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的关键不在“扶贫”,而在“精准”二字。做到“精准”,就抓住了扶贫工作的重点,就能

纲举目弓长,事半功倍。

B.小说《人世间》将平民的人生嵌入到社会变革之中,磨难与困苦,尊严与荣光,读者情绪随着故事情

节的展开而跌宕型优。

C.李凭在国都弹奏的一曲箜篌,响遏行云,涉区瑾不,不仅展现了他独一无二的精湛技艺,也令台下的

王公贵族们如痴如醉。

D.张养浩身在潼关,西望长安,想到一路上目睹的秦汉遗迹,旧日辉煌的宫殿如今都已化作废墟,不禁

附阳洒存,唏嘘感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纲举目张:提起大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可带动一切。

此处语境是指抓住扶贫工作的重点,使用正确。

B.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声忽大忽小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此处语境是形容“读

者情绪”起伏大,使用对象错误。

C.沸反盈天: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此处形容的对象是“弹奏的一

曲箜篌”,使用对象错误。

D.踌躇满志:多用来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此处语境是指想到旧日辉煌的宫殿如

今都已化作废墟,而感到伤感,不合语境。

故选Ao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是唐代文学的形象代言,堪称中国文学

史的奇葩。

B.“水果之王”榴莲已经成为我国进口额最大的水果,而国产榴莲的种植,因受困于自然条件,始终未

能成功。

C.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建成了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组成的

天宫空间站。

D.美国美光公司经常游说美国政府制裁中国芯片公司,该公司坚持认为这么做可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

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A.结构混乱,“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是……,堪称……”中途易辙,可以在“堪称”之前添加“唐诗”。

C.结构混乱,"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可以把“组成”改“在内”,或把“包括”改成“由”。

D.搭配不当,“扩大……地位”动宾不搭配,可以把“扩大”改为“提升”。

故选B。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浴乎沂,风乎舞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齐桓晋文之事》)

B.是以君子海庖厨(《齐桓晋文之事》)

晕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鸿门宴》)

骊山北构而酉折(《阿房宫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作榜样。句意: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雪台上吹风。/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

广到兄弟。

B.“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是”,意动,认为……是对的。句意:因此君子远离厨房。/认为对

(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C.都是使动。使……灭亡/使……倾覆。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

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D.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向西。句意: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它

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

故选B。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躅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蹑:追随。(《促织》)

B.王若隔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痛惜。(《齐桓晋文之事》)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六国论)》)

D.虽蕈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督察。(《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速”:招致。句意: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

祸患。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文精神就是要把人放在中心的地位、根本的地位,确认人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以人为本,尊重

人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

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和地是宇宙,道是宇宙的本体,而人与道、天、地并列为四大,可见人的地

位之崇高。儒家典籍《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值得注意的是,儒道两家都

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紧密联系,从宇宙根本的角度确认人的至高地位。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观念是仁。关于仁的涵义,儒家典籍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一

个解释是最基本的,也是孔子和孟子共同的,就是“爱人”。因此可以说,儒家哲学是围绕着对人的关

爱建立起来的。在国家的治理上,对人的关爱体现为执政为民,孟子由此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民至上。因为人民,为了人民,国家和君主才

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人不但是生命存在,而且是精神性存在,尊重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求真向善,尊重精

神的价值。

古代哲学十分重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价值。荀子对此说得最明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在天下万物中最高

贵,是因为有“义”即有道德。他没有把人具有的“知”即理性与禽兽具有的"知"即知觉区分开来。

宋代哲学家邵雍说:“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他是中国哲学家里最明确表述人是万物之灵这

个命题的。

孟子的伦理学相当系统,而且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最早且最明确地分析了人性中有道德的基础,即

他的四端说。四端之中,最重要的是前两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是仁爱的萌芽;羞恶之心即羞耻心,

实即人之为人的尊严感,是正义的萌芽。同情心和尊严感都是道德的基础,他认为并不互相排斥。四端

产生四种德行,其中主要的是仁爱和正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他强调,道德的这

些萌芽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之所在,它们十分脆弱,要努力把它们发展成真正的德行,如果泯灭了,就是

