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4年新县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2023年春晚,赵丽颖和她的《满庭芳·国色》让人眼前一亮,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如诗如画,一展满庭芳华。水袖演①yì桃红之柔,折扇展现凝脂灵秀,纸伞舞出缃叶②(A.蜿B.婉)约。每种色彩都是古人观③chá山川日月、草木鱼虫,以及在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让人沉④浸(A.jìnB.jīn)其中,如痴如醉。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语境选择语音、汉字。(4分)①演yì

②(A.蜿B.婉)约③观chá

④沉浸(A.jìnB.jīn)2.《满庭芳·国色》中一共包含了43种颜色,每一种色彩都是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传达出东方审美的意趣。请你参考示例,从备选色彩中任选一种色彩进行内蕴的解读。(2分)示例:桃红桃红是桃花的颜色,娇俏可爱,一如女子的容颜,有时含羞带怯,有时明艳鲜活,镌刻着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备选色彩:月白、凝脂、缃叶、群青3.根据课文默写。(8分)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②纵我不往,?(《诗经·子衿》)③,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④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⑤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常用来比喻重大事情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⑥时代在变化,爱国精神、报国之志却亘古不变。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言明了“,”的心志,文天祥也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代强音。4.班级要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了解河南故事,传承河南精神。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8分)【材料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旗渠精神。时光已经远去,但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材料二】3月21日下午3时,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幻城剧场内,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进行:一位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与观众隔空对话。他们当中既有人因为河南历史名人太多、却很少讲到他们而感慨,也有人因为现代的人还记得他们而欣喜。记住“他们”,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1)在整理这两则材料时,小文没有想出能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你来帮她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2分)(2)踏上河南这块土地,商周精美的青铜器皿,东都洛阳的大唐盛世,汴京开封的市井繁荣,无不令人心向往之。请选择一处你熟悉的河南名胜古迹或历史文化遗迹,写几句话推荐给游客,100个字以内。(3分)(3)如图是河南下辖城市郑州的徽标,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个徽标构图元素和含义的理解。(3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青石板路李汉荣①没有一条路能把我们领回到过去,但是青石板路能。青石板路,它就是过去,你站在上面,就是站在过去的时光里面。②它青灰色的皮肤上,烙满了各种痕迹。低下头来——如果你是个喜欢凝视的人,你一定要低下头来,在时间面前,你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时间的秘密。③古老的青灰色石板,它多古老呢?据说它是宋朝的一段路面,够老了吧。现在,你和古老面对面,你和时光面对面,你看见多少细节,都藏在时光的容颜里。④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看见宋朝的牛、明朝的牛、清朝的牛、民国的牛,嚼着一样的青草,迈着相似的牛步。它们一生重复着上山下山的路,几乎每一天都要经过这段青石板路,它们或许也喜欢这段路吧,因为它们发现:这段路不陡,也不泥泞,这段路上没有追赶和鞭子,这段路不需要它们负重拉犁,青石板上不种植什么,青石板上只需要放松行走,于是它们全都放松下来,也放慢下来。这时,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⑤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那是哪个朝代,这里出过一个进士,他成了朝廷的官人,但是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你看见那深深浅浅的蹄痕了吗?一匹马行走在一群牛中间,诗书行走在青草中间,儒雅行走在质朴中间,马粪和牛粪都成了庄稼的肥料,马蹄和牛蹄都成了岁月的回声。后来,这里一直延续着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是否与那匹马、与马背上的那个人有关呢?你无法考证,但当你低下头来,你看见了马蹄,你听见了在那些霜晨月夜里,马蹄敲出清寂的声音。那个年代远去了,但留下了马蹄,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⑥你还会看见什么呢?你不愿从历史的磁场里迅速抽身,你愿长时间逗留在时光长久逗留过的地方。⑦这时,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是的,是鞋底,青石板把每一双走过去的鞋底看得最清楚,鞋面是属于人看的,鞋底是属于路看的,看鞋底,这是路的职业。青石板看清了,也记住了每一双鞋底,记住了每一个年代的鞋底,不管是民间的样式,还是官家的样式,不管是细针密线,还是粗针疏线,不管走得慢,还是走得急,不管鞋印是深是浅,不管鞋们有着怎样的鞋面,不管鞋们的目的地是什么,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衰老,它一直保持着它的青灰色,那最初的青春容颜。⑧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它下山之后,成为一段青石板路,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可惜我们还没有破译的技术,更由于我们的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现代的水泥,我们习惯了噪音的轰炸和谎言的诱拐,我们失去了微妙真切的听力,我们已经听不见时光深处的声音,听不见任何深沉的声音。⑨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夹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6.(4分)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7.(4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小见大,由司空见惯的青石板路展开联想,青石板路引发了作者深远的哲思。B.第⑤段中进士托病辞官,回乡后办学,骑马漫游,寄情山水。进士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人格追求。C.“女娲补天”的故事将青石板路的年代追溯到远古时代,突出了它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D.本篇散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青石板路上“烙满的各种痕迹”,语言简练雅致,耐人寻味。8.(4分)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这时,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改成“各种各样的鞋子”?为什么?)9.(4分)作者凝视青石板路,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链接材料,并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阐述。链接材料: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对存在的真相和生命体验作深度呈现和揭示。——李汉荣(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文本一】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弟子曾点的心中,生活的志趣便是这一幅春日郊游图。两千多年后,人们对生活的热忱不减古人。如今的春日,穿上合节令的服装,呼朋引伴,出游踏青,依然是许多年轻人迎接大好春光的绝佳方式。在各地的春游图景中,汉服格外亮眼。②当下的“汉服热”有多热?在某平台上,“新中式‘穿搭’”相关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20亿次;2024年1月,马面裙等汉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300%;龙年春晚节目《年锦》亮相后,汉服瞬间冲上热搜,持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年锦》助力汉服“破圈”后,很多汉服爱好者不禁感慨:“从小众到‘顶流’,汉服走了20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汉服,更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穿汉服。