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下14 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1页
统编版五下14 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2页
统编版五下14 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3页
统编版五下14 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4页
统编版五下14 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下14刷子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14刷子李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3.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一、体会课题特点,集中学习生字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简介作者: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收录了近20篇作品,每篇一个人物,刷子李就是其中一位。

(2)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说说刷子李这个外号的由来。

预设:他姓李,他是刷墙的,他刷墙刷得很好,他技艺高超……

(3)小结课题的特点:凸显人物特点,简洁凝练,引发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识字方面,提示学生:①结合偏旁理解字义,比如,“怔"有竖心旁,这个字的意思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袱”是衣字旁,这个字的意思和布一类的东西有关。②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字义,比如,结合“豆浆"糖浆”理解“浆"的意思,结合“蘸墨水”“蘸酱油"理解“蘸”的意思。

(2)写字方面,提示学生:“傅"字右上部分是横折,不是横折钩;“袱”字的三个部分要写得紧凑,不要太宽;“芝"字不要少写一点。

二、初读文,了解主要事件,提炼典型事例

1.让学生自读全文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

预设:刷子李名声很大,一次他去给人刷墙,徒弟曹小三亲眼见识了师傅的手艺,对刷子李佩服得五体投地。

2.追问:如果你是曹小三,最让你感到震撼的事情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是师傅刷完墙后,身上真的没有一个白点。从中能感受到刷子李的手艺真的非常高超。

3.点拨:这就是“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我们能够准确、鲜明地体会到人物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发现并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反复出现,你能否找到这些内容并画出来?

2.组织学生交流反复出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传说与事实的关联,初步体会反复的意图。

(1)引导学生梳理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

预设:与黑衣黑裤、身上的白点有关的描写。

(2)提问:文中多次出现刷子李黑衣黑裤的细节描写,究竟有什么目的呢?

预设:起到强调作用;为了让读者知道“传说"是真的。

(3)小结:后文的事实印证了传说的内容,从而凸显了刷子李的高超手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重点)

2.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一、由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体会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和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1.指导学生学习“刷墙前”的内容。

(1)出示句子,联系第3、4自然段,体会曹小三的心情。

①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②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组织学生交流曹小三的心理,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体会曹小三听说师傅的传说时的半信半疑。

②引导学生体会曹小三看到师傅一身黑时的复杂心情,说说对“较劲"一词的理解,体会文字里隐含的情感。

预设:半信半疑,担忧,期待……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刷墙时”的内容。

(1)出示句子,要求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曹小三的心情变化。

①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根据提示,联系第5自然段的情境,想象曹小三看师傅刷墙时的关注点,并说清楚。如:

当师傅蘸浆举刷的一刹那,曹小三……

当师傅摆臂刷墙时,曹小三……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①曹小三的心情:对师傅从怀疑到佩服,经历了“紧张——期待——佩服"的心情变化过程。

②想象曹小三的关注点:

当师傅蘸浆举刷的那一刹那,曹小三紧紧地盯着那把刷子,那稀溜溜的粉浆沾到了刷子上,竟然一滴不掉,曹小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师傅摆臂刷墙时,曹小三的视线随着师傅摆动的手臂上下移动,唯恐白浆滴落在师傅的黑衣黑裤上。只听那长长的毛刷有节奏地在墙面上啪啪地响,只见那一道道浆组成了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细节。

3.师生共同总结描写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预设: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了刷子李的高超手艺。

4.小组内交流作业,让学生试着概述曹小三在整个故事中的所见所想。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预设:当曹小三听说师傅的绝活时,心中半信半疑;当他看到师傅干活前真穿上了这一身黑,仿佛和那白浆较上了劲时,心里既担忧,又充满了期待;当他看到师傅蘸浆举刷,悠然娴熟地摆臂刷墙,那墙面如同一面雪白的屏障时,心里既紧张又佩服;当他借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仔细搜索他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时,对师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5.小结:文章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他观察师傅刷墙,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文章多次描写曹小三的所见所想,让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二、小组学习,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效果

1.引导学生结合此前的学习经验,思考并交流:除了对曹小三的大量描写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预设:对刷子李动作、语言、外貌等的描写也能体现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课文是怎么通过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表现出刷子李特点的。

预设1: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这几句话中对刷子李动作、外貌的描写,与课文开头介绍的刷子李刷墙的规矩相呼应。

预设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极是好听。

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刷子李刷墙时的轻巧和节奏感。

(1)刷过去的墙面成了“一面雪白的屏障”,刷子李高超的技艺跃然纸上。

(2)课文中写刷子李语言的地方不多,只有两处,但说话的语气、内容,也表现出了他对自己高超技艺的充足信心。

4.小结:和上一课相同,本课也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但除了对主要人物作细致描写外,还描写了具体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主要人物的特点,这是与上一课的不同之处。

[教学板书]

14刷子李

刷子李: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正面描写)

曹小三:崇敬——质疑——崇敬(侧面描写)

技艺高超人物丰满

[教学反思]

作者冯骥才在写《俗世奇人》时,用“泥人张”“风筝魏"刷子李”等独具特色的标题吸引了读者。因此,本次教学我从解题入手,以曹小三的视角,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了解标题的特点能给学生写作时拟题带来启示,为接下来的“初试身手"习作”作铺垫。

再以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曹小三的情感变化,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并通过比较学习,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知道描写人物可以有多种方法。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做法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正午时()。近()远():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远),正午时(近)。近(热)远(凉):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