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要义课件_第1页
人类学要义课件_第2页
人类学要义课件_第3页
人类学要义课件_第4页
人类学要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何为人类学?

•人类学的领域

•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一、人类学的原初概念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人类学这门学问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culture和文化是关键术语

(一)culture和文化词源

文化(culture):

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而且“耕耘/种植”除了含有照料土地、饲养家畜之意

以外,还有照料家庭和培养道德和心智之意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

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汉字“文化”对译各类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

德进行教化。

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的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文化诸定义举要

泰勒对文化的整体性看法是: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

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

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

和次生需要”

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

格尔兹:

..将文化视为〜种象征体系

..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

规律或法则,

..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

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

..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

三、学科标志:

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田野工作的特征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首要的方法与途径

•强调对地方族群II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

•(1)学会当地的语言;

•(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如一个农业

•或牧业周期)的居住时间;

•(3)采纳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的方法。

人类学者

•要求:

•身体健壮、甘于寂寞、受过专业训练、操守学科道德、心绪平静

•工作地点:研究机构、田野

•挑战:

•长期异地作业、需要适应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任何条件下工作,有时会有危险。

•收获:

•耐心、与不同人及环境全天候打交道的能力、较为全面和缜密的思维能力、对人和

文化的宽容和理解。

•未来的实践者

非专业者的素养要求

•一定的训练

•一定的意识

•一定的能力

•一定的准备

二)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

•人类学者最终坐下来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这个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所谓的民族志(ethnography)

•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

四、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与自我

(-)关于他者的定位

•我们常常只能在有限的田野中面对一般性的和个别性的文化,于是我们观察和参

与的不同文化中人性的差异也就呈现了——即人类学家卷入的他者的文化和他者的

人性呈现

•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

•它源于人类学发生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相对于欧美社会)的他者的强烈的比较

文化研究框架之中

•他者是在人类范畴中被设定的,其端点作为自身和自我的延伸而被定位

(二)文化的他者与自我发现

•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

•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cultures)

•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

otherness)

•早期人类家的田野工作:

•试图解决本文化与他文化接触时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评价问题

•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

•运用他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

•构本文化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一)如何设计文化比较

•人类学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加以区分:

•(1)按地理区域进行的比较:如把世界按板块结构划分为七大洲、四大洋;

•(2)按样本大小进行的比较:小样本比较个案一般不超过10个;

•(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

•基于田野调查建立的初始数据

•从他人研究中获取的二手数据两种类型;

•(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共时性比较:

•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的横向分析

•历时性比较:

•在较长时间里进行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人类学的内涵

•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人类学与社会学

一、人类学的内涵

•人类学包括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生物或体质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应用人类学

•侧重于自然科学关联的人类学是生物或体质人类学

•侧重于人文社会学科分类的文化主旨的广义研究包括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狭义研究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体质人类学:人的出现及进化、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揭示世界各族人民在生物进

化上平等;

•考古学:分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研究以前的人类

•社会与文化,解释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史。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社

•语言的发展和社会作用。

•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关

于“文化”:生计、社会制度、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感情等。关于“社会”:

结构、组织、关系及活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可视为人类两个同等重要且密不可

分的系统的统一体。揭示现代人类文化共性和不同性。

•应用人类学: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促使人类社会更健康、公平、可持续发展。

•欧洲:人类学侧重体质与人性的研究,而民族学则是另外的一门学问。

•在社会文化意义上:

•美国通行使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英国学界常见社会人类学的用法

•在日本:历史上仿照德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划分,人类学一般指自然人类学和文

化人类学两个领域,前者有日本人类学会,后者有日本民族学会

•中国:

•20世纪初: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在内地的使用并存

•50年代:民族学称谓曾有广泛的使用

•80年代中期至今:使用人类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和建立人类学

研究机构

•新兴的人类学(侧重文化人类学)刚刚立足之时,考古学、语言学和归属于自然

科学的人类学(侧重体质与生物性,而分子遗传学等新学是后来的事)已经有强大

的学科实力而独立在,以往它们和历史学、自然科学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同人类

学的关系则处在因缺少跨学科知识而难于联姻的状态中。

人类学分支学科

•经济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宗教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医学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二、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

•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

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

•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

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新的学术与应用发展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新生的分子生物学更新了早已存在的遗传学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这样的体质人类

