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_第1页
西方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_第2页
西方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_第3页
西方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_第4页
西方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理性与经验——知识起源论一、理性、经验之概念在哲学上,关于知识起源问题解释的最著名的几种理论,分别是唯理论、经验论和批判论。这几种理论的基本分歧,在于如何看待经验或理性在知识起源中的作用问题。何谓经验?何谓理性?经验与理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各具有怎样的性质或特点?不搞清楚这些基本的问题,就无法理解诸种有关知识起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立的实质。关于理性在人的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思想,最早见之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515—约前445)关于“存在”问题的论述。巴门尼德认为,当人们思考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时,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就是,必须承认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失于无形。在他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为另外一种事物。巴门尼德贬低感性抬高理性的思想当然是不正确的。他的论证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无法思想的东西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能够存在的东西就一定能被思想。1、理性逻辑对理性的抽象和推理活动有哪些基本的规则和要求呢?(1)演绎在涉及思维的抽象和推理活动时,合乎逻辑是一个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要求。所谓合乎逻辑,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地推理。实际上,即便是感觉经验,也不能脱离理性和推理。因为,只有通过理性判断和推理运用,感觉经验才能超出常识的范围而达到更高的认识。不过,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仅仅通过推理,也能获得大量的知识。所谓演绎推理,是指那种不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而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换句话来说,经验性的陈述是从抽象性的一般语句中推导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推理活动大量地表现为演绎性的推理。所谓逻辑推导,主要指的就是演绎性的推理活动。

演绎推理的一般形式是:(ⅰ)全言式:所有的X都是Y,所有的鱼都是水生生物,Z是X, 鲸鱼是鱼,所以,Z是Y。 所以,鲸鱼是水生生物。(ⅱ)假言式:如果X,则Y, 如果得了阑尾炎,那么腹部就要剧痛,X, 他得了阑尾炎,那么,Y。 所以,他的腹部剧痛。(ⅲ)选言式:或者X,或者Y, 他或者是个懦夫,或者是个英雄,不是X, 他不是懦夫,那么,Y。 所以,他是个英雄。(ⅳ)联言式:既X,又Y 张和李都爱好运动,那么,X。 所以,张爱好运动。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重要的校正作用。一切辩论的有效性和无效性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无论你使用的前提是什么,你的结论必须与前提之间具有逻辑一贯性,也就是说,你的结论必须是从前提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效的辩论形式。必须指出的是,有效的推理形式是达到正确的演绎真理的前提,但并不等于说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就一定能达到确定的演绎真理。任何正确的演绎真理的获得,都要求推理形式本身具备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即它的前提是真实的,推论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的最典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与数学证明中。所谓逻辑与数学证明,是指那种通过对前提的有效推论来达到结论的证明方式,即它对某一事件的证明是从某个确定的前提(逻辑的原则或数学的公理)出发,通过有效的演绎来实现的。(2)归纳除了演绎推理以外,归纳推理是推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所谓归纳推理,是指那种不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而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理性与经验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的: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当一个前提是确定的时候,我们能够有效地从中引出何种结论;而归纳推理则告诉我们,在给定的经验性证据的基础上,怎样的结论才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为了解决演绎推理本身不能解决的前提是否真实的问题,我们必须求助于经验性的归纳推理。(2)归纳除了演绎推理以外,归纳推理是推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所谓归纳推理,是指那种不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而是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理性与经验是互补的而不是冲突的: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当一个前提是确定的时候,我们能够有效地从中引出何种结论;而归纳推理则告诉我们,在给定的经验性证据的基础上,怎样的结论才是可能的。