汉服缘何频频“出圈”?③在网络上搜索汉服的款式,可以看到晋制、唐制、宋制等各种款式和形制的服装,有些古风盎然,有些则更加接近现代服装。汉服消费市场产生了不同的细分领域,其中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就是通勤化汉服。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教授梁燕告诉记者,汉服通勤化设计的目标就是把中国古代服饰进行适应性改造,使汉服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衣服既要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古代服饰的形制和风格,又不能给使用者带来行动上的不便”。④“国潮”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汉服普及程度的提高,是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果,人们充分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也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汉服风潮源自大众对传统服饰文化之美的追求,悠久灿烂的古代服饰文化正是汉服产生的基础。服饰文化与传统的工艺、美术、礼制、饮食、戏剧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汉服的世界就是走进了传统文化的“百花园”,而这正是汉服的魅力,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汉服热”的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回归和传统文化的流行。(作者:殷泽昊。有删改)【文本二】①大约10年前,传统文化视频博主赵一娃开始尝试穿着汉服走上街头,那时路上的“同袍”还比较少。如今,穿着汉服走在街头,会遇到很多志同道合者,许多路人都不会吝啬对汉服的赞许,有的还会走上前和她合影,再聊聊古代服饰的相关知识。她深深感受到,汉服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了。②许多汉服爱好者都表示,近年来大家对汉服的认知不断提高,与社会各界对汉服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例如,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中国华服日”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会举办多种活动展现传统民族服饰之美;开学之际,江苏南京在夫子庙为小学生举办“开笔礼”,活动上,孩子们都身着书生样式的长袍;山东、广东、浙江、四川等地接连推出汉服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民众了解传统服饰文化……③近些年,汉服能在国内迅速普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我们应该借助新媒体技术以及平台的优势,将以汉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一大批年轻人借助现代技术对汉服进行创新性表达,他们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展示“我是谁”,不仅彰显出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身份的强烈认同,还体现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价值追求,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作者:殷泽昊。有删改)10.(3分)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引用曾点的话,能够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B.《年锦》助力汉服“破圈”说明汉服一出现就是顶流,备受欢迎。C.两个文本都围绕汉服展开,其实对汉服的关注根植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D.许多年轻人借助现代技术对汉服进行创新性表达,帮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11.(4分)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12.(5分)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助力汉服“出圈”。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周亚夫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①。彼吴梁相敝②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从其策遂坚壁③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选自《史记•吴王濞列传》,有改动)【注】①饷(xiǎng)道:运粮的道路。②相敝:指因互相攻战而共同疲敝。③坚壁:坚守营垒。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公将驰之驰:(2)既克克:(3)策安出安:(4)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竭: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轻兵绝吴饷道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吴兵锐甚,难与争锋。16.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曹刿和邓都尉在军事谋略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足”字突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诗人紧扣诗题,剪取游村见闻,将明丽的风光与古朴的民风镌刻在一幅秀美画卷中。C.颈联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春社”是当地祭祀“谷神”的节日,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尾联写作者的游览感受,一个热爱乡村生活,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18.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论诗歌有“言浅而思深”之说,即语言明白如话,而意蕴深刻。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加以理解。(2分)四、名著阅读(5分)19.经典常读常新。《西游记》和《简·爱》两部作品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课文《壶口瀑布》中黄河一般的精神。请结合资料卡,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理解。五、作文(50分)20、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从甲骨文的发展来看,古人认为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就是美,所以才创造了美丽、美好等意义。“美”是一种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美”可用作名词,表示好事、善事,与“恶”相对,“美”也可用作动词,表示称赞等。(1)请以“就是生活中的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上面的文字引人深思。读完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思考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2024年新县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4分)绎B察A2.(2分)示例一:月白月白是月亮的颜色,朴素淡雅,一如君子的谈吐,有时儒雅温和,有时灵敏机变,记录着生活中最有哲理的一种智慧。示例二:缃叶缃叶是大地的颜色,生机勃勃,一如荷塘边的纸伞,有时典雅别致,有时灵秀婉约,承载着生命中最为欣欣向荣的意蕴。示例三:群青群青是天空的颜色,清雅高洁,一如将军发冠的长翎,有时英姿勃发,有时飒爽灵动,展示着身份中不可忽视的高贵。3.(8分)为人谋而不忠乎子宁不来老骥伏枥甲光向日金鳞开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4.(2分)(1)示例:铭记历史人物和伟大精神,传承弘扬优秀文化。(3分)(2)示例:龙门石窟: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5.(3分)示例:①“中”即中原,意在介绍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在古“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②“中”即中原,内有一武者,让我们想到少林武术,享誉天下。③“中”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很棒”,郑州很棒,中原很棒,少林武术很棒,含义丰富。④“郑州”两个用繁体字,暗示郑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6.(4分)①马蹄痕

