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0分)

(7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新学期开始了,原本静mì()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课间,班上同学混为一谈,有的在拥抱,有的在打闹,有的在感慨()假期结束太快,还有的在一起jiàn()赏黑板报。同学们贮()蓄了一个暑期的想念,就在新学期第一天释放。现在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校园花坛开满了金桂,这景色简直是美不胜收。实验室里,小高正拿着三léng()镜观察折射的阳光;操场上,篮球社团的同学正在比赛,小新把篮球玩得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的断球,一次又一次的飞天盖帽……每次都把对手逼得无法出手。新学期如约而至,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啊!

1.(3分)根据上面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静mì___jiàn赏三léng镜

2.(2分)给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感慨()贮()蓄

3.(2分)结合上下文,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B.美不胜收C.翻来覆去D.喜出望外

4.(8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借花传情的诗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九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花开盛世·大美中国"进行了佳句竞答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主持人:盛世中国,我们都是幸福的看花人。

小苏:“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欣欣向荣的中国。

小州:“岸芷汀兰,”,春天的中国花草相映,生机盎然。

小语:“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冬日的中国似有春花满枝,壮美浪漫。

主持人:盛世中国,我们都是有爱的护花人。

小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们用挚爱守护高洁。

小江:“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我们用奉献守护初心。

小新:用爱守护“芳草鲜美,"的人间奇景。

5.(2分)印章设计组的同学阐述了用甲骨文(图中文字为“大美中国”)进行创意设计的理由,你认为不能成立一项是()

A.方正的印章和图画文字的结合,传达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B.选用古老的甲骨文字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C.增加了印章的神秘色彩,便于考查同学识别甲骨文的能力。

D.所选用的“大美中国"四个字与本次活动的主题非常契合。

6.(3分)你参与图案设计组讨论,用简洁的文字说明了手绘卡片的构图和设计用意。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

7.(2分)阅读选段,结合整部作品来揣摩,下面哪一项最有可能是吴敬梓的写作用意?()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A.细致描绘了雨后的湖光山色,突出了自然明亮可爱之美,实则是含蓄地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暗示士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B.王冕觉得画荷有趣,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学会,后来果然全县闻名。作者意在告诉读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荷即莲,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细写荷的情状和王冕对荷的喜爱,且把它放在第一回,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D.作者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从而引出下文时知县、翟买办索画等情节,在对比中表现时知县等人的心机。

8.(4分)在《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特点是忧郁的。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艾青自身的原因。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

(6分)阅读诗歌并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文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②。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③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筠:竹。③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9.(3分)请对“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作简要赏析。

10.(3分)送别诗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情感。

(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草花说

[清]查慎行

①窳轩①之南有小庭,拓窗而面之。主人无事,日蹒跚乎其间。即又恶乎草之滋蔓也,谋辟而莳蓻②焉。或曰:“松、桂、杉、梧,可资以荫也,是宜木。"主人曰:“吾年老,弗能待。”或曰:“梅、杏、橘、橙,可行而列也,是宜果。"主人曰:“吾地狭,弗能容。”有道焉,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乃命畦丁锄荒秽,就邻圃乞草花。山僧野老,助其好事,往往旁求远致焉。主人乐之,犹农夫之获嘉种也。

②盖一年而盆列,二年而卉族繁。迄今三年,纷敷盈庭。两叶以上,悉能辨类而举其名矣。当春之分,夏之半,雨润土膏,乘时以观化,吾之生机与之俱动也。已而含芬菲,饱风露,吾之呼吸与之相通也。直者遂之,弱者扶之。蚤③芳者吾披之,晚秀者吾俟之。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吾之精神,无一不与之相入也。朝斯夕斯,阅春秋也;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也。

③客徒知嘉树之荫吾身,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徒知甘果之可吾口,而不知繁卉之饫吾目也。彼南阳之梓漆④,平泉⑤之花木,非吾力之所逮⑥,岂吾情之所适哉!

