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642-2023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1页
GBT 42642-2023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2页
GBT 42642-2023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3页
GBT 42642-2023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4页
GBT 42642-2023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TechnicalguidelineformonitoringaI前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l3术语和定义 4工作程序 5现场监测调查 36效果评估 5附录A(资料性)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编制大纲 9附录B(资料性)海洋底栖动物种群捕捞生产情况记录表 附录C(资料性)海洋底栖动物种群捕捞生产成本记录表 附录D(资料性)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情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渔业发展与资源养护管理总站。1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本文件提供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程序、现场监测调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本文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开展的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7108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378.1海洋监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17378.7—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T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Y/T215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技术指南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海洋底栖动物marinezoobenthos栖息于海底的动物。注:本文件中的海洋底栖动物特指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大型底栖动物。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生活、彼此相互影响的同种个体的集合。2在特定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给定时期或阶段内期末存活个体数与初期总个体数的比值。4工作程序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监测调查阶段、效果评估阶段和报告编制阶段,工作流程见图1。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宜尽可能与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同步编制,在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前开展本底调查。资料收集准备阶段现场踏勘编制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监测调查阶段开展生态修复监测与调查工作效果评估阶段开展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工作效果评估阶段报告编制阶段编制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报告编制阶段效果评佔报告图1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流程图34.2准备阶段收集与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损害有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受影响海域海洋环境的自然环境、海洋水复实施方案、最新图件等资料,资料收集与使用宜充分考虑下列情况:——GB/T19485中给出的资料的获取原则、使用、公正性、可靠性、有效性确认和时限性等方面的指导; -GB/T17108中给出的海域自然环境、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资源和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与使用指导;——GB/T19485中给出的海洋沉积物调查资料的收集与使用指导;——GB/T19485中给出的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的收集与使用指导;——对收集的调查资料和图件,宜注明其来源和时间; 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处理及使用时宜考虑GB/T12763.1中给出的指导,4.2.2工作方案编制根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实施方案,制定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项目概况;——效果评估工作目标;——监测和效果评估实施方案;——实施周期与进度安排;——组织实施与质量控制。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编制大纲见附录A。4.3监测调查阶段根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确定的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指标,组织开展现场监测调查。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本底调查宜于生态修复工作实施前开展。4.4效果评估阶段将生态修复实施后各项指标要素的监测结果与修复前的本底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估各项指标的修复成效,综合分析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4.5报告编制阶段编制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报告,同时宜建立完整的相关档案以备追溯。5现场监测调查5.1监测调查范围根据受损区域的实际情况,划定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调查范围。以覆盖修复海域为原则,并向周边区域适当延伸1km~3km。45.2站位布设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站位布设宜能覆盖监测调查区域。站位布设宜考虑GB17378.1中给出的指导。5.3监测调查时间和频率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前,开展1次本底调查。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完成后1个~2个月内,开展1次跟踪调查与评估,包括目标种成活率评估及沉积环境修复评估。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完成后1年,开展1次跟踪调查与评估,包括沉积环境修复评估、大型底栖生物修复评估及经济效益评估。本次跟踪调查的月份宜与本底调查相同,如条件不允许,至少处于同一季节。根据投放物种习性及生长周期,可按需开展项目长期跟踪监测,监测时间宜与本底调查季节相一致。5.4监测调查指标体系监测调查指标选取遵循典型性、系统性和可量化性等原则,该指标体系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表1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调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生物环境修复目标种目标种生物量目标种生物密度大型底栖生物物种数各物种的个体数总生物量总生物密度渔业资源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渔获量和资源密度鱼卵仔稚鱼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生物密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浮游动物生物密度叶绿素a*叶绿素a*沉积环境沉积物硫化物总有机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铬、汞、砷)粒度5GB/T42642—2023表1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调查指标体系(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经济效益种群修复总成本苗种购置成本费苗种投放费海上管理费捕捞成本费种群修复总产值目标种渔获量目标种售价水体环境“水质*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悬浮物、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铜、铅、锌、镉、铬、汞、砷)“选做指标。