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

一、知识梳理

(一)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

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

种文体。

(二)散文的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

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

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3.形式上的特征:

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议论合为一体;

②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④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4.与小说的对比

与小说相比,散文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

构。

第1页共19页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

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散文的线索

L线索类别:

空间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时间线索、行程线索、

事理线索、思维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选文最常见的线索:一是感情的发展变化;二

是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三是文中的"我"。

2.线索作用:

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

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

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

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

要线索。

(四)散文的类型

1.写景状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2.议论说理类散文: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

交融的特点。重视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第2页共19页

3.写人记事类散文: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

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全篇以

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

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4.文化游记类散文:游记不仅仅是单纯的游历记录,而是在其中

融入了作者特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在游记中或隐或现流露的情绪

和感想,称之为游感。要体悟游感,就必须透过游记描写的自然景观,

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

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

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

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概括主题的方法:

L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

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

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第3页共19页

3.分析议论抒情句法。这些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的主题。

4.联系背景法。有的文章,只有了解它的背景,才能深切地理解内

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主题。要特别注意文后的注

释说明的文字。

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

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作出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

程度也深广,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

尖锐地揭示或评价。

(六)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平实

(2)生动、形象、明快

(3)深刻、隽永、含蓄

(4)华丽、优美、典雅

(5)幽默、诙谐、辛辣

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

大。

冰心:清婉明丽。

第4页共19页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

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

哲理。

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

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

巧等等。

(一)解题的一般要求

原则:忠实于原文。

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步骤:第一步,带着问题,读文章;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第5页共19页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

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

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重点阅读题干: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间。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

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二)结构类答题

L句子所处位置及其结构上的作用

(1)在文首段: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②照应题目;③总领全

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④渲染气氛;⑤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

⑥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首段是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铺垫后文等

作用。

(2)在文中段: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在文末段: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考点

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

材料。

第6页共19页

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

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

需要而定;

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

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a.准确定位。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

b.三个角度思考:(1)内容本身所写。看穿插材料写什么内容,

对表现主旨、抒发感情等有何作用。(2)上下文联系。这是思考的主

体部分,回答应具体。(3)结合表现手法考虑结构作用。

c.答题模式:

开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领起(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了……。

中间:(形象地)表现(强调、展现)了……与上文(下文)照应,

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结尾: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

思考等。

(三)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

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

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7页共19页

(四)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

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五)描写手法

L景物描写:再现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

想。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

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有时在结构上引起下文、推动情节

发展。

3.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侧面描写(烘托、烘云托月):正衬、反衬。

4.点面结合描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写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

点面结合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

殊意义。细节描写增加文章情趣和可读性。

(六)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

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第8页共19页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练,抒

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回(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

化作用)

遨回(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

分层)

(七)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

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结合是散文常用的手法。散文中的议论往往

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文章中的记叙是为抒情议论服务的,而

抒情、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八)表现手法

象低: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

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第9页共19页

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

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

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旦撞:以最经济最节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

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称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衬托渲染:用衬托或渲染描绘某一事物。(衬托:正衬和反衬;渲

染:正面铺排)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

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

意义。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

生命哲理的小事来写。表现感人,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

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

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

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反衬的一种)起烘托作用,相

得益彰。

第10页共19页

对比:将两者及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和对比)突出事物特

点,使形象更鲜明。

三、高考分析

高考对散文的考查往往是以一两道选择题加两道主观题(或两道选

择题加两道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往往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主观题往往重点围绕散文在主旨、语言、写作手法等散文文

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考查。考查中的散文取材一般具有篇幅短小,取材广

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特点。但考点比较灵活。

L鉴赏散文有三个标准:

A.写了什么?(内容)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B.怎样写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思路。

C.为什么写?(情感)作者的真情实感,重在感悟。

抓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2.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

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

可以得出答案。

第11页共19页

规范答题:①标明句子出处;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③去

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

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3.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

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标题的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0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

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

等)。

第12页共19页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

系o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5.句段作用

首句(段)一一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

下伏笔。

尾句(段)一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

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一一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

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一一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一一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

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

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

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6.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分析行文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

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梳理行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

第13页共19页

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

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

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

是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题规范:

(1)文章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xx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一次次出现,一层层递进,逐

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7.主旨概括

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隐含了信息一

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甚至可以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②抓住文

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③在概括

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答题格式:

主旨概况: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表达了……,

揭示了……主题。

四、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机械的诗一一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第14页共19页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

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

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

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

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

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

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

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

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

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

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

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

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

出了感动。

第15页共19页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

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

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

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

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

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爰情"一类

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

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

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

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

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

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

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

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

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

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

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

第16页共19页

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

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

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

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

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

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

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

联系。

3.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解析】"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作者表达

的是人们对诗人和诗歌的理解刻板化,对写诗材料限定的范围太狭窄,

第17页共19页

似乎一定要用到风花雪月一类的材料才算写诗,"风花雪月"被用得太

多以至于成了陈词滥调,并不意味着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

衬: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