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文_第1页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文_第2页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文_第3页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文_第4页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化认知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化中国传统文摘要:要随着近几年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在全本教材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基础文言文语感,还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外国文化的不断渗透与入侵压迫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学生们更愿意过新奇的“洋节”而不喜欢传统的“土节”。因此,本文将以理论与教学实例为主,研究如何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更好的结合。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课程理论,传统节日引言: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感受到当代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外国的影视作品、游戏软件不断地进入国内,对尚处学习期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而忽视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多次修改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来,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完成了从“是否应该重视”到“如何重视”的转变。同时,《课程标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也强调了要提升古诗词内容所占据的比例并重视教学方法。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因此,本文认为要解决当下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需要从古诗词教学入手,将优秀的、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诗词带到学生的面前,带他们领略传统文化与古以达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古诗词教学中的中国传统1.社会生活、文化类统编版在古诗词中加入社会生活的文化类内容,指引小学生学会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勤俭节约、积极进取这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这有的表达对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却横遭不幸的慨叹,如《悯农》(其一)中作者开篇写农民通过勤苦劳动让原本荒芜的土地上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但最终结局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所描写的现象发人深省;同样在《悯农》(其二)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农民在炎炎夏日中辛勤劳作的画面,说明每一粒粮食都是通过农民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劝导人们在面对餐桌上的饭菜时,不要浪费农民的勤苦劳动。有的诗词表达对世人美好祝愿,如《乞巧》中描写对月穿针的习俗,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渴望;有向往田园生活,寄情于山水之中,对大自然的赞美,如《春日》《村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别董大》等等。2.个人修养、三观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三种观念会指导学生的思考与行动并且会对学生未来能承担多少社会责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文人墨客都有一颗向往圣贤的心,而圣人先贤所具有的淡泊名利、志向高远、浩然正气等品质都会体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之中。在这类篇目中,有的歌颂人的高尚情操,如《墨梅》中作者描写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此说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和意志;还有如《石灰吟》中作者借助描写锤炼石灰过程,说明自身不避艰险,洁身自好的气节。有的从积极乐观的豪放态度上给予我们力量,如《登鹳雀楼》中作者虽被罢官,但却依然能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昂扬向上的句子。这些诗篇都让我们受到诗人们的高贵品格,并以此为榜样向他们学习。3.家国情怀、社会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代代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民族梦和富强梦的实现创造了无尽的可能。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仅有《己亥杂诗》里危亡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有《塞下曲》等边塞诗中不畏艰难险阻,誓死保卫家园的军人气魄;亦有《夏日绝句》中“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对于英雄气魄的认可与敬佩;更有陆游在名篇《示儿》中自己时日不多,依然挂念江山社稷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让人读起来感慨万分。二、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状况分1.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状况实例与分析某节语文课上的《墨梅》教学实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古诗的题目—生:《墨梅》(师:古诗的作者是—生:王冕(齐)师:冕是第三声,大家请注意声调。出示“师:(出示:墨梅图),同学们看了这幅梅花图,生:为什么这幅梅花只有一种颜色,梅花不是红色吗?诗人为什么不画鲜艳的梅花?……师: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画中诗,从中来解答你们的疑惑。(师:诵读古诗,诗中一共写了三种梅,分别是“家中的梅、画中的梅和心中的”,请同学们找到对应的诗句,并说明原因。生:第一句是家中的梅”。师:梅花种在我家什么地方?为什么种在这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梅花种在洗砚池旁。因为诗人经常在洗砚池学习,种在那里可以常看到;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很勤奋,……师:诗人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水池尽黑”的典故,激励自己勤奋练字,刻苦练画。师:王冕是怎样画梅花的呢?画出来的梅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相关诗句。生:古诗第二句,“个个花开淡墨痕”因为诗中有“淡墨痕”,用墨绘画而成,只有淡淡的墨,没有其他颜色。师:资料介绍了王冕五件事,拒绝做官,拒绝卖画,拒绝出山,对他来说,一次次地拒绝他失去的什么呢?生:失去了功成名就的机会,失去了富贵荣华的生活,失去了朋友往来的热闹……师:王冕一生穷困潦倒,既然知道自己会失去这么多,为何依旧拒绝?生:因为他品格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心中有正气。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好,王冕那视功名如粪土般的人格修养就体现这画中梅里,它不需要雍容华贵、姹紫嫣红,因而他的梅花才如此在清新淡雅。不言而喻,诗中最后两句就是诗人那心中的梅,请同学说一下心中的梅是什么样子?生:不用世人夸赞它的魅力,只要把清香留住就可以了。师:诗人不仅想要留住清香,他更想留下的是——清气,请圈出“清气”,思考:古往今来,诗人们描写梅花时都喜欢写“清香”,王冕为何写“清气”?