非人也。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后来这个概念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基

石O

每个人不但是一个生命存在,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不但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而且是一个独

特的自我。因此还要追求和而不同,尊重个性的价值。

早期儒家有一个特别精彩的观念,就是和而不同。关于这个观念,有两句话最重要。第一句话: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和谐则万物生机勃勃,雷同则死定了。这句话讲的是“和”的好处和

“同”的危害,“同”是没有个性,结果是死气沉沉,“和”是个性丰富而又彼此协调,这是活力的源

泉。第二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众所周知,这是孔子说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把

“和”与“同”提到了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视为两种相反的品质。小人无个性,而无个性者在一起就

必然“同而不和”,勾心斗角。君子有个性,而有个性者在一起就能够“和而不同”,愉快合作。

(摘编自周国平《人文精神的涵义》)

材料二:

宋代赵汝回《云泉诗》中说:“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

无不呈露。”古诗探讨的诗心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映。

唐代诗人李绅有一首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到此为止,他只写出了往

复不已、人人皆知的自然现象和真实的社会情况,但收句却是:“农夫犹饿死!”只此一句,诗心出

矣。诗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自然的赐予是丰厚的,“四

海无闲田”,说明农民是勤劳的,为什么他们还要被活活地饿死呢?诗人虽没有正面作答,但暴敛苛征

这一凶残的刽子手,已经无可遁形了。

陆游的七律《露坐》,写他夜间在河边散步,见到商人为争早市,农民车水灌田而彻夜不眠的景象,

而发出“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感叹。实际上,当时诗人壮志难伸,被南宋的主和派排挤

回乡,拿几个退休金,也远非得已,还为此感到内疚,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爱人肃己的诗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全家在流亡中,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艰难处境,他如在篇末呼出

“安得广厦三五间,庇我家小尽欢颜”,读者对诗人的心情也是理解的。但诗人表述的心愿却是“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但推己及人,而且有人无己。

诗心是爱民之心,这也是孔子“仁”说的艺术化。

(摘编自张岂之《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其核心就是仁,基本解释就是爱人。

B.孟子提出道德基础的四端说,还有良知的概念,都是对人精神价值的尊重。

C.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小人没有个性,君子有个性。

D.李绅农诗“诗心出矣”,是因为没有只关注自然,还关注到了人的处境。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是从儒家角度阐释人文精神的涵义,主要采用引用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B.材料二侧重分析古典诗歌中诗心这一概念,明确了诗是人心的体现,诗心呈现人心。

C.两则材料虽然立足点不一样,但是都认为所谓的人文精神其实都是以人为中心。

D.材料二杜甫、陆游的诗比李绅的诗思想境界更高,就能够推己及人,有人无己。

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8.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人文精神的涵义。

【答案】5.A6.D7.D

8.①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②求真向善,尊重精神的价值。③和而不同,尊重个性的价值。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儒、道都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其核心就是仁”错误,根据“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

核心观念是仁”可知,“仁”是儒家思想。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陆游的诗比李绅的诗思想境界更高,就能够推己及人,有人无己”错误,材料二中陆游的诗没有做

到“有人无己”,只有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达到“有人无己”的境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诗心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映”,要能体现人文关怀。

A.诗歌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现象,体现了诗人对贫穷百姓的同情,充满道德人文精神,可做论

据。

B.诗歌反映了百姓辛勤劳作与贵族阶级坐享其成的现象,对比中体现出对百姓的同情,充满道德人文精

神,可做论据。

C.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与担忧,充满道德人文精神,可做论据。

D.诗歌体现诗人不愿屈服于权贵的傲然风骨,是诗人个人追求自由的精神体现,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

不适合做论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可概括出①以人为本,尊重人

的价值。

根据“人不但是生命存在,而且是精神性存在,尊重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求真向善,尊重

精神的价值”可概括出②求真向善,尊重精神的价值。

根据“每个人不但是一个生命存在,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不但是一个精神性存在,而且是一个