(选自《敬业堂文集》,有删节)

[注]①窳轩:查慎行晚年居室之名。②莳蓻:种植。③蚤:通“早"。④梓漆:梓树和漆树,均为优质木材。⑤平泉:指平泉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⑥逮:达到。

11.(2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拓窗而面之面:面向

B.谋辟而莳蓻谋:谋划

C.蚤芳者吾披之芳:美好的

D.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悦:使……愉快

12.(6分)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

(2)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

13.(4分)松、桂等是“嘉树”,梅、杏等有“甘果”,作者为何不选种它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煮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

②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人们对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云南,“火塘烤茶”已经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在湖南等地,也有冬天烤炭火,烧煤炉的习惯,再摆上一些水果零食,家人朋友就能唠上好一会儿家常。这种形式也不止见于南方地区,在郁达夫的回忆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围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③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④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⑤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

材料二:

材料三:

⑥坐在一个小圆桌边忙着不停翻面。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热,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

⑦“前几天,有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围炉煮茶,一向爱喝茶的我就去了,一到那里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几个人局促地围“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

⑧[#女子围炉煮茶一氧化碳中毒#]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也没有开窗户,3小时后有点失去意识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

⑨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煮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很多消费者在初次尝鲜后,基本不会复购。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即便没有围炉煮茶,寻求体验式消费的年轻人也会找到其他替代物,当围炉煮茶的新鲜感过去后,为氛围进行高消费的人恐怕也会尽数散去。

(选自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14.(2分)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围炉煮茶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炉煮茶时,没有开窗户,容易导致二氧化碳中毒,需要接受治疗。

B.国风潮的出现,是新时代的需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融合。

C.围炉煮茶是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早在宋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

D.围炉煮茶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绝大部分人感觉不到放松,反而会神经紧绷。

15.(2分)假如你特别喜欢围炉煮茶这种形式,想发一个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去体验。请你从材料二中任题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

选:_____________,文案:

16.(3分)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探究“围炉煮茶”出圈的原因。

链接材料:

汪曾祺曾说过:“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17.(3分)朋友被你围炉煮茶的朋友圈吸引前去网红店打卡,但是体验感并不好。请你结合材料三,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③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④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⑤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⑥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⑦“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⑧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⑨“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⑩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这个年龄的导游似乎不多,但她却比我遇到过的许多导游做得好,因为她的解说不是背导游词。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我的眼睛追随李导的指引,看见峡谷对岸一座孤峰上的石月亮了。它以蓝天为衬,丝丝白云像桂树枝,在不断摇曳。

“石月亮像不像山崖用它的食指和拇指搭接而成的”李导询问大家。有意思的是,话音才落,那位北京老人就用他的自制播放机,播放起了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歌声的回旋中,他是不是拾回了一个散发着青春芬芳的夜晚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18.(2分)文章第⑩段中说“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9.(3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

20.(4分)文章两次引用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用自制的播放机播放的音乐,有人认为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21.(3分)文章第⑧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22.(4分)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第三部分(60分)

23.(60分)心有热望,每于寒尽觉春生。凛冬已过,春意萌发,生命经过严寒的磨砺,终获得明媚盎然的新生;走出低谷,苦尽甘来,人生经过挫折的考验,终迎来云开月明的灿烂。

请以“寒尽觉春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苏州卷)

语文·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0分)

(7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新学期开始了,原本静mì()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课间,班上同学混为一谈,有的在拥抱,有的在打闹,有的在感慨()假期结束太快,还有的在一起jiàn()赏黑板报。同学们贮()蓄了一个暑期的想念,就在新学期第一天释放。现在正是丹桂飘香的时节,校园花坛开满了金桂,这景色简直是美不胜收。实验室里,小高正拿着三léng()镜观察折射的阳光;操场上,篮球社团的同学正在比赛,小新把篮球玩得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的断球,一次又一次的飞天盖帽……每次都把对手逼得无法出手。新学期如约而至,真是让人喜出望外啊!