(出示有关梅花清香诗词)师总结:清香的气味每个人都能闻到,而清气只有像王冕这样清白朴素高洁的人才能品到。师:原来这“清气”不仅是梅的灵魂,更是人的志向和节操,王冕成了墨梅的象征,我们把这样的写作手——托物言志,托的是梅花,言诗人的清师:这首诗影响着许多人,一代代人为之传诵,不仅是诗人,我们每个人也应有那独具风骨的高洁品质。课后作业,朗读成诵,背过古诗并能正确默写。就上述的教学实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首先,本节课的任务第一是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第二是抓住感情关键词,通读古诗,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第三是体会到诗人的高贵品质并向诗人学习。其次,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谈话法和演示法,演示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兴趣,对诗词内容有较为直观地体验。谈话法让教师予以指引,抓住诗眼,引领学生通读古诗大意,提升教学效率。但本实例中教师没有重视属于古诗词独有的诵读法,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与背诵。最后,教师通过对古诗和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更易体会作者意图。但其没有对生字词做进一步的扩展教学,诗中“”等不仅是生字,其中更是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还应对一些相似字词进行横向扩展。总的来说,在本实例中教师完成了课堂上所安排的基本任务,让学生对字词、背景意蕴等有了一定了解。但课堂上的互动不够生动;在课后作业部分又回归到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仍以背诵默写为主,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停留在了一个机械的状态。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节就上述实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笔者自身教学实践与经历中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做一个简单的阐述。首先,教学目标容易存在偏差,很多时候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解释和宣传上。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往往不错,但对传统文化感知和践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为教学重点。在情感内容丰富的诗词中,根据不同诗中的不同传统文化要素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完成。其次,教学内容受限于课本,很多时候教师对字词的释义与课本完全一致,对古诗词整体赏析较为简单,容易忽视一些典故或是器物背后的传统文化要素及其内涵。比如说:“古筝”在不同的场景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们很难自己归纳总结。还有一些常见的英雄形象,可以结果注释与同时代人物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更加饱满。最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从全文进行讲解,学生借助书中注释理解细节,虽然能很快传授内容,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意愿会大大降低,使背诵古诗词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压”。同时,学习古诗词时的过程中缺乏诵读,学生很三、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1.完善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尽管背诵默写古诗词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教师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此才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推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古诗词的能力不同,要灵活地采用课标中不断强调的诵读法加强全年龄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主要是因为读古诗要讲究语调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而读小说关注于角色类型和情绪饱满与否。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文化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深入走进汉字,带领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积累与发展。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汉字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并且构造清晰的,难度相对较小。汉字的发展是连续的,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词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这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部分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对汉字构造和含义的讲解,十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2.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创设课堂诗境。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借助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将古诗词和音乐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去感受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多样的教学方式,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为学生们的学习道路和人生进程指引方向。其次,开展诗词大赛,感知传统文化意蕴。《诗词大会》的成功便是建立在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之上。字正腔圆的初读、有节奏地朗读、有滋味的品读和触景生情的诵读,这些能够让人真正的体悟到古诗词之美。教师可以在可以课堂上将《诗词大会》的形式与诵读相结合,开展古诗词诵读大赛。让学生们在诵读古诗词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志向;在诵读古诗词中不断发现文字的美、韵律的美和生活的美。最后,依托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现在学生们更热衷于西方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则不甚了解。教师应灵活变动,根据不同节日结合相关古诗词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进行预习,使同学们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感受到古诗词的故事与作者的心情,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相关联,增强如在端午节就以纪念屈原为节日主题,让学生搜集端午资料并展示成果,让学生们讨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如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在思考中学习知识。交流端午节的习俗更是重点,学生们可以进行拔河比赛、粘艾草、栓五色绳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将课堂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在互动之间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种下种子,并在传统节日背景下逐渐形成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特色与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