这也就是说,为了解决演绎推理本身不能解决的前提是否真实的问题,我们必须求助于经验性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中结论能够从前提中逻辑地导出的情形相反,在归纳推理中,结论与前提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不能指望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就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在许多场合中,人们甚至能够一方面肯定一个前提,另一方面却否定一个结果,而且完全不必为这样做的后果担心。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都是人的推理能力的具体表现。但是,就人的理性这一概念而言,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含义却远不止于推理。当我们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把人称为“理性的动物”的时候,“理性”这一概念实际包含了比推理更为丰富的内容:人的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能力是理性;人的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理性;人获得关于世界的信念并且按照这一信念行动的能力还是理性。一方面,当我们说“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解决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这一句话本身不但是一个演绎性的推理,同时也把人的理性的各种能力表露无遗;另一方面,当我们说古希腊哲学家是人类最早尝试用理性的而不是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思想家的时候,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理性总是同人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在一起。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推理的三个重要的命题,他把这些命题称为“思维法则”,即无论对于哪一种推理来说都是根本的、不能违背的逻辑法则。这三个“命题”分别是:(ⅰ)同一律:A是A。(ⅱ)不矛盾律: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同时既是A又是非A。(ⅲ)排中律:任何事物要么是A,要么是非A。其实,把这三个命题称为“思维法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些命题并没有涉及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人究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并非总是或总能做到理性地思维。在许多场合中,人的思维表现为非理性的,而且经常陷入一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之中。但不管怎样,这三个命题毕竟构成了人的思维的逻辑根据,即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陈述的预设前提。如同重视理性的传统可以被追溯得十分久远一样,经验在哲学史上最初被强调也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与理性主义者激烈地否定感性、推崇理性的态度相反,经验主义者一般地都把人的感官的作用置于认识的首位,强调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都只能来自感官经验。早在古希腊时期,与巴门尼德几乎同时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认识只能依赖于人的感官”的观点。巴门尼德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改变,而赫拉克利特则从感官认知的角度认为大自然在不断变化。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我们心灵中的所有事物都是首先通过感官得来的。如果把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与后来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奠基人洛克的那句经典性的比喻,即人的心灵有如一块白板,只有经验才使这块白板刻上花纹、产生思想内容的说法做一比较的话,我们就能看到,经验这一概念对那些主张以经验而不是以理性作为知识的来源的哲学家来说,其地位有多么重要。2、经验不过,作为一个概念,经验的含义有时并不总是显得那么清晰、明确。在人的认识中,经验究竟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或者说,认识中的哪些因素可以被看作经验,人们对此的理解往往并不是那么具体、全面。下面,我们就尝试着对有关认识中的经验内容做一较为明确、具体的概括。(1)感知所谓感知,是指那些通过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事物的经验。人的感官无疑是人用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从感知的角度谈论人的认识,在通常的情况下,主要谈的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因为,所有这些来源都是建立在我们相信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关于事物的确实可靠的知识这一根本之点上的。(2)内省除了通过我们的感官对在我们之外的物质客体进行认识以外,我们无疑还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内在状态,即我们自己的内在思想和内在感受而获得另一种认识经验,这种认识经验就是所谓“内省”。内省涉及的人的内在体验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情感。