学关心人类形态与结构,因而既有学术上的意义,也有应用性的价值

•体质人类学可以认为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

•研究人类演化与进化的过程及现代人类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对人类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生命现象的文化诠释,形成为今日人类谋福利

的应用性的创造

三、考古人类学

•(-)围绕考古的学问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

•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

•考古史(archaeological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

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

•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

archaeology)组成

•(-)一个世纪的中国考古地位

•20世纪20年代兴起

•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一,直是

•在历史学的框架内进行的。

•一方面,我国的考古学与宋代以来的金石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而金石学主要以

“证经补史”为目标,也与考据学的传统相契合

•另一方面,考古学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肩负起“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

因而成为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据1988年统计,新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是:1,河姆渡新石器文化(浙江);2,殷墟

妇好墓铜器和小电南地甲骨文(河南);3,周原西周建筑基址和铜器窑藏(陕西);

4,侯马盟书(山西);5,铜绿山古矿冶遗址(湖北);6,曾侯乙墓礼乐器(湖北);

7,秦皇陵兵马俑(陕西);8,睡虎地秦简(湖北);9,银雀山汉简(山东);10,

马王堆汉墓帛书(湖南)。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2、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

•3、北京人:五十万年前的祖先

•4、定陵:地下宫殿的辉煌

•5、满城: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与博山炉

•6、马王堆汉墓:帛画与两千年的古尸

•7、河姆渡:七千年前的鱼米之乡

•8、兵马俑:秦帝国的赫赫武功

•9、随县编钟:礼乐文化的见证

•10、法门寺:佛指舍利的灵光

(三)考古人类学的新方向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对“现存社会”进行考古研究的分支学科一民族考古学,

•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民族志研究对前工业社会的物质遗存进行研究,

进而理解该社会的文化和行为

•7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出现“行为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等新思想和新流

•80年代以来:”族群考古学”

四、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及其发端

•语言人类学认为: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

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语言学理论,尤其是雅格布逊音位学理论的影响下,提

出结构人类学的理论

•人类学家格尔兹关于社会文化的阐释亦有助于语言学者思考理解语境和意义

•今日语言人类学肇始于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研究

•语言人类学家与语言学家不同:

•他们的技术性语言分析只是达到一个目的的手段,以此作为数据和根据,从中推

导出进一步的人类学问题

•人类学家在“语言与文化”这样的题目下研究诸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语法类型

与语义场、话语对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与社区的互动

•语言人类学有别于探讨语言内部结构的语言学研究,它侧重把语言纳入更广阔的

社会文化视野中考察

(二)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

•话语分析关注社会文化知识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会话推理(conversational

inferences),而会话推理则有赖于对语境的解释。

•话语/交际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时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际民族志学者认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决定谈话的内容和形式,因而该领域注重

分析语言在社会文化联系中的使用问题

五、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及其相关称谓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

这一术语

•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

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

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

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

•进化理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

•传播理论

•功能理论

•文化与人格理论

•结构理论

•文化唯物论

•象征理论

•解释理论

•实践理论

•反思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一般通过田野工作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获得资料与结论。

•田野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学术传统。

-)文化人类学知识积累的意义

•传统上,人类学家要到一个特定的、较小的族群中间住下来,考察其社会文化的方

方面面,诸如生计与经济行为、政治、信仰、宗教、习俗等,经过他(她)的组织、

描写、转述和分析,提供一个“族群图景”这一工作成果构成了比较民族志

(comparativeethnography)研究的基础

•区域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资料收集还扩展到历史文献、考古发掘等跨学科的知

识,目的是为了重建某一个过去到现在的社会文化体系

•文化人类学不断积累的重要知识内涵中,无论从人本的出发点,还是从不同地理区

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的理解考虑,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世界各地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理

念的重心之中。

•它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提高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这门知识可以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增强文化学习与理解的自信力,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之

道;

•人类学具备的认识人、族群、文化与社会的理论,如人性转换与文化传递、伦理观

念、文化唯物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进化、交换理论、仪式与信仰、象征系统、

情感与意义、整体论与文化区域观察等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独立性与价值,它的基本

原则至今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六、人类学与社会学

•人类学从发生期就包含了对人类两大基本特性即生物性和文化性的整体性探讨,

人性之模塑与(他者)文化的关注是其研究重点。在此基础匕^生出四大分支,包

括:

•体质/生物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和社会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学不包括前三项

•在社会关系、组织和行为方面的兴趣直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共同分享,所称“姊

妹”学科的寓意也主要由此而来。

•它们传统研究的社会类别不同:

•前者强调对国家的研究;

•后者侧重非国家社会

•在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的差别:

•社会学家:

•倾向于使用问卷和发现其他可测定的资料

•样本分析和统计技术

•人类学:

•田野参与观察方法关于人性与文化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特别是那些涉及体质、

医学、公共卫生、人性与人类行为、文化生态系统等的研讨中:

•人类学和社会学:

•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

•研究的出发点也不尽相同

•定性分析与诠释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普同性

•文化相对性

•适应

•整体

一、普同性

•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

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

•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

•在整个人类种群的普同性以外,还有属于大体上的或一般的人群所有的,以及一

些个别人所有的特征

二、文化相对性

•文化相对性(culturalrelativism),也称文化相对论或文化相对主义。

•该理论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

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

为,而是指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价值和传统观念来衡量、判断并且解释其他

社会文化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o

•其极端表现是“文化沙文主义"(culturalChauvinism),即认为自己拥有的习俗、

信仰永远优于别人的习俗和信仰,并以自己的文化来规范他人的行为

三、适应

•通常所说的适应(adaptation)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群通过自身变化与周围环境达

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

•人类的适应则包括:

•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

•人的生物性适应:

•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

•人的文化适应

•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

•适应既包括对过程的适应,也包括对结果的适应。

•文化的适应使文化的发展具有矛盾性。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

•稳定性:就是文化的保守性,文化有保持现状的倾向

•创造性:主要结果之一,便是它能在特殊环境下产生多种文化,产生多样性

•“适应”已不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概念,不同文化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跨越式的交

流、吸收,旧有秩序和规则不断被打破,重新组合并吸收新的文化要素。

•任何文化的人们都需要不断地重新定位,以期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里获得新的

生存空间,重构自身。

•适应的含义已不再是惯习的简单吸收和借鉴,更包含了发展和创新的含义。

四、整体性

•(―)整体性的主要内涵

•整体性(Holism)又称整体论

•是指在人类学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人类学家以不同的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

于人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当代人类学家至今仍需要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

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

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二)哈里斯的整体论研究视角

•1)方法论角度(methodologicalholism)。认为整体论是人类学研究过程中应当持

有的态度和观察方法。

•(2)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holism),即局部和整体的有机结合及功能

的充分发挥,也就是考察社会各方面的分支。

•(3)综合的角度(laundrylistholism)。即人类学综合生物的、社会的、文

化的、语言的、历史的、当代的各个角度的内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全部内容都抱

有兴趣,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生物、社会、语言及文化

•(4)过程角度(processualholism)。这一角度是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具体操作

过程加以描述,认为人类学坚持整体论需要对以下内容作出解释:人类的起源及衍

生、文化多样性、语言的形成及演化、人类意识的出现、社会及文化的起因、特殊

社会及文化分化的整体性原因等。

(三)整体论的意义

•整体论是一个辩证的理论,也就是说,整体是必要的,同时又是相对的。

•人类学的哲学理念和各种研究理论和方法,都是在特定时空地点下基于对特定人

群的认识得出的;

•为了深入理解特殊现象,必须要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才可行

•人类学对整体论的推崇与坚持:

•山人们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认识事物的根本立场决定,让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整体

与个体相统一

•由学科本身以人及其文化为对象的特点所决定

•避免狭隘的目光而力求宽广的系统观照

•主张对所观察的事物做通盘的考虑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国际人类学界目前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在约2000多万年前生活于非洲的森林古猿进化而

来。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等阶段

•直立人(Homoerectus)200万年〜20万年前

-直立人的祖先一能人(Homohabilis),160万年~220万年前

-北京猿人

-爪哇猿人

-利基猿人

-海德堡人

•智人(HomoSapiens')25万年

早期智人(earlyHomosapiens),13万年至40万年前,如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neandertalensis)

-晚期智人(lateormodernHomosapiens,Homosapienssapiens),13万年

前开始至今,如法国克罗马农,中国的山顶洞

1987年,英国《自然》(Nature)周刊上刊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三位分子生物学家