1.(3分)根据上面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静mì___jiàn赏三léng镜

2.(2分)给上面文段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感慨()贮()蓄

3.(2分)结合上下文,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混为一谈B.美不胜收C.翻来覆去D.喜出望外

【答案】1.谧鉴棱

2.kǎizhù

3.B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静谧(jìngmì):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样。

鉴赏(jiànshǎng):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

三棱镜(sānléngjìng):有三个棱的棱镜。

2.本题考查字音。

感慨(gǎnkǎi):心灵受到某种感触而慨叹。

贮蓄(zhùxù):储存,积聚。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是相同的事物。本句用来形容同学们热烈交谈,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B.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本句用来形容景色美好,使用正确;

C.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本句用来形容玩篮球动作娴熟,对象误用,使用错误;

D.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本句用来形容对新学期的到来的高兴之情,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4.(8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借花传情的诗文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上,九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主题“花开盛世·大美中国"进行了佳句竞答活动。请把下面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写在横线上。

主持人:盛世中国,我们都是幸福的看花人。

小苏:“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欣欣向荣的中国。

小州:“岸芷汀兰,”,春天的中国花草相映,生机盎然。

小语:“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冬日的中国似有春花满枝,壮美浪漫。

主持人:盛世中国,我们都是有爱的护花人。

小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们用挚爱守护高洁。

小江:“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我们用奉献守护初心。

小新:用爱守护“芳草鲜美,"的人间奇景。

【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郁郁青青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濯清涟而不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英缤纷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浅、蹄、郁、濯、涟、缤、纷、疑。

5.(2分)印章设计组的同学阐述了用甲骨文(图中文字为“大美中国”)进行创意设计的理由,你认为不能成立一项是()

A.方正的印章和图画文字的结合,传达出特有的审美情趣。

B.选用古老的甲骨文字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C.增加了印章的神秘色彩,便于考查同学识别甲骨文的能力。

D.所选用的“大美中国"四个字与本次活动的主题非常契合。

6.(3分)你参与图案设计组讨论,用简洁的文字说明了手绘卡片的构图和设计用意。

【答案】5.C

6.图案的整体轮廓是中国地图,地图下方是人面鱼网纹陶盆,中间是黄河的图案,上方是长城图案。其中,中国地图代表着中华大地;人面鱼网纹陶盆象征着古老文明的起源;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自然资源的代表;长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人类奇迹的证明。图案整体的寓意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5.本题考查印章设计理解和认知。

C.有误。印章设计中使用甲骨文,并不是为了增加神秘色彩,也不是为了考查同学识别甲骨文的能力。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它的使用旨在展示中华文化的深远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活动主题;

故选C。

6.本题考查艺术设计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这个手绘卡片的设计理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和历史之中。首先,整体的中国地图形状,清晰地表达了设计的主题——展现中国全境,强调国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地图下方的人面鱼网纹陶盆,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代表了中国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暗示了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黄河图案的融入,不仅直观地表示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寓意着生命之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存在强调了我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最后,长城的图案位于上方,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象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长城的存在也强调了中国在历史上的防御工事和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整体来看,这个设计巧妙地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旨在表达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文化的敬仰,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以及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自豪感。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第二部分(50分)

(一)名著阅读

7.(2分)阅读选段,结合整部作品来揣摩,下面哪一项最有可能是吴敬梓的写作用意?()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A.细致描绘了雨后的湖光山色,突出了自然明亮可爱之美,实则是含蓄地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暗示士人的春天已经到来。

B.王冕觉得画荷有趣,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学会,后来果然全县闻名。作者意在告诉读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荷即莲,出淤泥而不染,作者细写荷的情状和王冕对荷的喜爱,且把它放在第一回,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

D.作者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从而引出下文时知县、翟买办索画等情节,在对比中表现时知县等人的心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理解。《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儒林外史》中王冕主要情节是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拒赴官约、指陈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其性格特点是懂事孝顺,勤奋好学,性情孤傲,蔑视权贵。在以讽刺为基调的《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在小说的楔子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理想人物——王冕。在楔子中,历史人物王冕被作者加以修饰、润色,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士”,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作为楔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形象又起到母体和标杆的作用。

A.作为讽刺小说,作者认为士人没有春天;

B.作者意在讽刺儒林,褒奖清流。选项中的理解属于牵强附会;

C.通过回目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过王冕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树立不慕荣利的士人楷模,和“莲"的志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一致的;

D.王冕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不想去成名成家,更不想去攀附权贵,这也是作者赞赏他的地方,选项中“写王冕赏荷的际遇,是想把王冕塑造成画家的形象”说法错误;