一对处在恋爱中的男女,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回首、一顾盼,无不洋溢着某种幸福或温情。这种感受,只有身处其境的人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其次是思想。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至于这个问题是什么或我是怎样思考的,如果我不说出来的话,其他人是不会知道的。再次是想象。一个身处大漠的人,由于饱受干旱和风沙之苦,往往想象有一片绿洲、一条大河就在前面。这种想象会给他们很大的精神力量。又次是恐惧。在心理医生的诊所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患者告诉医生,长时期以来,他一直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总是担心有什么可怕的事就要发生。最后是信念。信念问题是指那种由信念本身而不是信念的合理性决定的问题,即“相信”一种东西,甚于对这种相信本身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的关心。对于内省而言,经常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做此种陈述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关于当下所感所想的事实陈述与对这种事实所做的理解或判断夹杂起来,从而影响到这个陈述的准确性或报道的精确性。感知与内省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在涉及外部客体的感知或判断活动中,我们的感知或判断是否正确,可以容易地通过物质性客体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证明;而涉及由我们内在的情感、观念和感觉等构成的内省性经验时,其陈述或叙述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则很难获得我们在感知活动中能够达到的那样强有力的证明。(3)直觉在作为知识来源的经验要素中,直觉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所谓直觉,是一种以感知和内省为基础,但又突破了感知和内省限制的关于对象的即时的、敏捷的、直接的观念。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直觉有着一种非理性的或经验中的感知和内省因素所不能起到的特殊的作用。由于直觉的获取不是通过繁复的逻辑推论和渐进的经验积累,而是通过敏捷的、当下直接的感悟来实现的,因而不但为哲学家,也为神学家、艺术家,甚至寻常百姓对它的理解提供了各种可能的解释空间。直觉最普遍的、最典型的形式,表现在人对他所面对的事物或面临的情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洞察能力和反应能力方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感或预感。例如,在某些场合,当我们试图对某一事情做出判断的时候,我们往往无须诉诸按部就班的分析或推理,而是借助直感或预感从一开始就预知或预见到事情的结果,而结果也印证了我们的直感或预感的正确性。直觉的另外一种更为独特的,为艺术家、科学家及许多专业人士所重视的形式,是作为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触发器或媒介出现的“灵感”或“敏觉”。例如,每一个听过莫扎特的《安魂曲》的人,都会被它那悲怆、美妙的绝唱所征服。其实,不单是莫扎特,大多数在音乐上卓有造诣的大师,当被问及他们是如何创作出他们的音乐作品时,他们总是说是灵感帮助的结果。至于这种灵感是如何来到他们的头脑中的,作曲家本人也很难说清楚。由于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解释他们是如何获得灵感创作出那令他们自己也感到惊异的作品的,于是他们只好说这是直觉的结果。又由于人们对艺术创造的实际过程所知甚少,因而“直觉”一词被用于解释艺术创造或艺术作品创作时,往往不免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二、唯理论

在知识起源问题上,唯理论(rationalism)以其对经验和感觉的拒斥并强调理性和普遍概念的唯一性而自成体系。唯理论不否认认识中经验和感觉因素的存在,但认为就根源和基础来看,认识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依存于人的理性的,而不是后天的、依存于感觉经验的。在这个意义上,唯理论又被称为先验论(apriorism)。唯理论之所以主张认识的先天性,从根本上说,乃是试图以此来说明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并以先天的理性之所思、所想为真理。唯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论类型的出现,严格说来是近代的事。但是,唯理论崇尚理性、贬抑感性的倾向,在哲学史上却有着久远的传统。这种倾向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即已出现。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作为哲学史上最早的理性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为后来的唯理论哲学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但是,在早期可以被称为理性主义者的哲学家中,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无疑最为典型。柏拉图的哲学宏富而深奥。从认识论,尤其是知识起源论的角度来看,最能体现柏拉图哲学的理性主义倾向的,当属他关于概念知识与感性知识本质区别的理论。柏拉图一再强调,他并不否认有所谓真知识,他的任务在于为真知识找到一个与之符合的对象从而使之真正成为真。柏拉图的这一观点直接启迪了中世纪唯实论(realism)关于概念实在性的思想,并与后者一起共同构成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1、历史与缘起被伯特兰·罗素尊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勒内·笛卡儿(ReneDescartes,1596—1650)构造的唯理论哲学,是近代之交专注于数学和方法论的“这两种影响以古典作家的宏伟气魄融合为一个崭新的哲学体系”。