独特的自我。因此还要追求和而不同,尊重个性的价值”可概括出③和而不同,尊重个性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村野的火星(节选)

王愿坚

太阳出来老高了,彭绍明才醒来。他是被一片嘈杂的嚷叫声惊醒的。一睁开眼,他就听见村子里咒

骂声、女人的哭叫声,擂鼓似的砸门声和鸡叫狗咬,乱成了一团。他伸手摸着怀里的枪,把草扒了扒,

从洞口向外张望。只见两三个白军士兵正押着几个扛着口袋、挑着萝筐的老乡向村头那座青砖大瓦房里

走,几个妇女跟在后面哭喊着。一个白军架着一口缸走出一家门口,后面老大娘跟出来,抓住缸沿拼命

地抢夺着,“啪嚓”一声缸破了,半缸白米洒在地上。老大娘扑倒在地,哭着,大把大把地抓着米

粒……

彭绍明的心被仇恨烧得直发抖。他举起驳壳枪,从洞里瞄准了那个白军……但是,他还是抽回了

手,掩着面孔,愤怒地歪倒在土壁上。“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他下定了决心。“粮食,这是群众的

命根子,首先得想法把粮食夺下,不能让白鬼子弄走!”可是该怎么下手?他却拿不出主意。他默默地

想,要是指导员碰到这情况,他该怎么做呢?他下意识地把手放进怀里,掏出了自己的团证和指导员的

党证,看着党证,彭绍明不由得记起指导员曾说:“有什么难事,只要找群众一商量,领着头一干,什

么困难也就解决了。”

“对,就是这样!”彭绍明心里一亮,想起了一个主意:卢大娘不是说远处有我们的游击队吗?要

是在他们押运粮食的路上,冒充游击队那么一打,粮食就会夺下来的。然后:各家把粮一藏,把事情往

游击队身上一推……但是,究竟敌人来了多少?什么时候起运?从村子到镇上有多远?路上有没有合适

的地形?……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他多么希望找个人商量一下啊。

外面的混乱和嚷叫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洞里静得很,彭绍明继续思索着自己的计划,却不由得

想:这是多么沉重的担子呀!他为自己能考虑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暗暗感到惊奇。就在这一霎间,他觉得

自己的年龄也似乎大了许多。

正想着,忽然洞口的茅草窸窸窣窣地响了一阵,老人钻进来了。他一面堵洞口,一面压低声音自言

自语:“完了,完了,这下子全完了!"堵住洞口,他摸到彭绍明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到

彭绍明的手里,说道:“听说你一定要走,这是老婆子给你准备的干粮。唉,这还是放在小孩的怀里藏

起来的,差点叫那些狗东西给翻了去。”接着,老人又解开扎腰带,把棉袄脱下来,披到彭绍明的身

上,说:“唉!能活出去一个,就多个报仇的人啊!“说着,他两颊的胡须抖动了一阵,两大滴眼泪挂在

胡梢上。

彭绍明心里又甜蜜又酸楚,他把棉袄脱下来,还给老人,激动地说:“不,老爹,我不走了!”

“怎么?”老人感到意外,他惊异地望着彭绍明,突然看见彭绍明手里的东西,连忙伸手抓过来。他

凑近阳光,两眼目不转睛地看着党证上红红的镰刀斧头,用那颤抖的手小心地摸弄着。好像从这上面获

得了答案,他那惊奇的神情不见了,换上了一副欣喜、激动和信任的表情。他紧紧地抓住了彭绍明的

手:“小伙子,不,同志,你……是党员?”

“我是少共,是团员。”

“好,好好!”老人连连点着头,又问了一句,“你真的不走了?

