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东区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将第I卷

选择题和第II卷选择题16、17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

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试卷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人沈德潜说,李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蟆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正因为如此,“太白所以为仙

才也“。李白的风格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所以他的奇是超俗的、变化无穷的、豪放不羁的,,

令人目不暇接。诗中的历史神话传说富有悲剧的崇高美,而描绘景色则用大幅度的跳跃手法,忽而山,忽

而水,忽而峰巅,忽而深渊,犹如一组组()的电影镜头拼接在一起,在我们的眼前快速掠过,读者的

心为之震荡!李白的奇,并不表现在用僻词冷字来做文章,而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一种行气如虹、走

云连风的艺术境界。《蜀道难》这首诗遣词造句自然流畅,如同大江一泻千里。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

煮一起跳动,.敷聚拽攫隹侠煮的心,―它控制着埃煮的情感解搜.。一这样,作者、作品和读者常常(),当

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和诗人一同()了蜀道的艰难,对于那些险峻的蜀地山川,竟会有身临其

境之感。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惊艳融会贯通体验B.惊险融为一体体验

C.惊艳融为一体体悟D.惊险融会贯通体悟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

B.通过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

C.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

D.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

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B.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C.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

D.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答案】l.B2.C

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惊艳:意思是看到了非常美丽或者精彩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惊险:指场面情景危险,

使人惊奇紧张。根据“电影镜头”可知应是描绘场面情景,应用“惊险”。

第二空: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融为一体:

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根据“作者、作品和读者常常”可知是三者的关系很

密切如同一体,应用“融为一体”。

第三空:体验: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指查核、考察。体悟:意为在实

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根据“蜀道的艰难”可知应是与诗人一同

亲身经历蜀道之难,应用“体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语境,此处是在描述李白创作作品的过程,作品的创作过程一般由某种事物激发联想,然后进行想象,

最后写出作品;由此李白在创作时应是选联想到神话传话,然后由传说进行想象,最后写出蜀地风光。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是行为动作的最终结果,应当放在句子的最后。

第二处:搭配不当,“感动”与“情感脉搏”不搭配,应当用“驾驭”或“控制”

故选Ao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国家建设与文化遗产确认是一个并行同构的过程。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既是非遗系统性保护

的本质要求,又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内在需求。非遗保护本质上是共同体建构与维护的体现,而国家正是由

众多非遗共同体构成的文化、政治共同体所组成的,保护非遗是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与确保

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殊途同归。

非遗保护是以激发社区的文化自觉自信为前提,以确保非遗尤其是民间非遗生命力为目的的。国家在

主导非遗保护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与民间、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非

遗保护本身能否可持续的问题,而且关系到非遗能否真正服务或融入国家战略问题。

(取材于宋俊华、武静《国家战略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

材料二:

世纪之末,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他指出,“文化自觉”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

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费孝通先生希望中国文化在西方文

化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内涵不断丰富,它的对象扩展到当代个人、群

体、学术、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路径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相处方式等不同层面。

“各美其美",即是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群体能清晰认知其生活的特定文化样态,

并且能欣赏自己的文化。文化自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知要求人认识自己文

化的关键成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内在构造、演进变化及发展规律。“文化自觉”分为个体文化自觉和区域

文化自觉。个体文化自觉是区域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文化自觉是个体文化自觉的发展。传承主体

从自发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自主的学习行为,之后进一步深入到追求自觉的文化传承,最后才能

到达地域乃至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相辅相成,非遗能够激活和增强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同时文化自觉能促进非遗

认同和非遗保护。以多种非遗共享方式激发民众对非遗保护的热忱,进而发展到主动地学习和自发地传播,

形成区域群体的文化自觉和非遗认同,才能真正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取材于闫靖、郭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与地方实践》)

材料三:

在非遗新媒体保护的过程中,人们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非遗的活动中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非遗的大

众生活参与度。非遗的生产和消费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

文化磁场,即“蜂鸣效应(即主动参与场景空间的文化活动)”。这将会激发非遗主体积极参与相关文化

活动,激发其对文化价值的吸纳与创新,使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推动非遗从传统走向现代。非遗关

联的文化团体聚集在一起,他们对于非遗的感知将会对该地区的其他团体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促进当地

群众共同参与到非遗的实践中来,使非遗的群众基础得到极大的拓展。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就是让受众从

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形成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创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大众

的非遗认知、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

(取材于袁钺《场景理论视域下新媒体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四:

图12015-2021年遭受人为破坏的遗产地数量占比情况

图22015-2021年遭受自然灾窖的遗产地数量占比情况

(取材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

4.下列关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就要对非遗进行保护,因此,保护非遗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B.费孝通先生认为,要“文化自觉”,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内涵

