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人教统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弗学(fú)男有分(fēn)天下为公(wéi)B.虽有嘉肴(yáo)教学相长也(zhǎng)不必为己(wèi)C.学学半(xiào)选贤与能(jǔ)货恶其弃于地也(è)D.兑命(yuè)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jīn)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以其境过清B.①天之苍苍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C.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其真不知马也D.①怒而飞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A.《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名作。B.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此可知《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应在黄河之北。C.《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中期,宫市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D.《石壕吏》这种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格律诗。4.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的灵柩在上海万国公墓安葬,出版界代表韬奋即席讲话,对下面讲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A.观点明确,针对性强。B.运用对比,赞扬不战而屈之人。C.讽刺了投降派、软骨头。D.赞颂了鲁迅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6.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不起眼的一件物品饱含真情。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即使这个世界千疮百孔,也有人对你真心以待,给你无微不至的关心。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你应该抬起头来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放慢脚步去感受身边的温情,这样就会收获惊喜。A.文中加粗词语“感受”“收获”都是动词。B.文中画框的“饱含真情”是动宾短语,“千疮百孔”是并列短语。C.“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蕴含温暖”一句中,“不经意间”是定语。D.“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一句中,句子主干是“它们治愈我们”。7.下面情境下,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2分)同学想邀请你利用“十一”黄金周去长江三峡旅行,可是你一心想学习。这时,你该怎样委婉拒绝他的好意呢?A.你自己去吧,我可不能跟你去。B.谢谢你,但是我功课没有做完,这个黄金周不能去了,以后有机会我们一起去。C.大家都在学习,你想拉我下水吗?D.我实在不想勉强自己和你一起去旅行。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8.[社会和谐]某班小记者到荣获“广东好人”称号的曾阿姨所在的村子采集素材。曾阿姨的一个邻居评价她:“她最可贵的是待人和气,六十多年来对家里长辈很孝顺、很敬重。”另一位邻居评价她:“她这个人最是心地善良,几十年来知书明理,和周围人相处融洽。”请你按照对仗原则,依据邻居的谈话,补出下面对联的上联。(2分)上联:______________下联:知书明理善为先9.[家庭和睦]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用“爸爸妈妈,请你们听听我的看法”开头,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2分)10.[校园和美]学校打算在立人楼前树立一块“和”字碑,以倡导校园和美风尚,现向学生征询字体意见。请从以下四种字体中选择一种加以推荐,注明字体,并从书法艺术特色角度陈述你的推荐理由。(2分)1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8分)读古诗文,不仅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懂了深厚友情,江山难阻的情真意切;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懂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读《诗经・蒹葭》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懂了清晨秋霜中主人公顺流而下追随恋人的情意绵绵;读《诗经・式微》中的(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读出了劳役者在水中劳作时的苦不堪言。二、阅读(4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④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⑤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⑥。……(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有改动)【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幕。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⑥灵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沟壑交错。12.下列各项加粗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欲穷其林/其名为鲲 B.见渔人,乃大惊/乃记之而去C.之绿萝山下/闻之,欣然规往 D.石为泉啮/中轩敞者为舱13.解释下列加粗字词的意思。(4分)(1)芳草鲜美(______) (2)复前行(______)(3)明日过桃源县(______) (4)溯源而上(______)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15.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概括。(4分)(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小题。(6分)乡思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选自《宋诗钞》)16.诗人“不见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3分)17.此诗与李白的《送友人》都写到了“落日”这一景象,其中寄托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述观点及理由。(3分)(三)阅读《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一文,回答各题。(12分)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18.请分析文章以“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为题的作用。(3分)19.第③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0.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3分)21.请结合⑥-⑧段,举例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几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盏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22.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3分)23.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①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②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24.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你是如何评价的?(3分)三、作文(50分)25.根据下面的材料和要求写一篇文章。(50分)他乡的山水,异域的风情,新鲜的见闻,未读的诗书……那些有距离感的,就叫远山。身边的亲友,寻常的街道,家常的菜肴,日常的事务……这些眼前熟悉的,都是近水。向往远山的你,是否蓦然发现了近水的美好?热爱近水的你,是否更看见了远山的诗意?如果你既登临过远山也享受着近水,又收获了怎样不同的美好与诗意?其实,只要有发现美的眼光,有感受美的敏锐,无论远山,还是近水,都能让我们动情。请以“远山近水皆有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对美的体验或认识。要求:①不得抄袭和套用任何其他同类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分fèn。C项,恶wù。D项,“矜”在这里是通假字,同“鳏”,应读guān。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用/因为。B项,两个“之”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代指前文的“鱼”/副词,表肯定,其实。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有误,用韵宽泛、句数可长可短,格律要求较宽松的诗,叫古体诗。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意思的能力。根据“有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知,讲话赞美了鲁迅先生“战而不屈”的高贵品质,讽刺了“不战而屈”的没有骨气的人。故选B。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B项正确的划分应是“不知/其旨也”。6.答案:D解析:“它们悄无声息地治愈了我们的心灵”一句中,句子主干是“它们治愈心灵”。