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论哲学家,笛卡儿第一次提出哲学家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必须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并把数学的演绎方法成功地转变为哲学的演绎方法,即唯理论的哲学思维方法。所谓用“数学方法”来进行哲学思考,就是用一般人证明数学定理的方式来证明哲学的真理。2.理论与方法按照笛卡儿的观点,理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自明的。因为,理性观念的这种天赋自明性,是可以通过理性的怀疑方法获得确证的。人们只要把怀疑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一切可能加以怀疑的事物进行提问,最后就一定能够得到不受怀疑的确定知识,这个确定知识就是“我”的观念的存在。“我”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无可置疑的前提。这就是笛卡儿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在这里,“思”即怀疑。笛卡儿进一步指出,既然理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自明的,那么,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知识就一定是确实的、可靠的。通过理性的自明观念,我们将能够清楚地区分什么是必然的存在,什么是非必然的存在。以实体概念为例,我们心中都有对于完美的实体的概念,这证明了完美的实体本身必定是存在的。笛卡儿由此得出结论:从理性来看愈是明显的东西,从存在来看也就愈加可以肯定。理性的完美性是由上帝的完美性来保证的,完美的上帝是不会欺骗我们的。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地会与现实世界相符。如果把由笛卡儿开其端的,中经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而成系统的唯理论哲学的原则和原理加以概括的话,它们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的基础性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经验论强调知识本于经验,一切知识须从经验始,并视此为经验论哲学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原理。然而,在唯理论看来,经验只是知识的构成因素之一,并且是知识中不确定的、须由理性加以约束或限定的因素。从孤立的知识生成的角度看,人们或许可以勉强承认倘无经验即无知识,因为知识确须始自经验。但从具体的知识实现的角度看,经验的作用则大受限制。单纯的经验无论如何不可能构成知识,任何经验均须理性之运用方能成为知识。以人“自觉其有知识”这一点来说,经验论者或许会说,这本身即为一经验;唯理论者则反驳说,如人无理性,又如何自觉其有经验、有知识。(2)理性的先天性唯理论之所以坚持理性的基础性,在于它认为,理性是先天的、不依存于经验的,理性的先天性保证了理性在知识中的基础性地位。如上所述,唯理论并不否认人类知识中经验因素的存在,但认为由经验而来的知识都是后天的知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要使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就必须假定人的认识中有不由经验得来的先天的因素存在。而理性的普遍怀疑已经证明了知识中这种先天的因素确实是存在的,并且它正好就是理性本身。唯理论者无一例外地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尚未为人所知的、超出经验的或先于经验的认识工具,只要借助于这种先天的认识工具,就能为人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奠定可靠的、不变的基础。(3)理性的必然性唯理论关于理性的先天性的论证,又与唯理论关于数学和逻辑知识具有先天性的信念相呼应。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不能由经验而导出。自古希腊的柏拉图至近代的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皆坚信,数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表现为,数学中的概念、公理、定理乃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既无经验中的事物能与之契合,又无经验中的事物能与之脱离。所谓无经验中的事物能与之契合,是指在经验中,我们找不到绝对的圆和方;在数学中,找不到与之直接对应的具体经验对象之数量,如数学中之负数、无理数、无限数等,皆不直指具体经验对象之数量。在逻辑学中,我们也知道,它的基本规律,如同一律“A是A”、不矛盾律“A不是非A”、排中律“要么A,要么非A”等,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经验对象。所谓无经验中的事物能与之脱离,是指任何关于经验事物的知识,只有符合数学或逻辑规律,才能成为可靠的、确定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普遍必然性之理性,对经验又有着选择与校正、支持与引导之功效。一方面,唯理论哲学家,特别是笛卡儿,通过对知识前提的批判,最终确立了理性是思维的起点的基本原则,把从古希腊以来在相当一部分哲学家中普遍存在的崇尚理性的倾向发展为以理性为基点的自觉意义上的知识论派别,是哲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和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理论派别的最重要的思想精华,无疑是它的批判性怀疑的方法或原则。以这种方法或原则为前提的哲学活动,在理论的构造中扩展为一种普遍性的怀疑,深刻表现出哲学所蕴含的批判的、革命的特质。另一方面,由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人构造的唯理论哲学也不是没有问题的。从认识论或知识论的角度看,其所存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它对知识普遍必然性的论证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按照唯理论哲学家的思想,普遍必然性应是一切知识的本质;这种本质就存在于数学以及由此展开的逻辑结构中;数理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一切经验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因而,进行数学思考和逻辑演算的人的理性就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这种逻辑不免给人一种一厢情愿的印象。