也不断丰富。

C.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使得非遗的大众生活参与度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提高,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

化磁场。

D.自2015年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每年均有遭受人为破坏的情况。但涉及遗产地数量占比近几年呈

下降趋势。

5.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娜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了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并论述了非遗保护的目的和国家在非遗保护中

的主导作用。

B.材料二对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的辩证关系。

C.材料三着眼于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指出让受众主动参与非遗活动,才能提升其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自

信。

D.材料四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受损变化的角度统计,反映出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巨大,防灾抗灾

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

6.根据材料内容,以下选项不熊体现“蜂鸣效应”的一项是()

A.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融合了影视化表达和沉浸互动式演出形式,线下一票难求,线上一场直播吸

引千万人次观看。

B.手游《王者荣耀》推出与古琴传承人林晨、美术师刘波合作共创的限定皮肤“庄周•高山流水”,将绝

世名琴以及名曲《高山流水》融入动画,深受玩家喜爱。

C.今年春天,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发布了“花漾之春•约会航母”活动,邀请游客在春日的航母公园中

感受别样的浪漫与军事魅力。

D.《梦境光雾山》大型沉浸式山水夜游项目,在300米悬崖绝壁上再现了千年米仓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山背二歌》,让人流连忘返。

【答案】4.D5.C

6.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此,保护非遗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错,因果关系错误,根据“保护非遗是国家维护自

身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殊途同归”,可知二者不成因果关系。

B.“要'文化自觉',就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错,改变范围,根据“他指出,‘文化自觉’

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

展趋向’",可知不能省略“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这一修饰语。

C.“使得非遗的大众生活参与度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提高,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磁场”错,曲解文

意,根据“非遗的生产和消费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形成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文化

磁场”,可知不能省略“有效地激发群体创造力,激励社群活力”这一条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才能提升其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错,曲解文意,根据“新媒体赋能非遗保护就是让受众从被动

接受到主动参与,形成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创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大众的非

遗认知、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可知不能省略“形成……多元主体共创体系”这一重要环节。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手游《王者荣耀》虽然将绝世名琴以及名曲《高山流水》融入动画,属于虚拟的数字画面,不属于真实

的“场景空间的文化活动”。

故选B。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建孟渎河闸记

杨荣(明)

君子之立政,有可以益国而利于民者,知无不为,为之有力,虽疲民力而民忘其劳,耗其财而民不自

恤。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孔子曰:“择可劳而芳之,又谁

怨?”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其信然矣乎。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常诸郡。常

之武进,”有孟渎河闸,以通东南漕运及商贩之舟,且溉傍近田数千顷。岁久闸坏,公私病焉。常守英君

愚,图改作之,以役费繁重,弗敢专,谋于周君,议以克合。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碧石姑

苏洞庭山,而舟致之。郡民皆欢忻趋事,作于旧址之南丈余……闸废民失其利,今得周莫二君子,协谋而

更置之,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①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

材料二:

常州府重建黄田闸记

王直(明)

一之有风所必时后团谨董诞通身住之去耒觉用啃之灌溃甚为利大矣。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耳其

利而利之,不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予于黄田闸之重建而知其用心

之厚也。常州江阴城北黄田港,引江潮贯城中,而出于南门,凡二十里,会夏港之蔡泾以达于运河,实舟

楫走集之地,附郭良田数千顷皆赖其灌溉,港因潮之消长为浅深,长则溢,消则涸,溢则舟通而足以溉田,

涸则田不得受利西舟胶且败者有矣。唐长庆中,李德裕观察浙西,始建闸于城北。潮长即启以行舟,消即

闭以蓄水,人赖其利。历岁滋久,缮治不继,日鼓颓毁。自洪武丙子以来,人失利也久矣。前之乡郡县者

数十人,莫有少概于心者。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书,俾兴利除害,侯询

知其事,叹口:“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不暇为,久之,政通

民和,即具奏其事……经始于正统元年八月,而以其年十月成,自是岁获大穰,舟行无害,耕夫楫徒商人

估客鼓舞而赞诵焉。郡中父老皆大喜日:“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若永有利哉!”