卡恩(R.L.Cann)、斯通金(M.Stoneking)和威尔逊(A.C.Wilson)的《线粒体DNA

与人类进化》(MitochondrialDNAandhumanevolution)一文,他们选择了其祖先来自非

洲、欧洲、亚洲、中东,以及巴布亚新儿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共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

婴儿的胎盘细胞中成功地提取出mtDNA,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一

个系统树。由此推测,所测定的婴儿mtDNA可以将所有现代人最后追溯到大约29万〜14

万年,平均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妇女。她就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的共

同“祖母”。

200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昂德希尔(P.A.Underhill)等利用变性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分析

得到218个Y染色体非重组区位点构成的131个单倍型,对全球1062个具有代表性的男性

个体进行研究,同样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一个系统树。Y-DNA系统树所展示的结果与mtDNA

系统树的结果非常相似。欧洲和亚洲等世界其他现代人群都起源于非洲,而美洲和澳洲现

代人群又都起源于亚洲人群。

1999年,宿兵等人对包括中国各省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东北亚、东南亚、非洲、美

洲和大洋洲总共925个个体的不同人群,利用19个Y-SNP(Y染色体单核昔酸多态位点)

构成的一组Y染色体单倍型,系统地研究了包括中国各人群在内的现代东亚人的起源和迁

徙。结果显示包括中国各人群在内的所有现代东亚人群的Y-SNP单倍型均来自较晚发生的

突变,而更早的类型仅存在于非洲。因此认为,现代东亚人全部来自于非洲的某个古代类

型。

-生物学上的变异

1)人种(Race)

人种是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共同的可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与人种分类有关的性状

包括体表结构和生理、生化特征。

-体表结构包括肤色、发形、发色和肤纹等

-生理、生化特征包括血型、色盲、牛奶过敏和酒量等

2)人种的分类

-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

-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

-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

-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称棕种人;

-美国印第安人(Amerindian)或红种人

人类的适应性(Adaptation)

-文化适应性(CulturalAdaptation)

包括:衣、食、行、住、用火、文化习俗等等。

-生物适应性(BiologicalAdaptation)

1太阳辐射与肤色

2环境温度

人类对寒冷的生理调节的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1).热量在四肢重新分布(斯堪的那

维亚的拉普人);(2).总体代谢率增高(爱斯基摩人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维持高代谢率);

(3).皮肤表面温度下降,但内脏温度恒定(澳大利亚中部土著)。

人类对酷热气候的生理调节机制包括:(1).皮肤黑色素增加,抵御太阳辐射;(2).体表毛

细血管扩张,有利于热量散发;(3).尿量减少,有利于保存水份;(4).汗腺分泌增加,通

过汗液蒸发促进散热;(5).脉搏减慢,心输出量减低。

3高原

人类对高原环境的生理调节机制主要包括:(1).呼吸频率加快,可达海平面时的两倍,

将较多的氧带入肺泡。(2).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改变血液的PH值,使血液携带氧的

总量提高;(3).毛细血管数目增加,缩短了氧从血液到达组织的路径;(4).红细胞数量增

加,增强血液携带氧的能力。

4其他

-基因和疾病(GeneandDisease)

-面部特征(FacialFeatures)

-身体的大小和体积(Sizeandbodybuild)

-乳糖耐量(LactoseTolerance)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2)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用于交际

和思维、文化的分享和传承;

(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

(4)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人类语言共有规则

(1)语言中构成特定说话语音的

规则;

(2)把语音组成字的规则;

(3)把字组成句子来表达概念和

概念间关系的规则。

•语音人类学研究其他人类交流方式

(1)空间关系学Proxemics:研究空间利用及含义;

MainDistanceinAmericanCulture(EdwardT.Hall):