3.问题与评论三、经验论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经验论(empiricism)以其对经验而不是理性的强调与唯理论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唯理论者把理性视为知识的起源不同,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最初都来自经验,更确切地说来源于人的感觉。人们即使不把感性知觉当作关于外部世界真实信念的唯一来源,至少也应作为任何可接受的理论必须服从的最终标准。从哲学上看,经验论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相对主义之间具有某种理论上的共通性,即都不承认有所谓终极性的知识公设或理性基础,否认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真理知识。以经验,严格说来是感觉,作为知识的起点,在哲学史上也始自古希腊。如果说唯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重视理性的倾向,特别是柏拉图强调理念高于特殊事物的思想,那么,经验论的理论主张则更多得之于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约前370)、亚里士多德等人重视感觉的倾向,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内在于特殊事物的思想。如何确切地阐明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这种观点的反驳,历来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体系特征看,从他对柏拉图观念论的批评及对知觉与共相关系的论述入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形式。抓住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这个特点,那些原来用柏拉图的眼光来看显得较为难以理解的问题,就会变得相对浅显易懂。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纯粹是一种逻辑上的虚构。1、经验论之渊源严格说来,亚里士多德并不能算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因为,虽然他认为实体或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而共相或一般概念是内在于个别事物中的,但他同时也承认共相或一般概念是独立的、绝对存在的,这与经验主义的哲学立场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即便如此,我们在追溯经验论哲学的历史渊源时,仍然不能不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近代经验论哲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因为中世纪最重要的经验论者、唯名论哲学家威廉·奥卡姆关于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的思想,就是直接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共相内在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而且也正是在中世纪,经过唯名论者与主张一般先于个别事物的唯实论者之间的激烈争论,经验主义看待问题的方式才开始逐步地被推广开来。而且也正是在中世纪,经过唯名论者与主张一般先于个别事物的唯实论者之间的激烈争论,经验主义看待问题的方式才开始逐步地被推广开来。以唯名论和唯实论对立的形式出现的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学说的,这就为经验论哲学在近代的正式崛起准备了重要的思想前提和理论条件。经验论对知识起源的论证与唯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诚如我们所知,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笛卡儿坚持认为感性知觉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因为它不能提供无可置疑的知识前提。按照笛卡儿的观点,我们唯一能够声称知道的命题,首先是那些理性告诉我们是自明的命题,其次是那些从自明前提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命题。以笛卡儿哲学为集中体现的这种理性主义,支配着整个17世纪知识论哲学的基本走向,成为17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重要象征。然而,当历史迈向18世纪的时候,理性主义的思想开始受到经验主义的挑战,一些重要的经验论哲学家以感性知觉为基础和根据,全面反驳和批判了唯理论关于知识先天性的观点和主张。经验论者坚持认为知识的前提只能来自经验,而不是所谓理性直觉。2、经验论之理论经验论的思想渊源固然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及至古希腊传统,但它作为一种成熟形态的知识论类型出现却是近代的事。在近代哲学家中,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以其所提倡的归纳法,被认为是早期经验论哲学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不过,对经验论的发展做出了最重要贡献的哲学家,则非洛克(JohnLocke,1632—1704)、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休谟(DavidHume,1711—1776)这三位哲学家莫属。就这三位哲学家对经验论哲学的贡献来看,洛克主要以其对感觉、经验因素的强调,批判和否定了唯理论,特别是笛卡儿哲学所谓知识起源于理性的观点,奠定了经验主义作为一个有着完整纲领和独特主张的知识论流派的地位。洛克以下我们尝试着对经验论哲学的要义做一大致的描述。