[注释]①简:指的是最早修建此河闸的太守孟简。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可劳而芳之劳:使……劳作

B.故有孟渎河闸故:因此

C.日感颓毁就:接近

D.伊兴利除害俾:使、让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可以益国而利乎民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斯能国其利而利之蒙故业,国遗策

C.消则涸则耻师焉

D.涸则田不得受利画舟胶且败者有矣有是四端画自谓不能者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B.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C.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D.水之有闸、所以时启闭'谨蓄泄'通舟楫之去来、资田畴之灌溉'其为利大矣

10.下列文化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所说的“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体现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B.江阴,地名,根据我国古代相对山水位置来命名的规律可以推断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

C.《白氏长庆集》《杜工部集》《韩昌黎文集》《六一词》几个诗词文集的命名分别是以皇帝年号、官职、

郡望和自号来命名的。

D.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

秦汉治置。后世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卿的一项是()

A.杨荣文中,孟渎河闸的修建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具体操作过程,都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算得上是古代

的惠民工程。

B.黄田闸始建于唐朝,在明朝时彻底废弛,这里面既有历经漫长的岁月这一客观原因,也有许多官员对此

事并未上心的人为主观因素。

C.王直文中,莫愚被皇帝派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仅就此事而言,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

D.莫愚在就任常州太守期间,先后重建两处之前的河闸,不仅反映出他熟悉水利民生,还体现了他为官一

任造福一方的品格。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或役于非所当务,则谤怨随之。其能留声当时,为利后世者几希。

(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

13.两篇文章中都将修建水闸这件事归为君子之行,请分析两个工程中体现出的相同的君子执政理念。

【答案】7.B8.A

9.D10.B

11.C12.(1)如果用不是当前应办的事役使他们,那么就会带来指责和怨恨。那些能在当时留下名声,

为后世谋利的人太少了。(2)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现在灌溉农田、漕运全靠它,怎么能拖延呢?

13.①关注民生社稷,力求利国利民。②传承先贤遗风,以利后世。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

B.故:以前。句意:以前有孟渎河闸。

C.句意:日渐毁坏。

D.句意:让他兴利除害。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乎:介词,对。句意: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

B.因:根据。/因:沿袭。句意: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

C.则:表顺承,就。/则:表转折,去葭句意:水少就会干涸。/却以从师学习为耻。

D.而:表并列,并且。/而:表转折,去九句意:干涸了,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有了这四种

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河中有水闸,是用来按时开启或关闭、控制蓄存与泄放、通行船只、灌溉农田的,它有很大的作用。

“水之有闸”是一个表存在的完整的主谓结构,“所以”是固定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时启闭”中“时”作状语修饰动词“启闭”,“启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通舟楫之去来”中“通”作谓语,“舟楫之去来”作宾语,且“通舟楫之去来”与“资田畴之灌溉”句

式一致,各自断开,排除C。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这座城市的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错误。根据“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反之为阴”,可知“江阴”在

大江的南边,由此可推知这座城市的北边应该有一条大江。

故选B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一对君臣可称是‘圣主贤臣'了"错误。根据原文“然唯仁民爱物之君子,斯能因其利而利之,不

然则怠惰纵弛,苟目前之安,忽经久之利,其为民病岂小哉”,可知关注民生的君主不仅要顾及眼前的利

益,还要未雨绸缪,否则会危害百姓的利益。黄田闸年久失修,已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皇

帝派莫愚到常州重建黄田闸,不能说明皇帝是圣主。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或”,如果;“谤怨”,指责和怨恨;“其能留声当时”,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

能(于)当时留声”;“几希”,少。

(2)“此亦利害之大者也”,判断句,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赖”,依赖,依靠;“其”,语气词,难

道、怎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遂发往岁节省税赋浮费,以市财僦工碧石姑苏洞庭山,而舟致之”,可知修建河闸不劳民伤财,

关注民生社稷,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根据原文“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简拔来为郡,上赐玺

书,俾兴利除害,侯询知其事,叹曰:'此亦利害之大者也,今田利漕舟皆赖此,其可后乎?'然以始至,

不暇为,久之,政通民和”可知莫愚因河闸年久失修而忧虑,为使百姓受益,国家长治久安,重修河闸。

可见,修建水闸体现了关注民生社稷,力求利国利民的理念。

根据原文“二君子之惠足以继简而流于无穷,是可尚也”“兹闸之建,吾郡襟抱严固,风气完复,吾民其

永有利哉!”,可知修建河闸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见,修建水闸体现了传承先贤遗风,以利后世理

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的为政之道,要能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应该做的,就一定去做,做的时候一定要尽力,虽

然使百姓疲劳但他们也会忘记自己的辛劳,虽然耗费了他们的财产但他们也不顾惜。如果用不是当前应办

的事役使他们,那么就会带来指责和怨恨。那些能在当时留下名声,为后世谋利的人太少了。孔子说:“同

样的使用劳力,以对老百姓利益有关的事而劳动老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呢?”孟子说:“以能使人民生活安

逸的道理去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抱怨。”这些话确实正确。工部侍郎庐陵周君忱,奉命巡抚苏

常各县。武进县以前有孟渎河闸,可以通行南来北往的漕运船只和商船,并且可以灌溉附近数千顷的农田。

时间长了河闸坏了,官府和百姓都对此感到担忧。苏常太守莫君愚打算整修河闸,因为劳役繁重费用多,

不敢擅自行事,和周君忱商议,意见完全一致。于是拿出往年节省的赋税和开支,用来购买材料、雇佣工

人从姑苏洞庭山用船运来石料。县里的百姓都争相响应,在河闸旧址以南一丈多远的地方修建新河闸...