1).intimatedistance,1-11/2feet

2).personaldistance,11/2-4feet

3).socialdistance,4-12feet

4).publicdistance,spacesofgreaterthan12feet

(2)人体动作学:研究人的身体动作。人类用身体、面部表情、姿势传递信息,如爱、

恨、依靠、厌烦、屈服、统治等

(3)副语言Paralanguage:如说话的节奏,音高与语调轮廓等

灵长类动物和语音

•人类语言起源假说

-人类模仿动物-TheBowWowTheory

-表达感情的声音成为该感情的名字-ThePoohPooh

-集体活动发出到声音成为该活动的名称-Yo-Heave-Ho

­语音的结构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人类的思考模式(世界观)受到其使

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只能思考和谈论我们的语言

能表达的东西;现实是通过语言分类来反映的。

2)语言反映文化:任何语言的词汇都反映出对该社会成员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

社会语言学(socioliguistics)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

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研究社会背景下语言的应用。

-语言与性别

-语言与社会分层、职业等

-语言与族群

-语言与权力

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

跨文化交流

•交流(沟通)是指人们之间进行信息及思想的传播。沟通常常牵涉了几个方面,

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信息内容,表示信息的方式,传达的渠道。

沟通的过程主要是信息发送者把思想内的信息内容以可交换或共同认可的表示方

式编码,以某个渠道来传递。信息接收者获得信息后,便进行解码,转换成内在的信息

人类交流的特征

•交流是动态的(dynamic).

•交流是相互的(interactive).

•交流是逆转的(irreversible).

•交流是在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的(Communicationtakesplaceinbotha

physicalandsocio-culturalcontext)o

•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技术上(Technologicalimperative)

2.人口(Demographicimperative)

3.经济(Economicimperative)

4.和平(Peaceimperative)

5.自我意识(Seif-awarenessimperative)

6.伦理道德(Ethicalimperative)

7.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间进行的,相互理解的信息(言语和非言语)

交流。

8.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

-语言和文化背景

低语境和高语境文化(low-andhigh-contextcultures)

-权力,权威和社会地位

•成功的跨文化交流途径:

•灵活(beflexible);

•分享控制权(sharecontrol);

•寻求反馈(seekfeedback);

•显示真正的兴趣(showsincereconcern)

•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忧虑(Anxiety)

-假定相同,而不是不同(Assumingsimilarityinsteadofdifference)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固定形象和偏见(Stereotypesandprejudice

•种族主义(Racism)

•语言障碍(Languageasabarrier)

文化冲突与涵化

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

世代延续中以多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有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

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社会规范总和。(罗康隆2005)

•文化的主要特征:

-文化是学来的

-文化是分享的

文化是象征性的

-文化是完整相连的

-文化是适应性的

-文化总是在变化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Norms)

•价值观(Values)

,象征符号(Symbols)

,对现实的分类(ClassificationofReality)

•世界观(WorldViews)

文化的差异

•生物与文化的差异

-生物决定论

-环境、技术、历史

不同文化间的影响(Interculturalinfluence)

两种文化间的接触会对两个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它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存在

很大差距时。

•种族/民族优越感(Ethnocentrism)

一种态度,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唯一好的,其它文化,与自己的文化差异越大,也就越低

级。

,文化的相对性(Culturalrelativism)

一种观点,认为每一文化都是独特的,因此,应该根据每个社会自有的价值观、信仰、

问题和机遇来评价其文化

•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产生的原因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

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

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冲突的形式:

排斥、争吵、斗殴、战争等

-Ethnocide(文化灭绝):thesystematicdestructionofatraditionalwayof

life.

-Genocide(种族灭绝):thesystematicexterminationofpeoplethrough

militarycampaigns,biologicalwarfare,andotherkindsofviolence

•冲突的结果:

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函化(Acculturation):指的是“由个体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

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赫斯科维茨

M.j.Hoskovits)

•文化涵化

(Acculturation)

重大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因不同社会直接接触后,人们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适应新

的环境。

•函化几种的结果:

-Substitution(替换)

-Rebellionandrevolt(反抗)

-Syncretism(融合)

-Revitalizationmovement(复兴运动)

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

是发生在同一文化内部的,纵向的传播过程.是人及人的文化习得和传承机制,从一代传

到下一代。

人类学解释文化的方法

人文方法:

关注对文化体系意义的理解,强调对主位(emic)观点的分析

科学方法:

寻找文化的规律性,建构模式来说明文化的不同部分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同自然环境

互动。强调客位(Etic)观点分析。

•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1996)

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

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中西方文化冲突

-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西方重唯理,思辩(希腊哲学),中方重经验,直觉(儒教)

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西方文

化较多关注是自然:“天人合一”,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

环境与生存及生产方式

一、自然环境

1.世界主要自然环境分类(PrestonJames1959):

•混交林:温带气候;针叶树和阔叶树;