“真的!”彭绍明肯定地点点头。他望着老人那欣喜的目光,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了。

“老爹,你看这样行不行?……”彭绍明小心地说出自己考虑的计划。在说话的时候,他羯力想象

和模仿着指导员在这种情况下的说话语气和神情,可总觉得还是没有信心。他边说边望着老人的脸。

卢老伯静静地听着,越听身子越往前凑,等彭绍明说完了,他连连点着头说:“好,能行!”接着

又把彭绍明提出的问题谈了谈。一切都很理想;敌人只来了八个人;从这里到镇上有四十来里路,就在

当中有一段山坳,路两边都是立陡的山坡和密密的茶林;村里,除了被迫给敌人担挑子的以外,凑个三四

十个“有嘴的”男人也没问题。

“就是……”末了,老人说,“时间来不及了,白鬼子说好是吃过午饭走的,大白天事情就难办

了。”

“能不能稳住他们?”老人一说办法能行,彭绍明的胆子壮了些,他急切地盼望这办法能马上变成

行动。

“人倒有,村公所的老程是自己人,可就是缺这个。"老人把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做了个圆圈,“就

办不了事!”

“那好办!”彭绍明伸手掏出那条盛了银圆的米袋子,递到老人手里。

老人掂弄着钱,半天才把手按到彭绍明身上,激动地说:“那你……”不想正按到伤口上,病得彭

绍明“哎哟”一声。

“别说这个,这是党的钱,办革命的事嘛。”彭绍明忍住疼,截住了老人的话,他觉得自己真的成

了这个大行动的组织者了。"老爹,你快设法弄点酒肉稳住他们,再找几个可靠的人合计合计,看还有

什么问题没有?”

彭绍明又嘱咐了一句:“小心点啊老爹,这事可不能走漏了消息。”

“放心吧,咱这里除了叛徒龚冲那小子以外,谁的心都是红透了的!”

老人走了以后,彭绍明把枪检查了一下,把伤口包了包,就倚在土壁上望着太阳等待着,他为自己

能下决心挑起这副担子而感到突然,但又觉得是那么自然,好比到各排送一次命令那么自然。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绍明心里一亮,想起了主意,也想到一连串需要解决的问题,这表明他头脑灵活、遇事冷静。

B.“能活出去一个,就多个报仇的人啊!”卢老爹的话说明当时苏区斗争形势极其严峻、残酷。

C.彭绍明心里“甜蜜又酸楚",“甜蜜”是感受到了关心和爱护,“酸楚”是因为自己身处困境。

D.“谁的心都是红透了的!”卢老爹这句话说明党在苏区深受人民爱戴,这里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象征着微弱的革命力量,却使读者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抱有无限希望。

B.小说从彭绍明的视角详细描写了白军劫村的景象,突出了他的愤怒,为其决心留下做了铺垫。

C.“这下子全完了!”表现了卢老爹复杂的心理,既有粮食被抢后的绝望,也有对彭绍明安全的担忧。

D.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以点带面,通过卢老爹这个人物表现了当时苏区百姓的淳朴善良,对党忠诚。

n.小说讲述了红军小战士彭绍明的成长过程,请简要概括他成长的原因。

12.小说结尾划横线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C10.C

11.①心中的责任感被激发。②指导员曾经的言传身教。③苏区百姓对他的信任。

12.①感到“突然”是没想到自己能担起担子并且做出周密计划;感到“自然”是因为他认为必须保护群

众的粮食。②写出了人物的真实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小战士的心理活动与前文“惊奇”“没有

信心”等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④突出了红军一切为了百姓,群众对党绝对信任的主题。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酸楚’是因为自己身处困境”错误,“酸楚”是因为粮食被抢,生计艰难的卢老爹给彭绍明送来

干粮,并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给了他,他为百姓们接下来如何生活而感到心酸。

故选C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也有对彭绍明安全的担忧”错误,从卢老爹为彭绍明送上干粮,并希望他能逃脱出去报仇可见,卢

老爹对彭绍明的逃脱充满希望和信心;“全完了”主要是因为斗争形势严峻,本地缺少了党的领导,让

他感到斗争失去了希望。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彭绍明的心被仇恨烧得直发抖……掩着面孔,愤怒地歪倒在土壁上。'我,我不能离开他们!'他

下定了决心。'粮食,这是群众的命根子,首先得想法把粮食夺下,不能让白鬼子弄走’”“他望着老

人那欣喜的目光,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了”可见,他见到白鬼子抢夺了百姓的粮食,心中对敌人充满仇