河闸毁坏,百姓失去了好处,现在周英二人一起谋划重新建河闸,二人的恩泽足以继承孟简的做法并永传

后世,这是值得称赞的。

材料二:

河中有水闸,是用来按时开启或关闭、控制蓄存与泄放、通行船只、灌溉农田的,它有很大的作用。

然而唯有爱护百姓爱惜水闸的君子,才能根据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价值,不然的话就会荒废,如果仅顾目前

的安稳,忽视长久的好处,难道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小吗?我重建黄田河闸,知道要十分用心。常州江阴城

北黄田港,引江水进入城中,江水从南门流走,共长二十里,在夏港与蔡河合流,流进运河,是船只汇集

的地方,附近数千顷良田依靠它的灌溉,港口因水量的增减产生深浅的变化,涨水就会水满,水减就会干

涸,水满就能通船就能灌溉农田,干涸就会使农田得不到灌溉,船只就会搁浅。唐长庆中,李德裕巡视浙

西,才在城北建闸。涨水时就开闸来行船,水少时就关闸蓄水,人们都能得到它好处。过了很长时间,因

维护不及时,日渐毁坏。自洪武丙子以来,人们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它的好处了。以前数十个担任县令的人

中,没有人想起这件事。宣德中,工部郎中桂林莫侯愚,被选拔来此担任郡守,皇帝赐给他玺书,让他兴

利除害,调查了解此事,他感叹道“这是最大的利害关系,现在灌溉农田、漕运全靠它,怎么能拖延呢?”

然后从此开始,立即修缮,过了不久,政通人和,就详细地上奏此事从正统元年八月开始,经过一年

又十个月完成,从此每年粮食大获丰收,行船便利,农民船夫商人都欢欣鼓舞称赞他。郡中的父老乡亲都

高兴地说:“建了河闸,我们这里严密牢固,恢复了以前的风气,我们一定能长久地享受这个好处。”

第n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2.本试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4.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两山间①

[宋]王安石

自予营②北渚,数至两山间。

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

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

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

只应身后冢,亦是眼中山。

且复依山住,归鞍未可攀。

[注释]①两山间,钟山的两座山峰之间。这首诗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以后所写。王安石在去钟山的路上

修建了一个居住的地方,起名叫“半山园”。②营:经营、建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

B.作者这首退居江宁后写的诗侧重对自身的关注,而罢相后退居金陵作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更侧重

关心国事。

C.“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这两句将进山与出山两种情态进行对比,既写实,又深富寓意。

D.“且复依山住”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处山林的喜爱,希望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2)联系本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简析其行文特色和艺术效果。

(3)分析本诗中作者透露出的情感。

【答案】(1)A(2)①全诗连用了九个“山”字,以“山”为线索,形成了独特的行文特色,行文严谨流

畅。②使主题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热爱,达到了人与山浑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效

果。

(3)①此诗通过临行前与回归后两种情态的对比,表达了王安石对山林田野生活的喜爱。②也表达了对仕

途生涯沉浮不定的忧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用韵也相当自由”错误,由原文“间”“难”“闲”“还”“山”“攀”可知,此诗都押“an”韵,

没有变化,一韵到底。

故选Ao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时先找到反复使用的字,再分析所写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最后明确艺术效果。

诗歌写到“两山间”先是点题,又以“爱山好”“出山愁”抒发情感,接着选取“山花”“山鸟”等优美

的意象渲染意境,最后六句包含五个“山”字,全诗连用了九个“山”字,以“山”为线索,形成了独特

的行文特色,行文严谨流畅。

“山仍劝我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山想留下自己,赋予山人的行为,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

热爱,使主题内容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达到了人与山浑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先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找到表达情感的写景和抒情的诗句,分条作答即可。

