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市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市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市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市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市级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市级名校中考三模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o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

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

2.向CuO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在滤液中放入一枚洁净的铁钉,

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FeSCh,可能含有H2s04

B.滤液中可能有C11SO4

C.滤渣里一定有Cu,可能有Fe和CuO

D.滤渣里一定有Cu和Fe

3.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4.根据如图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X=8时,该微粒是阳离子

B.氯原子的核外共有3个电子层

C.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g

D.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失去电子

5.下列实验正确的是()

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除去CO2中的少量证明CO2可与H2O反应证明集气瓶中已充满

实验目的

与02接触CO生成H2cO3CO2

OXo

白磷♦>CJ

co

铜片

实验方案卜汉石

选项ABC

A.AB.BC.CD.D

7.用括号中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所用药品错误的是

A.NaOH溶液中混有Na2cCh(稀硫酸)

B.NaCl溶液中混有Na2s。4(BaCL溶液)

C.KC1溶液中混有K2c03(稀盐酸)

D.CO中混有CO2(NaOH溶液)

8.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奈、冰、铁都属于晶体

B.尿素、氨水、碳酸氢钠都属于氮肥

C.陶瓷、石墨、金属都属于导体

D.酱油、纯净水、酒精都属于混合物

9.如表的实验方法中,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目的方法

A鉴别铁粉和氧化铜加水

B鉴别NaCl固体和NaOH固体加水

C除去CO2中的水蒸气通过盛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

D除去NaOH溶液中的Ca(OH)2加K2c。3溶液

A.AB.BC.CD.D

10.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开始时,先要加热玻璃管再通一氧化碳

B.测定未知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直接伸到待测溶液中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

D.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然后挤压胶头取液

12.“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B.缺钙会影响幼儿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生长迟钝,发育不良

C.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

D.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13.小芳家里种的空心菜叶子发黄、长势不好,是缺氮肥的表现,她应该给空心菜施放的肥料是

A.KC1B.Ca(H2PO4)2C.CO(NH2)2D.K2SO4

14.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进,•

二氧化碳验满B.干燥氧气

卜酚酎溶液

»

测石灰水酸碱性

澄清石灰水

1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B.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机钻头

C.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铜有导电性,可用作电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试回答:称取5g的氢氧化钠固体须放在.里称量.浓硫酸稀

释时,应特别注意的是.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尽量接近容器底部,其目的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现有一种不纯的氧化铁粉末样品(杂质为铁粉),小刚和小强通过实验测定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请

你回答相关问题:小刚称取10g样品,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相关实验数据见下表:(玻璃管内的物质完全反应)

一硬质玻璃管及所盛固体总质量76.2g73.8g

二B装置总质量153.7g160.3g

①由上表的数据可分析出,反应后硬质玻璃管及所盛固体总质量减少的是的质量.

②请根据B装置总质量变化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为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

小强设计的方案为: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准确称量反应前、后固体和液体物质的总质量,据此可

求出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请你分别对小刚和小强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各写出一条即可):.如果小强还想计算出所用稀盐酸的溶质

质量分数,请简要说明对其方案的改进方法及原因:;.

18.(8分)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

下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接着又向烧

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已知氯化银是白色沉淀),得出结论:样品中(填“一定”

或“不一定”)含有氯化钠。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

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

②取少量滤液滴入酚St溶液变红;

③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由此判断,实验①中滤渣的成分是(填化学式)。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填序号)。

A、样品中无NaCl

B、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

C、样品中无NaOH

D、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配制100mL质量分数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1.llg/mL),需要质量分数40%的氢

氧化钠溶液(1.43g/mL)_________mL,水________mL»(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达州盛产天然气,有“中国气都”之称的美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

全燃烧生成CO;无水C11SO4遇水变蓝.:甲CO2H2。;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02中燃烧的产物依

次通过下列装置:

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

(填"能"或"否”).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

色,由此推断同学猜想成立.请写出C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

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D装置后添加一大气球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B

【解题分析】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该选

项说法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题目点拨】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每个质子或中子是每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2、C

【解题分析】

A、铁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FeSO4,所以在滤液中一定含有FeSCh,但是加入铁钉后铁片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可以判

断滤液中没有H2so4,故A结论不正确;

B、在滤液中放入一枚洁净的铁钉.发现铁钉表面无任何变化,所以可以判断滤液中没有CuSO4,故B结论不正确;

C、加入铁钉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被铁置换出来,故在不溶物中含有Cu,如果硫酸

的量不足,那么滤渣里就可能有Fe和CuO,故C结论正确;

D、加入铁钉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被铁置换出来,故在不溶物中含有Cu,题中没有

提及铁粉的质量,所以反应后滤出的不溶物中可能含有Fe也可能不含Fe,故D结论不正确.

故选C.

