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点八分析概括简答必备知识解题指津[命题分析]从2020年起,在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板块里增设了一道主观简答题。这一题型设置的变化,旨在改变以往高考文言文中只重视考查“言”的弊端,引导考生重视和关注文言文中对“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推理概括,综合性更强,也更加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道题设题涉及面广,根据目前的考情来看,常见的有四种题型:原因探究型、要点归纳型、异同比较型、鉴赏评价型。2023年出现了双文本阅读,因而分析概括简答题又增加了双文本关联型这一新题型。从命题趋势来看,本题型还有拓展创新的空间。年份卷别篇名题目与分值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课标Ⅰ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概括人、事要点①着眼于重点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新课标Ⅱ卷《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分析事件原因[答题指导]复习阅读板块,结合教材来讲最有效率。下面结合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来探究这道文言简答题的命题特点和答题对策。1.原因探究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阐释。此类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进行具体分析:(1)客观层面。文言文所涉及的客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局势、国君意志、地方势力、当地风俗、百姓习惯、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地势特点等。(2)主观层面。文言文所涉及的主观层面,主要包括个人天赋、性格特点、能力修养、官民素质、努力程度等。答题时应做到条理清晰,表述准确;逻辑推理,追究原因。如使用“因为……所以……”“……所以(因此)……”等句式,便于深究文本内涵。[题1][2021·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①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解析]两国边境得到暂时安宁的原因有:“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2.要点归纳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重构文本的新义,体现新的思维成果。筛选整合信息时,有时需要从某段、某几段乃至全文中筛选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重组,这时就需要掌握归纳分析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1)同质相合。所谓同质,是指本质相同,类别一致。在筛选文中信息时,有时有用的信息分散在文本各处,就要把符合标准的信息挑选出来,再按照不同的方面或轻重、缓急、主次等重新分类,整合起来。(2)异质相析。所谓异质,是指本质不同,类别不一。在筛选文中信息时,有时有关的与无关的信息混杂在一段甚至一句中,就要把无关的信息剥离出来,摘取有关的信息,再与其他相关信息整合。答题方法:一是摘录法,即摘选原文词句来作答;二是提取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关键句,考生要通过阅读相关内容,把握大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答题时应做到分条陈述,一目了然;灵活运用组织语言的技巧。[题2]阅读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1课《过秦论》,完成题目: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涉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的。答:①地位方面:身份卑微,权力渺小。②能力方面:缺少文化知识,见闻寡陋,没有深谋远虑。③军事力量方面:武器简陋笨重不精良,士卒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军队力量弱小。[解析]首先对题目涉及的文段定位,找出文章对陈涉和九国之师作比较的文段。细读文段,就可以发现文段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地位、能力、军事力量。然后就这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相应的内容。3.异同比较型异同比较题不仅仅集中在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素养和分析综合能力。异同比较,就是在某一点上进行相异或相同的比较,前提是比较的双方具有可比性。(1)明确比较点。明确比较点是异同比较的前提,比较点一般会在题干中明确指出。(2)确定信息区域。比较双方的相关信息,有的在同一个文本中,也有的在各自独立的文本里,须确定好相关信息区域。(3)两相比较提取信息。两相比较的对象肯定是有可比性的,要善于选取合适的角度。答题时应做到:或以比较对象为切分,分别表述;或以异同比较点为切分,分条表述。[题3][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游说策略”四个字,细读全文,找出不同点。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的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实力没有太大差别,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被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分析利弊的策略游说赵王。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割地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以此威胁恐吓燕王。4.鉴赏评价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做法、某一关键句的意义等进行分析评价,对文章表达技巧进行鉴赏。(1)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加以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不管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要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观点要有理有据,要具体充分,要有深度。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文言文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更要辩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不能用今人的要求来苛求古人。(2)对文章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等的妙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看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文本选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看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看结构是否严谨;看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看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答题时应做到根据鉴赏评价的对象和角度,作出鉴赏评价的定性(概念),然后进行具体分析。[题4]阅读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课《屈原列传》,完成题目:文中写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对刻画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秦、楚之间的斗争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是楚怀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误国之臣的话。这部分的叙事简明扼要,为后文提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的结论服务,批判的矛头直指昏君,反衬出屈原作为忠臣、贤臣的重要作用,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遭遇的强烈同情和极大愤慨。[解析]战国后期,秦国兵力最强。