖南高考·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地方制度:削弱地方势力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问题】除这些措施外,还有哪些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

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强力夺权利诱+转移矛盾1.左官律。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在诸侯手下当官要受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诸侯犯罪跟着连坐等等。2.阿党法。是指诸侯有罪,傅相不举报,则傅相有罪,重至弃市。3.私出界罪。为了防止诸侯王互相沟通,重现吴楚七国联盟之类的组织,干脆规定诸侯国王不经中央同意不得擅自离开封地,违者降为侯爵。4.酎金夺爵。酎金是每年春节祭祖的时候,诸侯要献上贡金,助天子祭。此法本来是汉文帝所订,没有特别的含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忽然宣布检查贡金的成色,"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结果一连免了106个侯爵,占当时列侯的半数。5.削弱诸侯经济实力(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拓展汉武帝削弱诸侯封国措施(拓展资料)《新坐标》P27史论形成刺史制度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主要针对大地主豪强和郡守、尉、王国相一级的大吏。演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成最高行政区划特点:位卑权重完成【真题】7-151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表1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C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组成“内朝”,形为宫中决策机构。原来宫外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沦为一般执行机构。材料: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后汉书》东汉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东汉中央官制:加强皇权完成【真题】16-1816.(2021·河北高考·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C17.(2021·广东高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B18.(2023·海南高考·2)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图1)。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D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一本通》P21,选必一第5课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积功劳为官完成【真题】19-21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推选标准:“孝”和“廉”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察举制作用:提高官员质量,选拔了人才;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弊:缺乏严密考核机制,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后期弊端日益严重,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缺乏社会基础),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白寿彝《中国通史》19.(2022·江苏高考·2)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C20.(2017·海南高考·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B2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B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22.(2022·海南高考·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23.(2023·北京高考·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B邮驿制度B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官营——政府垄断,抑制私商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商业贸易④算缗告缗——抑制富商大贾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作用: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抑制商业发展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课本P22;《一本通》P22强化对经济控制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新坐标》P28探究论证观点——汉武帝的国家治理政策评析探究:根据史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二、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史料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均输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下面是对话的节选。——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是以先帝建铁官以瞻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取得供给)者……通委财(流通囤积货物)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愿罢盐、铁、酒榷、均输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新坐标》P28探究论证观点——汉武帝的国家治理政策评析探究:根据史料,谈谈你对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认识。二、巩固大一统——武帝更张汉代盐铁政策辩论的焦点是盐铁官营政策是否应该继续实施。桑弘羊坚持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利于保证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认为该政策加重民众负担,不利于对民众的教化。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实质是加强经济控制,是对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延续。贤良、文学之士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教化,基于当时国势衰弱、民生困苦,要求废除盐铁官营。

这场争论既是经济政策的争论,也是关于国家治理理念的争论,它启示我们,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对既有政策进行透时地反思与调整。完成【真题】29-3632.(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B33.(2017·江苏高考·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A34.(2022·天津高考·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D35.(2023·全国高考甲卷·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D36.(2021·全国乙卷·25)表1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A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1)内容: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缓和社会矛盾④“三纲五常”——维护统治,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一本通》P23(1)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民本”“礼”等思想。(2)发展来源不同: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了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天人观不同:传统儒学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主张敬而远之;新儒学持肯定态度,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伦理道德: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发展概括为“三纲五常”(强化了伦理道德);逐渐官方化,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政治主张不同:传统的“仁政”建立在民本思想上;而新儒学“仁政”建立在“天人感应”学说上,认为“君权神授”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并以天来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又增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地位不同: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任务三】【思考1】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完成【真题】37-40【思考2】新版教材把汉武帝“独尊儒术”改为“尊崇儒术”,请用史实说明理由。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为教科书;察举制、“引经决狱”(法律儒家化)等多样性:思想:外儒内法重视法律:《九章律》《二年律令》等,律令并行选官:积功劳为官和征辟材料一(案情回放):甲父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杖击丙,误伤甲父,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依据《春秋》之义——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司法层面)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决泱中华文明。——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新坐标》P29探究论证观点--从“儒法之争”到“尊崇儒术’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评述: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新坐标》P28获取解读信息——气势恢宏的秦汉文化探究:根据史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结果。史料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摘编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原因: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结果: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新坐标》P29史论形成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新坐标》P29分析说明问题——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史料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连接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黎轩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有利于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等交流;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新坐标》P29史论拓展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52.(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据《后汉书》等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12分)示例:历史现象:汉代良吏大都注重德政,强调社会教化功能。阐述:材料表明东汉时期,一些良吏在地方主政时期,面对虎患伤人事件,不是一味地捕杀老虎,而是强调德政和教化,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解决虎患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自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东汉沿用儒学治国的理念,强调社会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历史著作也具有历史教化功能,它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要求,反过来服务于统治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社会价值。结论:东汉推行以儒治国理念。西汉初期疆域图西汉鼎盛时期疆域图【任务四】1.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简析汉武帝能巩固和开拓边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材料一:(1)汉前期“文景之治”积累了雄厚的国力;汉武帝时期通过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措施增加了国库收入;(2)汉武帝采取了一些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强化了内部的稳定与统一。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核心突破开拓疆域《一本通》P22材料二:对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外事活动——匈奴的战争,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三位史家的评价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里认为那些为匈奴问题给汉武帝献策的人是为了邀取个人功名富贵,意见往往是一己之偏,不详细参详敌我、考虑后果,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却“建功不深”,即成效值得怀疑。