故选C。

8.(4分)在《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特点是忧郁的。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艾青自身的原因。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诗人的忧郁并非一己的悲伤,对一个忠于现实、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满腔热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怒,其性质是公众化的、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所以我认为他的忧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例二:我认为源于艾青自身的原因。因为读他的诗歌,我们随处可以见到苦难、灾难、悲哀、忧郁、沉痛等字眼,诸多情绪刻人艾青的灵魂深处,成为诗人永远摆睨不掉的印记。正是源于这种深沉忧郁情感的渗透,才成就了艾青涛歌的忧郁,构成了他诗歌创作最显著的个性因素。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艾青诗歌的特点是忧郁的。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人认为其忧郁源于艾青自身的原因。对这两种看法,可以同意其中任一种,结合艾青的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艾青的“忧郁”,并非一己的悲苦与感伤。对于一个忠实于现实同时又对祖国、对人民怀着一腔挚爱的诗人来说,他的“忧郁”乃是民族的哀感、时代的愤懑。艾青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中。"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艾青诗歌的感情才同时代、同人民息息相通,并从而闪射出现实主义的色彩。诗人这种对现实“苦难”的描述,对“忧郁"的抒发实际上已经转化为一种力的表现,一种献身于服役广大民众,服役觉醒人类斗争意志的强化。如他在《光的赞歌》中写道:“在这个茫茫的世界上\我曾经为被凌辱的人民歌唱\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可见艾青的“忧郁”,不在于一己命运、个人荣辱,他的一颗痛苦而忧劳的心灵为祖国、人民而搏动,在他深广的忧患意识中渗透着炽烈的战斗情怀。

(二)古诗文阅读

(6分)阅读诗歌并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文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②。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③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筠:竹。③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9.(3分)请对“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作简要赏析。

10.(3分)送别诗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情感。

【答案】9.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将“心”比作“古井水不起波澜”,将“高风亮节”比作“秋天的竹竿"。是对友人内心恬静、不为外物所累、品行高洁、保持名节的赞颂,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10.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表现了苏轼乐观豪放的旷达性格和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则写出词人对自己和友人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

【分析】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句意: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从诗词翻译上看出,这里把“心"比成了古井,把“高风亮节的品格”比成了秋天的竹竿,可判断运用了比喻修辞。上下两句字数一致,词性相对,可判断运用了对偶修辞。赞赏了友人面对坎坷奔波时的古井心境和秋竹风节,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朋友钱穆虽遭贬谪,但内心波澜不惊、保持耿直名节的豁达。同时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也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10.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草花说

[清]查慎行

①窳轩①之南有小庭,拓窗而面之。主人无事,日蹒跚乎其间。即又恶乎草之滋蔓也,谋辟而莳蓻②焉。或曰:“松、桂、杉、梧,可资以荫也,是宜木。”主人曰:“吾年老,弗能待。"或曰:“梅、杏、橘、橙,可行而列也,是宜果。”主人曰:“吾地狭,弗能容。"有道焉,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乃命畦丁锄荒秽,就邻圃乞草花。山僧野老,助其好事,往往旁求远致焉。主人乐之,犹农夫之获嘉种也。

②盖一年而盆列,二年而卉族繁。迄今三年,纷敷盈庭。两叶以上,悉能辨类而举其名矣。当春之分,夏之半,雨润土膏,乘时以观化,吾之生机与之俱动也。已而含芬菲,饱风露,吾之呼吸与之相通也。直者遂之,弱者扶之。蚤③芳者吾披之,晚秀者吾俟之。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吾之精神,无一不与之相入也。朝斯夕斯,阅春秋也;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也。

③客徒知嘉树之荫吾身,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徒知甘果之可吾口,而不知繁卉之饫吾目也。彼南阳之梓漆④,平泉⑤之花木,非吾力之所逮⑥,岂吾情之所适哉!