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A项,语气生硬,不得体。C项,“你想拉我下水吗”含指责语气,不得体。D项,“我实在不想勉强自己”含不耐烦的语气,不得体。故选B。8.答案:孝亲敬长和为贵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按照对仗原则,依据邻居的谈话,补出“知书明理善为先”的上联即可。“知书明理善为先”中“知书明理”是并列结构短语,再结合邻居的评价“六十多年来对家里长辈很孝顺、很敬重”,上联前半部分可拟写为“孝亲敬长”“孝亲敬老”等;“知书明理善为先”中“善为先”是主谓短语,再结合邻居的评价“她最可贵的是待人和气”,上联后半部分可拟写为“和为贵”“和为上”等。9.答案:爸爸妈妈,请你们听听我的看法。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只是你俩的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下好不好呀?10.答案:[示例一]字体一:隶书,隶书庄重优美,最能体现“和”字平和静美的精神内涵。[示例二]字体二:楷书,楷书端方挺拔,更能体现“和”字平正协调的精神内涵。[示例三]字体三:草书,草书轻灵飞扬,更能体现“和”字自在圆融的精神内涵。[示例四]字体四:行书,行书灵活潇洒,更能体现“和”字和谐自由的精神内涵。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鉴赏书法字体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先观察四幅图片,确定其分别是什么字体。然后根据其特点围绕对“和”字内涵的理解写出理由即可。11.答案:(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12.答案:B解析:A.其:代词,这(片)/代词,它的。B.乃:连词,均翻译为“于是,就”。C.之:动词,到/代词,代指这件事。D.为:介词,被/动词,是。13.答案:新鲜美好;向前;第二天;逆流而上。解析: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鲜美”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新鲜美好”,今义是“食物味道好”;“前”,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14.答案:(1)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2)(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1)悉:全,都。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2)泊:停泊。与:和。诸人:众人。至:到了。15.答案:①景色优美;②环境幽静;③依山傍水;④位置隐秘;⑤与世隔绝;⑥祥和安宁;⑦民风淳朴。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内容,由“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可知,其景色优美;由“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绿萝山下”“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可知,其依山傍水,位置隐秘;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其环境幽静,生活祥和安宁;由“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可知,其民风淳朴;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其与世隔绝。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6.答案:由“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可知是离家距离遥远;由“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可知是由于青山、暮云把路途阻隔,所以“不见家”。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意思是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意思是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这两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17.答案:本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中,诗人先以落日喻天涯,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李白的《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落日”,落得徐缓,不忍遽然离开,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解析: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意思是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衬托与友人分别之情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出依依惜别之意。18.答案:①交代说明对象,点明文章说明内容。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作用。“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这个标题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点明文章说明内容;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二氧化碳拟人化,赋予了二氧化碳以人的动作,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9.答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突出说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环境的有利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画线句中的“30万吨”“150万吨”“1400万棵”可判断出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说明了封存二氧化碳这一技术对环境的积极作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突出说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环境的有利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直观、更有说服力。20.答案:①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②建立一条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③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④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⑤钻井时漏失钻井液。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根据第⑤段“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可知,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根据第⑥段“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可知,建立一条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根据第⑥段“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可知,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钻井时漏失钻井液。21.答案:示例1:“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这个句子中“预测”一词表示推测,说明封存潜力可能会达到2.58万亿吨,“预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示例2:“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这个句子中把“监测点”比作“眼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第⑥段“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将二氧化碳的存储位置比作“巨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2.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用分析。“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这些小孩子爱玩的事,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引出下文能照明的灯笼,用乡风乡俗作铺垫,更能吸引读者。23.答案:①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②李想、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分析。联系上下文,上文“华贵”“垂珠联珑的朱门”指过去的辉煌富贵,“破落户”“早已褪色”指现在的败落,所以本句①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第二句抓重点词语“亮起了耳目”,写出了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结合后一句豪壮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24.答案: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把握。本题可以结合最后几段,有关灯笼的历史情节,还有家乡风俗人情,有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对腐朽家族的否定等来概括。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