•灌丛林:气候温和,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

・热带雨林:温暖气候;降雨和动植物丰富

•山地:不同的气候、降雨量和阳光;

•草地:

-steppes(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如西伯利亚),气候干燥,草短和硬;

-prairies(大草原,如北美洲的大草原),气候较湿润,草较高;

-savannas(稀树草原土,如非洲大草原),气候温暖,草高,抗旱矮树丛;

•干旱地:年降雨量低,有稀疏的沙漠灌木;

•针叶林:气候寒冷,针叶树;

・极地:气候寒冷

-冰带(icezone):被永久性的雪和冰覆盖;

-冻土地带(tundras):北极和靠近北极的无树平原

-针叶树林地带(taigas):沼泽地针叶树林地

二、生存及生产方式

1.FORAGING(觅食:狩猎采集)

2.2.HORTICULTURE(刀耕火种,Slash-and-BurnCultivation)

3.PASTORALISM(畜牧,分定居和游牧)

4.AGRICULTURE(农业,私人拥有土地)

民族学上所说的生计方式,就是指人们获得食物的方式。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展出五种生计方式:狩猎采集、初级农业、畜牧业、集约农业(精耕农

业)、工业化谋食方式。

第一节狩猎采集

依靠自然存在的资源获取食物的生计技术。

南非布须曼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中非及东南亚的少数居民

•第二节初级农业

初级农业: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对•切作物进行的栽培。

初级农业有两种类型:粗放或游动耕作为主的初级农业;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初级农业。

萨摩亚人

•初级农业社会的一般特征:

•a、初级农业的工具和技术比较简单,完全依靠自然来恢复土壤肥力;

•b、初级农业社会在同一面积的土地上得到的食物要比狩猎采集者多,因而它的

人口更多,密度更大;

•c、生活方式一般是定居的,在主要依靠木本植物的地方还会有永久的村落;

•d、出现了社会差别的萌芽。有些人可能是业余手工业者或业余首领,社会上的某

些成员可能有高于其他成员的地位。

・第三节集约农业

•是指采用技术手段(灌溉、施肥、轮换耕作)来保证土地能够长期使用的农业方式。

•集约农业可能会产生或存在集镇和城市;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更高;政治组织更复杂,

贫富悬殊和权利差别也更大;在这样的社会中,妇女对生计的贡献一般要比在初级

农业中小。

•第四节畜牧业

畜牧业是一种以饲养大群动物为主的食物生产技术。它通常出现在降雨量低的地区。或者说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区。

畜牧业社会也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游牧、半游牧、定居的畜牧业等。其中完全的游牧社

会现在仅在中亚、非洲及北极圈内有分布。

拉普兰人是对生活在北欧拉普兰地区的人的称呼,其自称撒米Sami人

•第五节生计方式多样化的原因

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James)的地理分类

干燥地带、热带雨林地带、地中海灌木林地带、混交林地带、草原地带、北方森林地带、极

地、山地。

决定生计方式多样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技术发展水平;

2.环境。

・第六节食物生产的产生和传播

生计方式的转变是人们的一种被动选择。

造成生计方式转变的不得已的原因,就是食物短缺。

婚姻、家庭、亲族与继嗣

婚姻的定义

婚姻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女人所生的孩子被公认为两人合法的后代。

Marriage

婚姻: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签订契约所做的一种交易,通过契约,他们被社会承认相互一

直拥有性行为的权力,同时,女人可以合法生育。

婚姻:一直连接两个或更多的个人成为伴侣的过度礼仪

婚姻:一种文化界定的来自不同家庭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间的关系,它涉及并规范性交

关系,并为生育提供保障。

少见的婚姻形式

•同性婚姻(same-sexmarriage);

,群婚(groupmarriage);

,幕婚(ghostmarriage);

,象征性婚姻(symbolicmarriage);

•定时婚姻(fixedtermmarriage);

为什么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婚姻?

