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0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一、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是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有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并把“知天”看成是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性的过程。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使这气“塞于天地之间”,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并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他的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二、文言知识1.字音认读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通假字汇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3.古今异义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凶年。今义:指人和动物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者。)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4.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然而不王者王:名词作动词,为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5.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6.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宾语前置未之有也(3)固定用法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是亦走也(是……也:这也是……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则何如(何如:怎么样)三、重点分析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个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3.孟子运用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从多方面因势利导,相辅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和逻辑性。例1.“以”的意义与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树之以桑⑥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⑦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A.①③⑤/②/④/⑥⑦B.②④/①⑥/③/⑤⑦C.①②④⑤/③/⑥/⑦D.③④/⑤①/②/⑥⑦例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D.不胜枚举例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例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 D.①③/②/④/⑤/⑥/⑦基础演练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eq\b\lc\{\rc\(\a\vs4\al\co1(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eq\b\lc\{\rc\(\a\vs4\al\co1(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eq\b\lc\{\rc\(\a\vs4\al\co1(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eq\b\lc\{\rc\(\a\vs4\al\co1(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芳发而幽香))2.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项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 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夫晋,何厌之有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⑤5.下列对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嘲笑梁惠王的不明大义。B.说明梁惠王同“五十步而后止”的人是一样的。C.孟子明知其意,先隐而不说,令对方入我彀中,然后让对方自己去领悟。D.孟子设圈套让梁惠王就范。6.下列语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善于雄辩。B.课文在论述中先破后立,以立为主,破立结合,并将自己的主张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来。C.结尾一段关于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情况的概述,是一种反面假设,目的是用以对比突出“王道”的正确性。D.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的基础。既要发展生产以养民,又要重视庠序以教民,才是王道的实现。8.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周易》《书经》《礼记》《春秋》。D.我国古代的图书目录分别为经史子集:经指的是儒家经典,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巩固提高1.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2.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6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然而不王者”中“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斧斤以时入山林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6.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①。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行事当国 当:执掌B.郑之执政侈 侈:奢侈C.晋国其萃于三家乎 萃:聚集D.北过徐君 过:探望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季札“见微而知清浊”的一组是()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②季札弃其室而耕③无邑无政,乃免于难④难将至矣,政必及子⑤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⑥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A.①④⑤ B.②③⑤C.③④⑤ D.④⑤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樊服丧期满后想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认为诸樊作为继承人符合礼义,在推让不得的情况下抛弃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B.诸樊离世时,为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余祭,意思是想要按次序以兄传弟,这样就能渐渐传给季札;但兄弟们都想当国君,季札只得到延陵这块封地。C.季札使齐,认为齐国政权将易主,劝说晏子纳邑与政;使郑,认为郑执政者骄纵,劝子产要小心以礼治国;使晋,认为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劝叔向考虑如何免于祸患。D.季札曾造访徐君,知道徐君内心喜欢他的宝剑。出使归来途经徐国时打算赠剑,但是徐君已经过世,季札就将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才离开。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③/④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③当:判决。6.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B.于是使(使者)骑捕C.而更(改变)重之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7.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8.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民安所措其手足?B.廷尉,天下之平也C.固不败伤我乎!D.此人亲惊吾马9.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固不败伤我乎B.属之廷尉C.今法如此D.乃苦身焦虑10.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节选自《南史·曹景宗列传》)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卒:最终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C.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杀死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蹑:追击2.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④⑥D.①②⑥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二、(2015—2016杭州五校联盟高三月考)文言文阅读苦斋记(明)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