结合诗人曾有好几次到钟山的两座山峰之间游玩,那里的山花像用清水洗过一样明净鲜艳,山中的鸟儿和

天上白云悠闲。诗人想要抛开大山而去,大山却劝我赶快回来,想来我身后的坟墓,就应该是眼前这座山

了,可见此处将是诗人的好归宿,结合背景可知,几十年的政治生涯,在争争斗斗之中度过,王安石也有

些厌倦了,此刻退居到乡野,也算是实现了投老山林的心愿,表达了王安石对山林田野生活的喜爱。

结合“临路爱山好,出山愁路难”可知,临行前总是喜爱那山间“曲径通幽”的美好,等到出山回家时却

因为曲折的山路而发愁犯难。这两句既是写实,又是深有寓意。通过临行前与回归后两种情态的对比,表

达了王安石对山林田野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仕途生涯沉浮不定的忧虑。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学校文学社计划开展一次诗词文大赛,请同学们积极参与。请你来应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秋天,站在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在夔州登高,面对滔

滔江水,颇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境;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不觉想起苏轼吟诵明月的

两句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论语》中,孔子的几句话“,,可谓好学

也已。”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真谛与人生的智慧。

【答案】①.层林尽染②.不尽长江滚滚来③.诵明月之诗④.歌窈窕之章⑤.敏于事

而慎于言⑥.就有道而正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染、滚、诵、窈、慎、焉。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药引

聂鑫森

正是江南三月,天阴阴的,细雨霏霏。

年近花甲的湘楚市古城中医院名医池北鸥,在星期天的早餐后,乘坐一辆猩红色的出租车,车子开了

半个来小时,在一座清幽的小院前停了下来。

这是副市长杜心宇的家。他的妻子清早打电话来说,请池北鸥老先生务必出个急诊,并会派车来接。

池北鸥说:“不必派车,我自个儿去!”

平心而论,池北鸥对杜心宇的印象不错。杜心宇管的是城市基本建设,修环城公路,开辟沿江风光带,

建花园式社区,保护老城区的大街小卷,他的成绩有目共睹。杜心宇为官清廉,池北鸥没听过老百姓对这

位副市长有什么非议。不过,杜心宇不大注意身体,饮食起居不规律,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

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

在中医院,池北鸥擅长治疗心脏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下方奇妙,救治了不少患者。杜心宇信奉中医,

自然成了池北鸥的病人。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这

一点儿让池北鸥很称意。

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杜心宇在大学是学中文的,读了不少书,

恰好池北鸥古文底子深厚,又精于书法和古玩鉴赏,两人非常投缘。这回,杜夫人请池北鸥上门出诊,定

是杜心宇病得不轻,无法下床走动。

池北鸥提着小药箱,刚走下车,杜夫人就撑着一把伞迎了上来,说:“池先生,辛苦您了。老杜他偶

感风寒,又发高烧,又说胡话,出了一身虚汗,只好劳您大驾了。”

池北鸥说:“别急,别急,我保他无事。”

小院里杜鹃花开得闹喳喳的,有猩红、粉红、素白、淡黄各种颜色,一丛丛,一簇簇。池北鸥问:”是

你们两口子侍弄的?”

“是。”

“很好。养花可养性,对心宇来说,则可治病。”

杜夫人带池北鸥走进了明亮而简洁的客厅。

“池先生,您先歇歇,喝口茶。”

“不必。领我去心宇的卧室,看病要紧。”

“太感谢了。”

杜心宇果然躺在床上,盖着一床棉被。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地说着胡话。床头

柜上,摆着一只青花山水笔筒。池北鸥眼睛一亮,这分明是清雍正时期的东西,他家祖上就传下了一个类

似的笔筒,随手就能卖个好价钱。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池北鸥摸了摸杜心宇的额头,很烫,体温该有四十度。他摆上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

半闭,如老僧人定。切过脉,池北鸥半晌无言。这症状似乎与心脏病无关,偶感风寒自是外加条件,但按

理不应是这个样子啊。他站起来,说:“杜夫人,借一步到客厅说话。”

杜夫人着急了,问:“老杜怎么啦?”

池北鸥径直走向客厅。

“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

杜夫人想了一下,说:“只有那个床头柜上的瓷笔筒。是我一个远房堂弟送给老杜的。”

“你堂弟又是从哪里得来的?”

“他说是从古董商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

池北鸥点点头,又问:“他为什么突然之间送这个笔筒呢?”

“听老杜说,我这个堂弟中了个建设廉租房社区的标,这本是件好事,可办手续时却不顺利,老杜觉

得这是政策允许的范围,就打电话问了一下进度,怕引起不必要的非议,老杜并未说明他们的关系,后来

堂弟把该办的手续都办了。过了些日子,堂弟就送了这个笔筒来。老杜一回家,就捧着这个笔筒看,一会

儿皱眉一会儿笑。您看,这东西好吗?”