②鞋印

③过去的时光

④散漫的古代生活7.(4分)D8.(4分)例:不可以。鞋印代表人们的行走和生活痕迹,作者列举了各种鞋子的类型、尺寸和样式,写出了走过青石板的路人繁多,年龄参差、身份各异,暗示着青石板路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同时,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具有画面感,与全文舒缓的基调相符合)9.(4分)第一层次:仅从一个角度考虑,思维单一肤浅。示例1: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了它的悠久历史,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第二层次:从两个角度考虑,思维相对全面,理解有一定深度。示例2: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深远,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示例3: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以及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趣,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过去温情时光的憧憬。第三层次:从多个角度考虑,并能联系材料,勾连现实意义,思维全面深入。示例4: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牛蹄痕、马蹄痕以及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此外,又由凹痕联想到鞋印及背后的温情。青石板路见证了过去缓慢时光里的惬意、温暖及诗意,即使在密集、高速、机械的时代,它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作者借此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慢下来,与时光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岁月的天长地久。10.(3分)B11.(4分)开篇引用曾点描写春游踏青的诗文引出“汉服”这一话题;接着列举一系列事例论证了“汉服热”的现象,并提出问题“汉服缘何频频‘出圈’”;然后从汉服走进日常生活,走进汉服就是走进传统文化、中国式审美的回归和传统文化的流行两个方面进行论证,阐述汉服“出圈”的原因何在。12.(5分)①增加日常通勤化汉服的设计,使汉服能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能给使用者带来行动上的不便;②国家应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成果,让人们充分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进而了解汉服,回归中国式审美,拥有独特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