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荷塘月色》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词语的精心选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3.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学习审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所学知识理解情感的变化;借现有理论指导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词语的精心选用。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教学过程导入:荷花,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它有着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腰身,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然而,最让它与众不同的,却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月,是诗词歌赋中永不褪色的意象。“举头望明月”是思念的月,“举杯邀明月”是孤寂的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是忧愁的月。月,永远承载着迁客骚人的缕缕思绪。那么,荷与月的融合将会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怎样美妙的意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整体感知1.师:经过课前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回忆散文内容,回忆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什么?明确:主要讲了作者朱自清在夜晚去荷塘散步的所见所思。2.朱自清为何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为什么他的心里会颇不宁静呢?这个问题要联系写作背景来理解。明确: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3.师:在全文中,作者的心里是一直不宁静的吗?显然不是的,那么作者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快读阅读文章,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作者散步是怎样一个路线,在散步的过程中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在第一段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出门散步;第二第三段,走在小路上,“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这是作者在寻求内心的宁静;四到六段,作者来到荷塘,看到美丽的景色,暂时获得了宁静;但是到第六段的最后陡然一转,发出“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可见心中又不平静了;第七段到第十段,作者想到采莲的事情,倒不由得“惦着江南了”这时候也回到了家中,心中愈加不宁静。师: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李商隐的一首诗来作形象化地描述,即:“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整首诗可用一个“愁”字贯穿,“愁——遣愁——无愁——深愁”,这和《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很像,由不宁静→追求宁静→获得宁静→不宁静实际上是一种圆型结构。二、品味鉴赏1.师:在散步的过程中,作者在荷塘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具体表现在四五六段,请快速浏览,概括这三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2.师:这些景色写的很美,我们如何欣赏这种美呢?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向我们介绍过如何审美。在这三段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写了田田的叶子、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树色,像烟雾、零星点缀的白花、淡淡的云、隐约的远山、缕缕清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一两点路灯光、脉脉的流水、稀疏的倩影、蝉声和蛙声5.师:写了这么多,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景物,你能任选一个进行赏析吗?明确:①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叶的舒展飘逸。“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即荷叶很多。将叶子和水拟人化,一派和谐。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句前两句拟人,将荷花拟人化,写出荷花的姿态各异,有已经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后几句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比喻成明珠,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比喻成碧天里的星星,说明荷花是忽隐忽现的特点,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纤尘不染的特点。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花香若有若无之感,说明花香味道虽然不浓却一直充盈在空气中。【拓展】通感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比如:这“孩子的嘴真甜。”“红杏枝头春意闹。”“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语言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④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的手法,月光比作牛乳,雾比作轻纱,还月光比作流水,写出月光的柔和。“泻”字用的好,月光本是静的,以动写静,具有向下流动的美感;“洗”“笼”营造出朦胧、恬静、柔美的意境。⑤光与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也是通感,化视觉为听觉,给人以温馨、和谐之感。“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峭楞楞如鬼一般”好像不太美?这里怎么理解呢?其实这里表现了作者内心不是那么畅快,境由心生,鬼境源于心中不宁静、不痛快。由此可见,作者的心情既有喜悦,又有忧愁,喜悦是淡淡的,忧愁也是淡淡的,心中充满了复杂和矛盾。⑥树色:“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比喻的手法,营造出迷茫、朦胧的意境。⑦灯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也是一个比喻句,路灯是昏暗,感觉没有什么精神的。3.师:欣赏了这么多景,这些景到底美不美?能不能概括出荷塘月色的美?明确:通过“零星”“点缀”“缕缕”“清香”“薄薄”“淡淡”“参差”“稀疏””烟雾””阴阴的”等形容词,像“白花”“淡淡”“清香”等荷塘月色的颜色很素,概括荷塘月色之美具有“素淡”的特点。再根据“田田”“青雾”“云”“黑影”“倩影””烟雾””阴阴””隐约”等概括荷塘月色之美具有“朦胧”的特点。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素淡朦胧、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让人留连忘返。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画面感十足,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品味。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四、课后作业1.师:这是我们借朱光潜先生的直觉审美探究出来的荷塘月色在画面上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那这幅图景还有什么样的美呢?我们继续听听朱光潜先生怎么说。朱光潜说:“更多时候,我们不完全靠着一种直觉,审美还有一种理念的参与。这时的审美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积淀。于是,看见彩蝶翻飞,我们会疑为庄子的梦境;听到杜鹃鸟的哀鸣,我们会心生悲愁;而说到狐狸,我们则有如进入了花妖狐魅之境。”问题:文中四、五两段中,哪些景物引发了你的联想?你由荷塘月色联想到了哪些古诗词?你能否结合联想到的古诗词,分析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怎样的美?明确: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的《如梦令》)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