(选自《敬业堂文集》,有删节)

[注]①窳轩:查慎行晚年居室之名。②莳蓻:种植。③蚤:通“早”。④梓漆:梓树和漆树,均为优质木材。⑤平泉:指平泉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⑥逮:达到。

11.(2分)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拓窗而面之面:面向

B.谋辟而莳蓻谋:谋划

C.蚤芳者吾披之芳:美好的

D.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悦:使……愉快

12.(6分)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

(2)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

13.(4分)松、桂等是“嘉树”,梅、杏等有“甘果”,作者为何不选种它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1)除去繁杂的植物,种上芳香的植物,也是隐士迷恋的(事情)。

(2)茎干枯萎,种子变得坚实,(我)就严格地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情况来采集收藏,等到第二年(再种)。13.①这些树木生长期长或所需土地广,不符合作者年老、庭院狭小的实际;②这些树木遮阴、果实可口的实用价值,不符合作者的精神追求,他在意与草花相伴、优游平实的生活。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句意:较早开花的,我把它们与别的花分开。芳:名词作动词,开花。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照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去:除去;植:种植;亦:也是;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重点词:萎:枯萎;则:就;视:观察;敛藏:采集收藏;待:等到;来岁:第二年。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结合文章第①段“或曰:‘松、桂、杉、梧,可资以荫也,是宜木。’主人曰:‘吾年老,弗能待。’或曰:‘梅、杏、橘、橙,可行而列也,是宜果。’主人曰:‘吾地狭,弗能容。’"可知这些树木生长期长或所需土地广,不符合作者年老、庭院狭小的实际;

结合文章第②段“吾之精神,无一不与之相入也。朝斯夕斯,阅春秋也;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也”和文章第③段“客徒知嘉树之荫吾身,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徒知甘果之可吾口,而不知繁卉之饫吾目也"可分析出尽管这些树木可以遮阴,可以食用,但是作者种植花草注重的不是食用价值,他所注重的精神境界,他希望与花草为伴,愉悦自己的心情。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窳轩的南面有一处小小的庭院,一打开窗,我就能面对这处庭院。平时没事时,我喜欢柱了杖走走,所以几乎每天都要在这庭院里慢慢行走。我早已讨厌院子里杂草疯长,就计划着把院子翻垦后种些东西。有人建议说:“松树、桂树、杉树、梧桐树,能够凭借来遮阳,这是适合种植的树木。”我说:“我年纪大了,等不到这些树长大成材。"有人又建议:“梅子、杏子、橘子、橙子,能够分行排列,这是适合种植的果树。”我说:“我这块地狭小,不能容纳。我自有办法,想除掉那些胡乱攀爬的杂草灌木,种植些能散发芬香的东西,这也是一般隐士所欢喜欣赏的。"于是我让园丁们开垦这块荒芜之地,向邻近的花圃主人讨些草本的花卉来栽种。我的一些方外、乡间的朋友,尽力帮助我成全这桩好事,到处通过各种途径为我弄来种子。我为此感到很开心,就像致力耕种的农民获得好的种子一样。

一年之内,庭院内各种花盆排列整齐,两年之内院中各色花卉济济一堂。到如今第三年,繁茂的枝叶挤满庭院,长出两片叶子以上的花草,我全能分辨清它们的种类,并且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时值春分、半夏,雨水充足,土壤肥力旺盛,我就趁此大好时机观察花草的生长变化,这时候我的生命活力仿佛和它们一起在运动。不久我见到这些草花蕴藏芳香之气,饱经风露,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时候我的生理呼吸好像和它们是互相连通的。势好的让它们顺顺当当地生长,长势疲弱的小心扶助;较早开花的,我细心地把它们与别的花分开;较迟开花的,我耐心等待。这些草花的茎干枯萎果实变得坚硬,我就小心地观察它们的成熟情况认真加以采摘收藏,以便等到明年再栽种。我的各方面精神没有一样不跟这些草花相融和。早晚与花草在一起,我可以真切感受春秋季节的更替;快乐自在啊快乐自在,我姑且就用这样的方式度完余年吧。

那些劝我种乔木果树的朋友光知道好的乔木能够给我带来遮荫,却不知道小小的草花能使我的灵魂得到欣悦;他们光知道甘甜的果子能使我的嘴感到惬意,却不知道繁盛美丽的花卉能让我的眼睛得到滋养。像古人所看重的南阳的梓树漆树,平泉庄的花木,不是凭我的力量就能拥有的,但那些东西难道就一定能让我的心情觉着舒适!