班固在《汉书》里反对汉朝早期的和亲政策,主张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狠狠打击,以战止战。认为在汉武帝以后,单于三世称臣,边境安宁,老百姓才真正从繁重的兵役、杂役中解脱出来。班固对汉武帝的肯定贯穿于整本《汉书》之中。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始终坚持反对牺牲国内民生从事对外扩张的立场。对汉武帝的评价是“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据姜鹏《汉武帝和他的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1-124页2.根据材料,概括三位史家的评价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司马迁身处武帝时代,没有看到此后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以及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因而怀疑其成效。班固身在东汉,已经看到战争的成效,而去西汉未远,深感解除匈奴外患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而且班固需要通过肯定汉武帝来建立东汉政权的合法性。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一贯反对牺牲国内民生从事对外扩张,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警戒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所以对武帝持批判态度。历史解释受时代、立场等因素影响我们今天又如何认识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巩固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交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影响深远。但由于常年对外战争,导致农民大量流亡,国库空虚,社会不稳,汉武帝后期,汉朝由盛转衰。这个教训提醒我们要注重对外活动与国内民生的平衡。历史上,有的功业在当时的意义很大,后世却渐渐褪色;有的功业后世意义超过当时;有的功业的意义当时和后世都很大,而且越往后越显重要。5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5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奠基);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大一统王朝治乱兴衰秦汉折射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都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差别在于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85页20%政治腐朽黑暗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西汉后期20%政治腐朽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激化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皇帝年幼外族入侵权臣篡位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外戚干政权臣篡位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权臣篡位农民起义王莽建新王莽改制刘秀续汉光武中兴三国鼎立军阀割据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必备知识完成【真题】24-28教材P23-24皇帝早逝幼主继位外戚专权皇帝长大诛杀外戚宦官干政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12少帝141413献帝954平均值9.52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局面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夺回君权把持朝政母后临朝君权旁落依靠宦官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必备知识三、东汉(公元25年~220年):光武中兴(公元25~57年)《一本通》P20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河南)背景: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节省政府开支;稳定社会秩序;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继承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结果:出现“光武中兴”(政局稳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来源:贵族功臣、儒生和大商人背景: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加强

察举制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生产力发展,庄园制经济兴盛社会动荡,农民破产寻求庇护特点:经济方面:规模空前的土地兼并,实力雄厚的自给自足庄园经济政治方面:累世公卿,影响地方政权

文化方面:经学传家,一定程度上垄断儒学

军事方面:拥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作用:东汉前期——统治基础;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东汉:豪强大族

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特点:A.规模大,多种经营,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B.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人身依附关系强)(内有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C.拥有私人武装(部曲),筑有坞堡壁垒影响:A.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农民受剥削沉重B.前期支持东汉政权,维持了地方的安定,但后期又削弱了中央集权,逐渐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C.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减少财政收入田庄经济1.《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2.西汉末年以后,豪强地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田庄内部自给自足。考古发现在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有许多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陪葬品。这主要说明A.田庄威胁个体经济发展

B.汉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C.汉代厚葬风气比较盛行

D.田庄经济具有一定进步性3.曹操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人民从化……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旌其美。”材料表明田庄A.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主要受豪强地主的控制C.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D.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cDD(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课标解读高考考情分析时空定位必备知识核心突破真题演练真题演练D(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