池北鸥淡然一笑,说:“还……不错。”心想:这古董商,肯定用假货哄外行,而杜心宇也只是对古

董略知皮毛,把这个笔筒当成真东西了,虽是亲戚间的馈赠,作为一个领导,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

冷淡了亲情。

“池先生,您……好像很为难,老杜的病……”

“不,心宇之病,自然可医,你不必担心。这个笔筒呢,我要用它做一味药引,不知你们舍得否?”

杜夫人说:“这有什么舍不得呢?”

“那就好。你将笔筒打碎,用碎瓷片熬出一大碗水。我开个方子,你们按方抓了药来,再用碎瓷片熬

出的水煎药。服第一剂后,心宇立马会清醒过来。”

池北鸥坐到桌子边,从药箱里取出铜墨盒、毛笔、处方笺,认真地写起来:“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

水笔筒碎片。正方……”末了,又写了一小段话:“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一式写了

两张。

“一张抓药用,一张留给心宇吧。服药后,有什么反应,你们可打电话来。”

池北鸥看着处方笺,拈须而笑。他写的是行书,源自宋代的黄庭坚体,行气贯通,笔画之间顾盼生姿,

堪称书法精品。他更惬意的是这一味药引,古人未有此例!从病理看,杜心宇身体原本虚弱,又夹带寒邪,

无法用补,加之外感风寒,虚汗淋漓,又不能攻,所以,只是开了些比较平和的药。关键是药引,要让病

人受大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之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

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池北鸥正在自家书房的灯下,摩挛着自己那个祖传的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电话铃

忽然响了。

是杜心宇打来的。

“池先生,谢谢您白天上门,我迷迷糊糊的,也没向您道个谢,对不起啊。”

池北鸥微微一笑,说:“我用府上的那个笔筒做了药引,你觉得如何?”

“好得很啊,听内人一说,又看了处方,那一身猛汗把我浇醒了,心动则生邪念、妄念,那才是真正

的病根。我已经托内人将药引钱给堂弟送去了。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

读,引以为戒。明日,我再来中医院当面致谢,并请先生再切脉医心!”

池北鸥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交代细雨霏霏下,名医池北欧依然坚持自己打车出诊,自然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一定作用。

B.池北欧请杜夫人借一步说话,说明池北欧意识到杜心宇的病情十分严重,但又不想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C.小说最后杜心宇还想请池北欧“再切脉医心”,此处“医心”有一语双关之意。

D.文中池北欧用中医药治好杜心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运用中医药治疗疟疾取得巨大成

功,二者都显示出传统中医药的功效。

E.文章在塑造池北欧和杜心宇两个人物时,除了运用不少刻画人物的手法,还善用伏笔使得人物形象更为

饱满。

17.文中多次出现青花山水笔简,请分析作用。

18.有人认为,小说中对池北鸥为杜心宇写的处方笺用笔过多,应该删掉。对此你有何看法?

19.文中的两个人物池北鸥和杜心宇塑造得都很成功,请你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结合文本,分析其人物形

象。

20.你参加的小说阅读兴趣小组本期有两个活动主题-“精彩的插叙”和“细节的魅力”,请任选其一,结

合这篇小说,撰写小组主题分析稿,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案】16.BD17.①青花山水笔简作为契机,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及杜心宇的真正致病原因。

②青花山水笔简是贯穿行文的线索,能引出文章的情节发展。

③这个青花山水笔筒在一定程度上是杜心宇清正廉洁精神的映照。

18.不能删去。

①这部分内容似繁实简,极大地概括省略了向杜心宇解释这一件笔筒是假货的情节,使得文章更为精炼。

②这部分内容有力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帮助杜心宇从病痛中恢复过来,同时也引发了杜心宇对自己行为

的反思。

③丰富的处方笺内容深化小说的主题:通过“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这一关键句,小说

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它提醒读者,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权力驱使,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19.示例:池北鸥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管是他看病时的习惯“敛声屏气,眼

半闭”,还是他为杜心宇剖析病因所开的韵味十足的药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都

充分彰显了他的气静神闲、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

20.示例一:小说在交代杜心宇为人和池杜两人过去的交往时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杜心宇的过往政绩和

他积劳成疾的身体状况,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杜心宇勤政爱民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文中的诸多细节描写,对于展现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从杜心宇生病时满脸蜡黄、满嘴胡

话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他所受困扰之深,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清廉形象。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池北欧意识到杜心宇的病情十分严重”说法有误。根据后文情节可知,池北欧请杜夫人借一步说

话,是因为他意识到杜心宇的病另有原因。

D.“二者都显示出传统中医药的功效”说法有误。文中池北欧治好杜心宇并非是用中医药的原因,而在于

青花山水笔简这一味“药引”。

故选BDo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第一次出现青花山水笔简,是池北欧在杜心宇的床头看见这个笔筒。正是因为对杜心宇的病因有疑,