(三)现代文阅读

(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式的装修、火红的炭炉、古朴的茶具、精致的茶点,三五好友围坐闲聊……随着气温渐渐降低,“围炉煮茶”正成为休闲娱乐界的又一“网红”,引得众人追捧。

②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人们对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在云南,“火塘烤茶”已经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在湖南等地,也有冬天烤炭火,烧煤炉的习惯,再摆上一些水果零食,家人朋友就能唠上好一会儿家常。这种形式也不止见于南方地区,在郁达夫的回忆中,“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这些活动一度是人们冬日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平房宅院,燃气灶台取代了笼火烧煤,围炉煮茶才逐渐远离了生活舞台。

③从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到走红网络的休闲方式,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④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社交需求,还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⑤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

材料二:

材料三:

⑥坐在一个小圆桌边忙着不停翻面。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热,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

⑦“前几天,有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围炉煮茶,一向爱喝茶的我就去了,一到那里感觉跟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几个人局促地围“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

⑧[#女子围炉煮茶一氧化碳中毒#]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也没有开窗户,3小时后有点失去意识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

⑨乘着走红的东风,更多商家支起茶摊,但在围炉煮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质疑也相伴而来,很多消费者在初次尝鲜后,基本不会复购。在现实的杯盘狼藉面前,所谓的“氛围感”“松弛感"难免有点失真。当前新事物层出不穷,即便没有围炉煮茶,寻求体验式消费的年轻人也会找到其他替代物,当围炉煮茶的新鲜感过去后,为氛围进行高消费的人恐怕也会尽数散去。

(选自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14.(2分)结合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围炉煮茶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炉煮茶时,没有开窗户,容易导致二氧化碳中毒,需要接受治疗。

B.国风潮的出现,是新时代的需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融合。

C.围炉煮茶是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早在宋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

D.围炉煮茶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绝大部分人感觉不到放松,反而会神经紧绷。

15.(2分)假如你特别喜欢围炉煮茶这种形式,想发一个朋友圈吸引更多人去体验。请你从材料二中任题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

选:_____________,文案:

16.(3分)结合材料一和链接材料探究“围炉煮茶”出圈的原因。

链接材料:

汪曾祺曾说过:“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

17.(3分)朋友被你围炉煮茶的朋友圈吸引前去网红店打卡,但是体验感并不好。请你结合材料三,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14.B

15.示例:图一:生一炉烟火,围一方天地,品世间百味,赴一场欢愉。图二:寒冷的天气里,约上三五好友,或在庭院深巷或在郊外乡野,一边烤火一边品茗一边闲聊,烟火的日子盛满悠然和惬意。(意境对语言美即可)

16.(1)围炉煮茶是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2)围炉煮茶是一种“慢社交”,能给人带来的仪式感,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3)围炉煮茶是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了新内涵、新玩法,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17.(1)围炉煮茶的空间要开阔不局促;(2)炭烤炉的火力有专门的服务员掌握;(3)价位合理不要过高,符合大众需求;(4)食品要有特色并且多样化,符合客人的味蕾需求。(3点即可)

【解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⑧段“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因为比较冷也没有开窗户,3小时后有点失去意识并狂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一氧化碳中度中毒,需要接受一周的治疗"可知,“容易导致二氧化碳中毒”错误;

C.根据②段“围炉煮茶,乍看十分新颖,其实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煮茶的过程"可知,“围炉煮茶是一种新颖的生活方式”“早在宋代茶圣陆羽"表述错误;

D.根据⑥段“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热,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可知,“绝大部分人感觉不到放松,反而会神经紧绷"表述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本题要求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并为它配上适合的文案,吸引更多人去体验围炉煮茶这种形式。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图片,并写出围炉煮茶的吸引人之处。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图一。一座炭烤炉,炉上一把茶壶;旁边有一方桌面,上面摆放着各种蔬菜瓜果。四周有序摆放几个矮凳。画面整齐、消闲时尚。

示例:图二。一座炭烤炉的上面,一把茶壶放在中央,四周杂乱摆放着几种蔬菜瓜果。炉子一边,三人席地而坐,两人正交谈甚欢,另外一人一边专注倾听,一边悠闲地嗑着瓜子。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④段“体验围炉煮茶的消费者,更多是奔着这种独特的体验。古香古色的院子,自己动手煮茶,在这一方小院里,年轻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从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概括为:围炉煮茶是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暂且忘却烦恼、卸下焦虑;

