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6、7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_第1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6、7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_第2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6、7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_第3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6、7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_第4页
外国新闻史(第2版) 课件 第6、7章 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突进的平坦之路--美国近代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历史本章学习要点●美国社会转型模式与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确立之互动关系。●美国一帆风顺式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确立的历史之路。●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思想探讨。第一节背景之回顾一、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从殖民地建立伊始,英国的殖民统治者就企图把殖民地变成它的原料供应地和国内商品销售市场,这使得殖民地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压制。二、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殖民地的文化精神促使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在北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另外一些背景因素也值得人们注意,比如北美大陆从来没有过封建专制制度存在的历史,移民们独立的精神及热爱自由的传统,肥沃辽阔的土地和无数个体经济单位,这些因素所奠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也是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建立的特定基础,为其产生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二节历史的进程一、美国独立战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1765—1783)(一)殖民地民主激进派宣传家——塞缪尔·亚当斯亚当斯对革命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奠定了这场伟大的独立运动的理论基础。亚当斯依据英国洛克的“天赋人权”说和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力地论证了殖民者对北美十三州统治的不合理性和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亚当斯可谓是美国的“独立运动之父”。亚当斯团结联系各地民主激进派团体传媒的构想是通过“自由之子”这一爱国组织来完成的。这个组织是各殖民地在1765年反《印花税法案》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亚当斯立即通过它把各州的反英激进分子们和各地的重要新闻媒体联系在一起。随后,以各地的“自由之子”社为依托,亚当斯建立了一个遍布整个殖民地的、一呼百应的革命宣传网络系统——北美“通讯委员会”。(二)殖民地温和派(辉格党人)宣传家——约翰·迪金森迪金森对塞缪尔·亚当斯提倡以革命暴力手段改革社会及“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等说法并不感兴趣,他强调必须有力地保护殖民地有产者的个人利益,不能容忍有人未经允许而强行掏抢这些有产者的腰包。迪金森认为,对于一切外来势力——包括英国国会——未经殖民地人民投票确认的“非法”敛财行为,殖民地有产者和人民群众都有权予以反抗,当然这种反抗应该有秩序、有理智,采用温和手段与合法形式。(三)殖民地保皇派(托利党人)宣传家——詹姆斯·利文斯顿姆斯·利文斯顿是当时北美大陆上公认的一位保皇分子,即那个希望继续凭借门第、财产、地位及传统进行殖民统治的保皇集团的代表。他所出生的宗教气氛浓厚的英国宗教书籍出版商家庭一方面给予了他国王与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另一方面也给予了他对出版的个人喜好及出色的家传印刷手艺。利文斯顿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精明的报纸编辑。虽然思想保守、反对革命,但在十三州殖民地民众强大的反英浪潮中他却不敢明言保皇,于是便采取了一种“狡猾”的编辑方针。他高举客观、公正的旗帜,声称他所创办的报纸是一个社会公器,任何人都有权利求助于他,他的印刷所也向任何党派的出版物开放。(四)殖民地革命派宣传家——托马斯·潘恩在殖民地众多的革命宣传家中,托马斯·潘恩非常值得一提。这位出身贫贱的英国移民于1774年手持对他赞赏有加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当时的十三州殖民地驻法大使)的一封亲笔介绍信来到北美,并很快在为杂志《宾夕法尼亚》撰稿的过程中确立了其作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家的地位。他最早的著名的作品就是1776年1月出版发行的一本宣传小册子——《常识》。二、政党报刊时期及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1784—1833)(一)美国政党报刊——“党派谩骂”现象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美国的政治家们在如何组织联邦政府及处理外交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集团:其一是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其二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派。两派在联邦宪法的采用、关税和州债负担、法国问题、对英缔结和约这四个主要问题和许多细节上矛盾尖锐、互不相让。这些争执马上反映到了该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中,于是,战争时期论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新的论战又已开启,美国新闻传播史进入了一个各个政党所支持的政论报刊相互攻讦的新时期,它所显现的突出特征是报刊间激烈的党派谩骂。(二)

