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荆楚中学联盟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年湖北省荆楚中学联盟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年湖北省荆楚中学联盟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年湖北省荆楚中学联盟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年湖北省荆楚中学联盟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楚初中联盟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三)(本试卷共6页,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答题全部在试题卷上。2.请学生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的密封区。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题后答题栏内)1.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A.原始社会末期 B.旧石器时代 C.封建社会早期 D.新石器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河姆渡遗址,种植水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D项正确;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青铜器,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还未开始农业生产,排除B项;封建社会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排除C项。故选D项。2.都江堰建成后,有史载“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A.可以掌控四川气候的变化 B.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C.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 D.促使桂林地区变为天府之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和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气候变化,且都江堰的修建也无法掌控四川气候的变化,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蜀地水害灾难”的说法过于绝对,都江堰并无法彻底解决蜀地的水害问题,排除C项;都江堰的修建促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与桂林地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贞观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 B.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C.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D.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唐朝政事堂是集体议政的场所,中书门下合署办公,草拟诏令和封驳审议合一,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D项正确;政事堂的演变与中书省和门下省相关,无法提高尚书省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央官制的变化,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地方治理,排除B项;材料只是唐朝政事堂的演变,并不涉及宰相决策权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4.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这反映我国古代文学作品()A.适应了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C.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D.促进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诗、宋词、元曲”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由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反映了文学作品逐渐由士大夫的文学向通俗文学转变,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B项正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由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反映了文学作品逐渐由士大夫的文学向通俗文学转变,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排除A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转变,说明了我国古代文学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并无法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也无法促进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逐步提高,排除CD项。故选B项。5.请问促进1840年到1895年上海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是()1840—1927年上海人口统计表(部分)时间1840年1895年1915年1927年人口数量52924969191920065732641220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辛亥革命解放了思想C.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 D.五口通商的客观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40—1927年上海人口统计表(部分)”和所学可知,1842年的五口通商中有上海,这客观上推动了可上海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1840年到1895年上海人口快速增长,D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B项;戊戌变法运动是1898年,排除C项。故选D项。6.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期,国内新增了多种刊物,主要刊登有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A.五四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C.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新思想在清末民初得到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20世纪初期,国内新增了多种刊物,主要刊登有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内容”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内容,说明新思想在清末民初得到传播,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7.1952年我国的钢产量、煤炭、谷物分别是135万吨、6600万吨、16392万吨,分别增长到535万吨、13100万吨、19505万吨;棉纺物1952年是38.3亿米,1957年增长到50.5亿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工农业呈现均衡增长趋势 B.建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C.经济建设受苏联模式影响 D.工农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钢产量、煤炭、谷物、棉纺织物等数据的变化,说明工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说明这一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受苏联模式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钢产量、煤炭、谷物、棉纺织物等数据的变化,说明工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B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8.当今社会,各地政务服务不断更新方式,通过多种APP“掌上”“指尖”就可以直接办理,“一网通办”“异地办理”已成现实,绝大多数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办事效率大大提升。这反映出()A.我国信息技术全面领先世界 B.我国政府推进机构改革发展经济C.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 D.数字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绝大多数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办事效率大大提升”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各地政务服务不断更新方式,数字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数字化在政务中的应用,没有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未体现我国信息技术全面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说明数字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未涉及推进机构改革发展经济,排除B项;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不断提升是多方面的因素,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数字化对政务处理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9.《汉谟拉比法典》中,第215至240条是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追究的内容,第241至277条是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内容,这反映出古巴比伦()A.商品经济活跃 B.维护贵族利益 C.农业生产发达 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于劳动、报酬、工具和责任事故的追究有2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的有36条”可知,材料所述这些都与财产和商业活动有关,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说明当时古巴比伦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A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没有涉及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方面的论述,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材料内容无关农业生产发达,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主要强调了《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对于商业行为的保护条款,与保护私有财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率领约12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有人说“哥伦布俨然从欧洲运去了一个小型殖民地社会到美洲。”哥伦布的做法()A.严重破坏了新大陆生态系统 B.利于推动新旧大陆间的联系C.激化了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 D.促使殖民地在美洲普遍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率领约12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可知哥伦布将大量随从人员和物种带到了美洲,利于推动新旧大陆间的联系,B项正确;严重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系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旧大陆的联系,无法激化殖民地内部的种族矛盾,排除C项;哥伦布的支持者是西班牙王室,可以促进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促使殖民地在美洲普遍建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1.苏俄内战末期有的地区应农民要求已经采取粮食税性质的措施,取得良好的结果,如1920年夏秋在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这里废除余粮收集制,代以征收粮食税的做法比其他地区提前了整整一年。而中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农民已经开始试验包产到户,到70年代末,安徽凤阳农民又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说明()A.改革的发明创造者往往来自第一线的生产者B.上层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是改革成功的主推手C.改革的主力军和主要受益者都是人民群众D.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苏俄内战末期有的地区应农民要求已经采取粮食税性质的措施,取得良好的结果,如1920年夏秋在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这里废除余粮收集制,代以征收粮食税的做法比其他地区提前了整整一年。”