【题目点拨】

此题是一道推断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最后加入铁后无变化的分析,也就是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不会有硫酸铜

及硫酸的存在,这是解题的关键。

3、D

【解题分析】

A、可以根据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4,属于金属元素,或者直接观察“钠”带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A错

误;

B、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核外有11个电子,选项B错误;

C、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中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选项C错误;

D、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正确,选项D正确。故选D。

4、B

【解题分析】

A、当X=8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微粒是阴离子,故错误;

B、有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的核外共有3个电子层,故正确;

C、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单位是“1”不是“g”,故错误;

D、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错误。

故选:Bo

5、B

【解题分析】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

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添加酒精时要用漏斗,图中所

示操作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直接放在滤纸上会腐蚀托盘,应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中,图中所示

操作错误;

D、盐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能将稀盐酸和Na2c03粉末在烧杯中混合,而应

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6,A

【解题分析】

A、两处白磷的温度相同,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A正确;

B、把混合气体通入石灰水,将二氧化碳除去,留下了杂质一氧化碳,B错误;

C、实验只证明气体体积变小,没有证明有碳酸生成,还需通过产物的验证,如滴加石蕊试液,来证明反应生成碳酸,

C错误;

D、CO2气体验满,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D错误。故选A。

7、A

【解题分析】

A、用稀硫酸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Na2c。3,硫酸虽然能够除去碳酸钠,但同时也把氢氧化钠除去了,符合题意;

B、用BaCL溶液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Na2s04,氯化钠与氯化领不反应,但氯化钢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硫

酸锁沉淀,从而除去了硫酸钠,同时还生成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用稀盐酸除去KC1溶液中混有K2c03,盐酸不与氯化钾反应,但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水和氯化

钾,从而除去了碳酸钾,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D、用NaOH溶液除去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不与一氧化碳反应,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

则吸收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故选A。

【题目点拨】

用化学方法除去某物质中少量杂质时,所用物质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且要能与杂质反应生成和主要物质不同状态的

物质。

8、A

【解题分析】

A、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蔡、铁、冰都有固定的熔点,都属于晶体,正

确;

B、碳酸氢钠中不含有营养元素氮元素,不属于氮肥,错误;

C、陶瓷不属于导体,故错误;

D、酒精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故选:A„

9、B

【解题分析】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

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题目详解】

A、铁粉和氧化铜均难溶于水,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B、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目的。

C、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

项不能达到目的。

D、Ca(OH)2能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项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B.

【题目点拨】

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0、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物质的变化

11、C

【解题分析】

A、先加热再通一氧化碳会导致一氧化碳浓度上来后爆炸,很危险,A选项错误;

B、pH试纸直接伸到待测溶液中会污染溶液,应用玻璃棒蘸取测pH,B选项错误;

C、实验室智取气体需要用到较密闭的装置,使用前必须检查装置气密性,C选项正确;

D、先将胶头滴管伸入液体内,然后挤压胶头,这么做会导致液体药品被污染,D选项错误;

故选C。

12、B

【解题分析】

A、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正常为0.03%,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正确;

B、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思维迟钝,缺钙使人骨质疏松或患佝偻病,故说

法错误;

C、温室效应有利的一面是它使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故正确;

D、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正确;故选B。

13、C

【解题分析】

A、KC1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错误;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错误;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正确;

D、K2s04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错误;

故选:Co

【题目点拨】

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

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14、C

【解题分析】

A、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错误;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应该是“长进短出”,图中

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故选项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选项

正确;

D、测石灰水酸碱性,可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而不是量筒)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醐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C。

15、C

【解题分析】

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故A正确;

B、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作钻机钻头,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且价格较高,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来改良酸性土壤,故C不正确;

D、铜具有导电性,可以制导线,故D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烧杯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排尽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

【解题分析】

(1)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称量有腐蚀性的药品时,要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因此放在烧杯里称量;

(2)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若把水倒入浓硫酸中会造成液滴飞溅,因此切不可把水倒

进浓硫酸里;

(3)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尽量接近容器底部,目的是排尽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氧元素80%小刚:若用玻璃管质量变化值计算氧化铁质量,数据准确;使用一氧化碳,具有一定危险性;

小强:不需要加热,操作简便;不易控制盐酸是否完全反应应改为向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

应,测量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小强设计的方案中所加的稀盐酸是过量的,而要求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要知

道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和所用稀盐酸的质量

【解题分析】

(D①反应前玻璃管中的物质是氧化铁和铁粉,反应后玻璃管中的物质是铁粉,可知玻璃管中的物质前后减少的质量

是氧元素的质量.故答案为氧元素

②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60.3g-153.7g=6.6g

设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3co+FeQs高温2Fe+3c0。

160132

x6.6g

160_x

132-6^6g

x=8g

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芸gX100%=80%

答: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2)小刚:若用玻璃管质量变化值计算氧化铁质量,数据准确;使用一氧化碳,具有一定危险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