《人权法案》的制定——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正式确立美国第一批宪法修正案(十项条款,又被称为《人权法案》)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从远因来看,独立战争中深入民心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在美国已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思想力量,这种自由思想成为《人权法案》的直接源头,《人权法案》正是这些思想的法律形式的表现;从近因来看,汉密尔顿领导的费城秘密制宪会议起草的联邦新宪法既未提及新闻自由,也未提及人民的诸种自由权利,与1776年的《独立宣言》相比大大倒退,因而遭到全国民众和进步政治团体的激烈反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进步意义极为重大。其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保障新闻自由的成文法。其二,从法律的意义上来看,宪法第一修正案以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成文形式,规定给予民众很大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形式的)民主权利和新闻自由。其三,宪法第一修正案从法律上保证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和言论及新闻自由,它标志着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正式确立,并作为这一体系的灵魂和中坚力量,保护与扶持了新体系的健康成长。(三)

“言论四法”的制定及取消——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巩固1797年,约翰·亚当斯宣誓就任美国第二任总统时,美法战争一触即发,党派斗争更为激烈。这种混乱局面及强烈的敌对情绪,促使亚当斯伙同联邦派党人所控制的国会,于该年夏天通过了违反宪法中有关新闻自由条款的四项言论法案。这四项言论法案又称“言论四法”,总称是《外国人及煽动叛乱法案》(又称《处置外侨法案》),它包括《外国人归化法案》《外国人法案》《敌方法案》和《惩罚犯罪法案》。1801年3月3日,《惩治煽动叛乱法案》等法案到期自动废止了,杰斐逊总统即刻赦免了所有因“言论四法”而被捕入狱的囚犯,并将尚待审理的此类案件一律撤销,把以前此类案件中的罚款加付利息偿还给所有的被告人——“言论四法”及《惩治煽动叛乱法案》遂寿终正寝。这一时期美国人民为新闻自由所做出的斗争和努力深入民心,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大厦已趋稳固,随之而来的一个历史现象更保证了它的成长,这就是在整个19世纪前半叶(1801—1841),除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属辉格党人(即后来的共和党)以外,其余五任总统全部由民主党人担当。第三节分析与思考一、北美十三州独立的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之路北美十三州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大众信息传播体系的确立。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表现为理论准备的充分和革命宣传的深入;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战争两者的结合和最终彻底、全面胜利的获得;表现为《独立宣言》和《人权法案》等一系列革命先进思想的诞生;表现为革命后专制统治企图的失败和民主党人近40年的顺利执政过程,这一切为美国新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空间和支撑力量。建国初期民主党人的长期执政经历为美国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这是美国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得以顺利确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二、从《人权宣言》到《人权法案》就像人类文明的众多成果是通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的努力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积累起来的一样,18、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的确立也为实现全人类的信息更加自由的传播——新闻自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法国的《人权宣言》第十一条、曾格案件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美国的《人权法案》第一修正案的制定上。【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塞缪尔·亚当斯2.约翰·迪金森3.詹姆斯·利文斯顿4.托马斯·潘恩二、简答题1.简述美国政党报刊的特点。2.试分析美国《人权法案》的制定对新闻传播事业的意义。3.简要分析和评价杰斐逊的新闻思想与影响。三、论述题1.