(1)经验的原初性把经验视为全部知识的基础,是经验论哲学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最早是在洛克的哲学中得到系统严格的知识论表述的。之所以说洛克的哲学是经验论的,在于它既不像唯理论那样预先断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又努力把经验,严格说来是感觉,当作人类知识的起点和来源。按照洛克的观点,把人的知识观念看作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这是唯理论,特别是笛卡儿哲学制造的一大迷幻。从经验论的观点来看,不仅就儿童和未开化族群而言,不具有唯理论者所说之天赋观念;而且就人对这些观念的解释而言,也因彼此情况的差异而不同。这表明人的心灵最初只不过是一张白纸,是感觉经验使心灵白纸获得了思想内容。(2)经验的可靠性经验论者坚持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和根据的理由,除了知识只能来自经验以外,就是经验提供的知识还具有可靠性。而这种可靠性,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也较唯理论者所说的天赋的观念的作用更为可信。这些论证,择其要者,有这样几点:(ⅰ)知觉经验是共相概念得以建立的前提,离开知觉经验,共相概念就无以建立。(ⅱ)知觉经验不仅是共相概念得以建立的前提,反过来,它也是否定或否证共相概念的基本依据。(ⅲ)知觉经验不仅不否定数学、逻辑知识的有效性,而且提供了数学、逻辑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最好说明。(3)经验的相对性经验论的知识起源理论又是一种知识相对性理论。经验论者认为,知识都是来自经验的,而经验是具体的、个别的,因此,由经验而来的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知识的确定性乃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逐步建立的,其可靠性程度之高低,最终取决于认识过程中获取的外部经验性证据程度之高低。经验论的这种知识相对性观点,最初是在休谟的哲学中被系统地加以表达的。休谟以降的经验主义者,无论他们在经验论的具体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多大的分歧,都信守并实践着休谟所建立的这一经验论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或思维原则。按照休谟的观点,必然性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所谓因果性。因此,我们心中所感觉到的这种联系,我们的想象从一个对象进到经常伴随的对象的这种习惯性的推移,就是我们据以形成能力观念或必然联系观念的那种感觉或印象。事情就只是如此,没有什么别的了”在知识起源问题上,经验论的论证较之唯理论无疑有着更多的合理性。就其关于经验,尤其是感觉在知识中的基础地位的论证来看,不仅较好地解释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体现了其与经验科学基本精神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人确实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能够发展的、特殊的禀赋或资质,否则就无以区分天才与普通个人;另一方面,但同样不能设想的是,未经教育与扶掖的心灵会有潜在的思想或知识。经验论对经验个别性及因果习惯性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准确描述出了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所具有的相对的、逼近的性质。固然笛卡儿的唯理论由对知识前提的怀疑开始,最终却能得出知识的确定性的方法不无高明之处,但由于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脱离了人类经验感觉来抽象地谈论知识起源和性质的知识理论,因而其对经验科学与科学理论的实际作用,就远不如唯理论者固执地认为的那样明显和有效。与之相比,经验论的思想立场无疑更值得坚持与嘉许。3、经验论之评论就像唯理论者坚执于自己的立场而始终拒绝经验论者的批评一样,经验论也把经验感觉的来源作用看作唯一的、不可移易的,这就给它的理论本身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难。首先,尽管人们大多承认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可靠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其次,经验论由因果关系的经验性而得出否定知识必然性的结论,全盘否定唯理论对知识必然性的论证,这也未免失之偏颇。在某种程度上,唯理论比之经验论实际上更好地描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最后,经验论由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出发得出知识相对性的结论,也与自己的理论初衷相背离。经验论的目的是探讨知识的基础和可靠性问题,为科学知识做理性和经验论上的证明。经验论的困难在于,如果仅仅依靠经验来说明知识和真理,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诉诸分析经验的性质来达到知识证明的目的。然而,由于经验的过程乃是心理的过程,因而心理知觉的主观性必然导致否定任何知识理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结论,就像我们在休谟哲学中见到的那样。四、批判论所谓批判论(criticism),是一种在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冲突中取其中道,力图调和两者之间的对立,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起源问题加以对立统一的阐释的哲学理论。具体地说,这种理论就是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从一个方面看,它承认知识有其可能,并认为这种可能维系于人之先天的理性,由此而表现出对唯理论原则的某种继承;从另一个方面看,它又承认知识不能脱离经验,并强调知识仅仅限于经验的范围,由此又表现出对经验论原则的某种肯定。在批判论看来,现实的认识活动乃是人的先天的理性与后天的感觉经验相结合的结果。离开理性与经验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不能正确解释和说明知识的基础与起源。