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74-语文备课大师_第1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74-语文备课大师_第2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74-语文备课大师_第3页
九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74-语文备课大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孟子》两章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层绝非多余。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四、拓展思考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威天下”靠“天时”“地利”和“人和”已经落伍。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才是主要的。对于这种说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五、总结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在什么时候,“天时”“地利”和“人和”缺一不可。尤其是“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六、板书设计eq\a\vs4\al(得道多助,失道寡助)eq\b\lc\{(\a\vs4\al\co1(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b\lc\{\rc\}(\a\vs4\al\co1(进坆—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a\vs4\al(战争中需,要“人和”),类推\b\lc\{\rc\}(\a\vs4\al\co1(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b\lc\{(\a\vs4\al\co1(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七、作业1.背诵课文。2.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第(一)题作业。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的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对照注释同桌间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1)通假字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指不顺)(2)古今异义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3)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饥饿)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二、赏析课文,把握论证方法1.指名读第1段。(1)问题: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1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明确: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齐读第2段。教师归纳: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应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三、对比阅读,体会散文特色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2.语言富有文采。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四、课堂总结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