根据③段“围炉煮茶的重新出圈,得益于煮茶带来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三五好友喝着茶聊着天,不时翻动烤盘上的食物,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这种‘慢社交’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概括为:围炉煮茶是一种“慢社交”,能给人带来的仪式感,减少了玩手机的频率,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根据⑤段“近几年,从‘汉服热’到‘围炉煮茶’,国潮风逐渐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新内涵、新玩法,这也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也需要插上潮流的翅膀,唤醒年轻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找到与当代人的精神契合点"可概括为:围炉煮茶是传统文化被当代年轻人赋予了新内涵、新玩法,能提供其他娱乐方式提供不了的文化审美。

17.本题考查意见建议的拟写。要求结合材料三,为围炉煮茶的长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根据材料三第⑥段“炭烤炉的火力不好掌握,茶煮开了,红薯还半生不熟,枣子又烤焦了,没感觉到放松,反而神经很紧绷”可建议:改进炭烤炉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根据材料三第⑦段“桌子之间的间隙很近,隔壁桌的烟味飘过来很呛人"可建议:改善服务环境,营造舒适空间;

根据材料三第⑦段“和朋友的双人套餐将近四百块,食品没有什么特色,不过是花生、大枣、柿子一些普通的烤物,服务员也没有一点可以服务的地方”可建议:制定合理价格,提供特色食品,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材料三第⑧段胡女士在家里围炉煮茶一氧化碳中毒一事,可建议:围炉煮茶要保持环境通风。

(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②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③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④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⑤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将脑袋伸出车窗,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⑥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⑦“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⑧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⑨“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⑩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这个年龄的导游似乎不多,但她却比我遇到过的许多导游做得好,因为她的解说不是背导游词。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我的眼睛追随李导的指引,看见峡谷对岸一座孤峰上的石月亮了。它以蓝天为衬,丝丝白云像桂树枝,在不断摇曳。

“石月亮像不像山崖用它的食指和拇指搭接而成的"李导询问大家。有意思的是,话音才落,那位北京老人就用他的自制播放机,播放起了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在“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歌声的回旋中,他是不是拾回了一个散发着青春芬芳的夜晚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前方,一定还有许多难以置信的美被崇山峻岭收藏,还有许多惊叹在目光的扩散和腿脚的迈动间发出,还有许多温情在人生的旅途中酝酿。

我知道,当人们像雄浑的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时,就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18.(2分)文章第⑩段中说“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9.(3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

20.(4分)文章两次引用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用自制的播放机播放的音乐,有人认为多余,应该删去。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21.(3分)文章第⑧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22.(4分)联系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答案】18.①怒江第一湾优雅、平静②皇冠山高贵、华美

19.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村寨人格化,把垛木房比作长在千年古树上的苔藓,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寨所建的地理位置的独特,以及垛木房的多、密,形象化的描写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赖的关系。流露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20.不同意。文中第一次引用音乐,表现了被宏大瑰奇的山水之景的震撼之情,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山水才是真正的英雄,符合眼前所见的情境。第二次引用音乐,表现了所见之景的美好,营造了宁静美好的气氛,是自然的意蕴和游客的心境的一致与融合。流露了人们对眼前所见之景的喜爱与赞美。(意对即可)21.插叙/补充交代了邻座游客北京老人的身份和经历,以及与这一带山水的渊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老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仍然积极乐观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为下文写老人敞开胸怀、拥抱山水做铺垫,暗示文章主旨。(意对即可)

22.作者通过描绘山河的美景,传达了人们应该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的胸怀,去感受世界的美好。这种态度让游客北京老人、李导游等人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联系实际略。(意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结合第段“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可知,①处填“怒江第一湾”“优雅、平静";结合第段“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可知,②处填“皇冠山"高贵、华美”。

19.本题考查语句修辞赏析。

由“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可知,“攀”字将村寨拟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村寨沿陡坡向上修筑的情形;由“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可知,将木房比作苔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关系。表现了当地人的坚毅和顽强,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