•经济活动(Economicactivities);

•减少性竞争(Reductionofsexualcompetition);

,婴儿的依赖性(Infantdependency)

婚姻限制

乱伦禁忌

童年熟悉理论

,家庭分裂理论Family-DisruptionTheory(Malinowski)

家庭成员间的性竞争会产生仇恨和紧张关系,危害家庭的生存。

,合作理论CooperationTheory(EdwardTylor)

该理论强调家庭成员间合作的必要性,当家庭成员必须外嫁或外娶时,就同其他家庭

建立了联系,强化社区力量。

•佛洛依德心里分析理论Freud'sPsychoanalyticTheory

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

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

•近亲繁殖(Inbreeding)

强调所带来的遗传性疾病或缺陷

-异族通婚Exogamy:marryingout

-同族结婚Endogamy:marryingin

交表婚(crosscousins)即一个男子可以娶舅父之女或娶姑母之女为妻。

平表婚(parallelcousins)是指一个男子与父亲兄弟的女儿或者母亲姐妹的女

儿结婚。

交表婚和平表婚又都可以分为父系与母系。

婚姻的功能

•缔造双方家庭的结盟,固定双方的亲属关系;

•双方劳动分工,获得婚姻外没有的经济效益;

•给儿童提供抚养和社会化的机制;

•形成稳定的性关系,减少性竞争。

家庭

•家庭分类:

-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

-扩展家庭(ExtendedFamily)

三代以上居住在一起的家庭

-单亲家庭(Single-ParentFamily)

-同性家庭(Same-SexFamily)

居住分类

•新址定居(Neolocal)

•从母居(Matrilocal或uxorilocal)

,从父居(Patrilocal或virilocal

•双定域居(Bilocal或ambilocal)

•从舅居(Avunculocal)

家庭

•家庭(family)是一种社会集团,以共同的住处、经济合作利繁衍后代为其特征

•它包括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其中至少有一对可以发生由社会认可的性关系,

以及这一对男女亲生的或收继的儿女。

•为儿童社会化提供场所。

•也称小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生育的、

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它对亲属网络的依赖性较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家庭中人际关系简单,夫妻关系和系嗣容易倾向平等

•主干家庭

•当核心家庭的一位男性子嗣已婚,在亲子联结系列上的这一家庭结合,称为主干家

•扩大家庭或组合家庭

•如果一个核心家庭的夫妇在他们的直系和/或旁系的家庭扩张方面,总共有两个以

上的核心家庭,这类家庭称为扩大(扩展)家庭

人类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制度

经济人类学:

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制度及其演化规律。调查不同形式的生产、所有权、

分配、消费、交换和市场与生态、人口和文化因素的关系。

生产活动

生态系统

-空间;资源;人口;

-能量输入/输出;生产力;生态价值与

经济价值;

-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

技术效率;

技术过程

工具;知识;

工具的所有权;知识的传承;

获取资源渠道

•不同的渠道;合作与竞争;

•劳动分工;

•生产资料/生产方式

交换和分配

分配的三种形式::

,互惠(reciprocity),

,重新分配(redistribution),

,市场(markets).

互惠(reciprocity):

•建立在给予、接受、回报这三重义务基础上的两个集团、两个人或人与集团之间

的相互扶持关系。分普遍的互惠(无契约的互惠)、平衡的互惠(有时间和价值契约

的互惠)、消极的互惠(期望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互惠)。

•是指在以血缘及伙伴关系结成的共同体中作为义务发生的一种“赠予”关系。这种

“赠予”,并不限于财物与服务的提供,而是一种广义的互助关系

•一些地方的社会习俗揭示了这种交换形式的本质。

•在群体内的交换一般是采用互惠和平衡互惠的形式。如果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交换,

就会有潜在的敌意和竞争的倾向。

•平等互惠

•沉默贸易

•库拉

重新分配1

•表现为产品先自下而上,到了行政部门,再自上而下由行政部门分配给人们。

•再分配是交换的另一种方式,是指一种“支付”和“返还”的连锁系统,即共同体

成员向一个政治性权力中心(或宗教权力中心)进行的财物与服务的义务支付,以

及这个权力中心向共同体成员进行的财物与服务的返还

•再分配不是个人或群体间的交换,而是分配的一种模式,是在统一领导下把劳动产

品集中再分散出去,因而通常都是在政府的主持下进行的。

•夸富宴

市场:

一种分配系统,主要靠在固定场所直接交换(买和卖)来分配商品和服务。

市场交换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实物交换的场地

•传统社会市场交换的主要商品是自己生产的物资,而要交换的东西往往又是自己所

不能生产的。

•市场还是一个信息传播中心,而人们也有聚集在市场上听新闻的习惯。

经济体系的整合

•研究传统社会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会的各个环节和网络是如何交错在

一起的。

•经济人类学最迫切需要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内在关系,即研究诸次元体系间的交互