试分析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形成的特殊模式。2.试论述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价值。第七章“二元一体化”的变通之路--日、德近代新闻传播体制的确立历史本章学习要点●日、德近代社会转型与“二元一体化”新闻传播体制。●日、德二元社会结构与两国“二元一体化”新闻传播体制的关系。第一节背景之回顾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开启了该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而1871年的普鲁士公国以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统一了德国,正式掀开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一页。但是,在这一近代历史转型进程中,日、德两国却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旧势力元素,并发展出一种符合本国国情的混合型“二元一体化”社会结构。一、日、德近代化进程与“二元一体化”社会转型特征什么是“二元一体化”社会结构及“二元一体化”并存因素呢?最为简略的概括是:在某种社会生活结构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并存与对立现象,以及这种“二元一体化”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具体到这两个国家的近代化发展历史中,就是以往的封建因素和近代的资本因素在这两个国家近代历史中长期并存与对立统一的现象。一方面,从外部来看,明治维新运动之后的日本和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似乎已经是很典型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了。从另一方面看,这两个国家中资本的力量也确实为上层统治者所允许、扶持、鼓励并得以顺利存在与发展——因其可以为统治者带来强大的现代化经济基础和国家军事力量。日本和德国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这样一种新的资本主义“二元一体化”近代国家类型,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迈入近代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是由本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对象的旧有封建集团中,自觉或不自觉感受到时代需求的“英雄”人物们领导完成的;正是由于在这一社会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日、德两国的君主们先天地具有了把握两国社会转型的方向、速度、程度、范围的特殊权力;正是因为在后续建立起来的近代社会体制中,其国家基础结构是由社会中固有的封建因素与外来引进的资本因素在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相互摩擦、相互共存中形塑的。二、“二元一体化”君主立宪政体日本和德国的近代“二元一体化”社会特征,相应地导致了两国政治制度史上“二元一体化”君主立宪政体形态的出现,即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实质上来看,两国的“二元一体化”君主立宪政体是一种介于封建集权政体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之间的“杂交”政体,是两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层相互妥协、分享权力的产物。日、德两国“二元一体化”君主立宪政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君主的权力不受议会和宪法的限制。日德“二元一体化”君主立宪政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力的中枢组织机构。第二节历史的进程一、日本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萌芽和新体系的初步确立(德川幕府末期—1872年)(一)日本官办的近代新闻媒体日本在德川幕府之前,一直延续的是上层封建集权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体系。但到了德川幕府末期,因为时代的变化和应对外来危机的需要,出现了两种带有强烈近代色彩的官方信息传播工具,这就是德川幕府所允许发行的《荷兰传闻书》和《官版·巴达维亚新闻》,它们构成了日本近代新型新闻传播事业的早期萌芽。《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最早公开发行的一份官办近代报纸,它使用木版活字印刷,线装书版式,分卷出版,不定期发行,数量很少。继《官版·巴达维亚新闻》之后,德川幕府还责成“洋书调所”陆续出版发行了《官版·海外新闻》《官版·中外新闻》等一系列以香港、广州等地中文近代报纸为蓝本的翻译报纸,它们都是被幕府严格控制的日本早期官方新闻出版物。(二)日本的早期外报日本最早的外文报纸是英国人汉沙德于1861年6月22日创刊的《长崎航讯》,同年11月该报迁往横滨,改名为《日本信使》。另外,在横滨还陆续出现了《日本快邮》《日本商业广告新闻》《日本时报》等为外国人服务的外文报刊。第一份非官办日文报纸《海外新闻》是由美籍日裔滨田彦藏创办的。英国传教士贝里也曾于1867年在横滨创办了一份日文报纸《万国新闻纸》。(三)知识分子的“手抄译报”除了官方准许创办的近代新闻媒体和外人报刊外,幕府所辖的“洋书调所”里的一批学者翻译横滨、长崎等港口城市出版的外文报纸,然后手抄复印,形成一种新闻书,这就是日本的“手抄译报”。著名学者柳河春三组织的“会译社”是当时从事手抄译报的中坚同人组织。(四)日本早期的近代政论报刊随着政局的发展与变化,1867—1868年间日本进入了政局动乱时期,幕府派和尊王派两大敌对政治集团形成了。他们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刀剑相向、残酷拼杀,也各自利用最新的近代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摇旗呐喊、笔墨交锋,从而形成了日本最早的政论报刊。