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楚、齐从亲之后,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主张的正确性。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楚怀王昏庸,不辨忠奸,相信了误国之臣的话。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但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却并未得到长久的重用。写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反衬出屈原作为忠臣、贤臣的重要作用。批判的矛头直指昏君,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遭遇的强烈同情和极大愤慨。5.双文本关联型高考文言文双文本考查是命题大趋势,对两篇文章联系点的考查也成了分析概括简答题的命题点。做好双文本简答题首先要明确两则文本间的关系:(1)印证型:一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叙述,另一则是先贤在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2)关联型:两则文本在体裁、内容、情感、逻辑上相互关联,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14题正是考查两个文本的逻辑上的联系。(3)阐释型:文本二就文本一中某一概念或现象作进一步阐释,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的材料二就是对材料一的进一步分析阐释。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则文本的关系进行作答。答题示例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天子为什么会疏远贾谊?请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简要说明。答:①才高遭妒,触犯权贵利益,受到诋毁;②天子听信谗言。[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内容、观点。[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意,抓住“为什么”“疏远”,看清对象“天子”“贾谊”。再细读原文,圈点并提取信息。由“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可以推知贾谊才高,或以“才高”而“遭妒”;又据“列侯悉就国”的建议出自贾谊,“诸律令所更定”也可能涉及权贵利益的调整,可以归纳为“触犯权贵利益”;由“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可以归纳为“受到诋毁”。这些信息经过同质相合,可整合出答案“才高遭妒,触犯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根据“乃短贾生”“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等,可以提炼出答案“天子听信谗言”。(2)请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简要概括贾谊的形象特点。答:①才学过人,才思敏捷;②热心政事,锐意改革;③心怀天下,忠心不渝,正道直行。[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内容、观点。[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审题,抓住“形象特点”这一关键词,明确本题为归纳贾谊形象特点的题目。然后细读原文,圈点并提取信息。从“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贾生尽为之对”中,可以归纳出贾谊“才学过人,才思敏捷”的特点。从“贾生以为汉兴……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悉更秦之法……诸律令所更定……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中,可以归纳出贾谊“热心政事,锐意改革”的特点。从“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和“贾生谏……可稍削之”中,可以归纳出贾谊“心怀天下,忠心不渝,正道直行”的特点。(3)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同列于一篇,是因为二人有共同之处。请联系所学,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屈原、贾谊的共同点。答:①才华都非常出众;②一开始被信任,但都因小人诋毁而遭贬,政治上都不得志;③始终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君。[能力指向]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内容。能力指向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异同。[思路点拨]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审题,本题涉及《史记》的体例,还联系了课内的《屈原列传》,贯通课内课外。回顾《屈原列传》的内容,在文中勾画出能体现贾谊与屈原“共同之处”的相关文字,进行比较,然后归纳概括。如本文的“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生尽为之对”,与《屈原列传》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相对应,可以概括出二人“才华都非常出众”的共同点。本文的“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与《屈原列传》的“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相对应,可以概括出二人“一开始被信任,但都因小人诋毁而遭贬,政治上都不得志”的共同点。本文的“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悉更秦之法”“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与《屈原列传》的“虽流放,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相对应,可以概括出二人“始终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君”的共同点。(4)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是《史记》的叙事特点之一。请结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的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司马迁对贾谊的情感态度。答:①对贾谊才能的赞叹;②对贾谊直言进谏、积极革除政治弊病的赞同;③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英年早逝的惋惜。[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内容、观点。[思路点拨]抓住题干中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司马迁对贾谊的情感态度”等关键信息,再细读原文,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寄托了身世之叹,明了此点,不难体会作者的用心。从“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中,可以体会出“赞叹”;从“贾生以为……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中,可以体会出“赞同”;从“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中,可以体会出“同情”“惋惜”。然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即可。(5)史传文学一般讲究文字洗练,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开头却为写吴廷尉用了不少文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①侧面烘托了贾谊年少有才;②为下文写贾谊进入朝廷以及他杰出的政治才华作铺垫;③丰富了史书的内容,增加了史料的内涵。[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指向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内容、观点。[思路点拨]首先审题,根据题干中“文字洗练”和“用了不少文字”“作用”可知,本题侧重于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此题只涉及文本第一段,通过摘取相关语句分析,“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反映了贾谊不但有名气,而且确实有才华,所以吴廷尉对其“甚幸爱”,此为侧面描写和烘托。孝文皇帝征河南守吴公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通过吴廷尉的举荐,贾谊得以进入文帝的视野,才有机会施展政治才华,据此可归纳出“为下文写贾谊进入朝廷以及他杰出的政治才华作铺垫”。