5.5监测调查方法现场监测调查中宜考虑下列情况。——GB17378.3中给出的样品采集、贮存及运输指导。——水体环境监测中选取的监测要素宜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要素监测与分析方法宜考虑GB17378.4中给出的指导。——沉积环境监测中选取的监测要素宜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监测与分析方法宜考虑GB17378.5中给出的指导。——沉积物粒度调查与分析方法宜考虑GB/T12763.8中给出的指导。——海洋生物监测中选取的监测要素宜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监测与分析方法宜考虑GB/T12763.6中给出的指导。——目标种种群现存量:样方内取样方法宜考虑GB17378.7—2007中7.2.2中给出的指导,通过设立多点样方,进行多次定量采集,利用样方内目标种密度、生物量计算其现存量。样方数量设置原则为每站为2个~4个样方。——通过资料收集、访问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和表格(见附录B和附录C)等方式,了解从业人员、捕捞船舶、渔获量等数据,调查目标种群修复成本、目标种恢复情况、收购价格等,了解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须覆盖修复区附近的渔港、渔民、渔业协会等,发放和回收调查记录表的数量均不少于30份。——通过对修复项目实施相关单位进行调查走访,填写统计表(见附录D),了解种群生态修复总成本。6效果评估6.1评估指标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指标包括目标种成活率、沉积环境、大型底栖生物及经济效益。6.2目标种成活率指标评估种群修复目标种成活率主要通过目标种种群现存量指标评估。6对于投放的海洋底栖动物物种,利用第一次跟踪调查中的目标种种群现存量,结合目标种修复总量,宜按公式(1)计算其成活率: (1)式中:R——目标种成活率;Nse——在第一次跟踪调查中得到的目标种种群现存量;N₀——在本底调查中获得的目标种种群数量;N——目标种修复总量。如在跟踪调查中未获相关个体,可结合地方渔业统计数据及本次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规模,计算间接回捕率,作为成活率指标,进行效果评估。效果评估分级见表2。表2修复种群成活率评估表成活率(Rs)范围评估结果R≥50%优30%≤R.<50%良差6.3沉积环境修复评估将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后各站位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与本底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各项沉积物环境因子的修复效果,评价见表3。表3沉积物环境因子评价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监测结果优于本底调查结果的站位比例不低于50%优监测结果优于本底调查结果的站位比例未达到50%,且不低于30%良监测结果优于本底调查结果的站位比例未达到30%差根据各项沉积物环境因子评价结果,综合评估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的沉积环境修复效果,评估见表4。表4沉积环境修复效果评估评估标准评估结果各项评价结果均为“优”优有1项及以上指标评价结果为“良”,且没有单项指标评估结果为“差”良有1项及以上指标评价结果为“差”差6.4大型底栖生物修复评估6.4.1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选取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作为评价因子,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宜考虑HY/T215中7GB/T42642—2023给出的指导。6.4.2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评估方法将修复前后的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指数宜按公式(2)计算: (2)式中:△MBI——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指数;MBI。——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后的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MBI,——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前的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评估见表5。表5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评估评估标准评估结果优良差6.5经济效益评估6.5.1种群修复总产值种群修复总产值宜按公式(3)计算:式中:n——种群修复物种数;Spr——修复海域总面积,单位为公顷;Wyi——第i个修复物种的现场监测调查渔获量,单位为千克(kg);S——现场监测调查扫海面积,单位为公顷;P;——第i个修复物种的渔获售价,单位为元每千克(元/kg)。……………6.5.2种群修复总成本种群修复总成本宜按公式(4)计算:式中:P——种群修复总成本,单位为元;n——种群修复物种数;P、——第i个修复物种的苗种单价,单位为元每尾(粒);N——第i个修复物种的修复苗种数量,单位为尾(粒);P,——苗种投放费(包括检疫、公证、车辆和船舶运输、人员等费用),单位为元;8GB/T42642—2023Pm——海上管理费(包括修复区渔政监督、海上看护人员和船舶等费用),单位为元;P;——捕捞成本费(包括船舶折旧、油料及人员等费用),单位为元。6.5.3投入产出比经济效益评估以投入产出比评估。投入产出比宜按公式(5)计算:式中:I——种群修复投入产出比;Ppr——种群修复总产值,单位为元;P——种群修复总成本,单位为元。……………6.5.4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经济效益评估等级见表6。表6经济效益评估等级指标IⅡⅢ投入产出比(I)1:0.8≤I<1:2评估结果优良差6.6修复效果综合评估综合目标种成活率、沉积环境修复效果、大型底栖生物修复效果及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见表7。表7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等级划分评估标准评估结果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均为“优”优有1项及以上指标评估结果为“良”,且没有单项指标评估结果为“差”良有1项及以上指标评估结果为“差”差9(资料性)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方案编制大纲A.1项目概况概述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包括修复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生态修复的目标、修复范围、修复项目与规模、总体布局、投资测算、实施周期与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竣工验收等内容。A.2效果评估工作目标根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目标种及数量、修复范围以及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明确给出效果评估工作的工作目标。A.3监测和效果评估实施方案根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拟投放的目标种、投放数量、恢复范围等,进行监测和效果评估实施方案技术设计。明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调查范围、站位布设与调查内容;明确拟采用的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明确海洋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的其他内容。根据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的内容,明确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实施周期,制定具体的实施进度安排。A.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