幕府派报刊的根据地在江户(东京)和横滨,其创办者大多是幕府“洋书调所”的学者和幕府的官吏旧臣,主要有:柳河春三的《中外新闻》(1868年2月24日创刊),福地源一郎的《江湖新闻》(江户),过里之助的《远近新闻》(横滨)。尊王派的报刊根据地主要在天皇新政府的所在地京都和大阪两地。京都主要的报刊有新政府官办的《太政官日志》(1868年),民间人士创办的《都鄙新闻》;大阪则有《内外新闻》《各国新闻纸》等。(五)明治政府“御用报刊”体系在这一时期,明治政府大体上是通过三个步骤逐步建立起自己所信任的“御用报刊”体系的。第一步,明治政府于1868年4月28日公布了一个太政官(国务机构)公告,规定今后的任何出版活动都必须事先得到政府的许可。第二步,明治政府随后又于1868年6月8日公布了一个太政官公告,诏令对任何未经特别许可而出版发行的报刊,都将予以严厉的处罚。第三步,明治政府于1869年2月8日公布了日本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新闻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八条)及附录(五条)。二、“二元一体化”因素并存局面的形成——新传播体制的建构和发展

(1873—1918)明治政府建立伊始,天皇即颁布诏书“明定国是”,昭告天下,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国策”,广泛吸收学习外来文化,全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明治政府这一自上而下的激进改革姿态,打开了日本国民以往狭隘的头脑,促进了日本的对外开放。近代西方英、美、德、法等国的自由民主思想、宪政主义、自由贸易政策、国家主义等各种思想纷纷涌入,成为影响日本国民的外来主流文化。这些西方文化的传入,加上日益快速发展起来的实体性资本经济,逐渐增强了日本近代新闻传播事业中资本元素的力量。具体到新闻出版界的表现,就是日本近代新闻媒体在天皇政府的扶持下起步以后,很快便开始尝试沿着自身的内在客观发展逻辑,走上了一条同明治政府从甜蜜“蜜月期”到逐渐分手的决裂之路——日本近代新一轮的政论报刊的兴盛和政党报刊之间的激烈争论。随后,在如梦方醒的明治政府的持续高压与强力打击下,日本的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先后经过三次起伏动荡,才最终不得不臣服于政府的集权统治,从政治与文化领域逐渐退缩,走上了积极配合宣传政府各项国策、埋首全力经营新闻市场的另一条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独特的“二元一体化”新闻传播体制。(一)第一次起伏——从政论报刊到政党报刊19世纪70年代,以日本朝野上下关于“征韩”问题所引发的分歧和随后兴起的“自由民权运动”为开端,新一轮的日本近代政论报刊兴起,并走上了批评政府、要求新闻自由、企图谋求同西方一样的新闻传播事业独立地位的道路。1.报刊的分裂与党派争论明治初期在政府统一扶持鼓励下向着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共同目标发展的近代报业,随着政府要员们的分裂,也追随着报刊各自后台的政治态度而演化为“征韩”争议中的“急进派”报刊和“渐进派”报刊两大敌对阵营。随后的争论中,两派报刊在“征韩”问题上的对立,先是从“急进派”与“渐进派”报刊的对立演化成为“反政府派”与“政府派”报刊的对立,后来又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演变成为“民权派”与“官权派”报刊的对立。2.天皇政府的残酷打压与强行矫正明治天皇与政府对自己亲手扶植长大的这些“御用”报刊的反叛行为痛心疾首,极为愤慨。政府一改以往对新闻传播事业热心扶持、一概保护的政策,从以往的无条件全部扶植180度地转变为选择性保护,并对反政府派报刊的言论实施严厉的镇压。1873年10月9日,明治政府重新颁布了《报纸发行条目》,增加了许多严格的条款,旨在抑制“征韩”急进派报刊的发展势头。1875年6月20日和6月28日,明治政府又接连颁布了《新闻纸条例》和《谗谤律》。3.政党报刊时期的来临为了加强宣传,在未来的竞选中占有一席之地,各党精英纷纷聚集于各个报刊编辑部之内,报纸与杂志作为各个政党发表宣言、相互论战的舆论工具再度活跃起来,这标志着日本近代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政党报刊”宣传时代。(二)

第二次起伏——从商业化营利报刊到企业化经营报刊日本政论报刊遭到了政府的严厉打击,被迫在政党报刊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政党报刊也好景不长,这昭示着在日本“二元一体化”社会结构里,政治性报刊的发展变得十分艰难。受到来自统治者上层的持续压力和来自社会下层的商业因素的逐渐吸引,日本的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走上了一条专心从事商业化、企业化的发展新道路。1.小报的兴盛日本小报的出现肇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以社会精英为读者对象的大报一贯注重政论,无暇涉及“低俗”的社会新闻及轻松娱乐的内容,而且大报都用正规的汉字写作印刷,版面庄重严肃,以深奥高雅的语言论述政治时局和哲学义理,长篇大论、售价昂贵,一般中下层民众无力接触。其二,明治天皇政府对政论-政党报刊的一系列残酷打击迫害,对后来的一些报人产生了一种明确的引导性启示。2.中报的出现除了小报以外,受政府严厉打击、分化瓦解的政党报刊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嬗变,这就是以独立性为标志、以通俗性为手段、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中报的出现。(三)第三次起伏——“大正时代”的新闻自由浪潮与新闻出版界的最终臣服由于明治维新以来“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国策的推行逐渐收到实效,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20世纪初得到了较大发展,资本经营的社会化市场竞争框架已初具规模,与新闻传播事业相关联的社会生产力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现代化的电报、电话等通信设施在全国主要大型城市的使用和以蒸汽为动力的马里诺尼高速轮转印刷机的引进,标志着新闻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