恨,对百姓们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觉得自己应该担负起帮助百姓夺回粮食的责任。

从“他默默地想,要是指导员碰到这情况,他该怎么做呢……掏出了自己的团证和指导员的党证,看着

党证,彭绍明不由得记起指导员曾说:'有什么难事,只要找群众一商量,领着头一干,什么困难也就

解决了’”可见,他想起指导员的话,渐渐“能考虑这么严重的问题”“他觉得自己的年龄也似乎大了

许多”“在说话的时候,他竭力想象和模仿着指导员在这种情况下的说话语气和神情”,回忆起指导员

曾经的言传身教,他逐步成长了。

从“他摸到彭绍明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递到彭绍明的手里,说道:'听说你一定要走,这是

老婆子给你准备的干粮……’接着,老人又解开扎腰带,把棉袄脱下来,披到彭绍明的身上,说:

'唉!能活出去一个,就多个报仇的人啊’”“他凑近阳光,两眼目不转睛地看着党证上红红的镰刀斧

头,用那颤抖的手小心地摸弄着。好像从这上面获得了答案,他那惊奇的神情不见了,换上了一副欣

喜、激动和信任的表情。他紧紧地抓住了彭绍明的手:'小伙子,不,同志,你……是党员?'”“等

彭绍明说完了,他连连点着头说:‘好,能行’”“老人一说办法能行,彭绍明的胆子壮了些”可见,

百姓对党和对身为团员的他的信任,让他彻底成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抓住“突然”与“自然”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理解分析。“突然”,是因为他做出留下来带领乡亲们战

斗的决定并不是预定计划,而是临时做出的决定,做出决定后,他能够承担起策划抢夺粮食的责任,并

在和老乡商量后完善计划,这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所以感到“突然”。“自然”,却是当他看到白

鬼子抢夺百姓粮食,一心为百姓着想后的必然选择,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团员,他必然会以人民的利益

为先,故而这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对词看似矛盾,实则反映出人物真实的心理感受,人的感受往往

是复杂的,这么写更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性。

这句话是小战士彭绍明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与前文“他为自己能考虑这么严重的问题而暗暗感到

惊奇”“彭绍明小心地说出自己考虑的计划。在说话的时候,他竭力想象和模仿着指导员在这种情况下

的说话语气和神情,可总觉得还是没有信心”等相呼应,真实地呈现出小战士完成成长的心路历程,使

小说结构严谨。

这句话在文章结尾,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从彭绍明的角度来看,他“突然”与“自然”的决心和计

划都是为了百姓利益,而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则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故而突出了红军一切为了百姓,群

众对党绝对信任的主题。

三、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哀其洼误,止司刑使,停新决,飞奏表日:“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

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洼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日:

“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日:“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

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终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

而何!恨不得时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日:“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日:

“欲用为将相。”仁杰对目:“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

日,又问仁杰,对日:“前荐束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日:“臣所荐者可为宰相,

非司马也。”卒用为相。或谓仁杰日:“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日:“荐贤为国,非为私

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仁杰心乎唐者,忍辱事牝主,君子谅之,谓其机深谋长,欲成匡复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

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向令仁杰洁.身以去亦自为谋则忠于唐邪究何补焉随流合污,从容岁月,使老

妪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弟子得有反正之日,盖用心苦矣。

(清•蓝鼎元《修史试笔》)

13.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令仁杰洁身A以去B亦自为C谋D则忠于唐E祚F究何补焉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指问候、慰问,与曹操《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词义相同。

B.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奏章还包括奏、疏、议等不同的形式。

C.纵,指放纵,与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纵”词义不同。

D.尚方,官署名。秦朝开始设置,属少府,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部门。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朝廷在越王事件中处罚不当,因此极力上表,最终使皇帝撤销了处罚。

B,狄仁杰认为张光辅杀降邀功,致使鲜血染红田野,犯了比越王贞更加恶劣的罪行。

C.狄仁杰举荐张柬之为相,坚持己见,最终改变太后想法,可见其坚持为公之心。

D.蓝鼎元认为狄仁杰忍辱负重,做到没人怀疑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用心良苦。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2)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