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作为关于知识来源及可靠性问题的两种对立的知识理论,其形态上的区别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与理性和经验这两个概念有关,但其分歧的真正焦点,却在于如何理解共相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是否承认有所谓纯依理性而建立的普遍必然知识的问题。诚如我们所知,唯理论者声称人的心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而经验论者则强调感官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休谟特别指出,人们通过感官获取的知识显然有其限制,它们只具有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性质。在康德看来,这些说法无疑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总的说来,由于它们绝对地排斥了对立的知识要素的存在,因而都不可能正确地说明知识的来源和性质问题。康德对两派哲学对立的解决是从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入手的。与休谟不同的对因果问题的解释,是康德协调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并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的基本前提。1、批判论之前提就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来看,康德基本上属于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是说康德承认共相概念在知识中的基础地位,并且相信有所谓普遍必然知识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这两点并不能作为拒绝经验存在、否认经验在知识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理由和根据。没有对经验作用的恰当说明,就既无法真正奠立共相概念在知识中的基础地位,也不能合理地解释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康德自信地认为,他所证明的这一事实,即不仅我们的心灵会适应事物的形状,而且事物也会适应我们的心灵,与哥白尼当初证明的这一事实,即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运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转,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性质,因而是哲学领域中一次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1)范畴的先天性在知识起源问题上,康德以其对知识普遍必然性的论证,通常被认为是最深刻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的知识起源论与休谟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休谟从不承认有所谓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的知识,有所谓普遍必然的因果规律,而在康德看来,普遍必然的知识当然是有的,这就是人的心灵中用以整合感觉经验的知性范畴。康德希望用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范畴来说明知觉经验的秩序和连贯性问题,以克服自洛克以来一切经验论者无法解决的经验与必然性分离,从而也无法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的问题。在康德看来,直观的时间与空间形式固然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础,以及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但直观本身并不构成普遍必然的知识。要使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就必须把经验纳入人的先天的思维形式即知性范畴中加以整理。2、批判论之理论(2)范畴的统一性康德的批判论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详尽论证了先天知性范畴对后天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的具体形式问题。一方面,康德同意休谟以及其他经验论者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自经验;另一方面,康德又认为,经验固然是实际产生知识的东西,但是经验本身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知识,要使经验上升为知识,就必须借助知识的形式对之进行分析整理。从范畴的先天性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人的心灵提供了用以规律经验的基本知性范畴,经验就不可能上升为知识。由于知识在性质上是与命题相关的,因此,要从经验导出知识就必须分析命题的形式,以说明先天的范畴是如何使后天的经验成为可能的问题,这就是康德精心构造的著名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识和两类不同的判断,希望通过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的揭示,建立起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知性的统一,以此解决休谟哲学中它们彼此对立和相互隔离的问题。(3)范畴的有限性康德知性范畴统一性的理论,又是一种知性范畴有限性的理论。康德认为,在论证先天综合判断时,知识与对象是否一致或符合的问题,是一个首先要加以说明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以往的哲学家,包括休谟,遇到很大的逻辑上的挑战和困难。这是指,如果知识与对象不相符合,那么这样的知识就是错误的,就根本谈不上是科学知识;反过来,如果知识与对象是相符合的,那么这种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