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画的艺术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画的艺术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画的艺术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画的艺术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画的艺术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题目:中国画的艺术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二零一

摘要:中国美术灿若群星、深如大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气概豪迈、技艺精湛的文化景象,它融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成就了卓立于世界美术之林的东方美术体系。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经发展了数千年,走过了漫长历程。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审美经历的集中体现。(1)中国画的起源。(2)中国画的分类。(3)中国画的特点。(4)中国画的艺术观。关键词:中国画、起源、特点、分类、艺术观、写意、形神统一。一、国画的起源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二、中国画的分类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十三科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三、国画的特点

国画的特点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概而言之,中国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它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集中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世界古典文化领域里的最高水准。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对美感与永恒的追求,在中国画里都得到了显化。艺术家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的认同。对如此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者概况、时代环境、心理状态、流派继承、风格演变、技巧特色,乃至历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不是轻易能够把握的。因此,所谓鉴赏的一般规律,也只能是概其大略,观者自身的修养,才是使美术作品的鉴赏提示得以升华的关键。四、中国画的艺术观中国画的艺术观中国画的艺“象”存在于天地万物造化之中,我们通常称之为“物象”。如“应目会心”“悟对、通神”“静观默察”“凝神结想”“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等。它要求艺术不仅仅是文学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而要表现客观物象的本质。即通过结构、解剖、比例、光色去表现对象的精神与生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书写的笔法描绘、抒发胸中的意象。所谓写意,不能理解为用涂抹的方式、似是而非的形体、以及含糊不清的意图来描绘其大概。意是画家对宇宙、人生、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之总和。写意观使中国画具有了极大的包容量。写意观使中国画家很早就摆脱了时空观念的限制,去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主张用宇宙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洞察世界。中国画创作可以超越复杂的时空关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概括的自由描绘。以山水画来说,千峰万壑、层峦叠嶂、飞瀑流泉、茂林修竹、亭台楼榭、人物车马以及千里江河、万里山川、朝霞暮霭、云雨四时,这些具有自然景观,在画家的眼中、心中,成为“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的基本艺术元素,经过画家“应目会心、悟对通神”后哦,以写意的方式创作出来。在中国的哲学观念中,天地、自然、万物和人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世界,宇宙是一个运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是“俯仰天地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主体将自我生命盎然倾入芸芸大千世界之中,同时又尽情的吸取天地之精华,用以陶冶自身。月朗风清、云蒸霞蔚、江天开阔、草木葱茏、峻岭叠嶂、浪涌峡谷,天地间壮丽的自然景物强烈的吸引了艺术家的胸襟,深深地打动了艺术家的情怀。根据“天人合一”“缘物寄情”和“物我两化”之意象的艺术观,中国绘画一向是“表现”对象的,认为“再现”自然不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中国画不以模拟一时一地的真实作为艺术的标准,而是在绘画造型上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活色生香”,是中国艺术家评价绘画艺术的几条主要标准。中国的哲学认为,生命是以“气”的为统领的,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和相连,宇宙乃是一庞大的气场,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人得气而生,以气而存;“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韵”,就是宇宙中万物的“气”的节奏的和谐,就是显现于画面中的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活色生香”,是对花卉画的追求,画花本能绘出活泼生机,画面感觉能产生香味,花气袭人,必是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后才能如此。总上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