【答案】13.BDF14.C15.A

16.(1)将士们倚仗功劳,要求索取的东西很多,狄仁杰没有答应他们。

(2)做臣子的大义,如果对国家有利,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狄仁杰洁身离开,这是为自己考虑,那么对他忠于李唐正统,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向令仁杰洁身以去”,是“向令”引导的假设的情况,“洁身以去”作谓语,“去”后要断开;

“亦自为谋”,是从狄仁杰自身的角度对前文假设情况的评价,“亦”前断开,宾语“谋”后要断开;

“则忠于唐祚”,是由“则”引导,提出、强调从李唐正统的角度考虑的情况,“则”前断开,宾语“唐

祚”后要断开;

“究何补焉”,是评定前文假设情况对李唐正统无益的结论,独立断开。

故选BDF。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能力。

A.正确。句意:害怕违背了陛下体恤百姓的本意。/句意:屈驾前来探望我。

B.正确。

C.“词义不同”错误。“纵”:指放纵,放任。句意:您纵容将士抢劫。/“纵”:指放纵,放任。句

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可见,两句的“纵”词义相同。

D.正确。

故选Co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最终使皇帝撤销了处罚”错误。从“表奏,特敕配流丰州”可知,具表上奏后,朝廷特意下令将这

些人发配流徙到丰州,并没有撤销处罚。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恃”,倚仗;“所求取”,求取的东西;“不之应”,宾语前置,“不应之”。

(2)“义”,大义、道义;“苟”,如果;“利”,对……有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民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被没收为官奴。司刑使相继

到来,逼迫催促行刑。当时狄仁杰可怜他们因牵连而受到处罚,阻止了司刑使,停止行刑,飞速表奏朝

廷说:“我想使您听到我的上奏,好像是为叛贼理论;知道实情却没有上奏,又害怕违背了陛下体恤百

姓的本意。奏章写好又毁掉,拿不定主意。这些人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本心,希望您能怜悯他们因牵连而

受到处罚。”具表上奏,特意下令将这些人发配流徙到丰州。

当时张光辅还在豫州,将士们倚仗功劳,要求索取的东西很多,狄仁杰没有答应他们。张光辅愤怒

地说:“州将轻视元帅吗?”狄仁杰说:“扰乱河南的,只是一个越王李贞,现在一个李贞死了,一万

个李贞出来了!”张光辅责问这话的意思,狄仁杰说:“您统帅三十万军队,诛杀的只有越王李贞。城

里听说官军来了,越城出来投降的人很多,您纵容将士抢劫,杀害已经投降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流

的血染红了田野,不是一万个李贞又是什么!我恨不得有尚方宝剑,架在你的脖子上,即使死了,也死

得其所。”

太后曾经问狄仁杰:“我想得到一个优秀人才重用他,谁可以胜任?”狄仁杰说:“不明白陛下要

把他放在什么位置?”太后说:“想任用他为将相。”狄仁杰回答说:“荆州长史张束之,虽然岁数大

了,却是做宰相的人才。”太后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问狄仁杰,狄仁杰回答说:“先

前举荐的张束之,还没有被任用呢。”太后说:“已经提拔了。”狄仁杰说:“我举荐的人应该做宰

相,不是司马。”最终任用张柬之为宰相。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的贤才,都是出自您的门下啊!”