和“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安徽农民已经开始试验包产到户,到70年代末,安徽凤阳农民又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该内容说明改革的发明创造者往往来自第一线的生产者,A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的都是关于农民,没有涉及上层管理者,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关于农业和农民的内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制度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列年代尺是某班进行主题探究的相关信息。据此判断,该班探究的主题是()A.19世纪国际秩序的形成 B.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程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年代尺的时间跨度是1914年-1991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于1921-1922年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构建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走向崩溃瓦解,1945年二战结束,而美苏两大强国由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随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因此年代尺的主题应是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在年代尺上,描述的是20世纪,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年代尺上的信息“一战”、“二战”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可知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程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在欧洲复兴、日本崛起、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6分)13.【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材料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所蕴含的丰富理念与实践,是支撑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基因与动力。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代传承,与时俱进。由此我们看到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承前启后。——摘编自卜宪群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的点评请以“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为主题,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论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离不开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对制度不断创新以推进国家治理的不断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展,被誉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巅峰之作。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将国家权力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一定程度制约了权力滥用。同时,六部各司其职,以确保国家各项事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创立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科举制度使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系,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解析】【详解】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代传承,与时俱进”“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承前启后”并结合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创新可得出论题: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其次,结合中国古代王朝的制度创新分析阐释。如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隋唐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力的滥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完善的标志。创立与隋唐,发展完善于宋代的科举考试,注重公平、择优选才的原则,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推进国家治理发展,使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14.【近代的屈辱与探索】材料屈辱史探索史鸦片战争《南京条约》A.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编成《海国图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B.李鸿章等掀起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D.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中国革命,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宣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1)认真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模仿ABD三处叙述,把C处填写完整。(2)概括材料体现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并用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变法。(2)趋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抗争;近代化探索不断加深;说明:中国近代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办法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战役重创日军,义和团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抗击外来侵略者;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李鸿章等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孙中山等人发起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掀起新文化运动等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加深。【解析】【小问1详解】C: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所学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小问2详解】趋势: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1860年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兵抗击洋枪队”“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重创日本海军”“义和团抗击列强侵略;1900年,廊坊阻击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人民进行了不断地反抗;根据材料“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编成《海国图志》”“李鸿章等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进行维新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中国革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为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于是掀起宣传西方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可知,体现了中国近代化从学习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加深;说明: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近代经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办法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抗英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战役重创日军,义和团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断抗击外来侵略者;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李鸿章等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戊戌变法,孙中山等人发起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掀起新文化运动等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不断加深。15.【新航路的影响】材料一达·伽马率葡萄牙舰船队于1497—1499年开辟成功欧亚(印)新航路。这次远航是迄当时为止世界历史上历时最长、距离最远、危险最大、牺牲最多的远航。它的开辟使西欧较快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富裕的地区,拥有海外殖民地最多最大的宗主国地区。南欧地区意大利地区则慢慢落后于西欧地区。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区从自古以来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罗马)转移到濒大西洋的国家。——摘编自张箭《开辟欧亚新航路的若干问题和历史作用》材料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欧洲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1)根据材料一、归纳达·伽马开辟的欧亚新航路的特点,并分析它对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答案】(1)特点:历时最长、距离最远、危险最大、牺牲最多;影响:使西欧较快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富裕的地区,拥有海外殖民地最多最大的宗主国地区;南欧慢慢落后于西欧;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区从自古以来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罗马)转移到濒大西洋的国家。(2)影响: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如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占台湾);西方近代科学、近代思想传入中国(或西学东渐)。【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这次远航是迄当时为止世界历史上历时最长、距离最远、危险最大、牺牲最多的远航”可知,达·伽马开辟的欧亚新航路的特点是历时最长、距离最远、危险最大、牺牲最多。影响:根据材料“它的开辟使西欧较快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富裕的地区,拥有海外殖民地最多最大的宗主国地区。南欧地区意大利地区则慢慢落后于西欧地区。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区从自古以来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罗马)转移到濒大西洋的国家”可知,达·伽马开辟的欧亚新航路,使西欧较快成为欧洲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发达富裕的地区,拥有海外殖民地最多最大的宗主国地区;南欧慢慢落后于西欧;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区从自古以来的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罗马)转移到濒大西洋的国家。【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欧洲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烟草、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例如消极方面: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就属于消极影响,毕竟澳门、台湾等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被占领。积极方面: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16.【中美的对外援助】材料一1947年,美国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