关联。

•社会变迁中的研究途径

消费

•个人消费PersonalConsumption

•生产消费ProductiveConsumption

•消费过程:渠道,分配

,自给自足经济SubsistenceEconomies

•地位收入StatusIncome&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

政治体制和社会分层

•一、人类社会政治体制和演变

•1、几个概念

•2、传统政治体制的种类和特点

•二、社会分层

•三、社会控制

一、人类社会政治体制及演变

1、权力(power)和权威(authority)

•权力:是命令他人做某些事和获得他人服从的能力。所有社会都有争夺权力的现象。

权力斗争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或规范、权威、意识形态、象征符号以及政治竞争方

面。

•权威:它与权力的区分在于权威不必与武力或强制力相联系。它主要源于个人的年

龄、性别、族系、身份、人格力量、成功竞争等。这意味着存在一种认可的地位或

职位,可发布命令并得到执行。

•政府:政府的职能在于代表整个群体为获得公共目标而做出决策。包括发动战争以

维持群体安全、处理II常法律和秩序事务、

政治:对权力的获取和使用。政治聚焦于对人与资源的控制,增强权威的计谋,竞争权力

的派别的出现以及带有不同观点的政党的形成。政治强调对立的观点,以及不同的而不是

共同的目标。

3、政治组织

一个社会维护内部次序和同外部其他社会事务的方式。政治组织之差别在于政治制度与社

会结构的分离程度;权威集中于特定政治角色的程度;以及政治整合的层次。

政治制度分类

•队群Band

部落tribe

酋邦chiefdom

国家state

1、队群

社区统治,最不复杂的政治安排形式,半流动、有亲缘关系的社会,靠食物采集为生。

2、部落

•家庭和协会统治,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没有全日制的政府,生活靠简单的农

牧业(刀耕火种和游牧)。部落首领对决定无强制力。

3,西邦

有一政府机构协调村庄内部和村子之间的社会行为,等级化社会,酋长拥有最高地位,其身

份通常可以继承

4、国家

靠法律实行官方垄断,国家是一个自治、整合的政治单位,其领土上存在许多社群,并有一

个高度专业化的中央统治权威,垄断法律权威来使用武力和控制地方社区的事物,有征税、

通过法律和征召人们工作和参加战争的权力。国家的体制有多种形态,如城邦、帝国、神权、

现代民主等。

队群、部落、酋邦和国家

比较

政治整合

•队群社会:单个地方组或群

•部落社会:多个地方小组或队群

•酋邦:多个社群

•国家;多个社区和族群

生产和生活方式

•队群社会:打猎和采集

•部落社会:简单农业或牧业

•酋邦:简单和复杂农业和牧业

•国家:复杂农业和牧业

*

主要分配方式

•队群社会;主要靠互惠

•部落社会:主要靠互惠

•酋邦:互惠和再分配主要靠市场交

•国家:

互惠:

•建立在给予、接受、回报这三重义务基础上的两个集团、两个人或人与集团之间的

相互扶持关系。分普遍的互惠(无契约的互惠)、平衡的互惠(有时间和价值契约的

互惠)、消极的互惠(期望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互惠)。

重新分配

•表现为产品先自下而上,到了行政部门,再自上而下由行政部门分配给人们

领导的社会化

•队群社会:头领,非正式领导

•部落社会:头领或大人;非正式领

•酋邦:酋长,正式领导,职位分等级

・国家:总统,官僚,正式领导,职位等级制度

社会差距

平等与不平等制度

•平等社会:

在此社会中,同一年龄或性别内的所有人,对经济资源、权力和权威,都有均等的机会。

•等级社会:

在此社会中,对经济资源和权力,没有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但社会团体对社会地位和威

望的拥有的渠道不平等。

,分层社会:

在此社会中,成员对经济资源、权力、威望拥有的渠道不平等

地位和角色

>地位(身份):

由文化决定的一个人与另一个或一群人的关系o

,赋予地位:

因出生在某一团体中而自然获取的生活位置。

•获得的地位:

需要通过显示拥有扮演某种角色的能力才能获取的社会位置。

>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