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

材料二

狄仁杰的心在李唐,忍辱事奉武则天,君子原谅他,说他心机深,谋略远,想要成就匡复唐室的功

绩,有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做臣子的大义,如果对国家有利,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如果狄仁杰洁身

离开,这是为自己考虑,那么对他忠于李唐正统,究竟有什么益处呢?他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从容度

日,让武则天不怀疑,一众小人不猜忌,然后唐室子孙才有了复兴之日,这真是用心良苦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海至楚途次寄马全玉八首其一

张耒

萧萧晚雨向风斜,村远荒凉三四家。

野色连云迷稼稽,秋声催晓起菜葭。

愁如夜月长随客,身似飞鸿不记家。

极目相望何处是,海天无际落残霞。

17.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晚雨”“荒凉”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B.晚云下,郊野的庄稼已看不清楚;晚风中,兼葭摇摆,秋声不绝于耳。

C.第五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都是用月言愁,但作者的愁苦并不相同。

D.作者长期在外漂泊,客居他乡,自己就像飞鸿都不记得家乡在何处了。

18.本诗尾联与崔颍在《黄鹤楼》诗中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何异同?请简要分

析。

【答案】17.D18.相同点: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抒发了身在旅途的思乡之情。

不同点:抒情的手法不同,张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崔诗直抒胸臆(触景生情)。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都不记得家乡在何处了”错误。“不记家”是言离家日久,而并非真的忘记。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抒发的情感来看,本诗尾联“极目相望何处是,海天无际落残霞”,承接颈联“愁如夜月长随客,身

似飞鸿不记家”,表达了作者长期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此时遥望家乡的方向,内心充满了天涯游子羁

旅行役的思乡之情;而崔颍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说“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

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表现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却思乡不见乡,表达了作者

缠绵不尽的乡愁。可见,抒发的情感相同,本诗尾联与崔颍在《黄鹤楼》诗中的尾联都抒发了身在旅途

的思乡之情。

从抒情的手法来看,本诗尾联“极目相望何处是,海天无际落残霞”,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眼前海

天相接、“残霞”挂在天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遥望故乡,内心充满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崔诗的尾

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触景生情),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

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诗人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后缠绵的乡

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可见,抒情的手法不同,张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崔诗

直抒胸臆(触景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水,“"写山,形象地写出了

金陵的山川形势,景色开阔高远。

(2)《念奴娇•过洞庭》中,在明净广阔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

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生活作对比,其中从“声音”

角度对比描写的句子是“,”。

【答案】①.千里澄江似练②.翠峰如簇③.玉鉴琼田三万顷④.着我扁舟一叶⑤.

管弦呕哑⑥.多于市人之言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练”“簇”“鉴”“呕哑”。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德国发明家古登堡于1439年改进了活字印刷术,使其很快进入实用商业化阶段。反观中国,是活字

印刷术的发源地,①?最根本的原因是汉字和西文的差异。一套西文活字,包括大小写和数字,不

会超过一百个,但是古代常用的汉字需要数万个。如果考虑到常用的复本,制造一套实用的汉字活字,

通常需要二十万枚左右,甚至更多。例如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那套木活字是253500枚。由于活

字印刷系统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必然使得一般商人望而却步,所以往往只能由皇家出面来实施。更大

的困难来自排版。在西文活字印刷中,面对不到100个符号,②,但是面对数万个文字,排版工人

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化,至少他必须认识这几万个汉字。

20.请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2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答案】20.中国活字印刷没能商业化,是因为汉字多,且排版困难。

21.①为什么没能实现商业化呢②排版工人不需要太多文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结合“德国发明家古登堡于1439年改进了活字印刷术,使其很快进入实用商业化阶段。反观中国……最

根本的原因是汉字和西文的差异”可知,该语段是在阐述中国的印刷术没能实现商业化的原因;然后筛选

关键信息“古代常用的汉字需要数万个……”“更大的困难来自排版……”加以概括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此处的问号和上下文“德国发明家古登堡于1439年改进了活字印刷术,使其很快进入实用

商业化阶段。反观中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最根本的原因是汉字和西文的差异”,推断①处是提

出中国的印刷术没能进入实用商业化阶段的疑问,可以填入“为什么没能实现商业化呢”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在西文活字印刷中,面对不到100个符号”“面对数万个文字,排版工人就必须有

一定的文化……”,推断②处是说西文的排版工人不需要太高的文化要求,可以填入“排版工人不需要太

多文化”之类的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1小题,5分)

22.请将杜甫的《登岳阳楼》用正楷字体抄写在田字格内,要求:笔画规范、字体端正、

书写整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