作为史书,应该尽可能地以最洗练的文字记录更多的史实。根据摘取的语句,吴廷尉有跟随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斯学习的经历,所以得到了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文帝的真实的治国理念(汉初治国用黄老思想,黄老思想虽然吸收了法家的“执法”“守法”思想,但基于“安民”“惠民”的立场,对法家的“重刑轻罪”主张并不首肯),同时摘录的史料还反映了汉代在选官上的举荐制度,由此可以答出“丰富了史书的内容,增加了史料的内涵”。[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他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举贾谊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贾谊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升迁,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制度、确定官名、振兴礼乐,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无暇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全都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事都出自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不知不觉移动座席向前靠拢。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文帝让贾谊当他的老师。汉文帝又把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封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连接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没有功绩,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山,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节选自《唐才子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答: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②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③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窘促。[解析]本题属于“原因探究型”简答题。根据原文“性介,不谐合”可知,其性格耿直,不合于世。根据原文“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可知,其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根据原文“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可知,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窘促。[参考译文]孟郊,字东野,洛阳人。最初隐居在嵩山,自称处士。他性格耿直,不合群。韩愈一见到他,二人就结为不顾形迹的好友,在饮酒吟诗时互相唱和。贞元十二年,孟郊登上状元李程那一榜的进士第,当时他已五十岁了。授职溧阳县尉。溧阳县有投金濑、平陵城两个地方,草木丛生,茂密浓郁,城下有一潭积水。孟郊间或前去坐在水边,令人摆酒,挥袖弹琴,往来徘徊整天吟诗,而衙门公务多荒废。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孟郊于是辞职回家。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孟郊去世后,郑余庆给他家数万钱办理丧事,还供养孟郊的妻子儿女很多年。张籍给孟郊加谥号为“贞曜先生”,孟郊的门生弟子远道而来为老师悼念。孟郊不善于谋划生计,家贫如洗,破烂的皮衣褐衣打满补丁,却从不俯首低眉作出值得怜悯的样子,然而好义的人更要赠送他财物。孟郊擅长写诗,其诗富于理趣,韩愈极力称赞他的诗。(他的诗)大多感伤自己命运不济,年迈家贫,构思勤苦,奇特晦涩,读了总是让人不欢畅。孟郊考中进士之初,吟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的评论者也觉得他心胸狭小、气度窘促,孟郊最终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诗谶这种东西的确是有的啊。孟郊著有《咸池集》十卷,流传于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而不阿私,行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教下,使顺其上。其事君也,尽礼行忠,不为苟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谕身行义,不为苟戚,不同则疏而不诽。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是以进不丧己,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丐禄,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体貌以华世。不任于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其得上辟于辱,其为生偾于刑。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材料二:晏子与崔杼①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②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注】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答案]ADF[解析]“达士者”作主语,“者”即“……的人”,故应在A处断开。“达”作谓语,“死生之分”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达乎死生之分”是动宾结构,宾语“死生之分”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后面应断开,且两句“达乎死生之分”应各自独立,“则”一般放在后一分句的句首,所以应在F处断开。故在A、D、F三处断开。原文加上标点为: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阿,指偏袒,“阿私”即徇私,与成语“刚正不阿”中的“阿”词义不同。B.交通,指勾结、串通,与《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的“交通”词义相同。C.与,指亲附、结交,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意思相同。D.回,指邪僻,与《阿房宫赋》中“廊腰缦回”的“回”词义不同。[解析]A.“刚正不阿”的“阿”意为“迎合、曲从”,与文中的“阿”词义不同,解说正确。B.,“阡陌交通”的“交通”意为“交错相通”,文中的“交通”意为“勾结、串通”,二者词义不同,解说错误。C.解说正确。D.“廊腰缦回”的“回”意为“曲折”,与文中的“回”词义不同,解说正确。故选B。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等方面的态度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B.邪僻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C.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D.晏子一类的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解析]“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解说错误。原文中“夸体貌以华世”的意思是夸耀礼节仪容来向世人炫耀,而不是说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故选B。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不悖于行。译文:所以被君上任用会使百姓安定,身处百姓中会使国君尊贵。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护,而国君不会猜疑;被君王重用,也不违背自身的品行。[解析]“用于上”,被动句;“安”,使……安定;“尊”,使……尊贵。(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译文: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放心吧!不要失去常度!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解析]“安”,安心,放心;“失节”,失去常度;“不必”,不一定。★6.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答:①正士交友,坦诚重义,不营求不正当的亲密关系;②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