才引出后文池北欧询问杜夫人“心宇这些日子有什么东西念念不忘吗”,以及这个笔筒的由来,及因此而

生的对送笔筒、收笔筒、因笔筒生病的诸般情节的叙述。可见,这个青花山水笔简作为契机,交代了故事

的起因。

再叙述完笔筒的来源后,文章后半段中,池北欧以这个笔筒为药引,确定了“关键是药引,要让病人受大

惊而心疼,继而大喜,发出一身真正的透汗,之后再下另外的方子,方可奏效”的真药方。可见,笔筒也

是贯穿行文的线索,能引出文章的情节发展。

正是因为这个看似名贵的“假笔筒”,才让一向清廉的杜心宇爱不释手,又担惊受怕,“作为一个领导,

收之则心有恐惧,退之又怕冷淡了亲情”。从杜心宇对待笔筒的态度中,我们也可看出,这个笔筒在一定

程度上是杜心宇清正廉洁精神的映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不能删掉。

然后,则可从行文连贯性、文章主旨等角度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文章的作用。

比如,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中“药引:疑似雍正青花山水笔筒碎片”其实似繁实简,以“疑似”二字生动概

括出这件笔筒可能是件假货,呼应了上文“再认真扫了几眼,池北鸥马上断定这是个仿品,是刻意做旧的”,

也映照了下文“继而大喜”这一味“真药”。从而极大地概括省略了向杜心宇解释这一件笔筒是假货的情

节,使得文章更为精炼。

其次,从处方笺的内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来看,也能看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蕴。

其实,“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是药方的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杜心宇的心理

问题。正是药方里这一句至关重要的话,不仅治好了杜心宇的心病,帮助杜心宇从病痛中恢复过来,也引

发了杜心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要时时拜读,引以为戒。由此可见,池北鸥为杜心宇写的处方笺内容有

力地推动了后文情节发展,不能删去。

此外,药方“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中“欲”指的是邪念、妄念等欲望,驱除邪念、妄

念等欲望才能身心健康。通过这句话,小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提醒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

欲望和权力驱使,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真实。所以这里也运用了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

人生智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思考,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正面描写,或他人的看法态度评价等侧面描写展开分析。比

如,若选杜心宇,可从文中“不到五十岁,就患了心脏病,头上白发丛生,脸上满是疲惫之色”对他的外

貌描写看出,他为民做事积劳成疾,是个好官。从文中所写他“每次来看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

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的行为,“这张处方,我准备拿去托裱装框,挂在办公室里,时时拜

读,引以为戒”的语言以及全文他因为那个青花山水笔简而致病的相关原因,都可以看出他是个为人低调、

谦和、善于自省、清正廉洁的人。

若选池北鸥,则可通过他治病救人时的行为,以及文中他写处方笺这部分重点内容展开分析。如“他摆上

小迎枕,为杜心宇切脉,敛声屏气,眼半闭,如老僧入定”这部分行动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写出池北鸥把脉时的专注神态和娴熟动作,表现他为病人看病时的认真,专注负责任。他气静神闲单

纯而又潇洒,呈现出自信、睿智和谋略过人,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而文中他所写处方笺的内容“心

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则更彰显他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医道,是以高尚情操安身立命,从

而展现出其通透潇洒的形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精彩的插叙”:小说整体上采用了顺叙的方法,从出诊到找到病因,再到给出药房,最后效果初见,整

个故事情节在这一时一地中完整呈现。但除此之外,作者还在行文前半部分局部采用插叙,比如,通过“平

心而论,池北鸥对杜心宇的印象不错”一句引出对杜心宇过往政绩与身体状况的插叙,从而交代杜心宇的

为人,极大地丰富了杜心宇的人物形象。止匕外,文章还通过插叙池杜两人过去的交往,特别是“每次来看

病,杜心宇总把小车停在中医院的百米之外,而后一个人步行而来”“每次看完病后,杜心宇也不着急走,

总要和池北鸥说说闲话”等情节,进一步丰富了两个人的形象特点。

“细节的魅力”:在上门看病-诊断病因-开方治病-病愈致谢的主干情节之外,文章还有对池北鸥、杜心宇

两人非常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从对杜心宇生病时“蜡黄的脸,满头的汗,眼睛闭着,嘴里含糊

地说着胡话”这一外貌细节描写,我们似乎感受到他的病情非常严重。而结合后文所揭示的致病根源来看,

更是说明了这一个笔筒对他心里困扰之大。从这一个细节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杜心宇的清廉形象。

比如,从池北鸥治病诊脉的行为细节描写,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镇定、稳重。而这一细节也有效地辅

助了后文他以“心不动,欲何以生?药虽灵,意先乎医”开方的内容,更加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

六、(10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6分〉

21.假如你要用火爆全球的Sora模型(AI人工智能视频生成软件)在线生成AI视频,请从以下几个主题一一

家族、爱情、青春、生命、兴衰中任选其一为《红楼梦》制作概念短片。提示词需要有人物、有场景(地

点或者场景元素),用一段话输入你的创意描述,不超过100字。

例如:镜头缓慢推进,定格在高草中的狮子身上。电影般的场景……

【答案】示例:镜头缓慢推进,定格在贾宝玉身上。全府上下,杂草丛生,凌乱不堪,被带走关押的公子

哥儿贾宝玉,神情恍惚、目中无光。钟鸣鼎食之家,确乎已经树倒湖粉散了。或者这就是水满则溢、兴衰

有数的注脚。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概括性描述类微写作。

审题:这是要求用一段话介绍创意描述,描述的内容选择空间很大,关于《红楼梦》中关于家族、爱情、

青春、生命、兴衰等方面的主题,选其一即可。具体而言,就是描述的画面和选定的主题之间要能契合。

同时要注意具体要求:需要有人物、有场景(地点或者场景元素),且不能超过100字。

写作思路:先用一句话勾连“示例”的句子,可以从“通灵顽石”的角度进行过渡,因为“通灵顽石”是

整个故事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而后根据选定的主题(家族、爱情、青春、生命、兴衰等),选定一

幅场景,如选择“兴衰”,最好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被抄家,场景则可简单描述贾府的破败、荒芜,人物的

最佳选择,就是化身宝玉的“顽石”,被带走了,申请恍惚,目中无光。而后,点出主题:水满则溢,兴

衰有数。

22.微写作。

“何处来,何处去”,就是思考传统文化的“根”在何处,我们从何处而来,我们究竟应该往何处去。这

是对《乡土中国》主旨的基本界定。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00字以

内。

【答案】当我们谈论此话题,不妨从“差序格局”来展开思考。在差序格局的背景下,我们都来自于特

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要重新审视差序格局,继承优秀元素,也要摒弃与现代社

会不相适应的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题目要求对传统文化“根”的思考,并结合《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首先理解“根”,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何以成为它自己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个原因未来会怎么样。再结合《乡土中国》中的某个

核心概念,分析其在形成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及这个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写作指导:当我们谈论传统文化的“根”在何处时,不妨从《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一“差序格

局”来展开思考。“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乡土社会中人

际关系的特点。简而言之,差序格局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中,

每个人的关系亲疏、远近、内外、上下都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界限。这与现代社会中更为平等开放的人际关

系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根”就深深扎在这种差序格局之中。那

么,我们从何处而来呢?在差序格局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我们来自于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

统。我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都在很大程度受到了乡土文化和差序格局的影响。那么,我

们又应该往何处去呢?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差序格局虽然仍然存在,

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关系模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根”,既要继承其中的优

秀元素,也要摒弃那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要简练,观点要明确。

23.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天津博物院、天津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

两个角度解说这两个徽标的异同。要求:不超过100个字。

MUSEUM大肆布闽希悔

一总分侑阑务体系一

K洋窿珀寐Iiw«<y(h.fU"Ewv>(oSc8s

【答案】构图要素:图一是篆书的“天”字变形。图二是繁体“书”字,“书”字上面为“津”字。图一、

图二都以汉字来设计。

寓意:图一是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二体现图书馆是收藏图书地方。图一、图二都与“天津”相呼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图一、图二分别是天津博物院、天津市图书馆的徽标。题干要求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

度解说两个徽标的异同。从构图要素来说,图一是天津博物院的标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天”字,而

是由一个篆书的“天”字变形,以此表明博物院名称。图二是繁体“书”字,这说明图书馆是收藏大量图

书的地方。同时,这两幅图中,图一是一个“天”字,图二是“书”字,都是以汉字为主框架来设计,且

图一是篆书的“天”字和图二“书”字上面为“津”字,都有与“天津”之地相呼应的寓意。

七、(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3月,一些受过高等教育但陷于无法获得理想工作困境的年轻人开始以“脱不掉长衫”自嘲,

由此衍生的“孔乙己文学”走红网络。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在小说里他是酒铺中唯一站着喝酒

但始终穿着标识自己是“读书人”的长衫。

“长衫”作为2023年劳动热词,对它的解读各有不同:有人说它又一次叩问“读书的意义”,有人说

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多元就业”的探索,也有人说它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仔细想想,“长衫”的多个解读间并不矛盾。读书的意义是年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